首页 理论教育 吸毒行为的社会认知实验研究(实验一)

吸毒行为的社会认知实验研究(实验一)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吸毒者,与吸毒行为相关的词汇将作为目标靶词汇。其中,吸毒行为的外显态度和行为指标的测量采用问卷形式进行,内隐态度的测量在计算机上完成。吸毒行为的内隐效应为不相容条件下与相容条件下反应时的两者之差。
吸毒行为的社会认知实验研究(实验一)_态度与行为: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吸毒行为是一种对于社会和个体都具有严重不良影响的社会不赞许行为。毒瘾的戒断和复吸问题一直是世界公认的难题。随着对毒品问题研究的逐渐深人,几乎所有的国内外学者都意识到,生理脱毒和克服戒断反应并不困难,但在毒品的复吸问题上却始终无法找到有效的突破途径。虽然不同研究者对毒品复吸率的报告不一,但绝大多数的报告数字都在90%以上。对于吸毒者复吸的机理也存在众多假设,如为了体验药物的快感,为了避免戒断症状,对毒品存在的侥幸心理、联想心理和条件反射以及缺乏戒断决心等。同时,医学工作者和神经生物学专家也从生理器官病变和神经元层面上提出了相关理论。凡此种种,能肯定的一点就是,吸毒者的复吸率极高,吸毒者重复吸毒的真正动机是追求吸毒后的愉悦体验,即毒品的心理依赖性,亦即所谓的“心瘾”。

那么为什么大量的成瘾人员在经过一段时间有的甚至是长达数年之久的戒毒后,仍然不能最终戒除毒瘾而沦为复吸者呢?曹小明和蒋和平(2005)的研究认为,在心理上他们是憎恨毒品的。但是,当他们再一次看到毒品时,特别是亲眼看到有人在他们面前吸、扎毒品时,就终于还是熬不住生理上的那种强烈反应,主要表现为大脑中负责奖赏功能区域的神经被激活,从而表现出心理上对那种欣快感的渴望而再次沦为复吸者。

吸毒行为作为一种产生严重后果的社会不赞许行为,不仅对个体本身产生消极影响,还会对周围人群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使人对其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但为什么吸毒者还会一直持有这些社会不赞许行为?吸毒行为人群对自己这种行为的社会认知过程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对于毒品刺激不同人群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及其对行为的预测力有何差异?在本实验中,研究者选取吸毒者和非吸毒者对于这种有代表性的社会不赞许行为从内隐社会认知特点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以探讨上述问题的答案。

二、实验方法

1.实验被试

随机选取宁波市某强制戒毒所戒毒人员60人,其中,有效被试52人,男女各26人,平均年龄(29.62±6.57)岁,均已戒断生理性毒瘾,处于恢复期阶段;选取某大学本科生60人,其中,有效被试52人,男生32人,女生20人,平均年龄(20.65±1.17)岁。所有被试视力正常,均能熟练使用计算机。

2.实验设计

采用2×2实验设计:被试类型(吸毒者VS非吸毒者)×词汇类型(相容VS不相容)。

对于吸毒者,与吸毒行为相关的词汇将作为目标靶词汇。其中,被试类型为被试间变量,词汇类型为被试内变量,被试的实际选择反应时和选择态度倾向作为因变量。

3.实验程序

吸毒组和非吸毒组被试分别完成吸毒行为态度问卷和吸毒行为的IAT内隐测验;吸毒者还要完成吸毒行为频率调查问卷。

内隐态度的测量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测验中的IAT程序运用美国Inquisit专业心理软件公司的IAT专业软件编制,经过汉化和修订后用于本研究,所有测验结果由计算机自动记录。

其中,吸毒行为的外显态度和行为指标的测量采用问卷形式进行,内隐态度的测量在计算机上完成。一半被试先完成外显问卷测量后进行IAT测验,另一半被试则相反,以此平衡顺序效应。

4.测验工具

(1)吸毒行为的内隐态度测量

本研究参照Greenwald和Farnham(2000)以及蔡华俭(2003)的研究来设计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内隐态度。测验通过采用开放式问卷和词频分析的方法选出与吸毒行为联系最紧密的概念词,作为吸毒行为的目标词;选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概念词作为非目标词(见附录A)。

目标词:白粉,海洛因,针管,注射,锡纸,烫吸;

非目标词:奥运会,世界杯,游泳,NBA,网球,MP3。

测验中使用的属性词,主要采用在以往内隐态度研究中常用的属性形容词,主要包括:

积极属性词:喜欢的,高雅的,愉悦的,健康的,幸福的,洒脱的,美好的,积极的,明智的,有益的,吸引人的,褒扬的;

消极属性词:厌恶的,庸俗的,懊恼的,不健康的,痛苦的,压抑的,丑恶的,消极的,愚蠢的,有害的,受排斥的,批评的。

(2)吸毒行为的外显态度测量

吸毒行为外显态度的测量采用问卷形式进行。由内隐态度测验中使用的积极和消极属性词构建而成的关于吸毒行为的两极对偶词表(见附录B),要求被试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自身的符合程度给出评价。评分方式采用7点评分制,由左向右方向各点的含义分别为:①非常讨厌;②比较讨厌;③不太讨厌;④不确定;⑤有点喜欢;⑥比较喜欢;⑦非常喜欢。对吸毒行为外显态度问卷记分后,得分越高表明被试对吸毒行为的态度越积极。

例如:

您对吸毒行为的态度:

厌恶的 -3——√-2——-1——0——+1——+2——+3 喜欢的

外显态度的测量量表中共有24个对偶词,与内隐态度测量中使用的属性词相同。

(3)吸毒行为的行为频率问卷

吸毒行为频率的测量采用行为频率问卷进行测量。研究者自行编制的相关行为频率测试题目,旨在考察吸毒行为持有者发生该类行为的频率(见附录C)。要求被试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自身的符合程度给出行为频率的评估。

三、实验结果

1.实验结果的预处理

对于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数据预处理如下:

首先根据Greenwald等建立的计分规则,将反应时大于3000ms的测验结果以3000ms计,小于300ms的测验结果以300ms计,对错误率超过20%的测验结果予以删除,剩余的为有效被试。

然后,对不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与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求平均值,两者之差即内隐效应的指标。其中,不相容条件下吸毒行为目标词与积极属性词为一类,而相容条件下则是吸毒行为目标词与消极属性词为一类。吸毒行为的内隐效应为不相容条件下与相容条件下反应时的两者之差。内隐效应的得分越高,则说明被试对吸毒行为的内隐态度越消极。为了完成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对两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做对数转换,再以转换后的结果为基础获得内隐态度的指标。

2.吸毒者对吸毒行为的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特点

(1)吸毒者在相容条件与不相容条件下对吸毒行为分类判断的反应时

吸毒者在相容条件与不相容条件下对吸毒行为分类判断的反应时如图5.1和表5.1所示。

图5.1 吸毒者在相容与不相容条件下对吸毒行为的原始平均反应时(ms)

表5.1 吸毒者在相容条件与不相容条件下对吸毒行为分类判断反应时的统计结果

由图5.1和表5.1的结果可见,无论是原始分数还是对数转换后的分数,将吸毒目标词与消极属性词归为一类即进行相容归类时,反应时短,反应快;而在将吸毒目标词与极属性词归为一类即进行不相容归类时,反应时长,反应慢。对两者进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的结果表明,吸毒行为的内隐效应极其显1(原始分数t=6.254,df=51,p=0.000;转换分数t=7.933,df=51,p=0.000)。这一结果说明被试都倾向于将吸毒行为目标词与消极属性词归为一类,吸毒行为目标词所激活的内隐态度普遍是消极的。

(2)吸毒者对吸毒行为的内隐和外显态度的平均数、标准差与相关系数

对吸毒行为持有者,统计其对吸毒行为的内隐态度、外显态度及其与吸毒行为频率的相关系数,结果如表5.2所示。

表5.2 吸毒者内隐态度、外显态度与吸毒行为的平均数、标准差与相关系数(n=52)

由表5.2的结果可见,吸毒者对吸毒行为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的相关系数为弱相关(r=0.195),这与类似研究蔡华俭(2003)的结果(r=0.22)和Greenwald和Farnham(2000)的结果(r=0.28)相似,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本研的效度良好。而吸毒的外显态度、内隐态度与吸毒行为之间的相关不显1(r=-0.051,r=-0.221),这表明吸毒者对吸毒的外显态度无法预测吸毒行为频率;而吸毒的内隐态度与吸毒行为频率的负相关,说明对吸毒行为的内隐态度越消极(不喜欢),吸毒行为发生的频率越低。

3.吸毒者与非吸毒者对吸毒行为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比较

(1)吸毒者与非吸毒者在相容条件与不相容条件下对吸毒行为分类判断反应时的比较

吸毒者与非吸毒者在相容条件与不相容条件下对吸毒行为分类判断的反应时如图5.2、图5.3和表5.3所示。

图5.2 吸毒者在相容与不相容条件下对吸毒行为的原始平均反应时(ms)

图5.3 非吸毒者在相容与不相容条件下对吸毒行为的原始平均反应时(ms)

表5.3 吸毒者与非吸毒者在相容条件与不相容条件下对吸毒行为分类判断反应时的统计结果

注:∗∗,p<0.01;∗∗∗,p<0.001。

由表5.3的结果可见,吸毒组和非吸毒组被试的不相容反应时均显1高于相容反应时,即两组被试的内隐效应均达到极其显1的水平(t=6.254,df=51,p=0.000;t=7.359,df=51,p=0.000)。而从吸毒组与非吸毒组的相容反应时比较的结果可见,吸毒组的相容反应显1高于非吸毒组(t=3.265,df=51,p=0.001),即吸毒组被试在完成吸毒行为目标词与消极情绪体验的联结时,需要的反应时显1高于非吸毒组。而吸毒组被试在完成吸毒行为目标词与积极情绪体验的联结时需要的反应时略低于非吸毒组,两者的不相容反应没有显1差异(t=0.304,df=51,p=0.761)。

(2)吸毒者与非吸毒者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平均数、标准差的比较

表5.4 吸毒者与非吸毒者对吸毒行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平均数、标准差与相关系数的统计结果

注:,p<0.05;∗∗∗,p<0.001。

从表5.4的结果可见,吸毒组与非吸毒组在吸毒行为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上均有显1差异。其中,非吸毒组对吸毒行为的外显的积极性态度显1低于吸毒组(t=6.058,df=51,p=0.000),而非吸毒组对吸毒行为内隐的消极性态度程度则也显1高于吸毒组(t=6.058,df=51,p=0.000)。吸毒组和非吸毒组的被试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相关均较低(r=0.159;r=-0.134)。

四、分析与讨论

本书关于吸毒行为持有者对吸毒行为态度的实验结果表明,吸毒者对吸毒行为内隐态度的IAT效应是非常显1的,被试都倾向于将吸毒行为目标词与消极属性词归为一类,吸毒行为目标词所激活的内隐态度普遍是消极的。从这个结果可以发现,即使是吸毒者本人对吸毒行为内心的态度也是消极的。而从外显态度的测量结果也发现,吸毒者对吸毒行为外显态度的总分平均值(M=26.9423)要远小于外显态度的中间值(M=48)。外显态度的均值分数为M=2.2452,在态度效价值(理论中间值为M=4)上处于比较讨厌和反感的一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吸毒行为的持有者本人对于吸毒行为本身无论在外显态度的层面上,还是在内隐态度的层面上都对吸毒行为本身持有消极的情感体验,都是不喜欢的。曹小明和蒋和平(2005)的研究也发现,吸毒者在没有断毒反应时,俗称“点瘾”,均对自己的吸毒行为是痛恨的,对“点瘾”时的那种难以忍受的痛苦是非常恐惧的,对吸毒带来的危害是清楚明白的,而且全部都从内心表示非常愿意戒除毒瘾。有相当一部分人即使在刚刚使用毒品缓解了“点瘾”的痛苦时,也有明确的上述表示。这一结果也说明,吸毒者在认识和情感体验上并不喜欢毒品,这对于戒毒的干预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从吸毒行为持有者对吸毒行为外显和内隐态度的相关研究发现,两者间为弱相关(r=0.195),这也从侧面验证了本研究所采用的内隐态度IAT测验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从两者与吸毒行为频率的相关分析发现,吸毒者的外显态度与吸毒行为之间的相关不显1(r=-0.051),而内隐态度与吸毒行为之间的相关则高于外显态度(r=-0.221)。这说明,吸毒者本人所报告的对于毒品本身的外显态度无法预测其吸毒行为频率的高低,而吸毒者的内隐态度对于吸毒行为的预测力则有显1提高。也就是说,对于戒毒期的成瘾者而言,仅仅在外显态度层面上认知到毒品的危害,形成了戒毒的意愿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其形成无意识层面上对毒品的反感和强烈的戒毒意愿,而这也可能正是吸毒者“心瘾”的所在。

从吸毒者与非吸毒者对吸毒行为的内隐态度IAT效应来看,两者的内隐态度均达到极其显1的水平。也就是说,无论是吸毒者还是非吸毒者对于毒品本身的内隐态度都是消极的。而从吸毒组与非吸毒组的相容反应时比较的结果可见,吸毒组在相容反应条件下反应时显1高于非吸毒组,即吸毒组被试在完成吸毒行为目标词与消极情绪体验的联结时,需要的反应时显1高于非吸毒组。而吸毒组被试在完成吸毒行为目标词与积极情绪体验的联结时,需要的反应时则略低于非吸毒组,两者的不相容反应没有显1差异。与非吸毒者相比,吸毒者在面对毒品时产生消极联想的时间更长,而与积极情绪联结时需要的时间则短于非吸毒者。这也就是说,吸毒者在面对毒品时,虽然总体上不喜欢毒品,但是却更容易联系起积极的情感体验,联想起消极体验的时间缓慢,这也是无意识层面“心瘾”存在的有力证据。

从吸毒者与非吸毒者对吸毒行为的外显态度来看,吸毒者对毒品的积极态度显1高于非吸毒者。而从内隐态度来看,两者之间不存在显1的差异,吸毒者对毒品内隐的消极性态度略低于非吸毒者。也就是说,虽然他们在外显层面上对于吸食毒品也持有消极态度和反感情绪,但在内隐层面上即使深受毒品其害,他们对毒品依然恨不起来,还存在一些非常复杂的情感。

根据以上的结果,我们构建了吸毒行为持有者的内隐和外显态度与吸毒行为的关系图,如图 5.4所示。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内隐态度还是外显态度对吸毒行为均具有影响,然而两者的影响大小不同,哪一个的作用大则对行为的影响就更明显。

图5.4 吸毒行为的双重态度模型

五、结论

从吸毒行为的研究结果可见,吸毒行为持有者与非持有者在吸毒行为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上均持有反对倾向。但是,吸毒者相比非吸毒者而言,对于吸毒行为无论是在外显层面和内隐层面产生的消极态度体验均较弱。对于吸毒行为的内隐态度和行为频率之间存在较低的相关,而外显态度与吸毒行为之间不存在显1的相关。由此可见,本研究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双重态度模型中的叠加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