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形成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形成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心理研究者建议家长要温和地多跟庆庆交流。此时,婴儿更为活跃,积极发声的现象尤为明显。这些积极发声,有助于锻炼婴儿发音器官的灵活性。学话萌芽阶段,发生在出生9~12个月期间。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形成_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引导案例2-8

他都不会讲话,怎么交流呀?

庆庆(2岁6个月,男)的爸爸是做生意的,妈妈是家庭主妇,庆庆平时都由妈妈带。庆庆现在还没有开口说话,连爸妈都不会叫。他们去了很多医院检查,医生都说孩子大脑、发音器官、耳朵都没问题。庆庆有依恋行为,能够与人眼睛对视。儿童心理研究者建议家长要温和地多跟庆庆交流。庆庆妈妈反问:“他都不会讲话,怎么交流呀?”原来,庆庆几乎没有学说话的机会!

思考:您认为孩子要学会说话,需要具备什么环境?

引导案例2-9

宝宝真乖,会叫爸爸了!

宝宝:“a a a ba ba ba ba ba ba ba——a a a ba ba ba ba...”

妈妈:“哇,宝宝真乖!会叫爸爸了。妈妈亲一个!哦,我们又叫‘爸——爸’。”

宝宝:“ba-ba。”

爸爸(闻声而出):“啊!是宝宝叫爸爸呀?爸爸来了!乖,再叫‘爸——爸’。”

宝宝:“ba-ba。”

爸爸:“对了,真能干!爸爸带你去玩喽!”

思考:您赞同这个案例中家长的反应吗?为什么?

一、言语发展的基本顺序

言语包括听、说、读、写这四种形式,由此可知言语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既包括对他人言语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也包括个人发出、表达思想的言语信息。

言语这一双向过程,并非齐头并进、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先后过程。言语发展的基本顺序,便是首先出现接受性言语(感知、理解),其次出现表达性言语(口头、书面言语),即“先听懂,后会讲”。

所以儿童要习得言语,必须具备言语环境。若儿童缺乏合适的言语刺激,很少听到过,甚至从来没有听人说过话,他是不可能学会说话的。如引导案例2-8中的庆庆,医生已经排除器质性的病因,但是他却不会讲话。细问之下,才知道他之所以迟迟不能够学会说话,就是因为缺乏言语刺激的环境,从而就无法获得接受性言语,也就不可能开口说话了。要促进其言语发展,当务之急,便是为他创设言语环境,在他觉醒的时间里,温柔地、清晰地多与他讲话,给予他充分的言语刺激。

二、言语发生与形成的基本阶段

吴天敏和许政援认为,3岁前儿童言语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有次序、有规律的过程,是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而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3]。吴天敏和许政援的研究表明,0~3岁儿童的言语发展,大致可以分为“简单发音阶段”“连续音节阶段”“学话萌芽阶段”“正式开始学话、单词句阶段”“简单句阶段,掌握最初步的言语”,以及“复合句的发展,掌握最基本的言语阶段”这六个阶段[4]。其中前三个阶段可以看成是言语的准备期,后三个阶段可以看成言语的形成期。

(一)言语的准备期(0~1岁)

1.发音的准备

学前儿童的发音准备,包括简单发音阶段、连续音节阶段和学话萌芽阶段,即上文提及的言语发展中的前三个阶段。

其中,简单发音阶段,发生在出生1~3个月。此时,婴儿的发音基本上是独立音。众所周知,正常的新生儿刚出生就会哭。哭,可以说是新生儿发出的第一个音。若仔细倾听,新生儿的哭声里,常常可以听到ei、ou的声音。第二个月的婴儿发音更加活跃,特别是在温馨的亲子互动中,他们的发音现象更加频繁。据吴天敏和许政援的研究,第二个月的婴儿,可以发出类似于m-ma、a、ai、e、ei、hai、ou、ai-i、hai-i、u-è[5]的声音。婴儿开始时都只发这些音,基本的韵母发音较早,声母发音较少,这并非偶然,与婴儿舌部唇部等的运动还不发达有关。此阶段发音是从喉中运动开始的,这些音大多是一张嘴,气流从口腔中出来就能发出,只是随着嘴巴张得大小的变化而形成不同的音,凡是发音时需要舌部唇部等较多运动的音,这一阶段都尚未出现。所以,此阶段的发音,更多是一种本能行为,天生聋哑的婴儿,也可以发出这些声音。

连续音节阶段,发生在出生4~8个月期间。此时,婴儿更为活跃,积极发声的现象尤为明显。而且,与第一阶段相比有两个新的特点:一是会发的辅音增加了,二是出现了较多的重复连续音节。据吴天敏和许政援的详细记录,此期婴儿新增了这些发音:a-baba-ba-m-a-ba-ba-ba-ba、a-ma-ma-ma、ai-a-ba-ba-ba、a-ba-ba-ba-ma、da-da-da、dà-dà-dà、ná-ná-ná、a-hai-hai-i、bù-à-bù-à、en-ei-ei-jià、hei、heng、hu、pèi、à-bu、à-dù、a-en、a-fu、a-í、a-ia、a-m、a-me、a-hu、à-pu、ba-ba、dù-dù、ei-en、en-ei、en-ou、ge-ge、hai-ou、he-en、hong-ai、ng-à、à-en-en、a-hai-è[6]。其中一些音,如baba和a-ma-ma-ma,父母以为是婴儿在呼唤自己,实际上此期婴儿的积极发声,刚开始不具备实际含义。这些积极发声,有助于锻炼婴儿发音器官的灵活性。若成人积极应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就有助于婴儿将不具备实际含义的发声与特定含义联系起来,逐步掌握这一语音的实际含义。比如,引导案例2-9中,父母对婴儿发声的积极应答就特别好。父母如此回应,婴儿就知道“ba-ba”这个音是受欢迎的,久之逐渐明白这个音可以呼唤爸爸。同样,若教养人对婴儿的发音都进行积极应答、努力“会意”,逐渐地,婴儿就会将特定的发音分别与成人所引导的含义联系起来。

学话萌芽阶段,发生在出生9~12个月期间。此时的婴儿不仅增加更多的重复连续音节,近似词的发音增多,而且已经可以模仿发音,不少发音已经具有实际含义。据吴天敏和许政援的详细记录,此期婴儿新增了这些发音:ò、u、dan、de、deng、diu、du、huo、jia、jié、lóu、lù、méi、nà、nèi、pì、wai、xi、yóu、yue、à-dà、à-dàn、a-jia、ala、a-mái、à-mu、a-yue、ba-bei、ba-xi、ba-wa、da-dà、da-dì、dài-dài、ei-dan、eilu、jià-dà、jiě-jiě、máo-máo、mei-mei、o-yue、ou-má、tài-tài、ye-ye、yé-yo、à-lù-fù、a-pa-pa、a-you-hu、ái-ai-ai、ai-bai-bai、ai-i-ia、ai-i-yue、ai-yé-yé、ai-yue-yue、bada-da、bi-bi-ti、da-ng-he、e-e-ě-e、ei-iou-iou、ei、wa-wa、ei-yo-you、héi-héi-éi、iia-yue、ia-ia-ia、ou-ou-ou、à-jue-lu-bi、dà-du-dà-du、e-i-i-yo、éi-ei-ei-éi、en-én-ěnen、yue-dá-da-da-dá、ng-a-a-a、ou-yue-yue-yue-yue-ia[7]。这些新增的语音,有一些是婴儿自主发出来的,也有不少是模仿成人发出来的。其中,在教养人的引导下,婴儿的不少语音,都基本上具有了相应的含义。比如,婴儿已经知道用“ba-ba”称呼爸爸,用“ma-ma”称呼妈妈,以“jiě-jie”称呼姐姐,以“wa-wa”称呼自己或者喜欢的布娃娃,以“deng”指代日光灯,等等。此阶段,婴儿近似词的发音更多。而且正常婴儿都乐于模仿成人发出一些近似的语音,然后在成人的引导下,又逐渐将这些语音与特定的含义联系起来。此外,从新增的音节可以看出,婴儿的音调也开始多样化,四声均出现了,听起来很像是在说话。所以,只要环境适宜,至这一阶段结束,婴儿为学说话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发音准备。

2.语音理解的准备

在进行发音准备的同时,婴儿语音理解的准备也相伴相随。语音理解的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二是语词理解的准备。

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要求婴儿能够区别不同语音并且忽略同一语音范畴内的差异。比如,“ma-ma”与“ba-ba”是不同的语音,婴儿要能够将二者区分开来。与此同时,当有人发同一个音时,要能够忽略不同的音色,都要听成这个音而不是其他的音。比如,当有人发“ma-ma”这个音时,无论是男子发出的,还是女子发出的;无论是年老的人发出的,还是年幼的人发出的;无论是甜美动听的声音发出的,还是沙哑低沉的声音发出的——都要听成“ma-ma”,而不是其他的音。如果不具备语音知觉的能力,就难以习得言语。比如,不能够区别不同的语音,那么听到的各种不同的语音就是含混的。同样,不能够忽略同一语音范畴内的差异,那么同一个词如“灯灯”,妈妈教的、奶奶教的、爷爷教的、爸爸教的,婴儿就会听成是不同的语音,如此,无论如何都难以习得言语。

语词理解的准备,要求婴儿在理解语词的时候,由受制于语词的某一情景,向掌握语词的独立信号过渡。最初,婴儿对语词的理解,都是受制于特定情境的,之后才逐渐明白语词具有独立的信号。比如,“狗狗”这个词,他以为就是指家里的小黄狗。所以,当看到邻居家的藏獒,然后听到奶奶说“宝宝,那里有一条大狗狗”时,他无疑是惊奇的。再后来,听到奶奶把哈士奇也称为“狗狗”,回到乡下看到的中华田园犬也被称为“狗狗”时,他终于明白“狗狗”不仅是家里的小黄狗,而是可以用来指代各种各样的狗。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语词理解的准备,在婴儿期即已开始,但是远未结束,它会延续到儿童言语习得与发展的整个过程。

(二)言语的形成期(1~3岁)

言语的形成期,大致发生在1~3岁期间。参考吴天敏和许政援的研究,可以细化为如下三个阶段[8]

1.单词句阶段

单词句阶段发生在1岁到1岁半期间。此时的学步儿对语言的理解具有由近及远、固定化和词义笼统的特点。对刚来到世界上的孩子来说,万事万物都是陌生的。后来,在教养人耐心的教导下,他们逐渐熟悉周边的世界,再以此拓展到熟悉更广阔的空间。这个过程,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相应的,儿童对语言的理解,也体现出由近及远的特点。前文提到的婴儿对“狗狗”一词的理解,就体现出由近及远和固定化的特征。与此同时,在此阶段的初期,学步儿理解的词义也比较笼统,比如听到“爸爸呢”的时候,他们不仅转头看向自己的爸爸,还看向叔叔、伯伯,之后才明白“爸爸”这个词并不用于称呼叔叔、伯伯,就只能够用于称呼自己的爸爸。

单词句阶段的学步儿,说出来的词,具有这些特点:单音重叠、一词多义、以词代句、以名词居多。其中,单音重叠的词特别多,比如“妈妈”“爸爸”“奶奶”“爷爷”“饭饭”“灯灯”“球球”等。此期的单词句往往是一词多义和以词代句的。比如“妈妈”,有可能是向妈妈打招呼,也有可能是叫妈妈抱的意思。“饭饭”,有可能是这里有一碗饭,也有可能是“我要吃饭”的意思。整个单词句阶段,学步儿说出的词,以名词居多,基本上是他们经常接触到的人和物的名称,此外还有少数动作。

2.简单句阶段

简单句阶段发生在1岁半到2岁期间。这一阶段学步儿言语的主要特点是句子简单、不完整、词序颠倒、词类逐渐增多。

句子简单、不完整,是简单句阶段的突出特点。此期学步儿的话语,基本上在单词句的基础上加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比如,“妈妈抱”“爸爸背”“奶奶球球”“爷爷走”。因此句子非常简略、不完整,所以简单句也通常被称为电报句或者双词句。

此期,学步儿说出的简单句,也常有各类词序颠倒的现象。因为这个时候,学步儿在模仿的同时,也开始自己“产生”一些未模仿的新句子,而这些新句子刚出现的时候,就有可能是颠倒词序的。比如“袜袜姐姐”“饭饭吃”“帽帽戴”“脸脸洗”等。此时,在注意引导的同时,切不可笑话他们,以免打击他们讲话的积极性。

从1岁半到2岁,学步儿的简单句中出现的词类也逐渐增多。单词句阶段名词居多,只有少数动词。这一阶段不仅名词继续增多,而且增加了大量的动词,如“鱼鱼游”“花花开”“果果吃”“猫猫叫”等,也逐渐出现了形容词,如“瓜瓜大”“车车坏”“书书重”“糖糖甜”等。这些词类的增加,与学步儿的脑发育、生活经验的增加和成人的教导等有关。

3.完整句阶段

完整句阶段发生在2~3岁期间。这一阶段学步儿言语的主要特点为:一是能说出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见表2-1),逐渐终止婴儿语,开始能够表达过去、将来的内容;二是词汇量急剧增加。

表2-1 2~3岁时各类句子比例表[9]频数(%)

此阶段的学步儿,说出来的句子基本上已经完整了。比如,“我想吃饭了”,主谓宾已经齐全。之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复合句,比如“我饿了,我想吃饭了”。此阶段的学步儿,以词代句、一词多义的婴儿语逐渐减少、终止。一些学步儿,即便所用概念并不准确,但是也逐渐开始能够表达过去、将来的内容。比如,一名2岁11个月的孩子说:“我昨天去打预防针了,可疼了。”仔细询问其教养人才知道,这孩子原来是半个月以前打了预防针,并非“昨天”。但是他的话语,能够反映过去的内容了,这也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大人的“承诺”也记得越来越清楚了,他们有时会说:“妈妈,你们说好明天到公园玩的,可别忘了啊。”

完整句的出现,意味着掌握了更多的字词,至3岁,学步儿大约掌握了1 000个词。可以说,到这一阶段结束,儿童已经能够使用语言进行日常的交流,言语已经真正形成。

拓展阅读2-8

十聋九哑的原因[10]

“十聋九哑”,是指先天聋的人,往往也会哑。为何如此呢?

原来,要习得言语,首先要能听到声音。声音信号传入听觉中枢神经系统,并与语言中枢发生联系,才能启动语言环路。其次,人体有一套精巧完美的语言反馈系统,可随时监听和调节自己的发音。先天失聪者,若无特殊帮助,是无法启动语言环路和获得语言反馈的,因而最终成为聋哑人。

近年来,随着耳蜗植入技术的提高,以及言语康复的推广与实践,情况大有改善。听障儿童在助听器或耳蜗植入技术等的帮助下,是可以学会说话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