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案例2-23
不同情境中的晓辉
4岁的晓辉,在集体教学时间总是坐不住,他东张西望,四处走动。但是在自由活动时,他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却能坚持很久。如搭的积木好几次塌了,他都没有放弃,而是寻找方法重新再搭,表现得很专注。
思考:为何幼儿的坚持性在不同的场合表现不一?
一、意志的概念与特征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will)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据此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1]。意志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现象,在人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在改造主客观世界中,都与意志密不可分。
(二)意志的特征
目的性、克服困难和有意运动是意志的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特征。
其中目的是意志行动的前提,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有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2]。如引导案例2-23中的小辉,之所以在集体教学时间里没有体现出坚持性,正是因为他没有在其中产生明确的目的,所以也就没有出现意志行动。而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比如搭积木,他有明确的目的,所以相应地也就出现了坚持不懈的、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
二、意志的品质
个体在各种意志行动中,通常会体现出某些稳定的特点。意志的品质,是评价一个人意志优劣的多个方面,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实现预定目的的重要条件。
(一)自觉性
自觉性,是指个体自觉地设立行动的目的,并独立自主地做决定和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自觉性好的人,有主见,既不轻易受外界干扰,又能不骄不躁、批判性地吸收建设性的意见。
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易受暗示和独断专行。其中,易受暗示是指缺乏主见,依赖他人,容易屈从甚至盲从。独断专行,是指从主观出发,一意孤行,刚愎自用,完全听不进别人中肯、合理的意见。
(二)果断性
果断性,是指个体在统筹兼顾行动的各个环节和环境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顾全大局、明辨是非、敢于取舍、当机立断的意志品质。果断的人,既雷厉风行、敢做敢当,又明察秋毫、处事严谨。
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武断。优柔寡断的人面临选择常犹豫不决,作出决定后又患得患失,踌躇不前。武断是指冲动鲁莽,不加思考、不计后果地草率行事。
(三)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坚持最初的行动目的,并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坚持性好的人,既能坚持原则,又能够灵活机动地克服困难,实现初衷。
与坚忍性相反的品质是动摇或执拗。动摇的人,在行动之初往往决心大、干劲足,可是一旦遇到困难,就容易灰心丧气、半途而废,属于虎头蛇尾的类型。执拗的人,认准目标后,就一成不变地按计划执行,遇到特殊情况,哪怕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也不能够审时度势,而认死理、刻板行事,属于刻舟求剑的类型。
(四)自制性
自制性,是指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需要,根据需要约束和调控自己行为的意志品质。自制力强的人,有很强的规则意识,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能够抗拒诱惑,既能够发起朝向目标的行为,又能够抑制违背目标的行为。
与自制性相反的品质是任性和怯懦。任性的人比较幼稚,受制于自己的情绪,缺乏理智,常在需要克制冲动的时候放任自己,意气行事。怯懦的人,则在面临挑战时临阵退缩。
三、意志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一)意志有助于增强认知过程的有意性
人类的认知包括有意认知和无意认知,和意志相联系的认识过程是有意认知。目的性是意志的基本特征之一,自觉性是意志的重要品质,所以当意志出现以后,它会影响学前儿童的认知过程,使其认知过程日渐体现出有意性。比如,一些幼儿为了照顾自己种的植物宝宝,能够有意识地记住有关捉虫、拔草、浇水的知识和技能。
(二)意志能够提高心理活动的调节能力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据此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因此,当意志出现以后,它不仅能够增强学前儿童认知过程的有意性,而且也能够提高其对情绪和情感、需要、社会性行为的调节能力。如在一场幼儿园的走迷宫比赛中,若想放弃举手就可以退出。但是,大部分幼儿为了获得胜利,即便遇到困难,也努力调整方法、坚持到底。
(三)意志有助于促进个性的形成
意志这一心理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多种动机的斗争,久之形成个体相对稳定的意志品质。而意志品质本身就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而言,意志的发生发展,促进了学前儿童个性的形成。因此,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至关重要。
拓展阅读2-17
意志与成就
伟大的成就,离不开坚强的意志。曹雪芹写《红楼梦》历时10年,司马迁写《史记》历时18年,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历时19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历时28年,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历时30年。理想明确,付诸行动,并锲而不舍,才有可能取得伟大的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