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生与发展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生与发展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条件定向反射,主要由刺激物的特点引起,它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如外来的强烈刺激会引起新生儿暂时停止哭喊或把头转向刺激物。1.引起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主要诱因学前儿童的无意注意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一是刺激物的特点,二是儿童本身的状态。一方面,学前儿童的无意注意受制于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活动变化和对比关系。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生与发展_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引导案例3-2

容易分心的球球

球球比较容易分心。集体教学活动时,往往不到两分钟,他就转向椅背,用手去触碰旁边的小朋友。老师用眼神示意他坐好。他倒是合作,坐好了,但是不一会儿又跑到黑板面前要画小蚂蚁。老师请他回到座位。他刚坐回到座位,又对着窗户喊叫:“看,蝴蝶!”老师很想帮助球球减少分心的现象。

思考:您认为引起幼儿分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如何防止幼儿分心?

一、注意的发生

(一)无条件定向反射

无条件定向反射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也是婴儿最早出现的最初级的注意。例如有声源或光源,婴儿都会将脸转向声音或光线。无条件定向反射,主要由刺激物的特点引起,它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如外来的强烈刺激会引起新生儿暂时停止哭喊或把头转向刺激物。

(二)无意注意的萌芽

在介绍感知觉一章曾提过视觉偏好法的简单研究范式。在婴儿清醒的时候,同时在其眼睛正前方并列呈现不同颜色的纸板,或者形状相同颜色不同的物体,不少情况下,可以观察到婴儿更多地将眼睛朝向其中的一个纸板或者物体。这不仅说明婴儿具有视觉偏好,而且也表明婴儿出现了选择性注意——即便以相同的条件引起婴儿的无意注意,他们在无意注意中也体现了自己初步的选择性。

范茨运用更精确的视觉偏好装置(图3-1),来研究影响新生儿注意的发生和影响婴儿注意的刺激物特征等问题。在这一装置里,平卧于小床上的婴儿可以注视出现在小床上方的两种刺激——两种刺激在呈现时,彼此隔开一定的距离,婴儿无法同时聚焦于两个刺激,只有稍稍偏动头部,某个刺激才能完整地进入视线中。研究者可以从这个特制装置的上方,向下观察婴儿眼中的刺激物映象,一旦发觉婴儿注视某侧的刺激,研究者就按动相应一侧的按钮,以记录婴儿注视该刺激的时间。本方法的假设在于,若婴儿能够在某个刺激物上注视了更长的时间,说明他对该刺激有所“偏爱”,也就表明他区分了这两种刺激[1]。这些系列研究发现,新生儿已经具有选择性注意的能力,他们的视线能固定在外部世界的某种对象上,而且比起杂乱刺激点或线条,他们的视线更多地集中在轮廓相对清晰的图形上。

图3-1 视觉偏好的实验装置[2]

除了视觉偏好法的研究,有关采用眼动记录仪的研究也发现,婴儿在早期就已经出现了无意注意。

(三)有意注意的萌芽

有意注意的萌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跟成人的言语指令、手势和儿童本身的言语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成人的言语指令和相应的手势,为儿童有意注意的萌芽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成人在照料婴儿的时候,会不断地跟婴儿交流,并且时常以言语指令和手势引发婴儿的注意,如:“宝宝,看,这朵花多漂亮呀!”婴儿就在成人的言语指令下,关注到了成人希望他们关注的东西。之后,儿童以出声和不出声的内部言语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为有意注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内部条件。

在思维出现的时候,有意注意就明确萌芽了。我们知道解决问题的智慧性动作的出现,意味着思维的发生。其实,在智慧性动作发生和进展中,也伴随着有意注意。如引导案例2-16中,1岁9个月的芷溪为了得到面包,不仅用手使劲地伸向面包,不断扑腾,而且还会总结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变化,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个案例里,芷溪对面包的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并且付出了意志努力,因此体现的就是有意注意。

二、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无意注意在学前期具有优势地位

无意注意是与生俱来的,它比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要早,而且在学前期占据优势地位。因此,深入了解引起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诱因和具体发展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1.引起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主要诱因

学前儿童的无意注意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一是刺激物的特点,二是儿童本身的状态。

一方面,学前儿童的无意注意受制于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活动变化和对比关系。一般而言,具有新异性的刺激物,无论是绝对新异性,还是相对新异性,都容易引发学前儿童的无意注意。比如,从未吃过榴莲的儿童,只要走到水果区,很容易就闻到榴莲特殊的气味。又如,方形西瓜对儿童而言往往具有相对新异性,也容易吸引儿童的眼球。具有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的刺激物,也容易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例如,窗外突然传来很大的声响,儿童会不由自主地看向窗外。同样,抑扬顿挫的语调,其实制造了相对的强度,它比起平铺直叙也更容易吸引儿童的无意注意。活动变化的刺激物,比起静止不动的刺激物,更容易引发无意注意。此外,具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如“万绿丛中一点红”,也容易引发无意注意。

另一方面,无意注意也受制于学前儿童本身的状态,包括其需要、兴趣和原有知识经验。比如,当儿童饥饿时,有关食物的信息就比较容易受到关注。当幼儿出现了渴望参加成人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需要时,成人的许多活动,如开汽车、民警维持交通秩序、医生看病、护士打针、银行存钱等活动,都会成为他们无意注意的对象。在兴趣方面,若幼儿喜欢看动画片,那么有关动画片的话题、装饰就容易引发他们的无意注意。若幼儿对洋娃娃感兴趣,不论到何种场合,各种布偶、洋娃娃就容易引起其无意注意。比如,爱看《西游记》电视剧的幼儿,《西游记》主题曲和剧中的有关声音,就容易引发其无意注意。同样,符合幼儿经验水平的教学内容和以游戏形式出现的教学方式,也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比如,相对来说,具有旅游经历的幼儿比起没有旅游经历的幼儿,更容易关注到周边有关旅游的信息。幼儿随着知识经验和认识能力的发展,能够发现许多新奇事物和事物的新颖性。在整个幼儿期,新颖性是引起幼儿注意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要用恰当的方式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此外,学前儿童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特殊的情感、期待等)也会影响无意注意。又如,当幼儿的精神疲倦不堪时,很多事情都难以引起其注意。

上述各因素往往是综合起作用,而不是孤立的。无意注意既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对新异事物定向,使他们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也可能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有益活动,因而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以达到优化教育效果的目的。我们在进行环境创设、组织教育活动的时候,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尽量使那些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具备能够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特征,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并且去掉一些无关刺激,以免幼儿分心。具体而言,一方面,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在教育活动中,适当使用一些容易引起和维持幼儿无意注意的教玩具。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特别注意排除干扰,比如去掉环境中没必要的强烈的声音、鲜明的颜色、生动的形象、活动的物体。比如,如果教师在开展组织教育活动时不停地走来走去,着装过于复杂、活动室环境布置过于花哨缭乱,就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走动,着装舒适得体,活动室的布置以活泼有序为宜。

2.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趋势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无意注意主要体现出以下方面的变化:引发条件发生变化、注意对象的变化和注意稳定性的变化。

引发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条件,逐渐由刺激物的物理特点转变为刺激物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意义。刺激物的物理特点,即前文提及的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活动变化和对比关系等。最初,具有这些物理特点的刺激物容易引发儿童的无意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刺激物越符合儿童需要、兴趣和原有知识经验,即对儿童具有心理意义,就越容易引发其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对象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注意范围的扩大和注意对象的复杂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注意的事物逐渐增多,并且注意转向更加复杂的事物。比如,对小班幼儿而言,图片清晰、情节相对简单的绘本更能够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理智感逐渐萌芽和发展,这也带来了他们在无意注意方面的发展——复杂一些的绘本、卡通片,才更容易引起和维持他们的无意注意。

此外,学前儿童注意的时间也日渐延长。其实,学前儿童的无意注意,与其动作的发展和认知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动作发展使得学前儿童更为自由,认知的发展使其经验更为丰富,因而也就自然地扩大了学前儿童注意的范围,改变注意对象的性质,提高其注意的稳定性。

(二)有意注意逐渐萌芽与发展

1.引起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主要诱因

易于引起、保持有意注意的方式包括:加深对任务的理解;把智力活动与相应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培养间接兴趣[3]。引起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主要诱因也基本如此。

首先,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易于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在学前期,加深儿童对任务的理解,帮助儿童明确活动目的和任务,尤为重要。若教师在交代任务时,未能向儿童明确说明要求或任务本身表述模糊,都会影响儿童的有意注意,进而会影响后续的活动。

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需要成人的引导。成人的具体作用包括:其一,帮助儿童明确注意的目的和任务,产生有意注意的动机,即自觉、有目的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并且用意志努力去保持注意。若儿童能够在头脑中形成目的和任务的表象,认识到其必要性,就能产生完成有意注意活动的强烈愿望,一切与完成任务有关的事物都能吸引他的注意。例如,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求幼儿仔细倾听教师范唱,并在教师提供的图片中,逐一找出歌词中所描述的小动物造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能会对歌曲中那些描述小动物造型的歌词更加关注。其二,用言语引导幼儿的有意注意。成人提出问题,往往能够引导幼儿有意注意的方向,使幼儿有意地去注意某种事物。但是,这个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能够给予幼儿可供观察或注意的线索。例如,提出“看看这个小动物身体的哪个部位发生了变化”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去寻找变化的地方。再如,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幼儿做一些小实验,如“冰块是如何变成水的”“雨是怎么来的”。这种前置性的提问,会引发幼儿注意观察实验的过程。还有,可以组织一些竞争性的分组游戏,引导各组幼儿集中注意于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如何使自己的小组获胜。

其次,实物活动有助于引起和维持学前儿童的有意注意。我们知道实物活动有助于提高儿童动作的灵活性,以及加深儿童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促进其认知过程的发展。因此,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可以有选择地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其能够充分探究,然后及时予以适应性的物质、情感或技术方面的支持。选择的材料只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无毒无害、能够引发儿童探究即可,而不必讲究材料本身是否高端、大气、上档次。比如引导案例3-1中,幼儿把牛奶盒当成积木玩,也是可以的。我们还可以从中获得启发,了解幼儿最近喜欢探究的材料,然后适当地提供给他们。除了提供材料,还可以有意识地组织游戏活动,让注意对象成为幼儿的直接行动对象,以促进其有意注意的形成和发展。

再次,间接兴趣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是引起和维持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重要原因。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它们对注意的影响各有侧重。直接兴趣就是对事物本身和活动过程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目的和结果的兴趣。直接兴趣在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中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而间接兴趣则在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中,具有重要作用。幼儿特别是大班幼儿,也会关注活动的结果,这使得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注意。间接兴趣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儿童的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本身是需要意志努力的,因此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自制性这些意志品质好的人,有意注意的时间也越长。

最后,活动组织的合理性,有助于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常规化、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而且也就有助于引起和维持幼儿在活动中的有意注意。

2.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初步发展

有意注意在2岁以后开始萌芽,并且随着言语和其他认识过程有意性的发展,有意注意也得以初步发展。有意注意的发展,使得学前儿童的心理能动性进一步增强。不过,在整个学前期,有意注意处于正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水平相对较低、稳定性较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

首先,学前儿童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有意注意是由脑的高级部位——前额叶控制的。前额叶的成熟,使得儿童能够把注意指向必要的刺激物和有关动作,主动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同时抑制对无关刺激的反应,即抑制分心。前额叶大约在7岁时才达到基本成熟水平。因此,整个学前期,有意注意只是开始发展,远未完善。

其次,学前儿童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起来的。在幼儿园里,幼儿必须遵守各种行为规则,完成各种任务,对集体承担一定义务。幼儿逐渐在扩大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所以有意识地让幼儿承担各种任务,对其有意注意的培养是有重要作用的。因此,各种生活制度、行为规则、“工作”任务是幼儿有意注意逐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最后,学前儿童逐渐学会一些注意的方法。由于保持有意注意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因此有意注意要有一定的方法。幼儿在成人的引导下,渐渐能够学会一些组织有意注意的方法。例如,为了将注意维持在阅读上,看到哪里就用手指到哪里;为了避免别人的干扰,把自己的椅子挪到没有人干扰的地方。这些都是用各种动作或行为来保持注意的方法。成人可以引导幼儿关注和讨论自己的哪些行为能够帮助保持有意注意。

(三)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1.学前儿童的注意广度

学前儿童眼球跳动的距离比成人短得多,也不善于运用边缘视觉,所以注意的范围较小。随着生理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丰富,学前儿童注意的广度逐渐增加,但总的来说,他们注意的广度仍然较小。陈惠芳和程华山采用速示器研究了4~14岁儿童的注意广度,结果发现4、5、6岁儿童平均只能够注意4.74、5.45和5.77个点,而14岁的儿童能够注意8.08个点,已经基本接近成人的水平[4]。针对学前儿童注意广度的发展水平,教师和家长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给儿童任务时要明确,且在同一时间不能给予太多需要其注意的信息。不论是提问,还是提醒其需要关注的事物,应清晰、限量,符合其年龄特征。例如,对小班幼儿,可逐一布置任务,每次只布置一个任务;对大班幼儿,一次可布置两个任务,最好不超过三个,否则会导致认知负荷过重,不仅难以关注那么多信息,而且容易引发其不知所措、心情烦躁。

其次,在呈现挂图或直观教具时数目不能太多,应该逐一呈现,而且要给儿童提供引起注意的线索。例如,在“小青蛙找朋友”的游戏中,小青蛙要跳到不同的地方,找了不同的朋友,那么老师在呈现教具时,要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出图,而且还要提醒儿童关注不同场景的哪些重要信息,例如找到的这个朋友是什么特征等。

最后,采用儿童感兴趣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儿童获得知识经验,扩大注意范围。儿童喜欢用鲜艳的教具、游戏的方法、直观的动作,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教师要了解这些情况,以扩大儿童的注意范围。例如,在儿童面前摆放上一些造型各异、形状奇特的图片,请他们仔细观看几秒钟,再让其闭上眼睛,借机拿走一些图片,然后让他们睁开眼睛再认真观察,并说出少了哪几个图片。

2.学前儿童注意的稳定性

学前儿童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其自身状态有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3、4、5岁的幼儿平均能够集中注意的时间,分别为3~5分钟、10分钟、15分钟或更长的时间。

就内因而言,学前儿童注意的稳定性受脑发育、第二信号系统和自身状态的影响。一方面,幼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是幼儿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工作能力的反映,幼儿有意注意稳定性的发展反映了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工作能力的发展[5]。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第二信号系统逐渐发展与完善,儿童可以用语言来调节自己的注意,从而提高自己注意的稳定性。此外,当儿童情绪饱满、兴趣浓厚时,其注意也就更加稳定。例如,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在游戏条件下,幼儿注意稳定的时间更长,在游戏中注意持续时间大大超过了幼儿不感兴趣活动的时间。

就外因而言,新颖有趣、适当变化、颜色鲜艳的刺激物,有助于提高儿童注意的稳定性。以语言活动为例,教师有意识地用抑扬顿挫的音调、甜美亲切而富有情感的言语,适当准备丰富新颖、生动形象、适当变化的教玩具,就有助于维持幼儿的注意。例如,在绘本《挤呀挤》阅读活动中,教师准备了一个芭比娃娃作为故事主人公“宝宝”;一条小凳子作为“宝宝”的“床”;一条大方巾作为“宝宝”的“被子”,还分别准备了小老鼠、小鸭子、小猫、小狗、小羊等故事中人物的图片,幼儿在活动中的注意较为稳定。

注意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品质,我们既要充分根据其影响因素维持学前儿童注意的稳定性,又要避免无关干扰。比如,为了确保活动的有趣性、合理性和使儿童处于良好的状态,可以有意识地采用一些相关游戏以培养儿童注意的稳定性,例如木头人游戏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当儿童正在进行无害活动时,成人不要轻易打断。

3.学前儿童注意的分配

可以根据前文提到的注意分配的条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前儿童注意分配的能力。首先,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儿童的有意注意和自制力。其次,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儿童对活动熟练,做起来不必花费太多的注意力和精力。再次,使同时进行的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探究交通工具的主题活动中,鼓励儿童一边进行探究活动,一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探究成果。这里一方面有对交通工具这一知识的认知,也有如何进行口语表达、与同伴进行互动等要求,这有利于培养幼儿注意的分配能力。

4.学前儿童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集中与转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幼儿每天都在这两种状态下生活与学习。幼儿园每天要开展很多活动,而每一个活动是不同的,幼儿需要从这个活动将注意转移到下一个活动,否则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学会注意的集中与转移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有重要意义的。

研究表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注意转移的水平越来越高,且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注意转移能力的增长速率不一样[6]。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认知水平逐渐提高,对教师在什么时间作出何种言语提示有了更深的了解,其注意转移水平也就越高。

在良好的教育下,随着儿童活动目的性的提高和言语调节机能的发展,儿童逐渐学会主动转移注意。可以根据注意转移的条件,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儿童注意转移的能力:首先,教育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要新颖多变;最后,幼儿园大、中、小班的活动时间应该有别,集体活动应该丰富多样,时间安排适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