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就是一种我们童年时期愿望的达成。[9]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他以后分析社会与政治现象的重要理论工具。俄狄浦斯情结的提出一方面与他追求真理的勇气有很大关系——勇于探索,实现梦想,从不畏惧世俗的言论。因此,“弗洛伊德向其他人,也许是向自己所隐瞒的对母亲的热切依恋,不仅对理解弗洛伊德的性格,而且对评价他的一个基本发现,即俄狄浦斯情结,都是极为重要的”。
俄狄浦斯情结_西方政治心理学史

俄狄浦斯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约前496—前406)创作的《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俄狄浦斯是古希腊底比斯国王的儿子,在他未出生之前神谕即已预言他长大后会弑父,所以一生下来就被国王抛弃于荒野。但是俄狄浦斯在长大之后最终还是无意之中杀死了他的父亲,当上了底比斯的国王,并娶了他的母亲为妻。当俄狄浦斯发现真相之后,不堪忍受现实的折磨,最后弄瞎了自己的眼睛,离开了底比斯。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就是一种我们童年时期愿望的达成。

弗洛伊德把此现象普遍化,认为每个人均有俄狄浦斯情结,男(女)孩自其出生时就有性冲动,他(她)所接触的第一个异性对象就是母(父)亲,他(她)们很自然地把母(父)亲作为自己相恋的对象,从而对他(她)们的父(母)亲产生嫉妒:“一般而言,童年时‘性’的选择爱好引起了男儿对父亲、女儿对母亲有如情敌,而惟有除去他(她)、他(她)们才能遂其所欲。”于是我们就会发现在古代家庭里,父亲越是残暴,他的儿子越与其敌对,并且巴不得其父早日归天,以便接掌父亲的大权;在现实社会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确实隐含着不少的敌意,只是在很多情况下,这些产生的愿望无法通过“检查制度”实现而已。但是这样的现象在梦中往往出现,如人们所做的“父母之死”的梦,就是这种思想的展现。这是童年性冲动在梦中的复活,因为“梦完全受儿时最初印象所左右,而往往把那段日子的细节,那些在醒觉时绝对记不起来的事重翻旧账地搬出来”。[9]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他以后分析社会与政治现象的重要理论工具。俄狄浦斯情结的提出一方面与他追求真理的勇气有很大关系——勇于探索,实现梦想,从不畏惧世俗的言论。但另一方面,与他和父母的关系有很大干系。他的母亲溺爱他、赞许他、允许他成为孩子当中的王,他对母亲充满了深切的依恋。他的追随者之一琼斯说:“在弗洛伊德的最早时期,他就已经产生极端强烈的动机,力图隐瞒其发展过程的某个重要阶段——也许还是对自己的隐瞒。我冒昧地推测,这就是他对母亲深厚的爱。”弗洛伊德对母亲的这种依恋在他以后的生活中也表现出来。除了他的搭档和同事之外,他几乎不把空余时间留给任何人,甚至包括妻子在内,但是他每星期日早晨都去看他的母亲,并请母亲去他那儿用晚餐。由此,弗洛姆指出,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的最基本动力之一,即永远依附于母亲,也就是永远依附于子宫,依附于自然,依附于前个体、前意识的存在的愿望——同时,他又否认这个发现,把它局限在本能欲望的狭小领域。他自己对母亲的依恋是其发现的基础,他限制、歪曲这个发现是因为他竭力不愿看见他的依恋”。因此,“弗洛伊德向其他人,也许是向自己所隐瞒的对母亲的热切依恋,不仅对理解弗洛伊德的性格,而且对评价他的一个基本发现,即俄狄浦斯情结,都是极为重要的”。

与母亲的关系相反,他与父亲的关系则处于对抗状态。他的父亲并不过分溺爱他,而且他一旦犯错误,还会遭到父亲的批评,因此他对待自己的父亲始终怀有反抗的情绪。在弗洛伊德七八岁时,他故意到父母的房间去小便。这是占有父母卧室的一种象征性行为,具有侵占的意向,显然是直接反对他的父亲的。他从小就想做汉尼拔、摩西那样的英雄人物,但是他的父亲却让他大失所望。弗洛伊德12岁时,父亲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在他父亲年轻时,一个非犹太人打掉了他的皮帽,向他吼道:“犹太人,离开人行道!”年幼的孩子忿忿不平地问:“你怎么样呢?”父亲回答说:“我走上马路捡起了我的帽子。”父亲的懦弱更加加重了他的反抗情绪。“弗洛伊德对父亲的矛盾心理的最重要表现是他整个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俄浦狄斯情结:儿子憎恨父亲,因为父亲是与他争夺母亲的爱的情敌。但是,这里与依恋母亲的情形一样,用性解释这种竞争遮掩了真正的根本原因。”[10]这点我们还可以从弗洛伊德的自述中隐约看出。他在《梦的解析》第二版序言中说:“我发现这是自我分析的一部分,对父亲逝世的一个反应——即是说对一个最重要事件,一个男人一生中最大创伤的反应。”父亲的逝世对他影响很大,使他能够对父亲的整个一生和与自己的关系作一下回顾,并且在书中无意识地把与父亲的关系写进了俄狄浦斯情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