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修辞学家王希杰先生的语言研究之路

修辞学家王希杰先生的语言研究之路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希杰先生可以说创造了中国修辞学界的一个神话。综合分析王希杰先生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我们可以学走王希杰先生做学问之路。王希杰先生学问之路主要有如下特点。这是王希杰先生第一次正面与方光焘先生接触。后来, 王希杰先生留校工作, 就在方光焘先生的语言学理论教研室里。
修辞学家王希杰先生的语言研究之路_汉语研究与教学探索

王希杰先生可以说创造了中国修辞学界的一个神话。 据聂焱教授不完全统计, 到2002年底, 他在海内外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文章近600篇,独自出版著作近20部, 与他人合作出版3部, 主编、 合作或参编的著作近10部[1]。综合分析王希杰先生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我们可以学走王希杰先生做学问之路。 王希杰先生学问之路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 路基扎实, 理论深厚

这里的路基主要是指王希杰先生语言学理论深厚。 俗话说得好: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王希杰先生早年求学于理论语言学家方光焘先生, 方光焘先生曾告诫他的学生: “真正的科学研究绝不是罗列事实。 真正的科学研究必须是从一定的原则、 原理出发, 占有一定数量的可靠的语料,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方法论原则来加以分析, 然后抽象概括为理论, 最后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2]因此,他十分重视理论,把 “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作为语言研究的目标之一。

王希杰先生在回忆方光焘先生的文章里说:

第一次到方先生的家里, 我非常拘谨地坐下。 方先生开门见山: “你在《中国语文》 上发表的两篇文章, 我都看了。”

我看到 《中国语文》 就在书桌上, 心里很高兴 (指望老师能够表扬自己的)。

“严格地说, 这样的文章, 算不得科学研究。”

我以为我听错了。

“你这只不过是收集了一些例子, 加以归纳、 排比而已。”

我愣住了。

“真正的科学研究是……”

我糊涂了。

“是从一定科学理论原则, 收集到必要的材料, 运用科学的方法, 加以分析, 再上升为理论。” 这是我从没有想到过的!

“当然啦, 作为一个低年级的大学生, 你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 也还是不错的。”

这是王希杰先生第一次正面与方光焘先生接触。 后来, 王希杰先生认为: 就凭初次见面的这一番话, 方先生就永远是我的老师, 真正的老师! 如果说我这一生, 多少做出了一些成绩, 那么跟方先生的这番话是大有关系的。 如果当时他胡乱夸奖一番, 也许我会永远很浅薄的。

后来, 王希杰先生留校工作, 就在方光焘先生的语言学理论教研室里。王希杰先生用一个字概括了方光焘先生对学生的要求, 那就是 “严”。 以至直到前几年, 王希杰先生的大师兄、 方先生最后的研究生冯凭教授说到方先生对他们的严格要求, 脱口而出说: “我的妈呀, 我现在还怕!”

方光焘先生要求学生严格掌握语言理论, 王希杰先生回忆说: 一部叶尔姆斯列夫的 《语言理论导引》 只有几万字, 方先生组织南京大学的人, 整整学习了一年, 还没有学完。 我们语法理论研究室的工作人员, 方先生的研究生, 是除星期天, 六天里全部泡在这部书上的。

王希杰先生说:方先生对叶尔姆斯列夫如此重视,直到文革后我才逐步体会到:方光焘是学术战略家。我们今天需要的就是学术战略家。

年轻时的王希杰先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拥有了深厚的语言学理论基础,现在谈起索绪尔、 叶尔姆斯列夫, 谈起丹麦学派、 布拉格学派、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语言和言语等, 王希杰先生无不眉飞色舞。

路基扎实了, 才能在牢固的马路上尽情展现丰姿, 才能尽力奔驰而不担忧道路的塌陷。 这就告诉我们, 要做好学问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没有坚实的基础, 学问就做不深做不透, 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二、 路面宽广, 博览群书

这里的 “路面” 指王希杰先生博览群书、 博闻强识。 阅读王希杰先生的作品, 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王先生语料特别丰富而且精彩。 这些语料为王希杰先生的作品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支撑, 也大大地增强了王希杰先生作品的可读性。 徐丹晖先生和李凡先生曾对 《修辞学通论》 的用例进行过统计,《修辞学通论》 使用了近七百个鲜活的语言材料, 紧紧扣住需要阐释的理论寻求事实依据。 我们以图表形式说明:

这仅仅是王希杰先生众多著作之一 《修辞学通论》 里所用语料, 其实在王希杰先生几乎任何一部作品里或一篇文章里, 都有许多鲜活的事例。

如《 “心” 话》[3]中,作者关于 “心” 的别称,引用了陆机 《文赋》、《三国志·诸葛亮传》、 苏轼 《贺陶印九十二首》 之一、 《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 《子华子·北宫子仕》、 梁萧纲 《上大法颂表》、 《荀子·天论》、 《管子·版法解》、 苏舜钦 《夜钟》、 《庄子·庚桑初》、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 《云笈七鉴》 卷11、 柳青 《创业史》、 刘基 《癸巳正月在杭州作》、 《古乐府》、 《诗·齐风·甫田》、 《管子·小匡》、 《红楼梦》 18回、日本 《周刊》 等材料。

在《雄鸡一唱》[4]里,王希杰先生引用了毛泽东《浣溪纱·和柳亚子先生》、 唐代诗人李贺 《致酒行》、 《晋书·祖逖传》、 《孟子·尽心上》、 陆游《易州大阅》、 蒲松龄 《夜坐悲歌》、 谭嗣同 《和仙槎除夕感怀》、 柳亚子《吊刘烈士炳生》、 刘炳 《同周伯宇连榻剧谈悲歌有感》、 《诗经·郑风》、《诗经·王风》、 梅尧臣 《鲁山山行》、 陶渊明 《桃花园诗并记》、 杜甫 《羗村三首》、 曹操 《蒿里行》、 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 刘禹锡 《插田歌》、钱起 《过鸣皋隐者》、 皇甫冉 《杂盐湖山歌送许鸣谦》、 柳宗元 《梅雨》、李白 《行路难》、 《战国策·齐策一》、 《史记·孟尝君列传》、 杜甫 《缚纪行》、 鲁迅 《哀范君》、 曹植 《斗鸡篇》、 李白 《赠从弟冽》、 《南齐书·王慈传》、 许慎 《说文解字》、 温庭筠 《商山早行》、 《天净沙·秋思》、 苏东坡 《浣溪纱·游蕲水情泉寺》、 白居易 《醉歌》、 晋文人张华 《博物志·物怪》、 南宋刘敬叔 《异苑》、 王安石 《金陵绝句》 等相关材料。

其实, 《 “心” 话》 也好, 《雄鸡一唱》 也好, 都只不过是三五千字的作品, 然而用例却如此丰富, 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王希杰先生用例丰富, 高万云先生有更多的描述。

笔者曾非常疑惑王希杰先生语言学著作里何以有如此丰富的用例, 王希杰先生说: “我每天坚持读书看报, 看到有用的例子就随手记录下来……有的人也收录例子, 但是缺乏分析, 没有理论深度。” 可以想象, 半个世纪以来, 王希杰先生阅读了无数的作品并记录了无数的语料。 一条马路, 路基扎实固然好, 但如果路面狭窄, 那还是无法让更多人阔步前行。 王希杰先生做学问, 不仅基础雄厚, 而且路面宽广, 可以容得下千军万马前行, 可以吸引成千上万过路人。

三、 路坡齐进, 相得益彰

如果说王先生的学术作品可以分为两部分的话, 那就是我们常说的“龙虫并雕”。 笔者把构成王希杰先生理论大厦的专著论文 “龙” 比喻成一条宽阔马路, 那么, 王希杰先生诸多随笔小品文的 “虫” 可以比喻成烘托和帮衬这条马路的 “坡”。 王希杰先生的学术之路可以说宽阔平坦, 而这宽阔平坦的路坡一路如影随形, 而且是绿树成荫, 郁郁葱葱, 给乘客清新舒适的享受。 这就是湖南师范大学秦旭卿教授说的 “读希杰的书是一种享受,无论是读他的专著,还是读一二千字的短文, 你一接触就被它粘住了。”[5]王希杰先生的才情横溢、 文笔灵动的学术性和娱乐性熔为一炉的能耐, 得到了南开大学宋玉柱教授、 中山大学王宗炎教授、 复旦大学宗廷虎教授、 胡裕树教授、 浙江大学倪宝元教授等语言学家的由衷赞叹。

王希杰先生的语言学理论是改造和完善了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他提出了比较科学实用的全新的语言观。 王希杰先生的语法理论, 比如大语法观、 病句生成理论、 语句潜显理论和语音制约理论, 受到了吕叔湘、 胡裕树等语言学权威的高度评价; 王希杰先生的修辞理论主要是建立了继陈望道、 张弓以来的第三个修辞学体系, 他的 “三一” 理论 (三组概念一个体系) 具有很高的科学品性[6]

以上算是王希杰先生学术研究的正路, 这些都是学界所认可的。 对于王希杰先生大量的语言随笔, 个别学者可能不以为然, 认为这不是学术作品。如果王希杰先生拿这些东西去大会上交流或者评职称什么, 可能就没戏了。但是, 王希杰先生从来不这么认为。 相反, 他认为 “语言的最重要职能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为社会服务的”; 他反对语言学和语言学家“隔离现实生活, 脱离语言实际, 淡化主体功能, 制造语言标本, 构筑象牙之塔”; 他批评有些学者 “忘记了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 忘记了人类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的交际现象”, “把自己局限在所谓美辞的象牙塔之中, 或者说是牢笼之中”[7];他说:“不要以别人不懂为乐事,学问归根到底要为大多数人所掌握的。11亿人讲现代汉语, 不为他们服务, 只跟少数专家打交道,不行!千百万人感兴趣的东西,语言学家也应该感兴趣。”[8]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 “人文学科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的幸福, 人类的幸福就包括当下生活着的人们的幸福, 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自己的学术成果交出来, 交给大众,交给社会,让大家都享受这种成果。”[9]正是这种思想, 他才能火红, 才能拥有很多粉丝。 同样, 王希杰先生也正是源于语言学家的良心——他的价值观和使命感, 所以才能保持几十年的龙虫并雕, 构筑理论大厦的同时, 总是配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写作大量的随笔小品文。

其实, 王希杰先生的语言随笔小品文是语言理论的自然流露, 语言理论不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是很难写出这样具有文采随笔的。 对于王希杰先生的这种笔风, 吴礼权先生是这样评价的, 他说: “至于文笔方面, 全书笔带彩毫, 挥洒自如, 颇有胡适之博士古典小说考证论文那种学问高深而又不令人乏味的风韵,可谓是一种学术著作的新模式。”[10]

关于王希杰先生大量随笔小品文, 孟华教授说这些随笔小品文是 “理论的碎片”[11]。他认为:

第一, 王希杰先生的三一理论的核心观点, 往往是先出现在随笔中的。随笔记录了王希杰先生理论探索的历程。

第二, 随笔是对三一理论的运用。 三一理论是在不断运用中成熟的。 随笔中大量的运用, 是对三一理论的检验和丰富发展。

王希杰先生的随笔小品文使王希杰先生的语言理论大厦更加丰满, 使王希杰先生的学术之旅更加葱郁, 充满生机, 充满朝气。 可谓是一路凯歌一路春, 一路阳光一路绿。 读王希杰先生的语言学作品有一种 “春风桃李花开日” 的享受, 而读有些语言学标本的作品则是 “秋雨梧桐叶落时” 的难受。

四、 路程永续, 终身治学

王希杰先生从不到二十岁起在 《中国语文》 发表文章之后, 已经在语言学领域耕耘了40多年了, 而且, 现在虽然已经退休, 但他仍旧坚持读书、写作, 一刻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也可以说, 王希杰先生的学术之路是永续的, 他毕生治学。

关于这点, 我们可以从王希杰先生的成果及其与同行们的通信中可以感觉到。 几十年来, 王希杰先生成果不断, 我们不算合著、 编著和主编的作品, 仅仅其个人专著就有1983年28万字的 《汉语修辞学》、 1993年28万字的 《修辞学新论》、1996年46万字 《修辞学通论》、 2000年30万字 《修辞学导论》 以及2004年 《汉语修辞学》 (修订版), 这些都是一部部典型的学术著作, 而且 “每部著作都在原有基础上实行纵深的开拓、 崭新的突破,向着科学化的方向转化逼近”[12]。 至于随笔小品文章就更多了, 比如 《语言学——在你身边》 (1986与于根元先生合作)、 《修辞、 语法、 文章》(1989与秦旭卿合作)、 《说话的清理法》 (1990)、 《数词、 量词、 代词》(1990)、 《读写的情趣和学问》 (1991)、 《这就是汉语》 (1992)、 《语林漫步》 (1993)、 《语言随笔精品》 (1996)、 《动物文化小品集》 (1998) ……

王希杰先生之所以能有如许丰硕的成果, 是与其热爱语言学以及责任感使命感是不可分割的。 周洪波说王希杰 “深深地迷恋着语言学”, 孟华说王希杰先生是 “语言的卫道士”。 我们常说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从王希杰先生身上可见一斑。

1980年11月, 刚满四十岁的王希杰先生在 《汉语修辞学》 的 《后记》中写道: 我把本书作为一个起点, 而且是一个不太高明的起点, 以后一定要努力地工作, 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但愿再过二十年后能拿出一点稍微像样的东西。

1991年6月, 王希杰先生给何伟棠教授的信中说: “我们的生命也都不属于自己。 不仅为国家民族, 也为亲友活着。 不仅要无愧于这个民族和时代, 也要对得起亲人和好友。90年代我决不计较小事, 绝不在低层次上花费精力。一定要在高层次上拼搏一番!绝不使亲人知友失望。”[13]2000年4月, 王希杰先生给何伟棠教授的信中说: “人活着, 就不可无所作为, 我将继续奋斗。 这半年, 又有许多想法, 也将开始新的突破! 我要求的是永不停止, 永不满足, 永远地进取, 一步步地前进, 决不同小人、 庸人争一日之短长。”[14]

这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件何止是简单的家信, 而纯粹是王希杰先生的宣言书。2000年, 王希杰先生恰好六十岁, 是告老还乡的时候, 可是王希杰先生却上足了马力准备继续前行。 这是一种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的精神, 这是一种 “永不言倦, 永不言退” 的精神。

2002年10月18日, 王希杰先生给聂焱教授写信说: “西方人说: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是的, 我的生命就像这芦苇一样脆弱。 如果我没有思想, 那么我还不如芦苇呢! 我思故我在, 那么我将继续去思索。 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得去读书, 有思想就应当写下来。 所以, 多少年来, 我相信的是:读书——思索——写作!这就是我的命运。我将继续走下去,走下去!”[15]这就是读书思考写作的王希杰, 这就是永不停歇勇往直前的王希杰。

笔者统计, 王希杰先生短短一个月时间就用电子邮件发过来9篇文章,其中《方光焘的晚年》 (2007.6.21)、 《胡裕树教授的幸与不幸》(2007.6.28)、《沈谦和他的修辞学》 (2007.6.9)、 《叶尔姆斯列夫来了……》(2007.6.22)、《倪宝元的修辞艺术》 (2007.6.14)、 《关于叶尔姆斯列夫的对话》 (2007年6月上旬) 是明确标明写作时间了的, 另外还有3篇没有标明日期, 我不能断定写作的时间。 就仅仅看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写作了如此丰富的作品, 我们就不能不佩服王希杰先生的奋斗精神。

王希杰先生的学术之路是一条永续之路,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生命不息, 路程不止; 生命永续, 学术之旅也将永续。

语言理论基础雄厚, 终身勤奋好学, 博览群书, 善于思考, 善于汲取营养, 善于开拓创新, 善于建立新的体系, 这就是王希杰。

才情学识兼具, 中西古今都通, 具有 “通透的哲学思想, 通连的学科体系, 通达的研究方法, 通广的语言材料, 通畅的阐释文字” (高万云语),这就是王希杰。

善于自我否定, 善于反思自己, 既重视理论, 又关注现实, 科研方法娴熟, 学术胸襟宽阔, 善于吸收西方文化, 肯于继承传统文化, 痛恨学术腐败, 力求学术规范, 这就是王希杰。

敢于挑战权威, 敢于直视权力, 对事不对人, 不惧科学家, 不慑政治家, 不畏学界名流, 实事求是, 襟怀坦白; 同时善于奖掖年轻人, 提携年轻人, 宽容年轻人, 这就是王希杰。

路基坚实,路面宽广,路坡齐进, 路程永续, 路旁绿树葱郁, 枝繁叶茂,四季常青,这就是王希杰先生的学术之旅,也是我们应该学着走的学术之路。

参考文献:

[1] 聂焱. 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 [M] .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2] 王希杰. 修辞学新论·序言 [M] .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3] 何伟棠. 语言随笔精品 [M] .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4] 何伟棠. 语言随笔精品 [M] .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5] 秦旭卿. 会说话就是财富·前言 [M] .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高万云. 王希杰语言学研究的整体评价 [M]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王希杰. 修辞学通论 [M] .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8] 王希杰. 科学方法与修辞学的繁荣 [J] . 苏州大学学报.1994 (1) .

[9] 赵贤德. 易中天教授的演讲艺术 [J] . 阅读与写作,2007 (4) .

[10] 吴礼权. 评王希杰 〈修辞学新论〉 [J] . 修辞学习,1994 (3) .

[11] 聂焱. 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 [M] .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12] 李名方、钟玖英. 王希杰与三一语言学[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13] [14] 何伟棠. 王希杰修辞学论集[M]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5] 聂焱. 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 [M] .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原载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4期)

附文: 王希杰先生作品语言的生命力

王希杰先生的学问是语言学界人尽皆知的。 40多年来, 王先生已经写出600多篇文章在各种刊物上发表, 其影响遍及海内外同仁。 这些文章, 有的几百字, 有的数千字, 有的上万字。 不管篇幅长短大小, 读其作品都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享受。 让人如饮甘露, 如沐春风, 给人以精神的享受, 给人以心情的愉悦。 王希杰先生凭借其扎实的语言理论功底和独树一帜的语言表达方式吸引大量的非语言学专业的人士来阅读语言学著作, 这对于扩大语言学在学术界的影响, 提高语言学在学术界的地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本文拟探讨王希杰先生作品的语言特点及其生命力。

一、 散文化的语言, 风行水面, 自然成文

王希杰先生作品多用散文随笔形式写成。 虽然用散文随笔的形式写语言学的文章不是王希杰先生的首创, 但是, 王希杰先生却将这种形式发挥到极致。 其影响之大超过了很多前辈大家, 在质和量上比同时代的学术大师更是略胜一筹。

研究语言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许多语言学作品给人的感觉就是术语的艰深、 论述的晦涩, 表达的拗口, 乏味语料的堆砌, 好似一些了无情趣、 枯燥无味的语言标本, 令读者昏昏欲睡, 令许多后学者望而却步。

其实, 语言类文章同样可以写成文学样式的文章。 在这方面吕叔湘先生、 王力先生等一代语言学宗师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王力先生曾于上个世纪40年代初在当时很有影响的 《生活导刊》 上发表大量的语言小品文。对于研究语言的人去写文学似的文章, 王力先生是这样说的: “像我们这些研究语言的人, 总是差不多与世隔绝的。 有时一念红尘, 不免想要和一般读者亲近亲近。 因此, 除了写一两本天书之外, 不免写几句人话。 这样就使不甘岑寂,是尼姑思凡。”[1]当然,王力先生这种说法很幽默。 但这也启示我们研究语言的人要多和读者亲近, 而不是置身象牙塔, 钻进故纸堆, 制造一些佶屈聱牙的语言标本。 因此, 后来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 张志公先生等都有大量的散文化了的语言来写作的语言学作品。 从编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语言学作品来看, 王力先生 《语言与文学》、 吕叔湘先生的 《语言的演变》、张志公先生的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都是非常通俗的语言作品, 读者喜闻乐见。 上个世纪80年代末, 王希杰先生 《模糊理论和修辞》 被选入全国统编教材,90年代末, 王希杰先生 《有物、 切题、 真实、 适量》 又编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 这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看看王希杰先生一篇语言学文章: “朋友, 你到过黄河吗? 你看过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吗?你乘坐过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吗?……”[2]

这哪里是语言学的文章? 这分明纯粹是散文。

再看看王希杰先生的 《癞蛤蟆和天鹅肉》 一段话: “癞蛤蟆和天鹅是一组对立的意向。 一个在天上, 一个在地下, 一个在洁白的白云中飞翔舞蹈,一个在污泥浊水中爬行, 一个美丽, 一个丑陋, 一个高贵, 一个低贱”;“它们遵从了人类的教训: 要认识你自己! 经过反思, 它们十分地认识到了它们自己, 它们承认它们丑陋、 低贱, 同白天鹅, 一个天上, 一个地下, 风马牛不相及, 有天渊之别。 它们老实, 本份, 不妄想, 不胡思乱想, 安于现状, 甘于落后, 只求过得去, 不想改变现状, 没吃到羊肉, 还惹了一身臊,被人耻笑, 它们害怕失败和失败后的痛苦。” “细想一下, 嘲讽挖苦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人们, 在思想深处, 有一个择偶原则, 便是门当户对, 尤其是男性必须比女性高明高大高强, 否则便是妄想。 这其实正是男尊女卑观念的一个变形产物。 如果男女是真正的平等, 爱情只建立在感情上, 那么癞蛤蟆和天鹅肉只要有感情,便可以成双成对了!”[3]

亲爱的读者朋友, 当你读到这样的作品, 难道不认为读到的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吗? 须知这是语言学的作品, 能够将枯燥的语言学作品写成如此老辣的文学作品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境界。 如此生动形象、 没有雕琢、 没有粉饰、 自然成文、 有思想内容又有艺术特色的语言学作品想让其没有生命力恐怕也很难吧。

二、 生活化的语言, 植根群众, 泥土深厚

关于学习语言的途径, 毛泽东曾精辟地指出: “第一, 要向人民群众学习, 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 生动活泼, 表现生活实际的。 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 所以在说话写文章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 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 像瘪三一样, 瘦得难看, 不像一个健康的人。 第二, 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 第三, 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4]语言只有置身于广大人民群众中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王希杰先生作品的语言主要来源于身边的生活。 阅读他的作品就仿佛与身边一个老人在聊天、 拉家常, 彼此亲切, 热乎, 熟悉, 没有陌生感, 不觉得吃力, 没有痛苦和难受。 可以说, 王希杰先生是毛泽东语言思想的忠实实践者。 任选一篇王希杰先生的随笔小品文, 可能出现这样的语言:

“总之, 把强词夺理作为论辩的手段, 不好, 很不好, 十二万分不好。但把强词夺理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来用, 好得很哩。 因为说写者并不相信或者不完全相信自己的话, 也并不要求听读者相信或者完全相信他所说的一切,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完全相信,呆子一个!”[5]这都是一些典型的日常语言,生活化的语言。

又如: 王希杰先生在 《没有骂人功能的骂人话》 中引用了武汉作家池莉小说 《金手》 一段话:

儿子顽皮不好好吃饭, 你说, 唉, 你管管儿子, 他的筷子刷地就落在儿子手心里了: 吃! 你这个婊子养的! 儿子哭起来, 他就火了: 你哭你哭! 我日你妈![6]

在中国, “我日你妈!” 这本是最恶毒最流行的骂人话。 绝妙之处就体现在, 骂的对象却是自己的儿子, 儿子的妈妈正是他的老婆, 居然用这一条来吓唬自己的儿子, 有趣不?

王希杰先生在 《东家之子美丑辨》 说: “可千百年来的读者, 包括你我他, 可一直认为东家之子既不高来也不矮的呀! 这个王若虚真是神经病没事找事做,吹毛求疵,强词夺理,诡辩!”[7]

这样的语言何等生活化, 这种生活化的语言何愁没有生命力! 有生活才有艺术, 有生活, 艺术才有生命力。

读到王希杰先生这样的文字, 一点也感觉不到这是在读被认为是枯燥的语言学著作。 这纯粹是在阅读精妙绝伦的散文, 在体验最基层的劳苦大众的生活, 在听街坊邻居、 左邻右舍、 市井小人、 平头百姓、 夫妻配偶、 七大姑八大姨在聊天斗嘴打情骂俏。 这样就难怪黄健同学在 《不可错过的美》 中说: “我一直对语言学抱有偏见, 认为他们枯燥乏味, 但当我读到著名语言学家王希杰老师的随笔时, 便立生耳目一新之感, 被其作品呈现的新鲜生动、 潇洒从容、 开启智慧的别树一帜的风格所吸引, 读后如在酷暑里吃冰西瓜,一个字:爽!”[8]

三、 智慧化的语言, 启迪心智, 拓展认知

湖南师范大学秦旭卿教授说: “希杰有深厚的普通语言学理论根底, 有学术胆略, 善于和敢于提出新问题。 他从不空口说白话, 言必有据, 但也不就事论事, 必从事例中抽象概括出一个道理来, 使人受到启发。 即使材料是别人用过的, 也必发人之所未发, 对人有所启迪。 所以有学生对我说: 读王希杰先生的书,人会变得聪明。”[9]

读王希杰先生的作品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 心灵的涤荡、 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给人以智慧。 这种语言是一种智慧化了的语言。

王希杰先生的《反成语》[10]一文, 实际上就是教给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看待事物的方法。 变换角度思考问题, 实际上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增添生活的情趣, 增加生活的乐趣, 而且可以拓展我们思维的角度、 深度和广度, 丰富和深化我们的知识, 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 《反成语》 这篇文章虽然有调侃幽默开玩笑的成分, 但玩笑中蕴含着非玩笑的因素, 即合理性、 真理性, 可以使我们聪慧、 深刻。

如 “放虎归山”, 这一举动在古代简直就是害人害己, 大不可取的行为, 有时比喻成放走敌人, 贻害无穷, 而且有姊妹词组 “放虎归山, 必有后患” 为证。 但是现在是一种非常好的行为, 是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的行为,是广大动物爱好者的口号。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早在2500年前, 孔子就说了这句话。 即要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 自己希望怎样生活, 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 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 能通达, 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 通达。 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 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 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 指的都是一个意思。但是王希杰先生认为, “萝卜白菜, 各有所爱”。 人和人应当互补, 互通有无。 所以我嫌多的东西, 别人不一定多, 甚至正是别人所需要的东西; 我不喜欢的东西, 别人不一定不喜欢。 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互补关系, 那么“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并不好, “互通有无” 才是对双方都有益的。

在王希杰先生大量的作品里, 这种智慧化了的语言随处可见。

比如: 坐井观天、 斤斤计较、 半斤八两、 标新立异、 变化无常、 开卷有益、 偷梁换柱等等, 都可以反其道而观之。

王希杰先生说: “白日做梦, 要得; 对牛弹琴, 牛喜欢; 非驴非马, 就是创造; 隔年黄历, 大有用处; 画蛇添足, 大有道理; 画龙不点睛, 一样妙; 为好龙的叶公辩护; 东施效颦, 自有道理; 乐不思蜀, 有真有假; 瞎子摸象是冤案; 天下乌鸦一般黑, 不对! 有的乌鸦就是白色的。” 这些换位思考, 变换角度观察思考的方法不正是我们提倡的一种创新吗?

王希杰先生在 《哗众取宠的 “男保姆” 》 一文中详细地解释了男保姆、女保姆这些词语产生的原因。 在 《对称和潜词》 中, 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为什么 “妓女” 对称的不是 “妓男”, 而是 “男妓”。 在 《 “肥肉”的双重 “人格” 》 中饶有趣味地解释了 “肥肉” 的两面派的特点。 这些文章短小精悍, 表面上看去似乎也没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但事实上, 王希杰先生对这些语言现象的解释都是在语言学理论指导下深入浅出完成的。 比如:《词性、 结构和意义》 说的是语言的语法和意义; 《 “减肥” 和 “瘦身” 》谈的是语义和文化心理世界的关系; 《潜义和修辞》 蕴涵着潜显理论; 《答话的规则和偏离》 蕴涵零度偏离理论……总之, 说理透彻, 明白晓畅, 无生僻的术语, 无绕口的阐释, 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享受中, 我们不知不觉收获了智慧, 收获了知识, 开阔了视野, 逐渐变得聪明起来。

四、 多样化的语言, 色彩斑斓, 为我所用

王希杰先生博览群书, 博闻强识, 阅读其语言学著作, 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个天才语言学家。 语言、 文学、 历史、 文化、 哲学等百科知识均为我所用。 多样化的语言例子更是俯拾皆是。

英语是王希杰先生作品里使用较多的一种语言, 王希杰先生在很多作品里都使用了英语, 如在 《 “慢” 话》 里, 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英语:

Quick meal; lunch counter; don’ t go yet please.wait a minute, please.Stay, please.

方言在王希杰先生作品里也运用得恰到好处。 在 《没有骂人功能的骂人话》 一文中, 引用了武汉作家池莉作品里武汉方言的骂人话。

嫂子膝下的小男孩爬竹床一下子摔跤了, 哇地大哭。 她丈夫猫子远远地叫道: “你这个婊子养的聋了! 伢跌了!”

嫂子拧起小男孩, 说: “你这个婊子养的么样搞的唦!”

猫子说: “个巴妈苕货。 他是婊子养的, 你是么事?”

嫂子笑着拍猫子一巴掌, 说: “哪个骂人了不成? 不过说句口头语。 个巴妈装得像不是武汉人一样。”

笔者在武汉读书、 工作、 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 对武汉话和武汉人比较了解。 因此, 看到王希杰先生引用池莉作品的武汉方言, 倍感亲切。 上述例子中的 “婊子养的、 伢、 个巴妈、 苕货、 么样搞得唦” 都是典型的武汉方言。 武汉气候异常, 夏天暴热, 冬天暴冷, 所以武汉人性格耿直, 很好交朋友, 但是武汉人脾气也很火爆, 喜欢骂人, 常常连自己的老婆、 孩子等都骂“婊子养的、 日你妈” 等之类最恶毒的语言。 其实, 这句话也不一定就是骂人话, 只不过表示一种语气, 甚至一种习惯用语, 什么意思都没有。 如称赞一本书好看, 武汉人往往说: “个婊子养的, 好过瘾呀!” 夸奖一个女孩漂亮, 武汉人也可能会说: “个婊子养的, 好清爽呀!” 等等。 正如王希杰先生说的那样是 “没有骂人功能的骂人话”, 武汉人自己也说 “哪个骂人了不成? 不过说句口头语”。

在王希杰先生的作品里, 法语、 德语、 意大利语也使用。 王希杰先生在《翡翠冷和借词的文化价值取向》 里使用了法语, 如: fontainbleau; 使用了德语, 如: Beethoven; 使用了意大利语, 如D’ Annunzio。

至于文言文、 古诗、 新诗、 外国诗则更是充满着王希杰先生大部头的学术著作和随笔小品文。

当然, 语言中的空符号、 俄语, 甚至梵语等只要能够为我能用, 作者一律采用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精神, 当年鲁迅先生提倡 “拿来主义”, 我们现在仍然要提倡这种精神。

正如北方民族大学聂炎教授说: “一则小广告、 一句家常话、 一个流行词、 一家店铺名、 一条标语、 一句笑话、 一个古语、 一篇文章的标题、 一句商贩的叫卖声、 一句孩童的戏耍语, 都信手拈来, 作为呈现语言原生质态的载体并能娓娓道来,揭示语言和语用的规律。”[11]

总之, 王希杰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耐人寻味, 有着广大的读者群和众多粉丝, 这是与其作品的语言特色密不可分的。 正是因为王希杰先生的作品风格是散文的笔调, 所以对各种语言现象, 语言规律, 他都能够娓娓道来, 抽丝剥茧, 自然成文; 王希杰先生作品的语言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具有深厚的泥土气息。 群众, 只有群众, 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的英雄, 作品不根植于群众之中, 将不会流传久远。 王希杰先生的作品教人聪明, 使人聪慧, 读者读后有所知有所晓, 开启读者的心智, 拓宽读者的认知; 王希杰先生的作品写作方式是 “拿来主义”, 只要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感染力, 增强文章的情趣性、 可读性, 作者都能够做到 “拿来主义”, 然后进行反刍, 吸收其营养。 所以王希杰先生的作品也就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有人说: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它才永远不干枯”, 我们也可以说, 采用散文的方式, 取自于人民群众鲜活的、 使人聪慧的语言也将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由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 王希杰先生的作品在语言学界, 尤其是在修辞学界, 将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内绽放光彩, 其作品语言艺术也将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影响后学者, 其作品语言的生命力也将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王力. 龙虫并雕斋琐语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

[2] 秦旭卿. 会说话就是财富 [M] . 湖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何伟棠. 语言随笔精品 [M] . 广东: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4]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卷三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5] [6] [7] [8] [9] [10] 秦旭卿. 会说话就是财富 [M] . 湖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 李名方. 钟玖英. 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 [M] .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原载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年第3期)

附文: 王希杰先生语言精粹

王希杰先生关于 “心态观” 的语言:

我不是上帝最喜欢的人, 但是也不是上帝最讨厌的人;

我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但是也不是世界上最愚笨的人;

我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 但也不是世界上最丑陋的人;

我不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但也不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

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千百万人中间平凡的一个。

如此想来, 我就不会患得患失了。

王希杰先生从小喜欢道家, 有不在乎情结, 他说:

我是教师, 我只知道教好书, 让学生成长; 业余搞点科研工作, 如此而已。 职称不是我考虑的事情。 我不够资格当教授, 领导升我为教授, 我脸红, 见不得人, 老婆孩子也瞧不起我。 我具有教授水平, 领导不升我教授,我什么也没有失去, 我就是我!

难道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升教授吗? 涨工资吗? 不是!

第一, 你在乎了, 又怎么样? 你有了学问, 你去争, 教授就给你了? 给你又怎样? 不给, 又怎样? 现在 “大师”、 “泰斗” 满天飞!

第二, 人生有限, 还是做点实事的好!

王希杰先生的成功观和失败观, 他说:

成功是成功的心理素质的产物。 成功是成功的产物。

失败是失败的心理素质的产物。 失败是失败的产物。

成功者必须具备一种成功的心态。 成功的心态是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证。所谓成功的心态指的是: 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即使不能够完全成功, 起码也有一半的希望。

失败者被囚禁在自己的失败心态中。 失败的心态是失败者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带着必定失败的心态去做, 失败是百分之百的!

成功是成功的产物。 你成功了, 你兴奋了, 你生活在他人的鼓励之中,你具备了成功的心态, 这是创造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于是你的成功就接二连三地出现了。

失败是失败的产物。 你失败了, 你沮丧了, 他人不信任你了, 你产生了失败的心态, 这是你必将一再失败的最重要因素, 于是失败就紧紧跟着你,不断光顾你, 照顾你, 优惠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