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面面俱到的好处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面面俱到的好处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帮着大人招待客人,渲染了热情温暖的家庭气氛,当客人们称赞时,孩子也会从中感受到愉快,因而更加稳固了他的良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恐吓的教育方式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孩子不喜欢命令,喜欢受人委托,他觉得自己是“大人”了,成人叫他做事,他有一种被信任的满足,会非常认真地去做。例如,一个孩子不肯吃青菜,晚上爸爸妈妈就讲“今天亮亮真乖,吃了许多青菜”。
与孩子交流_青少年心理保健指导

(一)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

现在,一些家庭中两代人的关系搞得很紧张,家长还大惑不解,我们真心实意地为了孩子,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实,问题还是出在家长身上。

不少家长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必须采取训导的方式,于是批评、指责、规劝接连不断。家长的刻板、乏味、重复的说教模式,根本不给孩子思考和理解的时间,也不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收不到正面的教育效果,还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时间一长,孩子的逆反心理表现得越来越强烈,这样可能在心理上形成这样的三部曲:“不满—麻木—反抗”,虽然多数的反抗是以沉默的方式表现的。但是家长应该明白,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尊敬自己,家长只有尊重子女,所说的话孩子才会听,教育才可能奏效。有时家长没把事情搞清楚就训斥孩子,并以势压人不让孩子说话,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家长在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时,应当在心平气和、相互理解的氛围中,以交谈的方式来进行。只有两代人感情上的沟通,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能实现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用之才的愿望。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家庭都会进行家规教育,但是在进行家规教育时父母很容易有专制的做法。要使家规教育更有效,父母应该清除“子从父”的封建伦理的影响,尊重孩子的人格,顺应和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理 应该帮助孩子理解遵守家规的必要性,使孩子懂得服从规则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什么好处,增强孩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成为执行规则的主人。如玩具玩完收放整齐是为了保护玩具,使玩具玩得长久,玩得方便;不能打人骂人是因为打人骂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而别人也不再乐意和自己友好相处……诸如此类的道理孩子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只有懂得了道理,孩子才会有遵守规则的愿望,使孩子感到不是家长在管着他,而是帮他实现愿望。

2.要有格 为孩子定的规则应该是最必要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不能太多、太复杂,待一些规则掌握并能认真完成后再增添新的内容。

家庭中幼儿应遵守的规则,首先是生活作息制度,如要求孩子按时起床、睡觉、吃饭等。每项活动应按规则行事,如饭前要洗手,吃饭时不能到处乱跑;睡觉时能按次序脱衣服、鞋袜,并把它放在固定的地方,家里还要为孩子确立一些文明行为规则,如对父母、老人要尊敬;对小朋友要友好,不能打人、骂人;能和他人分享玩具、食物,不独占独吃;不是自己的东西,没有得到别人的允许不能随意动用等。家长还要向孩子灌输社会公德,如不准随地吐痰、乱抛果皮纸屑、随地大小便等。

3.要有情 执行家规要富有情趣,要多运用直观、形象的方式方法给孩子讲道理。家规教育中始终贯穿着情感的体验,如对家庭成员的热爱,对小朋友的友好,并有对自己行为后果的感受力等。如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会主动问好。帮着大人招待客人,渲染了热情温暖的家庭气氛,当客人们称赞时,孩子也会从中感受到愉快,因而更加稳固了他的良好习惯。

另外,在家里,餐桌上的家教有许多值得研究、探讨的地方。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供为人父母者参考。

(1)创造一种愉悦的进餐气氛。

(2)寻找餐桌上令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3)餐桌上不要苛求孩子,更不能训斥打骂,否则不利于孩子进食,也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4)饭桌上父母要注意把良好家风传给子女,培养他们分享的行为和尊老爱幼、礼貌待客的优良品质。

(5)家长要以身作则,在饭桌上不说脏话,不吵架骂人,不议论他人隐私。

(6)进餐时为了使孩子合理进食,按时按量进餐,父母应教育子女不要偏食、挑食,更不能暴饮暴食,还可与子女进行“角色置换”。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发展息息相关。“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成功的家教亦如“知时节”的“好雨”,成功的家教,就是创设了一个温馨的育人环境。愿天下父母,都能做到恰如其分,不失时机地履行家教职责。

(二)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方法

孩子和成人接触,除了观察成人的表情、动作以外,主要是通过语言来沟通。孩子能从父母的声调中辨别出温和或严厉,对温和亲切的话语报以微笑,对严厉的声调感到不安,有时甚至会哭起来。随着月龄的增长,孩子逐渐有了理解和表达能力。父母和孩子交谈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手段,不仅要符合教育原则,而且要讲究说话的艺术。

1.和孩子讲话要比较慢、口齿清楚、声调温和亲切,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把意思说清。有的孩子说话发音不准,口齿不清,大多是因为在学说话时父母没有注意。

2.不要说让孩子妒忌的话。很多成人喜欢讲“你妈妈不喜欢你了,喜欢隔壁小弟弟”来逗孩子,或用难听的话语刺激孩子,如“你看人家多聪明,一学就会,你怎么这么笨”,这样会增加孩子的妒忌心。

3.不要恐吓孩子。恐吓会引起胆怯。随着年龄的增长,恐吓的教育方式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4.不要在孩子面前讲他人(特别是孩子的老师和孩子熟悉的邻居)的坏话。

5.家长要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消极、禁止性的语言。如水倒翻在地上,对孩子说:“不要去踩,你看弄得一塌糊涂了。”有经验的家长会说:“水倒在地上了,你把它擦干吧!”孩子会很高兴地去做。

6.委托比命令好。同样叫孩子去做一件事,讲“去把簸箕拿来”和“帮妈妈把簸箕拿来”两句话,听起来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却有很大的不同。孩子不喜欢命令,喜欢受人委托,他觉得自己是“大人”了,成人叫他做事,他有一种被信任的满足,会非常认真地去做。

7.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容易接受暗示。孩子喜欢听成人讲悄悄话,也喜欢和成人讲悄悄话。例如,一个孩子不肯吃青菜,晚上爸爸妈妈就讲“今天亮亮真乖,吃了许多青菜”。躺在床上的亮亮听见后,就想着应该多吃菜。一个孩子不肯给客人唱歌,妈妈说:“我们来说个悄悄话,商量一下好不好”,孩子就在妈妈耳边说:“我唱一个小燕子。”

8.提问是个好方式。2岁左右孩子就会提问,开始比较简单,如“这是什么,这是谁呀”。3岁左右问“那是什么”这表示智力的开发。父母对孩子用提问的方式说话,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启发他。如“听谁来了?这是什么声音?”“为什么风扇会转呀?”等。对孩子的提问要认真回答。

语言对孩子的行为起强化作用,凡好的行为,父母要多鼓励,多讲;不好的行为,尽量不多议论,不去强化它。时间长了,不好的行为可以消失。这种方法特别有效。

很多父母会发现随着子女的成长,和孩子的交流也越来越困难,觉得代沟越来越宽。其实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诚然,因为当前社会的迅猛发展,信息渠道的极度丰富,青少年由于接受能力强,所以会表现出很强的变化性,作为父母要完全和子女在各方面都保持同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当父母与子女在很多方面出现不一致时,良好的沟通手段就显得很重要了。下面就介绍几种和子女说理的技巧。

一是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二是所讲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因为大人信口胡说,孩子是不会服气的,大人的要求过分苛刻,孩子也是办不到的。

三是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逆反阶段的孩子,跟孩子说理时,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大人应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应该明白,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会促使孩子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是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偏激,因而跟孩子讲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状况,在其情绪较好时,对其进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绪低落时跟他说理,是不会奏效的。

跟孩子谈话也是一门学问,所以也需要一些技巧。

第一,父母的话要简短、扼要,注意留给孩子说话的机会,保持对话的形式,防止一方独白。

第二,与孩子是谈话而不是训话,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话。在谈话中始终保持友好、尊重的声调。

第三,要勇于向孩子表露自己。父母越是向孩子表露内心的想法甚至弱点,孩子越会暴露他的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增加沟通。

第四,要活跃,充满情感色彩,善于用表情和手势,防止死板和沉闷单调的声音。

第五,谈话时也需要一点幽默感,这样除显得轻松愉快外,还体现平等和民主,孩子感到与家长谈话是一种享受和学习。

第六,选择适当的时间。要选择双方都有谈话欲望,并且心情也都较好的时候,这样谈话精力集中,容易收到预期的效果。

孩子进入初中,青春期来临,父母不但会觉得孩子开始和自己“疏远”了,而且令父母感到难以接受的是,这时的孩子“不听我的了”,甚至有的孩子开始反驳家长的话,拿家长的话来说,就是“竟敢跟我顶嘴”。孩子处在这个时期,许多家长都觉得跟孩子谈话成了一件困难的事,且在不多的谈话中往往还出现“话不投机”的情形。家长感到很困惑。

其实,家长只要回顾一下自己处于青春期时与父母谈话的情景,或者翻阅一下科学育儿有关方面的知识,就不会觉得困惑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对父母言听计从,甚至跟家长顶嘴应该说是完全正常的。孩子随着身体、心理成长的剧烈变化,独立感、成人感增强。而且随着知识的增多,生活经验的丰富,生活能力的提高,对外界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开始怀疑权威。故对父母不再言听计从。应该说,孩子对父母的顶嘴、反抗也是孩子走向独立、走向成熟的标志,应该高兴才对。但同时,家长也不能从此不和孩子交流。毕竟青春期的孩子还处于半幼稚、半独立、半依赖的心理状态,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就有可能形成不良的心理和行为。那么,家长怎么与孩子交流呢?

第一,要注意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从心理上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信赖孩子,与孩子交流时把孩子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朋友。

第二,当孩子对父母说话时,父母要善于耐心倾听,尽量不打断孩子的说话。与此同时,家长也可向孩子倾诉自己内心的痛苦。即使家长完全能自己决定该怎么做,还是可以征求一下孩子对这件事的态度、看法,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再把自己当小孩看待。

第三,当遇到孩子顶嘴、反抗时,家长不能“恼羞成怒”,像是丢了多大的脸似的,大声训斥,甚至动手打孩子。这样做往往会伤害孩子的感情,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使家庭教育失败。但家长对孩子的顶嘴、反抗又不能听之任之,因为孩子毕竟不是大人,其思想、行动尚未完全成熟。正确的做法是“冷处理”——找机会再提出这个问题,和孩子交流意见。

第四,家长和孩子谈话时要选择合适的话题,要能抓住机遇。回答孩子的问题要有“策略”。必要时,一句幽默便可化解与孩子“话不投机”的困境。当孩子向家长诉说时,家长不能不问事由地责备、数落孩子。不要喋喋不休地对孩子说“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

第五,家长要善于接受社会上的“新鲜事物”。因为孩子求知欲、好奇心强,对于新事物反应快、容易接受。当孩子谈到这些新事物时,他如果发现家长在这方面也知道,则似乎找到了“知音”,更利于与孩子间的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