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是星期三” 傅艺明
2015年11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又提到了一条社会新闻:今年6月10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昆明的胡女士想把户口迁到成都,却被告知需要一张“未婚证明”。结果她往返奔波4次、耗时8个月,没有一个地方和部门愿意开具这个“证明”。事件曝光后,云南省纪委对此事作出通报,5名领导干部被停职。
“这个部门要那个部门的证明,那个部门又要求这个部门先开证明,每个部门都像‘击鼓传花’一样,结果让老百姓跑断了腿。也滋生了‘跑关系’、‘托门子’的腐败空间。”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
当天的会议以确定改进公共服务措施为其中一项主要议题,核心是以持续简政放权便利群众办事创业。此前,推进简政放权已经数次出现在会议之中。但“国是星期三”注意到,此次会议在这一内容中,新增了依托“互联网+”的表述,以往罕见。
李克强再治“懒政”
李克强在会议上说:“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已经在积极探索,通过提高技术手段,推进信息共享打造数据库,便利公众需求,确保信息安全。政府要尽力为老百姓解除麻烦和障碍,努力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方便群众,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潜力。”
本次会议涉及“互联网+公共服务”的内容大致有两点,其一是加快推进各级政府间、部门间及国有企事业单位间涉及公共服务事项的信息互通共享、校验核对;其二是依托“互联网+”,促进办事部门相互衔接,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从源头避免“循环证明”,最大限度便利群众。
以上两个要求要打破的是政府各部门“信息私有”的固有思维和格局—公众变身部门信息的“传送带”,归根到底还是“懒政”思维的体现。在2015年9月的会议上,李克强就曾强调要坚决整肃懒政怠政等不作为行为,“不作为、不会作为的,就不要占这个位子”。
本届政府上任以来,在简政放权的诸多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都进行了“自我革命”,但从群众的角度看,门难进、事难办、排长队、流程多、审批时间长等简政放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存在。
利用“互联网+”思维打通各部门的信息壁垒,以期未来建立覆盖全国的网上政务平台,倒逼政府以固定的流程与时间处理公民政务诉求,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
2015年6月8日,在长春市二道区八里堡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左)为市民解答相关问题。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东盛街道办事处和八里堡街道办事处从4月底开始试点“一窗办百事”服务。在两个街道办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启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百姓依托这个平台可以办理以前由区、街道、社区三级机构负责的计生、劳动、民政等7大类百余项相关业务,减少百姓重复提供证明,在多个窗口部门奔波排队的麻烦。
(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另一方面,避免部门之间的“循环证明”也可以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用学者的话说,类似做法将确保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化,为推进简政放权提供全新高效的载体,确保行政权力事项以规定的流程办理。
“互联网+公共服务”要实现什么?
此次会议提出“互联网+公共服务”并不意外。本周,国务院门户网站中国政府网便开始发布支持“双创”的系列百科,详解大学生创业可享受到的优惠。
更早以前,2015年7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则有300余字的阐述,要求加快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可以预见,“互联网+公共服务”的政务模式料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新趋势。
根据上述《指导意见》,“国是星期三”梳理了“互联网+公共服务”主要涉及四项主要内容:其一是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其二是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交流,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其三是推进网上信访;其四是打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提升各级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
毫无疑问的是,当前的“互联网+公共服务”也仅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在前述《指导意见》中,“互联网+公共服务”涉及发改委、教育部、商务部等13个部委,这将是一个影响整个政务体系的浩大工程。
那么,从简政放权的角度,“国是星期三”认为,当前的“互联网+公共服务”尚需着力两个方面:
首先是建立权力公开制度。未来,哪些权力在政府清单之内,属于政府可行使的权力,哪些不在属于违规使用的,公众应该有获取此信息的权利。如本次会议提到的,各级政府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目录清单要全面梳理和公开。
第二是加大监督。目前如同公民行政诉讼难一样,监督政府的行为是否能够得到回应似乎也是一个未知数。未来,应考虑新增网络监察平台,公民若发现政府违规行使权力,“互联网+公共服务”的方式亦应该是一个便捷的反映通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