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侯 艳 马 闯
▲女主持人:正在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有两项重要的议程,就是听取并审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规范司法行为工作情况的报告。这是时隔8年后,两高再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有关专项工作报告。
▲男主持人:两份报告专门就如何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提出一系列举措,但是如何将这些举措落实到位,成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的焦点。昨天,中央台记者侯艳、马闯旁听了审议过程,并从与会人员的审议发言中梳理出四个焦点问题。请听报道。
焦点一:如何改变行政干预司法的怪相?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万鄂湘指出,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一个重大的制度改革,就是把“立案审查制度”改为“立案登记制度”。从“审查”到“登记”两个字的变化,意味着法院不需要在立案时进行审查,只要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提交符合要求的起诉状,就要有案必立。
(万鄂湘录音)行政诉讼立案难问题,就是因为有审查制度挡在那里,地方法院立不立案权限很大,后面的因素就是地方行政的干扰,因为它管理着(法院的)钱、管理着官帽子,还管理着官位子。这次四中全会已经指出了改革方向,我希望借助这个机会真正能够实现有案必立。
焦点二:如何破解案多人少的难题?
在高法的报告中提到当前案多人少矛盾比较突出,一些法官办案压力过大难以兼顾案件质量、效率和效果。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天达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大进对这种矛盾感受很深。
(李大进录音)(基层)法院的法官每天审案就像换频道一样,一个法官多的时候一天要开十三个案子的庭,而每个案子最长的时间给半小时开庭就不错了,所以开庭过程中频频出现的就是限制。我们说每个个案能够让老百姓感觉到公正,首先是程序上要能够充分行使权利,才能公正。
法院受理案件数量日益攀升,但是却又因待遇和晋升空间等问题不断流失优秀人才,导致有的法院法官队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辜胜阻提出,大力加强法院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解决上述难题的关键之举。
(辜胜阻录音)在一个县法院,行政岗位院长、副院长就那么多,庭长的级别很低,所以靠行政级别很难在激励机制上稳定法官队伍,现在的方向重要的是要职业化,四中全会决定也讲了,所以我觉得从行政化走向职业化是解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非常关键的方向。
焦点三:如何确保法院判决得以执行?
近年来,法院判决“执行难”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我国刑法虽然有“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但是需要检察机关就此提出公诉,而这一环节有时并不畅通。如何让判决书不再成为法律白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万鄂湘建议:
(万鄂湘录音)建议“两高”能不能搞个司法解释,拒不履行法院判决的罪不一定要公诉,能不能有自诉的权利,如果这个案件自诉成功,对被执行人就是有罪判决,你到其他国家移民或者申请旅游签证都被拒绝。另外一个好处,这可以对法院清理积案形成很大的动力。如果构不成犯罪,实在没有执行能力,那就宣告破产,可以把这一制度联动起来。
焦点四:如何让判决书看得清、读得懂?
从开庭预告到庭审直播,近年来,我国的司法正在向公开、透明进步。审议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法院、检察院近年来在司法公开上的诸多举措予以肯定,但也提出,公开要重形式更要重内容。全国人大代表李大进说:
(李大进录音)原来一个很复杂的案子,判决书也可以两三页就了结了,老百姓反映看不懂。现在呢,再简单的案子,判决书也往往会在10页以上,老百姓感觉是更看不懂。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向会议作报告时指出,有的裁判文书制作不规范,重证据罗列、轻辨法析理。李大进说,只有真正改变这些不规范的行为,才能达到以公开促公正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