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端午节与夏至节

端午节与夏至节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 端午节与夏至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较通行的是以为这个节日起源于纪念屈原。另有人认为,端午节有文字可考的始源应该是夏至节。不过,人们把屈原的事迹附会在端午节上,让这位爱国诗人与端午节发生联系,使这个节日产生了更大的影响。端午节习俗很多,但吃粽子是普遍盛行并流传至今的风俗。由此可见,端午节吃粽子也是一种与祭祀相关联的礼俗。
端午节与夏至节_中国古代礼俗

五 端午节与夏至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较通行的是以为这个节日起源于纪念屈原。据《荆楚岁时记》载,战国时期楚大夫屈原遭谗言被楚王流放江南,当秦将白起占领楚国京城郢(yǐng)都后,他痛感山河破碎而自己年老体弱已无力拯救祖国的危亡,想以死唤醒糊涂的楚王,便于五月初五投汨(mì)罗江而亡。楚国百姓为纪念他,便在这一天竞渡龙舟来拯救屈原,进而形成一个传统节日。另有人认为,端午节有文字可考的始源应该是夏至节。端午的某些风俗,如龙舟竞渡、吃粽子、系红色线等,都是原夏至节的习俗。不过,人们把屈原的事迹附会在端午节上,让这位爱国诗人与端午节发生联系,使这个节日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唐代以后,端午节被定为农历三大节日之一,皇帝常在此日赏赐群臣。

端午节习俗很多,但吃粽子是普遍盛行并流传至今的风俗。西晋周处《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里提到的“角黍”,就是用黍米包的粽子。黍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的一种主要农作物。先秦时期,人们不仅用黍米作主食,而且用黍米酿造美酒,因而黍在当时人们的饮食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上古时代,对黍的依赖又使先民产生了对黍的崇拜,这是原始宗教中的植物崇拜。其崇拜方式便是每年的祭黍仪式。据《礼记·月令》载,黍在西周时已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供品。《诗经·小雅·大田》中也有“与其黍稷,以享以祀”的句子。汉晋时期粽子用黍,大概就是基于先民祭黍和黍为祭祖之品的传统。而粽子做成角形,大概是对牛角形状的模拟,因为周代盛行以牛角祭祀土神和谷神,采牛角形作祭品可示敬重。由此可见,端午节吃粽子也是一种与祭祀相关联的礼俗。而元明之后,粽子已成了端午之际祭神祀祖必备的供品。另外,自唐代起粽子还作为馈送亲友的节令礼品。用彩线把九个小粽子扎在一起送人,称为“九子粽”。唐明皇即有“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诗句。

由于端午节在五月,而进入五月以后天气炎热,瘟疫开始流行,古人视五月为“恶月”(《荆楚岁时记》),因此端午节就有了避恶去毒的礼俗。《夏小正》载,先秦是以“蓄采仙药”的方法来“蠲(juān)除毒气”。到了汉代,则改用特定的门饰来辟恶。《后汉书·礼仪志》说:“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桃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也有的分男左女右以五彩丝系臂腕,以避病毒消灾祸,称之为“长命缕”。南北朝时,南方的荆楚地区又改用悬“艾人”的方法来去毒气。《荆楚岁时记》云:“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艾即艾蒿,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确有一定的防病作用。到宋代,名贵药材菖蒲被道家视为避邪之物。明清时期,饮菖蒲酒以禳毒气的风气大为盛行。菖蒲酒是以菖蒲为主要药料,白酒或黄酒为原酒浸制的一种药酒,有“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本草纲目》)的功效。菖蒲酒本为古代劳动人民创制的一种对人有益的药酒,但是在古代社会,其祛病健身的药用实质被掩盖了起来,人们熟知的倒是带有神秘色彩的月令礼俗中的避邪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