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土地的感情是深厚而炽烈的。土地生长万物,养育百姓,犹如慈爱的母亲一般。因此,自古以来就普遍流传有对土地的崇拜。另外,在古代政治文化中,土地也具有非同小可的政治意义,国家必以一定范围内的土地为基础,有土则有民,无土则无民,土地是国家的根本。由此,祭地之礼和祀天之礼一样,也成为中国古代祭祀礼仪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
(一)方丘祭地
古代礼仪中祭地的正祭,是方丘祭地,即在每年的夏至于国都北郊水泽之中的方丘上举行的祭典。为什么要在水泽之中的方形祭坛上祭地?这也有个说法,古人以为,地属阴,阴属于北方之性;古人又认为,天圆地方,大地之外为四海环抱,故以方丘象征地,以四周环绕的水泽象征四海。
祭地的礼仪与祭天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由于天在上,故用燔燎之礼,而地在下,则用瘗埋之礼。所谓瘗埋,即是在祭祀时在地上挖一坑穴,将牺牲等祭品埋入地中,供地祇享用。
地 坛
明代嘉靖帝在建圜丘的时候,又在北京安定门外择地建了方丘坛,即地坛,以祭皇地祇。此坛北向,是一座用汉白玉筑成的二层方坛。另还建有皇地祇室,收藏有皇地祇及从祀诸神的木主。清代沿用明制。我们今天看到的地坛,即是明清遗物,除其主体建筑两层方台外,尚有皇地祇室、神库、神厨、斋宫等配套建筑。
(二)社稷
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合称,社是土神,名为后土,稷是谷神,从商以后,以始为农耕的周人之祖后稷为稷神。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国家,而农业生产与土地密切相关,农以土为本,民以食为天,土地和粮食关涉到国家的安危,因此社稷也就成为国家的代称和象征。社稷既是国家的象征,对社稷的祭祀当然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祭祀社稷的活动在社稷坛上举行。社稷坛的位置,据礼制规定,“左宗庙,右社稷”,即社稷坛与宗庙,分别建在王宫前的右、左两侧。社稷坛上铺设五色土,代表五方,象征着国家的所有领土。君主在分封诸侯时,便按诸侯封地所在的方位,取一撮相应方向的色土赐给该诸侯,受封诸侯要将此土置于封地的社稷坛中,象征着它是统一国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古代的社稷坛原本分为社坛、稷坛两个部分,后来才合二为一。社坛上树立一个象征神位的“主”,周围遍植树木。据载,夏代植松,商代用柏,周代植栗,这反映了古人的绿化环保意识。后来,社主改用木牌制作,也有用石条制作的。唐以后,社稷坛制度逐步稳定下来,社主多用石条制作,明太祖时将社、稷坛合为一坛,同时祭祀。
祭祀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是祈求五谷丰登,因此有“春祈秋报”的古礼。春祈在社日(仲春之月吉日)举行,也就是在春天耕种之前,祈求社稷神的保佑;秋报在孟冬之月吉日举行,也就是在秋天收获之后,报谢社稷神的恩德。春祈秋报,就是社稷的正祭。周代祭祀社稷的活动是十分隆重而热烈的,祭祀时要敲击一种名叫灵鼓的六面鼓,要跳一种叫做帗舞的舞蹈,即由领舞者手持一柄系有五色缯的舞具而领众共舞。祭祀时还要高唱乐歌,据研究,《诗经》中的“载芟”,就是春祈社稷时演唱的歌曲,“良耜”是秋报时演唱的乐歌。这种活动,深刻体现了古人对于乡土、国土的深厚感情。
正是出于这种感情,古人对社稷的祭祀并不仅仅局限于春祈秋报,它还与保卫国土的行为有很大的关系。军队出征、校阅以及献俘等军事活动,都要在社稷坛前举行。直到清代,这一习俗依然沿用,清代常在社稷坛前举行献俘仪式。当然,一旦土地全部丧失,国家也就必然沦亡,而社稷也就要变置。所以古代新旧王朝的更替,必然引起社稷的“迁社”,新王朝要另立社稷,而旧王朝的社稷或则毁弃,或则其社稷神位被终年封闭在阴暗的屋中,让其不受天阳,得不到生机。以社稷为国家的象征的意义,于此便表现得非常强烈。
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建社稷坛于紫禁城端门之右,清代沿用。明清两代皆定于每年春秋二季的仲月上戊日举行对社稷的正祭,主祭者皆为皇帝。地方各级官府也于这天同时祭祀。明清的社稷坛所在的地方,即今天北京的中山公园。社稷坛身呈方形,坛分三层,用汉白玉砌成,坛上依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别填置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泥土,坛外壝墙用四色硫璃砖砌成,上覆四色琉璃瓦,其颜色与五色土的四方完全一致。坛北有一座木结构大殿,这便是拜殿,是当时举行祭祀社稷活动的地方。
社稷坛
元代社日图
不过,在古代,祭祀社稷并不仅仅是君王的事,各个阶层都有祭社活动。《礼记·祭法》中记载:“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太社是最高等级的社,铺五色土,受封诸侯之社,设受赐的一色土,再下一级的社,则只能用本地的泥土。大夫以下成群立社,使得民间逐步形成了以祭社活动为中心的居民社会组织,这种组织便称为社。立社不仅要封土为坛,而且要种植当地所宜的树种,称为社树。每一社都有一定的规模,在祭社这一天,全社的人都要停止一切工作,参加祭祀,吃社饭、蒸社糕、做社饼、喝社酒、食社肉,歌舞娱乐,热闹非凡,这就慢慢演变成民间一个重大的节日。这种社日的热闹景况,我们在唐宋时期许多诗人的笔下都可以领略到。但宋元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害怕民间集会,便限制结社活动,致使社日活动逐步衰落,而民间的社稷坛最后则演变成了破落的土地庙或土谷祠。
(三)四望山川
四望山川是祭祀天下名山大川之神。至山川之境而祭之,称为祭,远望而祭之,称为望。望祭的正祭是在都城的四郊举行,四郊各封土设坛,登坛以祭相应方位的山川。
武则天时,开始把山川名胜加上人间官爵。唐封五岳为王,西岳华山为金天王,东岳泰山为天齐王,中岳嵩山为中天王,南岳衡山为司天王,北岳恒山为安天王。封四渎为公,河渎为灵源公,济渎为清源公,江渎为广源公,淮渎为长源公。宋代名山大川的封号又升一级,五岳皆为帝号,并配有帝后,四渎、四海等均封为王。
明代朱元璋特在京城设山川坛,以望祭四方山川。朱元璋废除了山川的帝王名号,以山川本名称呼其神,如东岳泰山之神、西渎大河之神等。嘉靖时改山川坛为天地神祇坛,望祭天下山川。清初以山川海渎配享方泽之祭,又在天坛之西另建地祇坛,兼祀名山大川。另外,还派遣使者,到各地祭祀五岳、四渎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