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以酒食饮宴群臣,也要遵守一定的礼制仪规,这主要表现为飨燕之礼。飨与燕是两种不同的礼节。其宴客对象、礼遇等级及其所要达到的目的等,都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飨礼,主要用于天子宴请诸侯,或诸侯之间相互宴请,大多是在太庙举行。在宾客来到时,主人要出门迎接,并要让宾客先进大门。此时,钟磬齐鸣,欢迎客人的光临。宾主一路行来,至堂前台阶,主人邀客人先登,客人三让而后升;进入屋门,主人再拱手施礼,请宾客先进。进屋之后,钟磬停奏。宾主落座,主客之间相互敬酒,音乐又起,直至酒饮完为止。送客时,以《雍》为歌,宾主双方依依惜别。
在飨礼中,招待客人的酒肉等食品亦有一定的礼规。酒有一定数量的限制,防止酒醉乱性,宾主失欢。《诗经·豳风·七月》中说:“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意思就是:用两壶酒和羔羊款待客人,宾主登上堂屋,举起像犀牛状的一种酒器,祝愿万寿无疆。这首诗清楚地说明了飨礼中对饮酒数量的限制。肉食用太牢牺牲,主要是用牛牲,而且也不把牛切成小块,宾主分食,而是“半解其体”,即是先将牛牲分作两半,留下中间的脊背,再将两半各分作三部分,摆放在俎上,安置在客人案前。飨礼中的酒和肉很多时候是装样子的,宾主并不实际食用,大家站立着,按尊卑次序,进献几遍,就结束了。
飨礼举行的地点及其进献仪式,决定了飨礼的场面是很严肃拘谨的。虽然其规模宏大,但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吃喝,而是在于联络天子诸侯相互之间的感情,在于相互之间的礼仪往来。它一以贯之地体现了周代以礼治国,以礼安邦的传统思想。
燕与飨不一样,燕即宴也,它是古代君臣宴饮之礼。举行燕礼的地点在寝宫,宾主烹狗而食,酒菜上都没有限制,可以开怀畅饮,一醉方休。《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描述了一场贵族宴会的情景:宴会刚开始时,宾主互谦互让,仪表端庄,觥筹交错,气氛热烈;酒过三巡,宾主半醉,忘形失态,嬉皮笑脸;宴会要结束的时候,喝醉的客人大叫大闹,唱歌跳舞,摔杯砸碟,把一场好好的宴会弄得乱七八糟。
虽然燕礼重点在于吃喝,但也并非无礼可言。首先要按宾客的尊卑,确定座次。古代以西北之位为最尊,主宾坐之,西南之位次之,介宾坐之,然后依次是北、南之位,东则是主人之位。主人敬酒也是先敬主宾,次介宾,再次群宾,次序是不可以弄乱的。饭菜的摆放次序亦按尊卑方位排列成一个方形:带骨的肉(称为殽)在左,无骨的肉块(称为胾)在右,殽的左边是饭,胾的右边是羹,酒和饮料放在羹的右边,酱醋调料放在最里边,肉丝、烤肉、蒸葱等放在最外边。开宴之前,要先把手洗干净,不得在席上搓手去污。若主人亲自上菜,宾客要拜而后食,非主人亲自上菜,方可不拜而食。若客人地位低于主人,要起身谦让,端饭到堂下去吃,主人要加以拦阻,然后宾主重新落座。吃饭时不可大口喝汤,嘴中不能发出咀嚼声响,不要把吃过的菜放回盘里,不要把骨头扔给狗吃,不要拨弄牙齿等。若有这些行为,就是失礼,就是对主人的不敬。
飨与燕都是饮食之礼,后代逐步将之不加区分,经常合为飨宴之礼。但在历代皇帝举行的筵宴上,还保存了一点古礼遗风。汉魏时以元旦朝会为大宴,晋代加冬至小会,唐代加皇帝诞辰朝贺之会,明代加大祀天地后次日宴会并为大宴。大宴气氛严肃,不许喧闹,似周代之飨。另外的节日如立春、上元、寒食、上巳、端午、中秋、重九等,皇帝也常举行宴会,犒劳群臣。此类宴会称为“节宴”,宋代称为“曲宴”。一般在园林楼阁设宴,气氛较为轻松活泼,犹似周代之燕。
无论大宴还是节宴,后代也都袭用了周人音乐伴奏的做法,大多有歌舞助兴。如鸿门宴上,项庄请以剑舞,以助酒兴;又如唐明皇宫中,诗仙李白作诗为歌辞,贵妃玉环以霓裳羽衣舞技惊四座,梨园子弟吹拉弹唱以捧场助欢,乐得李隆基如坠缥缈仙境,不知身在何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