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皇帝即位典礼之礼仪

古代皇帝即位典礼之礼仪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即位改元之礼中国古代国家是一姓统治天下的“家天下”国家,新君继统或异姓代立,都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而且是头等重要的大喜事,历朝历代都规定了相应的礼仪以志庆贺。此后,燔燎告天之仪就成为开国之君即位典礼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重要礼仪。(二)朝贺之礼中国古代,在遇到特别重大的节日时,又有举朝同贺共欢之制,由此又制定了一套朝贺之礼。清代以元旦、冬至及皇帝诞辰日为“三大节”,行朝贺之礼。
贺庆之礼_中国的礼制

(一)即位改元之礼

中国古代国家是一姓统治天下的“家天下”国家,新君继统或异姓代立,都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而且是头等重要的大喜事,历朝历代都规定了相应的礼仪以志庆贺。

周代,旧君死,新君立,新君须告于旧君殡宫,而后即位。这种礼制见载于《尚书》之《顾命》、《康诰》篇,这也是古文献中关于帝王即位礼的最早记载。

公元前202年,刘邦灭亡了项羽,统一天下,群臣拥刘邦为帝。刘邦再三推让不得,遂于氾水之阳筑即位坛,登上了皇帝宝座。但其时即位礼仪如何,史书未载,难考其详。汉家的另一位皇帝汉文帝由藩王入继大统,其即位仪制在《史记·孝文本纪》中有所登录。汉文帝即位时下大赦天下之诏,普赐民爵一级,酒十石,并特许民间欢饮五日。同时,还举行了告庙之仪,在即位当天,汉文帝即入谒高庙,告知刘邦的在天之灵自己继位之事,并祈求列祖列宗的护佑。

与即位同等重要的还有“纪元”。纪元,就是纪一君之终始,它代表着一个时代。每一新君即位,就是旧君时代的结束,故而都要改元,表示所谓肇兴代终之义。我国历史上可靠的最早纪元是西周的共和元年,时当公元前841年。汉武帝时又创立年号之制,把自己当政的时间段冠以特定的名称,这一办法后来也被沿用下来。

到东汉光武帝开国即位时,经汉室诸君的苦心经营,在即位、改元制度上已获取了一些经验,并有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光武帝乃总其成,确立了一套比较标准的制度。光武帝即位时,建立坛场,以燔燎之仪告天,并禋于水、火、雷、风、山、泽六宗,望于群神,祝辞而祭,使普天群神皆知。又建年号为建武,大赦天下。此后,燔燎告天之仪就成为开国之君即位典礼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重要礼仪。

改元之制在汉代也已有了一定之规。若是新君继位,一般须在即位后的第二年才可改元,第一年仍须沿用先帝年号,否则便是违礼乖典,要受到人们的非议。同一帝执政期间,也可改易年号,但一般应有下列情况才可改易,如天下有祥瑞或灾异,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或为了某种目的等。在明清之前,一帝而拥有多个年号的情况十分常见,如汉武帝、唐高宗,都拥有十个以上的年号。

汉魏直至隋唐,“禅让”之风盛行,手握兵权的权臣通过各种威逼利诱的方法,逼迫旧主下台,把皇位“禅让”给自己,从而篡夺政权。为把自己的篡位粉饰得一派“顺乎天,应乎人”的模样,他们乃在禅让方式上大做文章,从曹丕开始,就已有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先让旧帝写禅让书,表明自己一姓已失天命,愿让位于贤的愿望,而受禅之人也要上表辞谢,说自己无德无才,不敢膺此大任。如此“诚恳”的推让,要反复三次。群臣也在边上四处奔忙,一面要向权臣上表劝进,一面要旧君避位让贤。这样折腾一段时间后,权臣方才表示怕遭天谴而不敢不应天命。于是筑受禅台,由旧君宣布禅让之旨,由新君表示承天之命,并与民更始之意,再以燔燎告天,易姓革命就此成功。新君即位之后,还要告谒祖庙,并大赦改元。

这种异姓禅让,表面上表现得一副温情脉脉的样子,但骨子里却充满了暴力与血腥。与这种禅让不同的是一姓内部父子之间的禅让,史称“内禅”。这种内禅的方式,唐高祖唐太宗之间用过,唐睿宗唐玄宗之间用过,宋徽宗宋钦宗之间用过,就连清乾隆帝与嘉庆帝之间也用过。而其内禅仪制表现得较为完备的却数宋高宗禅位于宋孝宗的那一次。

1162年六月,宋高宗行内禅之礼。先于紫宸殿排列仪仗,文武百官肃立殿陛,高宗升上御座,百官上殿陛辞,说些敬仰、依恋之类的言语,高宗则勉励他们要尽力辅佐新君,谈话中君臣相对流涕。告别仪式过后,君臣俱退,高宗进入内宫。文武百僚再行整班,听宣禅位之旨,舞蹈再拜,三呼万岁。其后群臣复移班殿下,等候迎接新君。在禁卫仪仗的簇拥护卫下,新君出而升殿,内侍上前扶其登御榻,新君故意不肯坐下。内侍传太上皇旨,令新君就御座,新君方才坐下,但又故意不坐南向之位。文武君臣上殿祝贺新君登基,舞蹈再拜,三呼万岁。宰臣上前,请皇帝坐正,新君要再三推辞,最后才面南而坐,这样新君就算正式即位,为天下之主了。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亦行即位大礼。在南京的钟山南麓修筑了大坛,朱元璋登坛祭祀天地,祝告上帝,表示自己已承天之运。坛下丞相率文武百官拜贺舞蹈,三呼万岁。告天之后,又到太庙祭告四世先祖,并告祀社稷。然后回到宫中,朱元璋头戴衮冕,驾御奉天殿,伴以大乐鼓吹,并鸣鞭。百官上表祝贺后,群臣四拜三舞蹈,拱手加额,三呼万岁。大乐又起,群臣出笏俯伏,并再行四拜大礼。贺礼结束,皇帝册拜皇帝和皇太子,同时将即位之事诏告天下,建元“洪武”。

也是从明太祖开始,建元之制改为一帝一号,其年号终其世不得改易。旧君卒,即位新君于当年内仍沿用旧号,第二年再行改元。此制一立,历经明清两代,皆承而不废。

(二)朝贺之礼

中国古代,在遇到特别重大的节日时,又有举朝同贺共欢之制,由此又制定了一套朝贺之礼。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定一年之首为冬十月,并定有朝贺之制,但其朝贺内容今已无考。汉承秦制,亦于十月岁首行朝贺之礼,这一套朝贺礼仪是当时大儒叔孙通在刘邦时制订的,其详情已见上述。另外,诸侯王、群臣等还要以礼物向皇帝贺新年。诸侯王与列侯的贺礼是玉璧,二千石以下官以羔为贺,千石以下分别以雁或雉为贺。进献贺礼的同时,还要向皇帝称颂万岁。

唐代以元旦、冬至为两大朝贺节日,合称“正至”。北宋则以元旦、五月朔、冬至三节行朝贺之礼。唐代元旦朝会,规模宏大而隆重,由皇太子向皇帝献寿,中书令奏地方诸州同贺之表,黄门侍郎禀天下祥瑞,户部尚书上报诸州贡献之物,礼部尚书上奏诸藩国贡献之物,然后百官上殿,高呼万岁。朝会时还有盛大的乐舞表演,要上演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号称“三大舞”,以歌颂帝王的文治武功,表现天下歌舞升平的景象。朝贺结束,皇帝照例要大宴群臣,与下同乐。

清代以元旦、冬至及皇帝诞辰日为“三大节”,行朝贺之礼。皇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立班之后,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礼毕,皇帝赐坐赐茶,元旦朝贺还设宴相待,以使君臣同欢。

(三)庆贺帝王诞辰之礼

祝寿之风,在我国起源很早,商代甲骨文中已有了多种写法的寿字,说明早在商代,就已有了祝寿的活动。这在《诗经》中也有反映,如《大雅·江汉》一诗中就有“虎拜稽首,天子万年”的祝寿之辞。

帝王举行纪念自己生日的活动,由隋文帝开其端。602年,文帝下诏说:六月十三日是朕的生日,海内断屠,以纪念父母对朕的生育之恩。但这也仅是偶一为之,还没有固定的庆贺典礼。

在自己的生辰之日,举行大型的庆贺典礼,始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八月,唐玄宗为庆祝自己的生日,乃置酒张乐,招待群臣。宴会之后,宰相源乾曜、张说率群臣上表庆贺,说:“圣人出则日月记其初,王泽深则风俗传其后”,并提议“诞圣之辰,焉可不以为佳节乎!”(《册府元龟·帝王部》)建议以玄宗的生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唐玄宗敬纳嘉议。从此之后,每到玄宗千秋节,全国臣民休假三日,举国同欢,玄宗也亲临花萼楼受贺,与民同乐。

从唐玄宗开始,唐代诸帝为自己的生日取嘉名并举办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已成常例。几乎每个唐帝都有自己生日的专用名称,如肃宗生日叫“天成地平节”,武宗生日叫“庆阳节”,宣宗生日叫“寿昌节”等。但是,晚唐诸帝生日的庆祝活动,多是邀集沙门祈福而已,还未用上朝贺之仪。

宋金之后,帝王的诞辰庆贺规模越来越大,而且其礼制仪式也搬用了元旦朝贺之仪。明清时期,帝王的生辰嘉名不再每帝一名,而统一称为“万寿节”。更有甚者,清代还堂而皇之地把万寿节与元旦、冬至并列,并为国家三大节之一,从而使自己个人的生日也成为天下万民都必须普天同庆的重要节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