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仪轨
仪轨是一个普通名词,它指的是由仪礼的规范所构成的书籍。换言之,仪轨即为由各种礼仪的模式所构成的书籍。编纂仪轨这种模式书籍的,首先是从朝鲜王朝开始的。朝鲜王朝之前有关编纂仪轨的记录尚未发现,而中国及其他所有国家,编纂过仪轨的事实也尚未得到确认。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仪轨是朝鲜王朝所孕育出来的独一无二的文化记录。
在朝鲜王朝,跟王室有关的各种礼仪举行之后,会将其始末详细记录下来,这种实行报告书就是仪轨。王室简单进行的礼仪事项在《承政院日记》、《实录》等编年体历史资料中也有所记录。不过,编年体历史资料没有足够的空间来记录有关礼仪活动进行的详细过程、参与者名单、礼仪活动费用等,更不可能用图片来展现活动的主要场面、主要道具等。所以,朝鲜王朝编纂了仪轨,将其从整体上、立体上将其细微的面貌全部呈现出来。
编纂了仪轨,则以后再举行类似的礼仪活动时,就可以参照前一时期的仪轨来进行。比如说,王室举行婚事、葬礼、祔庙仪式,大摆筵席,修理宫阙,编纂族谱,编纂实录,奏请谥号、尊号等,这些礼仪活动都是经常举行的,同时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前一时期的经验对于以后礼仪活动的圆满进行,会起到决定性的借鉴作用。另外,对国政作透彻地详细记录还能提高臣民对政治的信赖程度。
朝鲜王朝把儒教定为国教。自建国初期起,朝鲜王朝就重视以民为本的民本政治[1],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了政治的公益性,以获得百姓对政治的信赖,即获得民心。朝鲜王朝的公益性表现在土地制度方面重视公田,人事制度方面重视公选,政策的决定过程方面重视公论,政治集团方面重视公党。
记录文化的发达对提高国家的公益性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实清晰地记录统治过程,这在提高百姓对政治的信任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记录正是意味着政治实名制的实施。
朝鲜王朝实现了记录文化的飞跃发展,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个时代。其结果是各官厅的业务日志——《誊录》、各官厅《誊录》的汇总——《时政记》、国务会议记录——《史草》、秘书室的日记——《承政院日记》以及将所有这些记录按日期统合起来的综合性统治记录——《实录》等得以编纂。朝鲜王朝后期,特别是正祖以后,甚至连国王日记——《日省录》也都进行编纂。此外,作为朝鲜王朝主要的统治记录,地图和地理志的编纂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朝鲜王朝的《实录》较中国的《实录》更为优秀,这已是广为人知的事实。而在地图方面,其科学性与艺术性至今仍为全世界的地图学者所赞叹。
不过,朝鲜王朝时代记录文化的佼佼者应是仪轨更为妥当。首先,作为兼具文字记录与现场图片的报告书,仪轨最为独特。文字记录也并非只有抽象的内容,也有具体的细节,像礼仪活动的讨论过程、进行过程、进行仪式、参与者名单、活动所需的物料费与人工费、制造物品或提供劳动的工匠名单、活动时所吃的饮食等,毫无遗漏地详细记录令读者为之感叹。
提高仪轨价值的图片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的图说,即用于活动的主要道具或与活动相关的建筑物的面貌,以图绘之并加以说明。还有一种是所谓的“班次图”,即由画工之手,以天然色绘出跟仪式相关的参与者们的行列场面。因为这是记录画,所以,“班次图”中的人物官职全部标明出来,参与者的服装、仪仗等也都如实表现出来。活动参与者少则数百名,多则数千名,因此,“班次图”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整个画面充满了立体感与生动感,规模也很壮观。仪轨最具魅力之处或许就在于“班次图”。
1866年发生了“丙寅洋扰”。当时,占领了江华岛的法军突袭外奎章阁,阁中藏书6000余卷,而法军只将其中300余卷的仪轨掠夺而去,作为战利品献给了拿破仑三世。现在,那些仪轨保管在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里,韩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之间的就仪轨返还交涉尚在进行之中。[2]
注释
[1]朝鲜王朝的建国理念是三峰郑道传所树立的,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民本思想。对此,请参见拙著《王朝设计者 郑道传》(知识产业社,2002)。
[2]译注:法国国立图书馆保管的297册外奎章阁仪轨经过四次返还,最终于2011年5月27日暂时全部回到韩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