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上台执政后,政府对城市建设的政策转向以市场为基础并主导城市更新,鼓励私有资本介入城市开发。次年的法令规定由城市开发公司来负责城市的开发工作,城市开发公司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凌驾于地方政府之上。1981年11月,保守党政府参照英国新城开发的成功模式成立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即LDDC),以吸引私营企业引领市场为核心理念,凭借中央政府赋予的特权收购区内多种所有权的土地、水域,改善基础设施,为私人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加强了住房、教育、公共设施的改进,以提升居民对码头区的信心。1981—1985年间,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在码头地区的投资预算达到7亿英镑,是同一时期伦敦其他地区相似项目的三倍之多,如何利用这笔投资来营造新的城市空间成为关键问题。从1981—1995年,码头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7.3.2.1 第一阶段:从整体层面考虑码头区的规划
从1981—1983年,戴维·戈斯林(David Gosling)[与戈登·卡伦(Gordon Cullen)以及爱德华·霍兰比(Edward Hollamby)合作]开始为码头区的狗岛作“总体城市设计研究”,提出了4种不同的概念:前两种以工业社会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第三种概念试图恢复从格林尼治到莱姆屋区的历史视觉轴线;而第四种概念着力于私有化码头和河流旁的滨水区域。
卡伦赋予老格林尼治轴线新的内容,营造了通向麦塞特公园(Mudchute)和内湾的视廊。麦塞特公园位于狗岛南部,是过去建造码头时挖掘土壤堆积形成的山丘。视廊的建设使人在麦塞特公园的制高点能够欣赏到包含泰晤士河和狗岛在内的伦敦全景画。此外,格林尼治公园和麦塞特公园之间,莱姆屋区和西印度码头之间的高差成为整个设计的地形学要素。
在卡伦的方案中,还为私人开发商的建设规划好了地块。但是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认为对于潜在的投资商来说,事前做好的规划框架会成为一个不利的限制因素。这种考虑和戈斯林的评价颇为一致,他们认为卡伦的方案更像是一个古典的“城市设计方案”,这种纸上谈兵式的规划没有考虑实际的地形学要素和资源。码头区的规划不应该是预先设置好的,而应该是逐步生成的。
最后,卡伦的以历史轴线为特色的方案最终让位于政府的规划策略——一种比较稳妥的方案,但是在城市设计和规划策略的处理上却没有什么新意:沿着河流和内湾建设了几块居住区,但它们彼此间相互独立和分离。
7.3.2.2 第二阶段:从具体因素出发考虑的城市规划
在这一阶段中,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很少从大的城市背景下出发考虑码头区的空间协调性,他们的方案往往集中于某些细节,其中主要有以下三个具体方面:
(1)企业振兴区的建设 从前在码头区兴盛过的码头及相关产业都已经消失,政府需要在该地区开发新的产业,促成码头区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所以设立了大片的企业振兴区:主要是引入有吸引力的、先进的、相对轻型和干净的新工业;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居住环境,为附近工厂里的工人提供住所。与此同时,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还为企业振兴区制定了规划准则,禁止大尺度的开发(建筑限高120英尺,约40m),同时禁止有危险和有污染的工业进入。希望能够通过企业振兴区的发展拉动狗岛乃至整个码头区的工业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 从1981—1985年,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为码头区制定了新一轮交通规划,不仅加强了码头区与伦敦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使其与整个世界相联系。政府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主要有高架桥上运行的轻便铁道、短距离起落的飞机场、与城市相联的快速渡轮。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在轻便铁道的建设中利用了一大段19世纪的高架桥,它曾经是那个时代交通运输方式变革的标志。
(3)新的居住区建设 住宅建设是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工作的重点,他们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更新和利用传统的广场和屋顶平台。除了提供足够数量的住宅外,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还关心新住区的质量和设计,同时为码头区的每一块居住区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和规范,不仅仅是建筑红线、地块尺度、建筑高度、房屋风格,而且规定了房屋的材质和颜色。此外,还为新住区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比如学校、图书馆、公园。然而,这些新住区都带有排外的封闭性特征,每一片新住区都发展成为一个孤立的单元,并且由于这种独占性,使得最吸引人的内湾和滨水区域的景观成为私有财产,并且与其周围环境难以协调。
新住区还加剧了码头区的社会分化,景观优美的新住区吸引了伦敦东部迁来的富裕阶层的入住,而当地的原住民却搬进了政府的低收入住房。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使东部的高收入人群加速涌入了该岛,加剧了岛上的社会分化。
7.3.2.3 第三阶段:金丝雀码头新中心的建设
1984—1985年,随着企业振兴区的建设,人们需要一个能代表码头区形象的“城市中心区”,那就是金丝雀码头,同时这个中心区将会成为码头区的金融区。
奥林匹亚和约克公司将狗岛上原来的西印度码头改造成今天码头区的金融中心,或者称之为金丝雀码头,金丝雀码头除了承担金融办公功能以外,同时也是岛上的交通枢纽。昔日的西印度码头的水运功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前格林尼治轴线上的重要水运码头,而今成为新的金丝雀码头金融中心。奥林匹亚和约克公司将金丝雀码头面向水岸,赋予原来的港口驳岸以公共功能,改变它原有的内向性,加强它与外部的联系。金丝雀码头作为码头区的中心区是自成一体的,它内部的中心是由高楼大厦围合成的卡波特广场。西面的韦斯特弗瑞交叉口提供通向新中心的机动车交通,保证新中心内部每一座建筑的可达性。
奥林匹亚和约克公司的金丝雀码头在成功的同时也留有大量隐患,这造成了它的建设曾一度停滞。金丝雀码头没有为办公空间留有足够余地,并且和城市其他地区的联系不够紧密。在整个码头区20万个职位中,金丝雀码头占了5万个,就业为金丝雀码头带来了大量的通勤交通,使得码头区原有的轻便铁路难以满足这个新中心区的要求。之后,严重滞后的交通和公共码头区运输系统导致了1992年金丝雀码头的崩溃,并且奥林匹亚和约克公司的破产亦使建设活动停滞下来,尤其是西面的韦斯特福瑞地区建设的停滞使得金丝雀码头内部陷入混乱。
7.3.2.4 第四阶段:灵活应变的城市规划——一种新的规划观点
在1992年的失败以后,新一轮规划又开始了。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致力于发展一个更坚实、更长期的码头区规划结构。这项尝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有着灵活应变能力的规划思想,它被称作“发展框架”。“发展框架”的思想摆脱了长久以来细枝末节的束缚,继戈斯林之后重新从整体上来考虑码头区的发展。这种发展思想首先体现在开放空间的设计上,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再次开始强调格林尼治轴线,并从更大的范围去实现它。在这条历史悠久的轴线上,从南到北分布着一系列开放空间:格林尼治公园、小岛公园、麦塞特公园、圣约翰公园、莱姆屋区、哈姆雷特纪念馆、维多利亚公园等多个公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