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英才教育与大众关爱
接受人文科学教育是提高人文素质的必要过程,因此必须把人文科学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全民性、普及性的教育事业放置到国家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去,作为国民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来实施。无论是在中等教育还是在高等教育中,无论是在综合性的大学还是在专业性的大学里,都应该普遍地接受基本的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和美学教育,掌握基本的人文科学知识和人文素质。
当然,学校的层次不同,学生所接受的人文科学教育的程度也应该有所不同。高等学校的人文科学教育应该比中等学校的人文科学教育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而在高等学校里,学自然科学的与学社会科学的,学基础理论学科与学应用技术型学科的也应该有所不同。同时还应该看到,人文科学教育在大学里可以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而存在,一种是作为专业性的教育,培养专门从事人文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或与人文科学直接有关的工作的专业人才,比如大学里的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各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是一种专业性的教育。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文科学教育则是一种素质教育,一种基础性的素质熏陶教育。这是大学里的各个人文科学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一种突出特点。大学里的人文科学各专业,文史哲的教授们,应该担负着比较宽泛的职业义务与责任。他们不仅需要培养人文科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从事专业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同时还应该为大学其他专业的学生提供人文科学素质性的教育。目前在许多综合性大学里多设有文学、史学、哲学、艺术这样的专业,培养专业化的人文科学人才。但是,人文科学各学科的教育与大学里其他学科的教育有所不同,文学、史学、哲学、艺术、诗歌、音乐,即中国古代读书人都应会应懂的琴棋书画和诗歌音韵之素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修辞、语法、演讲、逻辑、哲学、史学“诸艺”等等,对于少数人,比如大学里文史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专业教育,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则是一种素质教育,任何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应该有所掌握有所具备的素质,而无论他学的是什么专业。
把人文科学作为一种专业来培养专业化的人文科学工作者,与把人文科学作为一种基本的素质来对国民进行教育,在教育内容和程度上当然有所不同。专业教育以专、精、深为特点,培养的是人文科学方面的专业工作者与研究者,人文科学的国民教育则主要是一种素质教育,即以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为教育的目标,其特点以基础性的素质教育为特色。广大国民接受人文科学教育,目的不是将来从事专业性的人文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也不是为了用掌握的人文科学知识作为谋生的手段与工具,而只是通过人文科学教育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能以艺术、美学、哲学的心灵和目光去理解、欣赏、鉴赏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和美学作品,并在此过程中塑造完善的人格与健全的个性。通过人文素养的内化过程,学会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理解、宽容、同情、关爱,学会从一个更富有人性意义的层面上来理解自己所学的具体学科和专业的意义,学会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和社会责任,为今后的人生奠定一个厚实的文化精神底蕴,在未来的人生实践中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人生境界。
现代大学基本上是按照专业来设置的,受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现代大学教育还不可能进行无专业的通识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教育不能追求一些共同而普遍的内容与理想,人文素质教育便应该是这种共同而普遍的教育内容与理想。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应该成为高等学校的两个不可偏废的方面,使二者统一起来相互促进而不是对立排斥。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的专业化人才,是大学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专业素质教育是基础,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理想引导。学建筑的、学医学的、学工程的,学生物的,如果有很好的人文科学素质,有良好的文学、史学、美学、伦理学、艺术学方面的修养,他所从事的建筑设计,工程规划,医疗诊治,生物基因研究,就会有丰富的人文蕴涵与人道精神,会以他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来服务于人类,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科学技术被变成一种恶的力量的可能性。这正是人文科学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而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大学在制定教育计划时采取必要的主动措施才能实现的。人文科学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这是现代人文科学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特征。
本章思考与论题
1.有人说要等物质生活高度繁荣了才可能去追求精神生活,你认为如何?
2.为什么说学术自由与思想宽容是人文科学的成长之基?
3.对于人文科学的功能与作用,人们应该持怎样的期待?
4.什么是人文学者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
5.人文教育只能是精英教育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