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丧葬习俗[6]
布朗族人死亡后要举行葬礼。每个布朗族村寨都有一个公共的墓地,称为“竜山”,它是祖先灵魂所在地。“竜山”的树严禁砍伐,甚至连一片树叶都不能采,若有人擅自进入“竜山”则认为会给全寨人带来灾难。
布朗族人死后一般实行土葬,也有火葬的,使用木棺或竹篾编织的竹棺。埋葬方式保持着古老的“台葬”和“叠葬”方式。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布朗族人死亡后,家属要立即告知“召曼”头人,“召曼”即通知全寨人前往吊唁。此时,家属要把尸体洗净,穿戴新衣,停尸1~3日,请佛爷诵经,超度亡灵。入殓时,用少许茶叶、芭蕉、饭团、蜡条等放在死者手上,再用一根白线拴住死者的大拇指,线要拉出木棺外。抬棺时要将白线砍断,意思是让死者与家庭脱离,人走,其灵魂也走了,斩断灵魂的归路,然后才能把棺材抬到墓地。抬棺木时,由“召曼”手执火把做前导,到了墓地,祈祷后将棺木埋入坟内。返寨时,“召曼”走在最后,沿途念经叫魂,边走边撒树叶,表示大家从此与死者分离,把送葬群众的魂叫回村寨。次日,家属要用蜡条、盐巴、谷米到墓地祭奠,丧礼即算结束。
用来抬死人的棺材有木棺和竹棺两种。木棺是木板制成的,底部有六个支脚,四周和棺底的木板用铁钉钉牢,形状如一个长方形的木箱,无棺盖,不上漆,老人过世时一般用木棺。年纪在50岁以上的老人,儿女就要为他做好一个木棺,认为这样对老人吉利,能延长老人的寿命。竹棺是将龙竹剖成竹片,编成长形棺盒,竹棺有盖,将尸体安放在竹棺里,盖好棺盖,然后用麻绳捆紧,就可以抬到墓地安葬了。中青年以及少儿死亡后一般不用棺材,而是用现成的竹篾笆裹住尸体,用麻绳捆绑几道,放在竹竿担架上抬去安葬。
出殡的日子,要看死者死亡的时间是吉是凶而定,有的人死后要停三天才下葬,而有的人死后必须及时下葬,即便是夜间死亡也不能等到第二天下葬。各种凶死者必须及时火化,绝对不允许停尸,认为这会给村寨人畜带来灾难。60岁以上老人如果不是正常死亡的,一般也都采取火葬。另外,孕妇难产死亡的、在家上吊死亡的都必须火葬。实行火葬的,棺材、担架及随葬品同时在大火中烧毁。
出殡时,村寨成员自愿送行,一般送到村界大门即返回自家,年幼者禁止参加葬礼,认为死者会把小孩的魂带走,使小孩生病或死亡。
每逢宗教节日,父母已过世的人家都要到寺庙祭祀,请佛爷念经,超度亡灵升上天堂。
居住在临沧市云县境内的布朗族,正常死亡的人都实行土葬,因难产死去的妇女、传染病致死以及各种凶死者皆实行火葬。
人死后,死者家属要请村寨内外亲友、左右邻居前来悼念。前来奔丧的人携大米、鸡、羊等资助丧主招待来客。尸体入棺前,要在棺底铺垫一些棉花,要给死者洗净身体,换上新衣,在死者口中放些碎银,称为“口含银”,意为死者到阴间途中过河的费用。尸体入棺后用棉絮裹紧,以防尸体在棺内摇晃,再将死者生前所穿的部分衣物、使用过的生活用品一起放入棺内,随棺埋葬,表示送给死者到阴间使用。盖上棺盖后,用松香油脂将棺材密封,就可以下葬了。
下葬的日子要经过占卜选择,小孩死亡当天即可安葬,成年人死后若遇日子不吉利,可延期安葬,但最多不超过三日。在挖坟坑时,须在选定的墓地竖一根木桩,木桩的上端要对着山顶,如果木桩对着山洼处,认为死者的子孙后代会变成哑巴。坟坑挖好后,先在坟坑底烧些纸钱,然后将棺材平放入坟坑,棺头朝北方,棺尾朝南方,最后填土垒坟。在操办丧事期间,死者家属要杀猪宰牛招待前来告别死者的亲友。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布朗族人正常死亡后,也要为死者沐浴,换新装,给死者口含碎银,用白布裹尸。入殓后,棺木上盖8米长白布,停尸两昼夜,方便亲友前来吊唁,棺木旁放置死者生前用过的物品。出殡日期由巫师卜卦择定,出殡时请僧侣前来诵经,超度亡魂,给死者指路。同时将白布从棺木一直拉到门外,作为给死者“搭桥”渡河的标志,然后将棺材抬到坟地火化。火化次日,由家属将骨灰用白布包好,放置坟穴内,再堆成土墓状,坟头插些树枝和刺条。
布朗族的墓地是按长幼辈分依次台葬的,共分四台。凡七八十岁的高龄老人,坟墓要在山顶上台;五六十岁老人埋于山坡次台;三四十岁的成年死者埋于坡脚二台;三十岁以下的埋于山脚一台。非正常死亡的人,坟地要远离公共墓地,尸体头向西,脚向东,仰面直葬,不垒坟头,也不举行葬礼。
“叠葬”是按辈分在原有的坟坑下葬,即同一坟坑内埋葬着同一辈分的所有死者的尸体,重叠相垒,不分男女性别。这种“叠葬”是按死者的辈分合葬的一种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