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英勇保卫祖国边疆[1]
布朗族人在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曾积极支援过邓子龙参将镇守边陲,在湾甸、姚关、耿马三尖山几个战役中,歼灭了缅酋,立下了功勋。
19世纪末,英殖民主义者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侵占缅甸后,便把魔掌伸入我国西南边陲,他们披着宗教外衣或以“勘测队”为名窜入我滇西南边疆,觊觎我神圣领土,收集我政治经济情报,刺探我矿产、动植物资源,挑拨各民族团结,明目张胆地武装侵略德宏景颇山区和沧源阿佤山一带。1934年,英殖民军悍然侵占我阿佤山西部,掠夺我炉房银矿,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班洪事件”,遭到我阿佤山各族人民的英勇抵抗,地处阿佤山附近的布朗族、傣族、佤族、拉祜族、汉族等各民族自发地组织起一支千余人的西南民众义勇军,他们拿起原始的刀枪,开赴阿佤山,支援班洪、班老佤族人民的抗英斗争,狠狠地打击了英国侵略军,保卫了祖国的领土。
1942年2月,日寇大举进犯我腾(冲)、龙(陵)一带,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沦入敌人手中,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布朗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和汉族人民的配合下,经过三年艰苦的浴血奋战,于1944年底将日寇大部分消灭在今腾冲县、龙陵县一带,少数残部逃窜缅甸。在今滇西南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海县沿线一带,我边疆各族人民积极支援抗日军队,组织游击武装,筑起了一道道铜墙铁壁,阻击了日寇的进攻。居住在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明区的蛮洪、蛮井、翁基、翁瓦等村布朗族人民,在当时的头人(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政协副主任苏利亚的父亲)和“老叭”的带领下组成了一支百余人的乡游击武装,拿起原始的弓弩毒箭、明火枪、毛瑟枪与南段、巴卡囡乡的拉祜族,班角乡的哈尼族,孟连县、公信村的傣族,富岩村、翁戛科村的佤族沿中缅边界线阻截交通要道,设陷坑,使日寇不敢越雷池半步,捍卫了祖国边疆,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曲抗击外侵的光辉乐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