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学的想象力与多元视角

社会学的想象力与多元视角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社会学的想象力与多元视角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社会学是从哲学中脱胎、从社会哲学中换骨而来的。在这一点上,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与涂尔干的“社会事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功能主义看来,社会的大多数成员事实上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基于这样的社会观,社会学家们致力于研究的是社会各部分彼此之间及其与社会整体的相互关系。
社会学的想象力与多元视角_现代实用社会学

六、社会学的想象力与多元视角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社会学是从哲学中脱胎、从社会哲学中换骨而来的。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中,在革命的洪流中,接受了哲学训练的学者们已经认识到,仅仅依靠哲学的思维,很难对新出现的社会现象进行解释,也很难对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提出解决之道,而必须面对现实社会,对社会本身进行研究,从社会中寻找答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学是工业社会的学问,是工业社会的经世致用之学。

不过,如果说经济学经过新古典主义革命之后建立了相对统一的理论思路和研究范式的话,那么,和其他在工业社会的发展中出现的学科不同,社会学研究在更多方面表现的是米尔斯提出的“社会学想象力”,其特征是在发端之时就出现了多元的理论思路和多元的研究范式,所有的甚至相互对立的研究范式在过去的近200年里不仅能够和平相处,而且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这样的意义上,社会学并不像某些学科如经济学那样收敛在所有人共识的概念体系和基本规律之下,更多的是一种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社会学想象力”的、在一些基本概念和视角之下发散的学科,因此,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没有单线条式的积累,有的是兼容并包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视角之间的讨论与对话。

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呢?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指出,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因此,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发现现代社会的构架,通过这种想象力,个体性的焦虑不安就被体现为明确的社会性困扰,公众再不漠然,而是参与到这样的公共论题中。吉登斯在谈到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时候,曾经举了喝咖啡的例子。一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行为,社会学能够对它说什么呢?

第一,喝咖啡并不只是一种让人精神焕发的东西。作为日常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咖啡还具有象征价值。有时候,与喝咖啡相关的仪式比喝(消费活动)更为重要。举例来说,早上喝咖啡在许多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标志着一天的开始。在白天,人们常常是与其他人一起喝咖啡,此时,喝咖啡就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仪式了。难道中国人的喝酒不也是这样吗?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说的就是喝酒与社会交往,而这些都为社会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

第二,咖啡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是一种毒品,对大脑有刺激性作用。许多人喝咖啡就是为了提神,熬过自己难熬的时光。不过,人们并不把嗜好喝咖啡的人看成是吸毒的人。但是,如果你只是要咖啡因(吸毒),情况就不同了,大多数情况下社会并不容许人们吸毒。不过,也有社会容许消费大麻甚至可卡因,但却反对消费咖啡。为什么这样呢?这是社会学家很有兴趣探讨的问题。

第三,喝一杯咖啡使一个人卷入到了全球一系列复杂的社会与经济关系中。咖啡生产地大多数是贫穷国家,而消费地大多数在一些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咖啡是仅次于石油的最有价值的商品,是许多国家最大的外汇来源。咖啡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国家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机会。由于现代社会没有一个社会能够置身于桃花源中,研究这种全球化的贸易,也是社会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四,正因为如此,咖啡也变成了一种政治。由于咖啡的种植研究十分普及,已变得“品牌化”,而喝什么样的咖啡就变成了消费者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譬如纯天然的咖啡、无咖啡因的咖啡和“公平贸易”咖啡等。可以到特色咖啡厅,也可以到“星巴克”连锁店。喝咖啡的人们可以联合起来抵制来自某些国家的咖啡。对于这样的现象,社会学家也有兴趣。如全球化让人们关注遥远的事物、如何产生对新事物的认知等。

第五,喝一杯咖啡的行动隐含了某种社会和经济发展史。与人们熟悉的茶、香蕉、土豆和白糖一样,咖啡成为一般消费品,也只是18世纪晚期以后的事。虽然咖啡源于中东,西方人对咖啡的消费是殖民扩张时期才开始的,那么西方人到底怎样看待咖啡?过去和今天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咖啡与世界贸易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也是社会学家感兴趣的问题。

总之,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看到,一些看起来是个体的事情,当把它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去的时候,却成为社会的现象。在这一点上,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与涂尔干的“社会事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否自杀、如何自杀、什么时候自杀和在哪里自杀都是个体的事情,但是,把个体的自杀行为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提炼,就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就变成了一个公共议题。

基于这样的共识,跟随社会学早期的多元传统,在近200年的发展中,社会学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各不相同的思路和研究方式。特纳在他的《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中将其分为了七种。当然,将纷繁复杂的社会学研究进行归类本身就是一种冒险的做法。因为它既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社会学研究取向,也会将一些取向不明确的研究放到不适当的类别中。不过,分类信息也有优势,那就是能够让人们明确地了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简单介绍几种主要的社会学理论视角。

1.功能主义

社会学研究的功能主义视角来源于把社会和生物有机体的类比,就像人一样,人的四肢和五脏六腑虽然都是个体,但是这些个体都是生命存在的必需,而且对生命的存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生命并非简单地等于器官之和,生命就是生命,生命是一个整体。社会亦如此,社会的组成部分(如家庭、社区和政府)都是社会的器官,对社会整体发挥着作用。功能主义的另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强调道德共识在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中的重要性。在功能主义看来,社会的大多数成员事实上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因此,社会总是处在均衡和稳定状态,这也是社会的常态。如果我们回顾前面讨论过的孔德和涂尔干,就会发现他们都强调社会的协调一致和共同的意识(涂尔干称之为集体意识)。

基于这样的社会观,社会学家们致力于研究的是社会各部分彼此之间及其与社会整体的相互关系。尽管功能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德和涂尔干,但是使功能主义成为显学的则是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尤其是他对原始部落的研究。20世纪上半叶的帕森斯是社会学中的集大成者。他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将社会的各个部分进行分类,构成社会的功能模块;探讨作为系统的社会与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

在默顿的研究中,他还发现,各种构成部分对社会的功能并不总会显现出来,由此他区分出显功能(显现的)和潜功能(隐含的)两种类型。同时,也不是所有的构成部分都会为社会的整合作出积极的贡献,有些部分的贡献甚至是负面的(譬如反社会利益集团的贡献),由此他又区分出正功能和反功能。正因为如此,所以社会并不总是稳定和协调的。当社会内部的均衡被打破,就会处于动荡和不稳定之中,尤其当打破均衡的力量来自于社会外部的时候,在功能主义看来,这就是导致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

功能主义作为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曾经统领过社会学,尤其是在帕森斯时代。但由于功能主义过分强调社会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强调社会的部分有助于整体的整合,使得其解释能力受到重大约束,尤其是在社会内部处于不平静状态下,功能主义几乎没有能力进行解释。

2.冲突论

与功能主义相反,冲突论所强调的是社会内部的不一致、不协调、分化与冲突。在传统论者看来,社会中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对资源的争夺始终是社会的主旋律,绝大多数社会绝非像功能主义者所描述的那样处于和谐与均衡状态,构成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也绝非是一个整体,社会的基本状态就是冲突。当然,冲突论者也认为社会存在秩序,但秩序绝不是像功能主义者描述的那样是社会的自然状况,而是社会冲突的结果。

基于这样的社会观,冲突论者从马克思那里继承了关于阶级对立的观点,探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权力、不平等和斗争,尤其注重考察社会强势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紧张状态,并试图理解统治关系是如何被建立和维持的。如达伦多夫在继承压制与冲突观念的同时,提出了社会的两面性:秩序与冲突。在《走出乌托邦》《迈向社会冲突理论》以及《工业社会的阶级与阶级冲突》等一系列论述中,达伦多夫首先否定了帕森斯的功能主义,认为把社会看做是歌舞升平的和谐体系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当然社会也不是只有冲突这一副面孔,实际上社会是两面的,一面是和谐,另一面是冲突。在承认社会秩序的同时,达伦多夫提出,冲突也是社会的常态。变迁无时无处不在,传统无时无处不在,这是因为每个社会都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压制,形成这种格局的基础是权力分配的不均和角色的强制性安排。

当然,也有冲突论者继承了韦伯的传统,考察统治与被统治之间关系的复杂多样性。如柯林斯在《冲突社会学》中对交谈与仪式、顺从与风度的探讨采用典型的韦伯式思路。在柯林斯看来,社会的结构是由一系列互动仪式的链条构成的,而互动仪式的基础是人们的共识。可问题是,共识总是暂时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竭力去左右甚至力图支配他人对互动的定义以便在互动中最大限度地获得优势。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人处于被强制的地位,而每个人又试图避免成为他人强制力量的对象,传统便由此产生。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呢?在这里,柯林斯又回到了韦伯的论断,认为财富、权力和声望是决定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三个基本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冲突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视角,而是多种强调冲突视角的概括。尽管功能主义内部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视角,但在冲突论中,这种差异性更加突出。上面讨论的达伦多夫和柯林斯对冲突就有不同的理解。达伦多夫关注的是制度性角色的强制安排和权力的分配不均,而柯林斯关注的是个体互动中的强制与反强制。再举一个例子,科塞是帕森斯的学生,尽管他站在冲突论的立场上 ,但却并没有忘记功能主义。他的《冲突的功能》就是用功能主义的观点来讨论冲突问题,认为冲突具有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阀”的作用,也能够促进社会内部的团结,与达伦多夫的冲突观点直接对立。因此,与其将传统理解为一个具有理论共识的学派,不如将其理解为关注一个共同主题的多种学派。

3.交换理论

在帕森斯之后,针对功能主义理论不仅有冲突论,还有交换理论。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认识到,冲突论既有针对制度的、宏观社会体系的分析,也有针对个体层次社会现象的讨论,但是功能主义针对的是作为一个体系的社会,根本就不涉及表现为个体之间关系的社会现象。由此作为切入点,交换理论强调对人类行为和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只重视宏观社会制度、结构或抽象社会的功能主义,倡导在个体层次上研究社会的基本现象,提出社会中的交换行为就是最好的研究对象。交换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行为,经济学家们认为,在自由和竞争的市场中,人们总是在寻求物质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但是,在同样的议题,如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之下,社会学家们发展了两种不同取向的交换分析理论,即从个体层次出发来解释个体的行为和从人际(微观结构)层次出发来解释宏观社会结构。

个体层次的代表人物如霍曼斯,就从代价与报酬的角度提出一组个体行动命题,如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与满足命题、攻击与赞同命题。以攻击与满足命题为例,霍曼斯提出,一方面当个体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当个体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预期,或者没有受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并赞同这种行为。

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对个人来说,投资大小与获利多少基本上是公平分布的。因此,这五个命题是一个“命题”系列,没有哪个命题是最重要的,而且只要将五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

人际层次的代表人物如布劳是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换过程的。与霍曼斯不同,布劳从描述交换过程及其在微观层次上的影响开始,试图通过群体层次的分析来解释宏观社会层次的结构和制度。他认为,社会中的交换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所以,基本的交换关系往往发生在关系密切的群体中。社会交换是人的自愿性行为,目的非常清楚,就是通过交换活动来获得回报。为了分析不同的社会制度,布劳区分了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内在奖赏和外在奖赏的差别,并通过引入权力、权威、规范和不平等的概念,试图使微观层次的交换活动能够解释宏观层次上的社会现象。

4.符号互动论

前面三种视角都是从客观的立场来看待社会现象的,即使是交换理论中的霍曼斯试图从个体的层次(包括了心理学行为主义的思路)来分析人的行为,也仍然把行为、体系和制度看成是客观存在,而符号互动论则完全是从主观的立场出发来讨论人际交往的视角,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即人们是如何使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

符号互动论起源于对符号如语言意义的关注。库利提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通过观察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而获得的,这就是所谓的“镜中我”。米德认为,人在从他人那里感知自己的过程中,语言是重要的符号,语言能使人获得自觉,并使人获得“镜中我”。因此,互动过程所依赖的是对符号意义的共享。由此拓展而来,人类社会的交往,在本质上就是运用符号体系的活动。

与功能主义和冲突论不同,符号互动论者认为社会是一种控制力量,人在社会中具有行动的自由,并总是处在创造、改变自己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因此,对社会现象的研究需要回到对互动的动机、目的以及赋予与理解符号意义的方法上,而且只有理解了这一过程,才能够解释更加宏观的社会现象。非常有意思的是,符号互动论的研究始终局限在个体和小群体层次,基本上忽视社会宏观因素及其与个体互动之间的关系。举一个例子,戈夫曼就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把人生比作一个舞台,把社会比作剧场,每个人都可以前台表演和后台的表现自我。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个体有意识地提供和漫不经心地显示一些符号,让他人从中获得对自己的印象,这就是所谓的印象管理。通过构建剧场、编制脚本和印象管理,在互动中符号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更为复杂的视角,如进化论、结构主义、批判主义、后现代的解构主义等。所有这些,对于一本通俗读物而言,尤其是对高职高专院校使用的教材来说,就显得过于专业和烦琐。以结构主义为例,在欧洲大陆和美国,使用和对待结构主义的方式就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到了不可比较的地步。在法国,从索绪尔语言分析中受到影响的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就认为,社会的特质是由其基本结构决定的,而且这样的结构与人类心理活动的结构具有相同性。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就是探讨这些社会的基本结构,所以他把亲属结构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美国,布劳试图“通过分析支配着整个社会个体和群体之间关系的社会过程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结构”,探讨“社会生活怎样被组织成日益复杂的人与人交往的结构”。显然,这是两种无法相互讨论的观点。在英国,吉登斯强调的是个人行动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单向作用,并试图整合整个行动、社会互动和社会结构。他提出常态化问题就是试图解释人类生活的秩序性。尽管他认为自己的结构理论是在清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与发展,但人们却很难在他的理论中找到与其他结构主义进行直接讨论的议题。如果再加上福柯,情况就更复杂了。所以,对有关基本理论视角的论述我们就此打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