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方法论背景

方法论背景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定量研究方式与定性研究方式则可以说是这两种方法论的最集中体现。长期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实证研究范式在社会学研究中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统计学学科和概率论数学的发展为用量的方式探讨社会现象提供了条件。换句话说,主体不是封闭性的自我系统,而是走向社会的。
方法论背景_社会学教程新编

一、方法论背景

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不同的方法论主张,在经验研究中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探求知识的方法,其一是科学主义的,其二是自然主义的。而定量研究方式与定性研究方式则可以说是这两种方法论的最集中体现。

长期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实证研究范式在社会学研究中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实证研究者受到自然科学量化研究范式的影响,主张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也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进行,像探讨自然规律那样去探讨社会规律,认为只有客观的、实证的和定量的研究才符合科学的要求,才具有价值。统计学学科和概率论数学的发展为用量的方式探讨社会现象提供了条件。

然而,社会研究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比自然科学差得多,因为它不仅研究可观察的现实(客观事件),而且也研究主观现实(即这些事件对人们意味着什么)。事实上,社会研究既受到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制约,同时也由于实证研究范式本身所具有的缺陷,因而研究者不可能完全依赖这种范式来达到对社会世界的全面理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开始注重对这一范式所存在的缺陷进行批判,并逐渐发展出更具人文主义色彩的解释范式。

与实证范式相反,解释范式是一种定性研究范式。这种范式的发展主要受到西方社会思潮中现象学、诠释学、批判理论、民俗方法论、符号互动论等思想和理论的影响,同时也部分源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它的哲学基础相当复杂。从本体论上看,定性研究范式假定人类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它可以通过人的意识和情感作用来完成一切认知。同时,人的行动也是社会取向的,因此,人不仅通过自我来追求意义,同时也必须通过他人来赋予世界意义。换句话说,主体不是封闭性的自我系统,而是走向社会的。从认识论上看,它强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并非只受知识内在理性原则的限制或是纯粹由理性推论而来,它是由主体的意识作用在日常生活世界不断与其他的人或事物的接触中,来建立可供沟通的知识。即知识的形成是经由“协商”的过程而来。因此,人们应从相互主体的立场,交换彼此的观点,并用来诠释行为的意义,进而建立日常生活中共识的规则或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