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现代化的含义与内容
(一)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社会现代化是16世纪首先在西欧兴起并波及全世界范围的一场剧烈、深刻、广泛的社会变迁运动,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重大变革。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社会现代化依然是其发展的主题和目标。
现代化是用来概括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急剧变革的名词,学术界迄今对于现代化也没有一致的看法。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Gilbert Rozman)把现代化视作各社会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业已经历或正在进行的转变过程。[12]孙立平认为,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13]我国著名现代化研究专家罗荣渠总结梳理了关于现代化含义的种种说法,大致概括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种说法: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这是我国党和政府领导人在阐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针与政策时所明确表达的一贯思想。
第二种说法: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这种观点与第一种的实质内容并无区别,只是前者的特殊之点在于它的政治立论。
第三种说法: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按照这种观点,人类社会在现阶段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变化,不仅限于工业领域或经济领域,同时也发生在知识增长、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等各个方面。
第四种说法: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可以看做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这主要是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的角度考察现代化的。[14]
以上四类看法从不同角度对现代化进行了归纳,包括了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思想与行为模式等各个层面的总结。我们认为,社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的过程,是以工业化为动力,引起包括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等各个领域内的深刻变化的过程。
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变迁形式,现代化具有特定的含义。对于社会现代化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以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1.现代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变迁过程
现代化自从欧洲兴起到现在,已经将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卷入到现代化的大潮之中,而且现代化依然在继续。无论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现代化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变迁过程。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在努力推进本国的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一个社会进入现代化过程需要长期的准备和积累,即使进入了现代化过程并达到一定程度的现代化水平后,仍然要继续推进现代化,因为,现代化往往面临着困境与危机,需要继续现代化去解决危机。
2.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也不等于“西化”
尽管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基础,但现代化却不能等同于工业化,工业化只是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内容而已。虽然西欧和北美的国家率先成功地进入现代化行列,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不等于是“西方化”的过程。任何国家的社会现代化过程,都是普遍的特征与本国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由于国情的不同而使现代化的道路、模式各不相同,不应该也不可能全盘照搬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
3.现代化对于历史传统是有选择的继承
传统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发展中传承下来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体系、风俗习惯和制度特点等的总和。传统中的不同部分,实际上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功能,有的可能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动力,也有的可能会成为社会现代化的阻碍。早期的现代化理论中,学者们一般都把现代化看做是与传统的彻底决裂,但随着现代化理论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在现代化中的作用,并有更多的学者认为,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批判和继承的过程,是对历史传统有选择的继承。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很多思想,对于我们处理和调适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现代化是在继承本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完全与历史传统相割裂的,也就是说,离开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社会现代化就很难进行。
4.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结构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
社会现代化虽然是以工业化为动力,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社会现代化绝不等同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社会现代化除了包括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还包括了政治、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现代化和全面协调过程。如果片面地认为“社会现代化就是经济增长”,只是重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那么就有可能陷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困境中,不利于整体社会结构的现代化。
(二)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社会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综合性的社会变迁,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经济现代化
经济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没有经济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主要是指完成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市场经济观念的形成和普及,现代科技和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经济活动的工业化和专业化,生产方式的机械化和电气化,工业比重上升和农业比重下降,经济效率的持续增长,经济福利和社会公平的提高等。
2.政治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总的来说,政治现代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性为基础的权威取代马克斯·韦伯所概念化的卡里斯玛型和传统型的政治权威;二是理性和世俗化的政策决策模式;三是包括全社会各阶层怀有广泛的兴趣参与政治体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政治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又一重要内容,它增强了国家的适应能力,推动了社会的经济改革和全面发展,并且将新生资源纳入到行政体制中。
3.文化现代化
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文化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社会文化的世俗化与理性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两个环节,既相互衔接又相互矛盾。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对传统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地吸收,应该采取的态度是摒弃传统文化中阴暗、消极的东西,如专制主义、个人迷信、封建家长制、闭关锁国等;弘扬其积极、向上的成分,按照理性化的原则来支配社会行动、参与社会生活,使民主、科学、法制、公平、效率成为支配社会行动的最高原则。
4.生活方式现代化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既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也包括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生活方式等精神生活。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财富将日益增加,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广泛变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与经济、政治等变革相适应,整个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由落后的、愚昧的、不文明的生活方式转变为文明的、科学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由安于现状、惧怕变革、墨守成规的价值观念,转变为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精神状态。
5.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由农业为主导的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的集中、城乡人口的转移、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一方面,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现代化的产物也包括城市化。城市化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6.社会结构现代化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发展,社会结构也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社会结构现代化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分化、社会流动的增加和普遍性社会关系的形成。(1)社会结构的分化是提高社会效率的前提。在传统社会中,社会的功能往往集中在一种或几种社会结构体中。例如,家庭既承担着生产和消费的功能,又承担着教育、娱乐和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功能。而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的每一种结构都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专业化的功能。例如,生产的功能由专门的经济组织来承担,教育的功能有相当一部分由学校来承担,抚养和赡养的功能也开始出现专门组织来承担,这无疑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活动效率。(2)社会流动的增加,对社会而言,可以保证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对个人而言,有利于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条件。(3)普遍性社会关系的形成是现代社会体制得以运行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如果不能形成普遍的社会关系,再好的社会体制也无法正常运行。[15]
7.人的现代化
在社会现代化的复杂进程中,作为主体的人是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离开了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很难全面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指人本身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不断地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发展变迁过程,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现代化具体包括了思维方式的现代化、道德素质的现代化、知识素养的现代化、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以及情感方式的现代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