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回顾

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回顾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对模型的分析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每年的社会保障支出绝对水平为单调上升。换言之,社会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各项目的受益人数也是每年都在增加。这说明社会保障总支出增长水平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水平。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再加上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日益重视,以及社会保障总支出增长具有的刚性。
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回顾_社会保障概论

5.1.4 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回顾

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的产物,社会保障水平的状况依赖于社会保障制度。从1949—1957年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时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的各种措施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生产,并建立了有关组织机构,颁布了相关政策法规。从1958—1966年,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与发展时期,各种保障制度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修改了不合理的待遇标准,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的政策法规。从1966—1976年,是社会保障受挫折和停滞的时期,“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保障几近陷于瘫痪,社会统筹被取消,社会保险退化成了企业保险。从1976—1986年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恢复时期,“文化大革命”以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得以恢复,保障覆盖面有所扩大,保障水平也有所提高。从1986年至今,是社会保障进入全面改革的时期,相比前几个时期,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为使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可以看到:1995年、1997年在国务院一系列关于养老保险文件指导下,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已从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职工,扩大到其他所有制企业职工,惠及12%的中国人口;从2000年设定的作为养老储蓄的社保基金,截至2005年10月底,总计达到1921亿元;补充养老保险也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到2004年第二季度,全国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有22463家,累计参加的职工约为702万人,资产总额近600亿元。在医疗保险方面,“十一五”期间重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覆盖面2006年扩大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40%,2007年达到60%,2008年全国基本推开,然后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从2006年开始,国家提高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的补助标准,中央财政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0元,地方财政也相应增加10元,而农民缴费标准不变。在社会救助方面,国务院早在1999年就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央财政对低保资金的投入约占各级财政计划总投入的0.44%[4]。据民政部统计,2002年,农村仅有404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约占应保人数的25%,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2054万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5]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底,城镇低保支出274.8亿元,农村低保支出104.1亿元,总共支出378.9亿元。

借助于拟合技术,我们得到我国从1978—1998年的社会保障支出绝对水平的模型为:

S(t)=62.5t2-4285.5t+184262.5(t≥78)

S'(t)=125t-4285.5

当t≥78时,S'(t)≥0

式中,S(t)表示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水平;t表示时间与实际的年份对应关系为t=78即1978年,T=85即1985年,T=100即是2000年。

经过对模型的分析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每年的社会保障支出绝对水平为单调上升。换言之,社会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各项目的受益人数也是每年都在增加。

进一步的资料显示(中国网:2003年数字与事实;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2002—2005);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报告(1995—2004);《统计日报》2006年1月20日),社会保障各项目的保障受益人数都在逐年增加,特别是国家社会保障在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项目上,其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连年扩大,相应的社会保障总支出也在增加。我们再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1997年的资料,采用“人口统计分析”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各年的社会保障总支出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二者间的关系。1991年社会保障支出为1631.37亿元; 1993年社会保障支出比1992年高出20.14%;1994年社会保障支出比1993年高出19.57%;1996年社会保障支出比1995年高出20.31%;1997年社会保障支出又比1996年高15.69%。

根据我国经济统计特点,将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统计分析分为三种口径(或三种方式),所谓“小口径统计分析”是指不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的保障水平;所谓“中口径统计分析”是指含住宅投资的保障水平;而“大口径统计分析”是指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的保障水平。在大口径统计下,测算的保障支出总水平最具有研究价值。这是因为社会保障对于被保障群体应具有社会系统性,应是一个保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包括了社会保障的多个项目,自然的住宅投资与价格补贴也是保障体系的部分内容。另外大口径统计的方式容易与世界社会保障水平的统计指标接轨。

综上分析,可以看到,1991—1997年我国的GDP的每年的增长率在8~14个百分点。这说明社会保障总支出增长水平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水平。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再加上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日益重视,以及社会保障总支出增长具有的刚性。可以预见,21世纪,我国的社会保障总支出还将逐年增加,社会保障水平也会逐年提高。社会保障各个项目也会发展得更快。现代经济理论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不仅在于强调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还十分重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建构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通过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状况,直接反映人民生活保障程度,反映出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反映提高人口质量的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