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休闲实践的群体分析

休闲实践的群体分析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休闲时间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女性群体参与休闲活动的比例,也为女性群体参与新的休闲活动提供了可能。赫德森提出,缺乏休闲的机会、设施和计划限制着女性参加休闲活动。休闲单位和组织应该充分考虑不同文化、年龄、收入女性的休闲偏好,推出有针对性的休闲产品和休闲活动。
休闲实践的群体分析_休闲概论

第三节 休闲实践的群体分析

一、女性休闲生活与质量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追求各种各样的休闲娱乐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然后长期以来,固有传统的社会文化“男性至上论”观点的影响,使得女性一直属于从属地位,以至于束缚了女性休闲活动的发展。自从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地区的女工们为争取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走上街头后,同工同酬便成为世界各国女性为之奋斗的基本理想。经过百年的努力,女性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女性在休闲消费市场的影响力也日渐高涨。

1.影响女性休闲实践的因素

(1)经济发展为女性开展休闲实践提供了保障。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女性的就业比例已经达到了83.2%,这不仅使大部分女性有了经济来源的保证,而且使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得到提升。大部分女性脱离了繁重的家务劳动,她们拥有雇佣家政服务的经济资本,这无疑增加了女性的余暇时间,使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休闲活动。而另一方面,随着女性的经济收入的增加,都市女性的休闲生活方式也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她们在消费价值去向、消费理念和消费产品的选择等方面,正在逐渐与国际潮流接轨,使得女性市场成为我国休闲消费领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消费群体。

(2)科学进步促进女性休闲实践的开展。科技革命的到来,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现代家用电器的广泛使用,使得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比重日益提高,女性花费在家务活动的时间呈现下降的趋势,人们正试图从传统的“买、汰、烧”家务时间中挤出更多的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以满足更多的休闲、娱乐和学习方面的需求。

(3)文化水平的提升促使女性休闲实践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受教育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文化水平的提升使男尊女卑的观念遭受到了严重的抨击,这种观念的改变增强了女性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得女性意识到参与休闲活动不仅是男性的特权,更是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应该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实现自身文化水平和休闲运动的双重发展。

(4)休闲时间结构的转变促进了女性休闲运动的发展。自1995年起,我国开始实行了5天工作制,并于1999年实行黄金周制度,2008年又进一步调整休假制度,使得居民的公共休闲日达到114天,几乎占全年总天数的1/3,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各种休闲娱乐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时间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女性群体参与休闲活动的比例,也为女性群体参与新的休闲活动提供了可能。

(5)时间是限制女性群体参与休闲实践的结构性障碍。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多,女性群体参与到全日制工作中的比例也大大提升,这使得女性的余暇时间减少了很多。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传统观念的制约和社会习俗的影响,女性为主承担家务劳动的格局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据2000年进行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抽样调查》显示:城镇在业女性每日的家务劳动时间平均为2.9小时,比男性多1.6小时,这迫使女性一面从事工作,一面又要进行家务劳动,从而限制了女性参与休闲运动的时间。

第六,休闲场所和设施限制女性参加休闲实践。赫德森提出,缺乏休闲的机会、设施和计划限制着女性参加休闲活动。当女性想从事某项休闲活动时,周围无场地或设施,另外选择家以外的设施和场所进行休闲活动时又需要太多的时间和金钱,从而打消了他们外出活动的欲望,于是他们将休闲活动的范围局限于家里及周边的社区。

2.提高女性休闲生活质量的对策

(1)提高女性自身的休闲意识。影响女性休闲的因素有很多,但休闲质量的改善首先依赖于女性自身对休闲认识的提高。注重休闲,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休闲,让休闲走进自身的生活和心灵世界,才能使人生更加充实与美丽。女性群体在进行休闲活动时,要做到工休兼顾;健身与养心并举;并积极使自己在享受事业成功的同时,品尝到生活的乐趣,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2)推出多元化休闲产品,满足女性差异性休闲需求。据郭鲁芳等人2009年调查发现,女性在休闲心理上表现为特定的偏好,女性更偏爱逛街、逛商店等消遣活动。而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女性休闲呈现出立体化和多元化的特征。休闲单位和组织应该充分考虑不同文化、年龄、收入女性的休闲偏好,推出有针对性的休闲产品和休闲活动。譬如针对女性白领阶层,可以推出高品质、高价位、旨在放松身心的休闲活动;针对女大学生,推出物美价廉、新奇时尚的休闲产品。

(3)增加女性的休闲时间,构建两性和谐共享休闲格局。资料分析表明影响女性休闲的主要原因是家务劳动,而减轻女性家务负担的途径有两种:第一,社会分担,第二是由男性承担。前者主要依赖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而后者则涉及社会性别的平等及家庭内部性别分工。因此,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两个:其一,淡化传统性别角色对时间配置的刻板影响,构建两性共享和谐休闲时光的新格局,鼓励和引导男性参与家务分工,以缓解中国女性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疲于奔命或者顾此失彼的角色紧张与心理压力。正如卡拉·赫德森所言“消除社会强加给女性的性别角色,使人们能在个人层次和社会层次上进行变革,这将大大有助于改进女性的休闲生活”(27)。其二,提倡家务劳动社会化、机械化。加快推进社区服务和家庭劳动社会化的进程,减轻女性的家务劳动负担。

(4)倡导健康和谐的女性休闲环境。大众媒介传播的休闲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又是无所不在的。它为女性提供交易以外的客观信息,通常被认为具有高度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受到女性的高度信赖。应当合理利用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正确引导女性的休闲方式。一方面引导社会树立科学、健康的休闲观念,将消遣与自我实现、娱乐与学习,休闲与健身等有机结合,使之提高生活质量,促使女性群体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引导女性从重视物质化的休闲消费转向重视精神层面的休闲消费,全面提升女性的休闲层次,让女性在休闲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获得身心的和谐与安宁。

3.女性休闲活动的新趋势(28)

(1)由专注个人“购物”转向注重家庭消费决策。女性向来都是狂热的购物者,从淘淘便宜货,到购买高档时装,基本上都是围绕自身的消费需求轴运转。而今,女性的这一市场消费角色正在发生欣喜的转变,有关注自身个体消费转向注重家庭群体消费。她们对家庭购房、购车、出国旅游等大宗实物消费和精神产品消费的影响力已悄然增大。据上海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究报告给出的结果,上海家庭重大经济事物由夫妇共同决定及主要由妻子拍板的比例达到85.1%。调查还揭示,不仅95%以上的女性可以自己做主“购买个人高档商品”或“资助自己的父母”,其决定个人事务的自主权已经略高于男性,而且在“家庭投资和贷款”以及在“买房、盖房”等大额度家庭消费的决策上,参与程度分别为83%和84.5%。女性在经济消费决策上影响力的加大,是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社会综合地位的提升密切相关的。以受教育时间为例,上海女性平均上学年数为9.4年,与男性差距为0.8年。其中30岁以下城镇女性的平均上学年数已经达到11.9年,仅比男性低0.1年。接受教育程度的相近,使得女性在就业途径、就业岗位的选择权利不断扩大,导致在经济地位以及对消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都显著增强,反映在家庭消费中的角色,女性逐渐由单纯自我消费型向家庭决策消费型转变。

(2)由爱好门店消费转向乐于网上消费。一直以来,女性是逛街的主力军,喜好货币支付的购买方式。如今,城市女性又成为网上消费的新主力。根据对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和广州五座城市的调查发现,约有61%的城市女性尝试在网上进行消费,其中24%的女性经常乐于在网上冲浪,还有不少女性更是通过网上购物来过足自己乐于消费之瘾。而在大学生或研究生学历以上的女性中间,经常上网消费的比例更高,高达95%左右。尤其在女性白领一族中,通过网上预定送货,网上预定音乐会的门票,网上预约黄金周出游线路等新型消费方式,实现了由单一的门店消费方式,向门店消费和网络消费两者并举的消费阶段过渡,这一转变清楚说明女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体现出来的一种消费新观念。女性上网数量的激增,表明女性在面对新生事物时所具有的高度的时代敏感性,上网促使女性与男性同时站在认知时代的前列,从而有助于确立女性在新世纪休闲消费市场中的坐标点。

(3)由满足吃饱转向追求吃好。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厨房设备现代化程度的加大,致使女性不仅从过去繁重的厨房家务中解脱出来,而且也引起了家庭餐桌消费的革命性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随着城市居民由小康型生活向富裕型生活阶段过渡,将近90%的女性开始更加注重家庭成员饮食结构的搭配和营养结构的平衡,并将饮食质量和身体保健作为餐饮消费升级换代的两个侧面,既讲饮食品位,又讲食物进补,饮食结构的改善和饮食目的的调整导致家庭餐饮消费支出的大幅度提升。当然,造成餐饮消费支出上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城市家庭外出用餐的比例和频率相比以往都有了明显提升。据统计,上海餐饮业的消费群体近年来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盛极一时的商务用餐比重显著下降,而家庭用餐消费比重则迅速上升,已占餐厅营业收入的半壁江山,如果遇上黄金旅游周等节假日,更使家庭消费比重可高达90%以上。

(4)由传统的家庭主妇转向休闲娱乐时尚的领先者。在中国社会数千年的历史上,女性一直扮演着家庭主妇的角色,下厨房围着锅台转,是女性主要的家务劳动内容。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这一传统的生活模式开始受到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乃至被抛弃。而今,许多女性,尤其是白领女性,尽管年龄越过40岁,但是不论从体态、肌肤、衣着,还是从心态上看,依然保持着青年女性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活力。进入新世纪,在中年女性身上反映出来的年轻化消费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女性形象,不仅带来传统家庭生活方式的革命,而且塑造了新时期众多女性年轻的消费心态。在城市女性中,将近50%的人会参加各种类型的休闲娱乐活动,包括女子俱乐部、健身训练班、形体再造班、家政艺术班等休闲文化活动。其中有20%的人经常参加上述各类活动。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大中型城市中,近年来,正涌动着一股以女性为主体的休闲消费热潮:健身运动消费、美容瘦身消费、时尚服饰消费、假日旅游消费是其中最重要的四大消费主题。譬如关于健身活动,对青年女性,尤其是30岁左右的白领女性来说,每周进行健身锻炼3~4次,月均开销300~1 000元,不仅是一种时髦,而是一种生活的习惯。又如关于美容,女性对自身美容程度关注的高低,一定意义上可从女性在美容方面消费支出的高低找到答案。目前,我国女性每年人均用于化妆品的消费支出仅为20余元。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女性人均年消费支出在35~70美元之间,两者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当然,在我国的大城市里,女性的美容化妆品消费量出现了喜人的上涨现象。根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调查报告,大城市中有65%的女性平均每月用于化妆品美容的消费支出在100~200元,另有22%的女性每月同类型的消费支出在200~300元,其中9%的女性在300元以上。正是由于女性爱美意识的觉醒,对自身美容程度的提高,才导致从1992~2002年的10年间,中国化妆品市场不断进行扩容,各种国内外化妆品市场销售额连年翻番,据统计,到2002年,我国化妆品销售额翻了将近200倍,全年市场销售总额达到400亿元人民币。城市女性形成的这种休闲消费新趋势,建立在以下的基础上。第一,女性经济收入不断稳步提高,而且女性白领数量增加迅速,奠定了扎实的经济条件。第二,各种先进的休闲娱乐观念对女性影响程度加大,譬如从有氧操、舍宾(SHAPING),到现代竞技健美运动,无不吸引广大的中青年女性(25~40岁)加入到各种健身和健美的活动中去。第三,休闲时间的增多,使更多的女性有机会参与各种类型的休闲娱乐活动。第四,相当数量的已婚女性因孩子的长大或没有生育孩子,而使家庭负担逐渐减轻,也为她们从事各类休闲文化活动创造条件。

二、老年人的休闲生活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突出的社会现象之一,由此而产生的多方面的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专家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4亿左右,约占亚洲老年人口总数的36%,约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2.3%。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之大、老龄化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多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而随着城镇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健全、家庭结构快速向核心化和小型化方向发展,以及人们对休闲价值观的转变,老年人群的休闲生活正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能否使老年人“老有所养、所为、所乐”是老年休闲研究的主要任务,也是我国当前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阅读材料】

老龄化社会

老龄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从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47年,德国经过了40年,而日本只用了24年,速度之快非常惊人。根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国将在2024年至2026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速度与日本大体相同。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当然,出生率下降不会马上与人口老龄化联系在一起。目前能够参与经济活动的15至65岁的“生产年龄人口”仍在增加。这一人口比率较高的国家,往往具有增长潜力。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从普遍经验来看,如果对人口结构问题应对得当,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就可以赶上发达国家,为此就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吸纳年轻人的劳动力市场。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几乎实现了完全就业,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口红利的作用。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25231.htm)

未来30年,中国老龄化速度将持续加速态势,预计到201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将超过8%,2040年将超过20%,见表5-4。

表5-4 我国人口每增1亿所用时间

img37

1.休闲时间相对比较充裕

据2006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的日常24小时可以分为四类:个人生活必需时间(用于睡眠、用餐、个人卫生等的时间)为12小时37分,占全天时间的52.57%;工作时间为1小时11分,占全天时间的4.93%;家务劳动时间为2小时48分,占全天的11.67%;休闲时间为7小时24分,占全天的30.83%。可以看出,老年人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是除去生活必需时间以外占用最多的时间。而在老年人休闲时间的支配上,有两个特点尤其引起关注,第一,就是对媒体(看电视)的过度依赖;第二,就是消极闲暇的比例较大,闲呆时间长,闲暇质量不高。这说明当前的老年人休闲技能少,休闲活动参与度低。当然,这种情况的造成在很大程度上由老人自己所造成,他们出生在旧中国,成长在困难的环境下,虽然工作就是一切,但积累少,导致他们休闲观念落后,休闲消费欲望低。随着社会的转型,社区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因此,在引导老年人参加积极、健康的休闲活动上,社区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如加强社区规划,增加老年人休闲场所,发展老人喜闻乐见的休闲活动,将老人从家庭、被动闲暇中引导出来,从事科学的闲暇活动。

2.休闲活动健康丰富,但仍显单一

从2006年的调查中发现,老年人花时间最多的休闲活动分别是看电视、游园散步、阅读报纸和书刊、体育锻炼等几项,而其中,看电视是老年人最喜爱的休闲项目,占用了大部分的自由支配时间。这与中国社会居民对电视的热衷是吻合的。但是,随着社区老年活动室、老年大学等活动场所的配置,老年人的日常休闲生活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他们逐渐通过休闲活动提升自己的兴趣爱好。旅游、上网、老年教育都成为了老年群体的新宠。尽管如此,大部分老年人的休闲活动还局限于“被动受传型”的活动(如看电视、读书报、听广播等),主动创造性的活动还没有真正得到提升。这样就难以发挥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老年人从休闲活动中去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创造的乐趣。2006年“零点”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社会提供给老年人的参与娱乐的渠道和途径都比较少,老年人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被动地通过媒体来了解社会。尤其是进入数字时代以后,在使用新技术上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代际鸿沟明显。调查显示,老年人拥有和会使用的最多的电子设备就是电视机,98%的人拥有,97.2%的人会使用。对于手机这种比较普遍的电子产品,拥有的为39.3%,会使用的仅为24.7%。家庭拥有电脑的占24.7%,但是会使用的仅为6.7%。其他如数码相机、CD、MP3等的拥有量和使用量就更低了。数字鸿沟使得老年人的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进一步脱离,从而导致老年人的休闲生活和娱乐方式比较单一,对现代化变迁速度适应力较低。另外,由于社区资源开发不够,他们还缺乏与社会互动及同步发展的机会。

3.休闲消费上,偏于花钱较少的活动

收入影响着老年人休闲方式选择和休闲消费支出。家庭经济状况对老年人休闲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大量的实证调查中发现,老年人所进行的休闲活动大都集中在不用花费的项目上(如看电视、散步、下棋、打牌,聊天等),而对于需要支付一定费用的项目则很少参加。这主要是由于当前的城市老年群体成长于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中,长期以来形成了勤俭节约的观念,这种消费观念仍然影响着他们在进行休闲活动时的消费支出。

4.休闲场所主要是近距离活动

由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时间、经济成本以及休闲的便利程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老年人选择休闲活动场所。从目前老年人休闲服务发展来看,老年人一般的活动范围较小,休闲活动地域也比较固定。主要局限在周边公园、社区活动中心等地。社会大量配置的KTV、舞厅、酒吧……大都是年轻人的天下,老年人望而却步。“报纸电视看一看,扑克麻将玩一玩,街头巷尾转一转”成了老年人休闲生活的真实写照。究竟什么原因使得老年人陷入“找乐没处去”的尴尬境地呢?据有关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老年人休闲娱乐找不到去处的问题在全国都比较普遍,这说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老年人,尤其是赋闲在家的老年人有着强烈的和社会交流沟通的愿望,简单的看电视、锻炼并不能真正释放他们的希望,根本方法还是要丰富面向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和场所。因此,建设相关休闲场所,组建社区休闲活动团体,对于丰富老年人的休闲生活,提高老年人的休闲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阅读材料】

老年人休闲四大原则

休闲不宜过头

相当多的老年人很讲究休闲娱乐,以期强身健体,但老年人休闲娱乐不能过了头。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条件与中年人、青年人有差别,因而,休闲娱乐的方式也不同。

休闲以静养为主

休闲要以静养为主如种花、看书,打太极拳,散步等。而打球、爬山、跳舞等方式尽管对老人也非常重要,但一定要适度,以适应其各种生理功能下降的现实。

休闲时间也不能过长

许多老年人喜欢看电视,甚至一天几个小时离不开电视,也有的老年人像年轻人一般上网,这些娱乐休闲活动可以让老年人的大脑接受一些新的刺激,使他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满足和收获,起到减缓衰老的作用,但久看电视或者长时间上网会对他们的健康造成非常大危害,加速衰老,尤其那些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不能久看电视或上网,而且不能看令人过于兴奋、恐惧、激动的节目。

多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

老年人假若可以将自己的休闲活动与承担社会功能相结合,多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身心可以得到很大的满足,为夕阳生活增添更加瑰丽的色彩。

(资料来源:老年人休闲四大原则,医生在线(2010-8-20).http://elder.51daifu.com/2010/0820/ 45AD1459C111T393627.shtm l

三、青少年休闲活动的特点

1.对比:青少年休闲娱乐方式面面观

随着社会日益繁荣,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对休闲生活越来越重视。据2005年某项投票表明:有63%的18~39岁居民认为休闲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善于发现机会,享受生活,对休闲活动和组织更有认同感。就年少年而言,他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已经与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小人书、连环画到卡通、漫画、从丢沙包、跳房子到街舞、网络游戏,不仅传承了传统的休闲方式,还创造了自己的个性空间,通过比较20世纪50~70年代的青少年和现在的青少年的休闲娱乐方式进行对比,寻找青少年休闲娱乐的新趋势,见表5-5。

表5-5 青少年休闲娱乐方式比较

img38

(续表)

img39

资料来源:江西教育期刊社.青春乐章上的休闲符[M].高中生之友(青春版),江西教育,2007(12).

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我们了解到,青少年的休闲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阅读和游戏,休闲实践都带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并朝新奇、刺激、另类、时尚的方向演变。目前,青少年休闲娱乐呈现出三种趋势:第一,从主观上看,现代青少年在休闲娱乐的选择上更有自主性,更容易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安排自己想做的事情;第二,从途径上看,现代青少年休闲娱乐的来源更为广泛,可以通过电视、电影、书刊、交友、网络、外出旅行等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休闲计划;第三,休闲娱乐沿着时尚化方向发展,时髦、流行、新潮已然成为现代青少年休闲的代名词,无论是休闲的方式,还是休闲的内容都别具一格,别出新意。可见,作为一种浮现在社会生活表层的现象,青少年的休闲娱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变迁的节奏,突出了新旧观念的对比。

【阅读材料】

娱乐与沟通是中国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

调研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青少年上网最常做的是玩游戏和做与游戏相关的事,其次是和朋友、同学聊天沟通,分别有62.0%和47.3%的受调查青少年表示这两项是他们上网常做的事。这表明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还是娱乐休闲和进行人际交往。

紧随其后的是学习和查阅感兴趣的资料,选择这一选项的青少年占到了43.4%,可以看出也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已经把上网视作课堂学习的一种补充和增长知识的好帮手;此外,也有一部分青少年在网上听音乐看视频、写博客、看同学录,浏览新闻等,青少年的上网行为正在逐渐多样化起来。

img40

继续深入探究青少年玩游戏的类型时发现,网络游戏在青少年中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50%以上,当问及青少年玩网游的目的时,47.2%青少年是为了实现与人沟通的需求,列第二位的是认识现实生活中接触不到的朋友,有35.5%的青少年选择这一项,这一现象充分展现了青少年渴望与人交往的心理。

对不同年龄组青少年玩网游的目的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社交需求在逐步增强,满足与人沟通、结识新朋友的需求渐渐成为青少年玩网游的最主要目的,而6~8岁组的青少年更多地以展示个性和从众为目的,可以看出青少年对待网游的态度也在逐渐成熟。中国青少年最常用的网上交流方式首推QQ和MSN,这两种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率达到91.5%,远超居第二位的虚拟互动社区,后者只有20.0%的青少年经常使用。艾瑞分析认为,对于青少年来说,QQ和MSN等即时通信工具具有联络的实时性、使用的简便性、功能的多样性等优点,使用它与同学、朋友联系非常方便。并且只要朋友圈子中有人使用这类软件,为了整个圈子保持一致,很快所有人都会开始使用。

总体上游戏和聊天是青少年上网最常做的事,但具体偏好因性别和年龄差异有所不同,如随年龄增长,青少年更加热衷网上交流;男生对于游戏保持较高的兴趣,而女生更关注与人交流,如聊天和写、看博客等。但毕竟网络是虚拟的,基于网络的交往虽能为现实中的交往提供补充,却不能取而代之,真正的人际交往技巧必须通过现实交往来学习。如何有效引导青少年在两者之间做出平衡是值得我们深入思索的。

(资料来源:娱乐与沟通是中国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2009-5-4).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2.对当代青年休闲文化的思考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青年问题的日益被重视,我国青年群体的休闲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从休闲的层次来看,青少年群体的休闲方式还处于低层次。美国休闲学者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活动包含放松、消遣、发展、创造、感觉超越等5个不同的层次。他认为以放松为目的的休闲实际上只是停留在消除身心的疲惫,以便为再次开展工作创造条件。而相关调查显示,青年人认为休闲生活的主要目的依次为休闲娱乐(第一选择36.9%,第二选择10.7%)。愉悦精神(第一选择22.1%,第二选择43.6%)、社会交往(第一选择24.8%),健康长寿(第一选择18.1%,第二选择41.6%)。可见,我国青年群体的休闲活动仍以愉悦精神、放松心情为主,仍处于较为低的层次。

(2)从休闲观念上看,青年群体的休闲观念过于陈旧。虽然青年人现有的休闲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其休闲生活的本质可以简单地用四个字概括,即“吃喝玩乐”,其休闲的内涵相对比较肤浅,甚至有些休闲生活可以用腐败和落后来表达。这种单调的休闲方式不仅在量上不尽如人意,而且在质上也难以同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方式联系起来,更看不到高雅的休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素养的提高,这对于当代青年人来说是非常可惜的事情。青年是社会的主流群体之一,他们的休闲生活应当是引导全民休闲文化生活的典范,应积极向上、多彩多姿,而不能仅停留在陈旧的吃喝玩乐的层次上,应具有更前卫和更多样化的休闲观念。

(3)从休闲内容来看,青年群体的休闲内容有待于提高。目前,大多数青年更多地将闲暇时间用于消遣娱乐型活动上,且休闲活动内容存在低俗现象。比如,在影视欣赏上具有通俗和娱乐化倾向,青年热衷于喜剧片、科幻片、武打片等,在阅读方面,青少年的报纸、杂志的阅读内容多选择影视文化、时尚八卦等娱乐休闲之类的读物,这说明青年在阅读兴趣上较注重娱乐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的书刊,欣赏层次较低。在互联网的使用上,部分青年群体长时间上网难以自控,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上网的目的上,超过87.3%的青年人出于玩游戏,交友、聊天和寻求刺激的目的,而网络信息库的监管不到位,也使学生在网上接触到了暴力、赌博等负面的信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青年群体休闲文化的构建

(1)培养健康的休闲意识。目前,我国青年群体的休闲层次主要是放松身心,对于休闲的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引导青年群体科学认识休闲目的是当前构建青年群体休闲文化的首要任务。一方面,注重大众的休闲文化需求,改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研究,领会发展休闲文化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水平,提高休闲文化生活资源的供给,加大对休闲文化生活设施和配套的投入,提高休闲文化生活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以丰富年轻人的休闲生活,提高青年群体休闲生活的层次和质量。

(2)培养科学的休闲价值观。休闲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休闲价值的看法,对于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休闲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年群体应该转变现有的“吃喝玩乐”的陈旧休闲观念,不仅要注重量的提升,更要注重质的飞跃。要改变现在单一、落后的休闲方式,追求高雅的、知识型的休闲活动,以促进个人自由全面地发展。

(3)培养对闲暇时间的选择能力和自主品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生活充斥着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学会选择,就意味着失败。因此,青少年要拥有对信息删选的能力。每位年轻人要发掘自身的潜力,去丰富和美化休闲生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休闲的本质是获得自由,青年人应该学会在自由的环境中养成自我决断意识与自我决断能力,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生活的目标,追求生活的质量。

习题

【思考题】

(1)简述休闲方式的内涵。

(2)简述休闲方式的概念及其特点。

(3)简述休闲活动方式的内涵及特点。

(4)简述休闲时间的构成模式及其选择特点。

(5)简述影响休闲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6)简述影响女性休闲的影响因素及未来女性休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注释】

(1)林金杉、汪在莒、廖珮如.逢甲大学教职员工休闲行为之研究[J].逢甲人文社会学报,2004(8):329.

(2)Spring.L.:Seven Days of Play[J].American Demographics,1993:53.

(3)林东泰.台北市区青少年休闲认知与态度研究[J].社会教育学刊,1993:17-46.

(4)王雅林.城市休闲——上海、天津、哈尔滨城市居民时间分配的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8.

(5)王雅林.城市休闲——上海、天津、哈尔滨城市居民时间分配的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8.

(6)朱明芳.广东居民旅游休闲需求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05(7):175.

(7)楼嘉军.休闲新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283.

(8)郭鲁芳.中国休闲消费结构——实证分析与优化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9)郭鲁芳.中国休闲消费结构——实证分析与优化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10)宋瑞.休闲:经济学分析与统计[J].旅游学刊.2002(6).

(11)肖霞.国内外关于休闲消费的研究[J].中国市场营销创新和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12)陈来成.休闲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70.

(13)李向民.精神经济[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31.

(14)有学者认为,休闲城市服务对象首先是本地居民,其次才是外来游客。[美]杰弗里·戈比.中国的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M]//转载自宁泽群、王兵.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13.

(15)李向民.精神经济[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6.

(16)郭鲁芳.中国休闲消费结构——实证分析与优化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17)杨勇.我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行为研究——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的数量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5).

(18)楼嘉军.休闲新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298-301.

(19)[韩]孙海植.休闲学[M].朴松爱、李仲广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69.

(20)楼嘉军.休闲新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268-269.

(21)欧晓霞.旅游心理学[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27.

(22)楼嘉军,徐爱萍.基于新休假制度的伤害居民出游方式及特点研究[J].旅游科学,2008(4).

(23)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41.

(24)岳培宇.长江流域城市居民休闲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武汉和成都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25)胡林.旅游心理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5.

(26)楼嘉军.休闲新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8-10.

(27)[美]卡拉·亨德森,等著;刘耳,等译:女性休闲——女性主义的视角[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37,237.

(28)楼嘉军.休闲新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218-2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