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休闲设施与场所的合理配置

休闲设施与场所的合理配置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后者文化要素则是丰富休闲设施与场所内涵,突出其格调品位,提高使用者满意度的核心要素,主要表现为休闲设施与场所的主题和文脉。在休闲设施与场所的建设中,广场、街道和绿地是最基本的要素形态。申城的各大公园已成为市民游客休闲的好去处。
休闲设施与场所的合理配置_休闲概论

第二节 休闲设施与场所的合理配置

一、休闲设施与场所配置的要素

在科学、人性的休闲设施与场所构建中,都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要素:物质要素和文化要素。物质要素是基本载体,是供居民参加休闲活动,放松身心、愉悦自我的现实空间,例如:街道、广场、绿地、公园、座椅、健身器材等。而后者文化要素则是丰富休闲设施与场所内涵,突出其格调品位,提高使用者满意度的核心要素,主要表现为休闲设施与场所的主题和文脉。

1.物质要素

在建筑学中,空间营建主要提托一系列必要的设施要素来完成。在休闲设施与场所的建设中,广场、街道和绿地是最基本的要素形态。

(1)广场。作为休闲空间的主体,一般具有明显的围合特征,是体现场所空间感,营造宽阔视野的最为重要的要素,担负起公众社会生活中心意义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角色。在诸多的城市或地区中,广场不仅是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集散地,更是这一地方政治、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的中心。广场类型多样,例如常见的有文化广场、商业广场、娱乐广场、市政广场、交通广场等。不同类型的广场肩负的核心职能虽有差异,但几乎所有的广场都具备休闲功能,是休闲场所中最为典型的形态。

依据广场的层级进行分类,可以归纳为以下三大类型:

社区广场社区广场作为最初级的生活广场,是与人们最为贴近的休闲场所。其主要分布在居民住宅楼之间或者附近,是商品房小区建设必要的基本要素。其用以满足人们日常休闲活动的要求,活动的参与性明显。社区广场往往与文化娱乐设施、健身设施、植物景观相互配套,一些极富特色的社区休闲广场不仅有利于提高居民对居住生活环境的认同,更是丰富居民闲暇生活,提升生活品质,营造和谐社会的重要依托。

街区广场街区广场面向的公众需求更为广阔,是街道建设和街道文化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往往是附属于一座或几座较大的建筑物或公用设施,为街区范围内的居住和工作的人们提供休闲活动的场所。广场内配置的设施类型较社区广场更加丰富,往往在其周围建设影剧院、老年活动场所、篮球场、图书馆等。

市区广场市区广场在尺度和功能上起到的作用远远大于前两者,是构成城市空间的节点,建筑成为广场围合的背景。城市广场作为展开和组织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城市景观的构图中心和城市整体象征结构的表现场所。例如上海的人民广场不仅是上海中心的地标场所,更是上海居民和外地游客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2)街道。街道不仅是人流、物流、商流的主要场所,伴随现代城市的建设,街道更担负起休闲、游憩的重要功能。现如今,小到乡间小道,大到城市的休闲街、商业街和特色街等,都成为了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趋之若鹜的香饽饽。街道的性质也从原来较为单一的流动属性逐渐向娱乐、游憩、休闲、商业、审美等复合功能转变。

按照街道层级的高低,同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社区街道社区街道在休闲设施与场所的营建中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就居民参加活动的频率来看,其实社区街道是住区内居民,尤其是老人、儿童活动的主要户外空间。社区街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区生活的空间,拓展社区居民的休闲场所,是其住房内和住房外一种较好的衔接。

街区街道街区街道的熟悉度和城市建设与发展部门对其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社区街道,由于其穿插于主要的建筑物、公共场所和重要的住宅区之间,其担负起的功能逐渐向休闲、商业转变。它是支持城市商业活动,增强街区活力的重要空间。

市区街道城区层次的街道是重要的城市休闲活动空间,主要形态为林荫道或景观街道。围合建筑的功能更具综合性,休闲活动与城市交通活动是共生的。城市级街道也是城市结构的主脉,也是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

(3)绿地。绿地作为城市绿色空间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生态功能。森林大厦水泥地式的城市逐渐暴露出弊端,缺少绿色生态的地块无论是城市景观美学、还是城市气温、空气质量调节等多方面将受到很大的破坏。而且现代人忙碌的工作状态,快速的生活节奏都迫使需要释放身心疲惫的地方,而城市绿地就是肩负自然生态和精神文化双重功能的主要休闲空间。在城市绿地中,城市公园为最主要的形态,这一场所不仅可以让居民日常游玩、放松,同样也是外来游客了解城市风貌,体会城市生活的绝佳场地,是城市旅游景区(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绿地的占地面积较大,一般在建设中以城市级为基本主体,吸引全市范围内的游憩活动,呈面状分布,并依据活动内容的不同进行功能分区。

休闲设施与场所除了上述三种主要的构成要素之外,坐憩设施、娱乐健身设施、通信文化设施、环境卫生设施等同样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景观小品中的水池、假山、喷泉、雕塑、石艺、艺术栏杆、厅台走廊等对营造休闲空间的运动感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系列服务配套设施良好布置与布局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艺术欣赏和陶冶精神的人文氛围。

【阅读材料】

上海公共绿地年增500万平方米

近年来,上海市克服土地、资金、动拆迁等瓶颈制约,公共绿地面积保持了每年500万平方米以上的增幅。截至2008年年底,本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绿地率达到36.17%,绿化覆盖率达到38%。2009年上海还建成各类绿地1 000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500万平方米。

据统计,从2004年到2008年,上海累计新建各类绿地9 096万平方米,至2008年年底,全市公共绿地的总面积已达到14 777万平方米。本市相继建成新江湾城公共绿地、滨江森林公园、炮台湾湿地公园、广中路绿地等一大批大型公共绿地,内环线内基本实现出门500米有一块3 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全长98千米宽度500米的外环绿带一期工程已经建成,二期工程正在展开建设;上海辰山植物园已于2007年3月开工,2009年年底基本建成。上海市还通过实行屋顶绿化奖励补贴制度,推动屋顶绿化建设,目前全市屋顶绿化的总面积已经超过70万平方米,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节能降耗起到了积极作用。

申城的各大公园已成为市民游客休闲的好去处。截至2008年年底,上海已拥有城市公园147座,其中126座实行了免费开放,占全市公园总数的85.8%。据不完全统计,每天在公园参加晨练的市民达到上百万人次,每年的公园游客量超过2亿人次。绿化部门还先后在公园内实施了免费为市民游客提供雨伞、轮椅拐杖、应急药品、地图、童车、针线包、电源、物品寄放、供应开水等13项便民利民措施,受到市民游客的欢迎。

(资料来源:上海公共绿地年增50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8%(2009-3-14).解放网,http://www.jfdaily.com.)

2.文化要素

文化是休闲设施与场所的灵魂,也是人们参加休闲活动的本质追求。正如一位著名的美国城市规划专家所说:“如果忽视城市休闲空间的精神和文化构成,空间物质构成再丰富也是乏味的。”因此,脱离文化和精神内涵的物质设施将最终被消费者抛弃。休闲设施与场所的文化构成主要表现为其附载的主题性和文脉。例如城市中央的市政广场,往往象征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展示城市风貌,彰显城市性格,突出城市特色的焦点。著名的天安门广场是北京乃至全中国的地标性休闲场所,其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约880米,东西宽约50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广场气势宏伟,格调高贵,充分展现首都北京的大气与豪迈。广场的文化气质除了尺度的庞大外,还包括设计风格与构成要素,在这里留下过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五·二○”运动都在这里为中国现代革命史留下了浓重的色彩。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进行了整修扩建,在广场中央修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又分别在广场的西侧修建了人民大会堂、东侧修建了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侧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以此来彰显和感念这一块土地过去的历史风采。每一位游客到天安门广场休闲游览,无不被过去的历史精神、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文化所感染,在休息放松之余观览四方更是增长了自己的见识、拓展了自己的视野。

另外,文化要素的表现也往往通过形态、风格等方面来体现,例如建筑物的外形,讲究象形,蕴含深刻含义;城市绿地的功能分区,讲究天人合一;街道小品建筑营造更重视与整体环境相和谐,小品内容更富故事性和情节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是杭州”刚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的杭州西湖凭借其优美的山水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成为世界湖泊型休闲场所中的至宝。碧绿如丝的翠柳、蜿蜒通幽的小径、古朴典雅的亭台,还有那烟雨蒙蒙的江南气息无不展现着自然和人文结合的魅力,这样的休闲场所美在风光,更美在诗情画意般的文化氛围中。

而最近几年蓬勃发展的历史街区改建和休闲商业街道建设,核心指导思想将不偏离本地文化、突出当地风情民俗,融历史文化、餐饮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娱乐文化等多元文化于一体,相得益彰。上海新天地将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中西融合、新旧结合,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难怪上海人会说:新天地,中老年人感到很怀旧,青年人觉得很时尚;外国人认为它很“中国”,中国人却觉得它很洋气。

【阅读材料】

杭州清河坊

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位于杭城南部景区吴山脚下,距西湖仅数百米,占地13.66公顷,作为杭州目前唯一保存较完好的旧城区——清河坊历史街区,正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

整个清河坊历史保护区在商贸业态上,沿袭昔日清河坊历史文脉,充分挖掘、保护和恢复百年老店、专业特色店,形成五大特色:

1.药文化特色。主要有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保和堂、中药博物馆等;

2.茶文化特色。茶为国饮,杭州以盛产龙井茶成为著名的茶都。河坊街上聚集着翁隆盛茶庄、太极茶道、古青茶楼等杭城著名的茶馆,内有茶艺、茶道表演。

3.饮食文化特色。餐饮店主要集中在高银巷、河坊街。装饰与老街整体风格一致,突出地方口味、历史特色。主要有状元馆、王润兴、西乐园、新丰小吃、药膳坊、万隆、景阳观等。

4.古玩艺术特色。河坊街上的古玩玉器店铺主要有荣宝斋、宝贤堂、麒麟阁、雅风堂等。主要经营珍珠、古董、刀剑、玉石、钱币等。这里的古玩店大多集展览陈列、销售于一体,店内风格清新、典雅,颇有崇古风韵,大大提升了河坊街的文化品位。

5.民间手工艺特色。老作坊、手工艺、吴越人家、评弹、说唱、杂耍等,在河坊街上最引人注目,让人驻足把玩,忍俊不禁。

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会根据自身的要求有选择性地截留历史的片断,延续城市的文脉。对历史的真实性,从来都不是被动地接受,人的伟大即在于创造性。对历史信息的重组、整合,在一定区域内体现完整连贯、和谐一致的历史精神,正体现了当代人对于历史原真性的思索和认识。

清河坊历史保护区,作为杭州发展人文生态城市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业态的组合既要体现出传统街区古老的风貌,又必须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商业布局上,比较适宜的方式应该是体现雅俗共赏,亲近自然的生活流状态。

自古以来,河坊街上中药铺林立,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保和堂历史悠久,口碑甚佳。特别是胡庆余堂“江南药王”,“真不二价”的招牌,俨然成了现代商业的典范。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几大老字号中药铺重整旗鼓,聘请老中医坐堂门诊,出售药膳、药食;为市民免费提供药粥、药茶;陈列传统制药工具,展示传统制药过程。药铺,集看病、抓药,公益事业,博物馆功能为一体,吸引了大批本地市民,特别是老年市民。方回春堂自重新开张以来,每天凌晨三四点,就有老年人成群排队,等待拿号。每年冬至,各大药号纷纷免费提供腊八粥,整条河坊街上粥香弥漫,人声鼎沸。

说到市井之民,人们就不能不提到酒肆茶坊。这里不仅老人多,年轻人也十分欢迎。而茶坊的流行,得益于杭城整个饮茶风俗。在杭州,大大小小的茶楼、茶坊遍地可见,河坊街也是比较集中的地段。这里的茶楼、茶坊与别家不同的就是规模不大、古风犹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太极茶道,全然一副清装派头。店小二留着长辫,穿着长衫,在门口不停地吆喝着;时不时提着手中长嘴铜壶来个“莲花腰”(一种倒茶的方式),引来路人一片喝彩。听到有人叫好,他们愈加有精神,清清的水柱像小蛇一般,在他们手里上下翻腾,随即入碗,滴水不洒。如果你进去坐坐,那就一定要坐到临街的窗口,因为只有坐在那儿,小二才肯为你表演他们的绝活。当然,坐那儿茶钱也需多给点儿。茶楼市井之态可见一斑。

民间手工艺制作,手工艺人的吆喝、精湛的技艺、鲜艳的色彩组合、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一直都被视为市井文化相当突出的标志。在业态整合,重现昔日场所精神的过程中,清河坊也在可能的范围内采用“活世态”的方式保护民间手工艺人与他们的技艺。这里聚集着不下百家民间手工艺商铺,种类繁多,包括民间小吃(定胜糕、梨膏糖、龙须糖等),民间剪纸,面人,手工皮革制品,刺绣品,脸谱工艺品,民间乐器(葫芦丝、太平管等),玩具梳子,等等。这些民间手艺人来自五湖四海,只要有一技之长,便可以来此租个小摊位,开始自己的小买卖。据悉,河坊街管委会已经建立了“中国民间艺人库”,目前已经大约有一百多位民间艺人入库。对于这些民间手工艺的搜集和保护,河坊街管委会做了很多艰辛的工作,而他们对于这些珍贵传统财富的认识和保护方式同样值得称道。民间手工艺通常产生于俗民生活世界中,熙来攘往的市井氛围正是其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沃土。民间艺人通过与购买者——市民、旅游者的直接接触,汲取灵感,不断改进技艺。河坊街业已形成的市井氛围,得到了市民和旅游者的认同,为这些手工艺活世态的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资料来源:袁瑾.民俗场所精神的重建——记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国民俗学网,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Page=5&NewsID=3711.)

二、影响休闲设施与场所合理配置的因素

休闲设施与场所的配置过程中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推动休闲设施与场所在空间上有规律,有依据的分布。一般来说,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建设水平将直接主导设施的密度和规模,而人口分布,社会文化水平、科学技术等因素也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1.经济因素

旅游大众化和休闲大众化都离不开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撑,发达的经济水平能激发旅游者和休闲者出门旅游以及开展日常休闲活动的欲望,在市场的调解下,从而推动休闲供给的增加,形成大规模休闲设施与场所营建的态势。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保障了政府拥有足够的财力推动公共休闲设施的建设,加大对人们闲暇生活的关注。从西方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看,当人均GDP迈入3 000美金之后,城市休闲设施和场所便出现全新一轮大发展势头,例如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消费能力快速提高的大背景下,兴建了博物馆、图书馆、万人体育馆、城市规划馆等,极大深化了城市的休闲功能。

从现实情况看到,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人们的休闲需求越大,休闲消费能力越强,休闲设施和场所的数量及规模也越多。此外,经济的集聚效应逐渐被众多经济学家和城市规划专家所认识,为此,休闲设施或休闲场所在空间上又表现出区域内积聚的形态,以消费链或价值链为基本轴线的相近或相连的休闲设施与场所大规模的在一个区块内集中。例如纵向上出现集购物、餐饮、娱乐、养生、住宿、美容、康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购物大楼(Shopping Mall),在横向上出现了住宅、办公、酒店、购物、展会等功能一体化的复合功能区块(HOPSCA)模式。

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休闲设施与场所的布局影响主要由人口特征与文化属性来完成。休闲设施与场所的建设以满足人的休闲需求为根本目的,因此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设施数量和规模都较多较大。此外,人口社会特征的差异也会引起休闲设施与场所类型的差异化分布,例如年龄情况、文化程度,经济能力和家庭结构等都将影响设施的具体规划。一般来说,休闲设施与场所其周边居住人口如果老年人口偏多,则在设施种类配置方面较多考虑的是老年人口的休闲生活方式,而如果其周边是高收入阶层或者说是高档小区为主的话,则设施类型或档次也更加豪华和小众,以满足这些高消费能力的人口。

此外,文化属性在设施与场所的构建中也起到不小的影响,尤其在一些特殊的文化保护区或者民族风情区域内,以传承文化、发扬文化、保护文化为主要目的而修建的各类休闲设施往往占据一定的地位,而且与人们的日常休闲生活紧密相连。例如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拥有较多的文化风情旅游区。

3.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进程加快了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摆脱传统农村生活的单一化,城市生活带给居民的是五光十色和丰富精彩,而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休闲设施与场所。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大规模深入和不断反思,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城市建设的不足或者说对城市本身认识的不足。《雅典宪章》中明确提到城市应该拥有生产、居住、交通和休闲四大功能,但在新中国的城市建设中休闲功能却长期被忽视。近几年,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迈入后工业化时代,社会形态也逐渐由现代社会逐步转向后现代化社会,许多城市步入转型期,休闲消费和休闲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升级和复兴。例如,许多城市提出建设“旅游城市”、“休闲城市”,尤其是以杭州为代表的“东方休闲之都”打造,其2006年第一届世界休闲博览会举办之后,杭州的休闲设施与场所建设突飞猛进。这几年,杭州市政府主导推动的“十大特色产业”发展,由此快速提升了城市的休闲功能,不仅增多了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的休闲机会和场所,更是丰富了休闲的内涵,拓展了休闲的边沿。

【阅读材料】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degree of urbanization)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最主要的指标,由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李京文介绍:194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10.6%,到2008年,已上升到45.68%,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066亿人,全国已建成较发达的城市体系。目前,特大城市占城市总数的8.85%,大城市占12.52%,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各占35.42%和43.21%。人口100万及以上的城市58座,占城市总数8.85%,人口50万~100万的城市82座,比重为32%,小城镇人口为8 581万人,比重为31.85%。

按照目前中国城市化速度,每座城市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年农村就有1 000万~1 200万农民进入城市,不仅大大推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大大促进城市化率的提高,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则有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即城市化率达到50%及以上。

21世纪,是城市竞争的世纪,是构建现代化城市为目标,确立和塑造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时代。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被历史性卷入国际化竞争的海洋,他们必须面对一场前所未有的竞争历练。目前,世界各国的平均城市化率为46%,其中高收入国家为77%,中等收入国家为50%,低收入国家为31%。

可见,中国在未来的城市化道路上,任重道远,不但要重视城市化的规模和数量,更要重视城市化的质量和效率,遵循科学发展的要求,走集约型城市化的模式,坚持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城市为主体,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布局集中,城镇密集,用地节约的城市化之路。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加快城市化发展阶段[J/OL].(2010-9-27).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4.科学技术水平

科技改变传统生产模式,由此演变为生活方式的转换。现代革命和社会进步离不开科技发展的贡献。现代休闲方式的多元化、极限化、虚拟化更多应该归功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所以从休闲设施与场所的布局来看,科学技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某种程度上其往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高空休闲、水上休闲、水中休闲、水底休闲等休闲场所的出现都需要现代化技术的支撑。而蹦极、过山车、摩天轮等机械娱乐的出现更是科技推动休闲设施发展的最佳诠释。

三、休闲设施与场所合理配置的原则

现代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特别重视顾客满意度,休闲设施与场所的顾客满意度与其合理配置密不可分。现实生活中往往能看到精彩夺目的喷泉表演伴随优美动听的音乐,使原本单一的喷泉变得更加美妙绝伦。在休闲游玩的广场之上,每隔一定路程后便有一些休闲座椅,让想歇歇脚的人们可以轻松地坐下来。而这一切都要求休闲设施与场所在配置上要讲究科学性和合理性。整体来看,应秉承以下几大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到人的生理条件、精神条件,以最大可能适应人性,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要求。休闲是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摆脱物质压力和精神压力,以“欣然之态”从事的各种放松身心、娱乐精神、发展自我的活动。因此可以说休闲的存在本来就是从人性出发,以满足人类实现自我的需要,它是人类获得高峰体验的主要途径之一,换言之,休闲活动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最佳代言。而休闲设施与场所是人类参加休闲活动的重要载体,它在配置过程中以实现人的休闲需要为最根本原则,要求布局上注重适用性,在使用上考虑舒适度。由于我国当前的休闲活动存在私密化和社会化的趋势,这就需要休闲设施与休闲场所布局要面向不同类别的市民,既要照顾到个性休闲的自由发展,又要兼顾大众化休闲活动的整体空间氛围。空间布局的适用性应以市民到达方便、使用舒适为标准,并有相对合适的服务半径。同时,布局要考虑为不同年龄段的人提供各种休闲活动的可能,尽量发展一些较广泛和简单的休闲空间。简言之,“以人为本”的思想应贯穿始终。

2.和谐原则

休闲设施与场所的营造要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的心理环境相和谐。与自然环境和谐,要求设施与场所的外形构造、建筑材质、使用理念等与自然生态相契合,与自然背景相协调。例如在自然风光旅游胜地游憩设施、酒店、餐饮场所等甚至垃圾箱的建设要与环境保持一体。与历史文化和谐,要求休闲设施与场所在主题营造和文化阐述时,应当传承当地文化,并与周边文化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与社会环境和谐,则要求休闲设施与场所的营建要充分考虑社会主流价值,凸显社会的正面意义,加大休闲活动对和谐社会构建,塑造稳定社会的作用。则要求摒弃不良的休闲习惯,杜绝消极、负面的休闲设施建设。而与人的心理环境和谐,则更重要的是在休闲设施与场所的营建中,要留有足够的心理感知空间,不会造成压迫或压抑的感觉。

四、城市休闲设施与场所的分布与特征——以上海为例

城市休闲娱乐设施的实际配备情况是随着空间、时间以及所设置的休闲娱乐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从国际经验看,城市休闲设施与场所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的发展。

(1)形成阶段,始于19世纪中期并一直延续到1914年。在这个时期,对公众提供公共休闲娱乐的设施通常为人们所认可。到19世纪末,政府以一系列议会法案的形式建立了向公众提供休闲娱乐设施的基金。这一阶段出现了以提供休闲娱乐设施为特色的商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公共建筑和各种各样的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

(2)巩固阶段,这一阶段是在1918~1939年期间。在这段时间内,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带来了城市区域范围的扩大,同时也带动了休闲娱乐空间的扩大,例如在郊区区域内,住宅发展规划原则放宽到了使每家每户都拥有花园的程度。同时,对公众健康和健身的关心也鼓励人们重视加强运动锻炼,例如,通过在郊区增加公共休闲娱乐场所和投掷运动等场地。

(3)扩展阶段,自1945年以来迄今为止的时期。在此阶段内,对休闲娱乐全面需求的增长不仅可以从现有设施的增加中反映出来,而且休闲娱乐设施的范围扩大到了新领域,如室内运动和休闲中心,大规模的休闲娱乐综合场所、购物商场和城市遗产中心,这些新领域均反映了后工业化城市中人们的新休闲品位,见表6-1。

表6-1 城市区域的休闲娱乐设施及其空间分布的典型模式

img41

资料来源:史蒂芬·威廉姆斯.旅游休闲[M].杜靖川.曾萍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97-98.

总体而言,休闲娱乐空间是一个城市必不可少的要素。而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工商业城市之一。较高的经济和生活水平,以及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和市民气质促使大上海成为一个“日不落”的“百乐门”。傲视东方的“明珠电视塔”、称雄中国最高建筑的“金茂大厦”、气势宛若长虹的“黄浦江”、声誉响彻海外的南京路、淮海路以及中国的新地标,上海的新中心——世博园等赋予上海这座城市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可以说,在中国大陆没有一座城市像上海一样拥有一部完整的近代史。在上海既可以体会20世纪20、30年代远东第一城市的繁华,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沉积了一代人的休闲底蕴,同样在上海,新世纪国际化和世界性的气息扑面而来,衡山路酒吧一条街、星巴克咖啡厅、金茂大厦旋转餐厅、欢乐谷、迪斯尼、大剧院、城市规划馆、新天地等构成了上海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1.上海城市休闲设施与场所的分布格局

俞晟(2003)通过对上海城市休闲空间分布状况的分析发现,上海城市休闲空间遵循“极带式结构”这一规律。“极”是指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休闲空间。“带”是指城郊的环城休闲带,由城郊大小不同的休闲点组成,如图6-1所示。

img42

图6-1 极带式结构图

相似的研究结果在柳英华、白光润(2006)的《城市娱乐休闲设施的空间结构特征——以上海市为例》一文中也有体现,上海娱乐休闲设施的浦西存在两个高密度带:①在CBD地区,是上海高级娱乐休闲设施的传统集中区域;②在内环线两侧,该地区集中了上海早期开发的新村,娱乐设施完善。浦东属于后发展地区,设施的分布以新上海商业城为中心,沿主干道分散于新村小区附近。

如果说,上述学者从现象层面对上海城市休闲空间的分布格局做了具体阐述的话,那么华东师范大学的楼嘉军教授则从设施与场所布局形成的内在机理的角度对上海中心城区的娱乐区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剖析:

楼嘉军教授认为城市娱乐区(休闲空间)的形成最终取决于城市的人口规模、空间规模、经济规模、消费市场规模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协调和整合。上海中心城市娱乐区的形成、发展和过程,受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人口、城市规划等因素影响,逐渐形成了现今16个有一定规模的娱乐区(见表6-2)。而通过对娱乐区内休闲娱乐设施的数量规模、质量等级、娱乐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对象及占有率等要素进行分析,16个娱乐区可划分成三个层次结构。

表6-2 上海娱乐区结构

img43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统计年鉴和上海旅游年鉴相关资料整理制作。

第一层次:中央娱乐区。是城市娱乐功能配置的核心地区,同时也是城市休闲娱乐活动的中心地标。在规模和等级上往往与城市中央商务区和中央商业区相仿。其影响力波及海内外,具有很大的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上海的中央娱乐区是位于南京路和西藏路交汇处的人民广场及其周边一带。

第二层次:次级娱乐区。次级娱乐区无论在规模、等级还是知名度和影响力方面都较中央娱乐区要弱势一些,消费市场的服务半径以本市及周边地区的居民为主,且在功能定位方面更加注重主题性,往往具有鲜明的区域形象。上海的次级娱乐区主要有以旅游观光娱乐为主的陆家嘴地区,或以商业服务和休闲娱乐为特色的徐家汇地区,还有以体育健身为内容的上海体育场地区等。

第三层次:社区娱乐区。社区娱乐区分布在一定规模的现代化社区内部或社区之间,主要满足社区周边居民日常的休闲娱乐活动。社区娱乐区在功能塑造上更加注重日常休闲功能的配置,提供普通式的休闲设施与休闲场所为主。如长宁区天山路和娄山关路的天山地区娱乐社区,又如普陀区兰溪路和枣阳路一带的曹杨地区娱乐社区等。

对上述三个层次娱乐区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得到一般规律:上海中央娱乐区和次级娱乐区在城市功能上互相补充,在休闲娱乐市场上互为依靠,在产业结构上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一个以中央娱乐区为核心、以次级娱乐区为依托、在市场消费层面上既具有逻辑连接内涵、在空间层面上又表现为向四周梯度延伸的城市娱乐区空间布局网络结构。借用中心地理论论证上海城市娱乐区空间的构成模式,发现上海城市中心区域内,以中央娱乐区为核心,周边分布了6个次级娱乐区,构成了近似六边形的城市中心地娱乐区布局模式,见图6-2。

img44

图6-2 上海娱乐区布局模式

中央娱乐区与周边次级娱乐区之间的分隔距离大致局限在1 800~2 500米之间;次级娱乐区之间在空间上的间隔距离大致在1 300~2 000米之间,一定程度上遵循了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规律。见表6-3,表6-4。

表6-3 次级娱乐区距中央娱乐区距离

img45

表6-4 各娱乐区之间的距离

img46

(续表)

img47

2.上海城市休闲设施与场所的分布特征

从全市范围内观测上海休闲设施与场所的分布格局,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从数量和规模上看,休闲设施与场所的分布与其级别呈现相背和相向的规律:社区级、区级和市级休闲设施(场所)的数量伴随层级提升出现下降的程度,而单体规模的情况却相反,伴随层级上升,规模越来越多。

第二,从分布密度来看,中心城区的休闲设施与场所的分布密度普遍高于郊区,而且中心城区的休闲设施与场所表现出规模大、数量小、实力强、档次高、品牌好、服务全市的特点。相反,休闲设施与场所在郊区的分布密度较低,且主要是大众性或普通级。

第三,商业地型的娱乐休闲设施在微观上的特征,一是边缘化:在借助商业区辐射效应的同时,多分布在商业街区沿线地价低谷段或邻近道路上,以减小地价、道路通达性和停车条件束缚;二是高层化:娱乐设施位于大型购物中心较高楼层,不但完善购物中心的功能,也符合现代消费心理。

第四,居民地型的娱乐休闲设施的分布主要呈现三种特征:①是以交通为主导因素,分布于进出社区的主干道两侧,主要的娱乐设施类型有文化馆、健身中心;②是以平均步行时间最短为布局原则,位于社区的核心部位,这时往往与社区商业中心重合,主要的娱乐设施类型有歌舞厅、KTV;③以人口为主导因素,倡导就近、均匀散布在居民住宅周围,主要的娱乐设施有棋牌室、网吧。

3.上海城市休闲设施与场所的发展趋势

城市休闲空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短时期内就能完成的,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是经过很长的历史演化,在综合协调了政治、经济、文化、城市规划、人口规模以及自然地貌等各种因素之后才逐渐形成现今的城市格局。同样城市内部的休闲空间布局,或者更为微观的休闲设施与场所的配置也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间磨合与协调。

上海城市娱乐区的布局结构受近代租借制度的影响非常深刻。城市大体框架在20世纪30年前后就基本成型,当今的城市娱乐区域分布基本继承当时的格局,而后虽有变化,但基本属于区域性的变化,但这一基本形态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伴随浦东大开发,获得重大的突破,不仅在空间上得以延伸,更为重要的是娱乐区的布局框架更趋合理和平衡。经过10余年的发展,浦东地区由西向东相继形成了陆家嘴、东方路和张扬路、世纪公园三个新兴的城市娱乐区,在上海休闲娱乐和旅游观光市场中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刚刚结束的世博会,又为上海城市娱乐区的优化分布做出了贡献,偌大的世博园成为了上海地区又一个崭新的娱乐区。

从微观层面看,上海休闲设施与休闲场所的分布也逐渐呈现出特定的变化趋势:

(1)休闲设施与场所的空间分布出现两极化现象。两极化现象表现为:中心城区内的核心休闲区域和居民社区出现休闲设施或场所的集聚以及城郊结合部或者新城中心,伴随人口外移和城市布局后的区域性人口积聚,带动这些地区的休闲设施或场所的高密度化。

(2)休闲设施与场所类型的多样化。休闲时代的来临以经济、社会、人口等各个方面转型和变化为前提和基础。上海早已在2003年人均GDP就进入3 000美金阶段,相伴随的是休闲需求的扩张性膨胀,大众休闲社会的出现,个性化休闲消费逐渐形成气候,同时带动休闲产业横向和纵向的全面铺陈,形成结构多层、内容丰富、形态各异、体系庞杂的休闲供给市场。出现以旅游业为龙头,兼具餐饮、文化、艺术、会展、影视、美容、康体、健身的等多方个行业共同参与、共创辉煌的新产业时代。休闲设施和场所的多元化形态和多类型格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演变,满足不同市场消费者的需求。

(3)商业性休闲设施与场所发展速度更快。与公益性休闲设施与场所的发展速度相比,商业性更快。最近几年,以新天地、欢乐谷等为代表的新一批娱乐品牌凭借其独一无二的创意理念、完美的文化诠释方式以及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迅速占领消费市场,受到本市和国内外的游客的高度好评。此外,形形色色的餐饮店、创意工坊、文化艺术区等也将逐步打开市场,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追捧。上海在兼容并蓄的过程中逐渐进入世界级的中心城市的梯队,外来艺术团体的演出络绎不绝,而上海居民的休闲浪潮也是一再被推高,在这个现代繁华的大都市里形成了光色夺目的小资氛围和小资情调。但是纵观这几年休闲设施与场所的不断增多,更多源于市场行为的结果而政府主导推动下的休闲设施却相对较弱,在一定层面上限制了低收入阶层对休闲欲望和休闲权利。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这一基本趋势仍将延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