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究竟是什么
陈固廷
前言
舆论的重要,在现代社会谁都晓得,舆论两个字我们常常看到,常常听到,特别是在政治生活上的人,有所主张往往以舆论为先决条件,尊重舆论在近代文明社会已成了普遍的倾向(注一)但是我们试把“舆论”一语的内容加以考察,要把握它的意义中心和范围,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一)舆论的意义
舆论(Public Opinion),究竟是什么?我想必定有人说是报纸所发表的意见就是舆论,“报纸是舆论的代表”几乎成了一般人的口头禅,其实报纸所发表的,只可以说有构成舆论的可能。在目前各国都历行舆论统制时代,真正的舆论,报纸上是不容易看到的。
舆论一语,原来是英文Public Opinion的译语,原文意义本来是“公论”,其所以称为舆论的理由,或许以舆代表多数,更比“公”来得鲜明,而且在一般人已经成了一个习惯的名词的原故吧?
历来对于舆论研究的人,他们的出发点,各不相同,因之,所得的结果,都不一样。
(1)蒲莱斯(Bryce)解释舆论之意义,将舆论与机关同视,并以各人之意见或多数者的意见认为舆论的主体,他说:
“参加舆论的发生者,有三种人,第一种是议员新闻记者,以政治奔走为职业者,以政治情况的注意为国民义务者,虽然是少数但可以制造出舆论。第二种是不奔走政治而有政治兴趣的人,这种人可说是舆论的宣扬者,第三种乃是对公务毫不关心的大多数群众,他们只是不加考虑,不加评判,只顾向其所认为合意的人物追随附和。”(注二)
(2)喜巴得(Shepard)谓舆论有五种学说:(A)合一意见说,(B)总合说,(C)知识阶级意见说,(D)社会良知说,(E)机关同视说。他的结论是:
“舆论是适应现实的时事问题,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人与人的中间所表现无数判断论理的一时的集合体”(注三)
(3)李甫曼(W.Lippmann)说:“要有言论界的和政治活动的表演,要有超脱中立的知识阶级的感觉,要有多数群众对于知识阶级感觉的附和,才成为舆论”(注四)
(4)日本的长谷川氏说:“社会意识当其表现为集团的构成之具体的生活要求时,谓之舆论”(注五)
(5)栋尾松治氏说:“对一定之问题提倡一般国民之抱怀,这种抱怀的综合意见,就是舆论”(注六)
关于“舆论”二字,各国的学者解释的很多,上面所举的,可以说是几个代表,总括起来可以说:
“舆论是关于整个或一部分社会的福利以共同关心为中心依相互作用所组织之公众意见”
舆论的意义已经明白了,现在我们再进一步讨论它的发生和成立的过程。
(二)舆论的发生
(1)注意集中
社会愈进步,文化愈发达,人们对于一切事物的注意越是利害。“注意”是对于某种意识内容明了,一种心的过程,这种意识集中起来,就可以成为舆论的因子,但想意识明了,并受外界的刺激不成,这种刺激可分三点说明:
(A)刺激的强度 刺激愈强,唤起注意的力量愈大,所以想唤起社会的舆论,必须予以强烈之刺激,宣传的之重要即在于此(注七),特别是在人们感情昂进时候的刺激最为有效,惟此种宣传,若为少数一方之事实而于夸张,结果常生种种之弊害。刺激的真正意义,即等于消失。(注八)
(B)刺激的变化 舆论的唤起,往往在事变之后,在社会制度的惯习之中,日常没有什么惹起注意的事,一旦新的事件发生,人们的注意不谋而合的集中起来,舆论的因子即在于此。
(C)刺激与新闻 新闻纸可刺激人们的注意,且有表示被刺激者以方向的能力,前者是新闻事实的报道,后者就是社论,所以新闻纸,变为舆论发生之因子。(注九)
(2)共同关心
“关心”是社会活动的中心,但是个别的关心,只限于个人自身利益的追求,不能成为舆论(注十)必须个个人,或个个社会团体间有某种共同要求的时候,才有舆论成立的可能性,故以共同关心为中心,将社会诸成员之意志加以整理,即成舆论,且此种舆论有一种拘束力,凡是反对者必受其制裁。
(3)象征
象征是共同关心显出的形相,就形成及意义方面讲,是一种神秘的反映,在第三者客观立场方面常视为架空间接之物,在主观方面则视为现实的直接的,个人对于象征有其固有之先入的见解,个人的注意,若是一度被其他重要之对象所刺激,与从来的象征矛盾时,则这种象征仍保持客观的观念,象征在现实过于暴露时,即失其结合的价值,甚至崩坏,此种象征之崩坏,舆论也就随之消失了。
(三)舆论成立的过程
舆论成立的过程,至少须经过下列的步骤。
(1)发表分子——发表分子是舆论发生最初的刺激,能够成功一个舆论的意见,必须是在一般人脑中,已有那种倾向的意思,但是倘若大家都不敢发表,或不肯发表,这种意见却依然还是大家的私意,不但不能认为舆论,就是是否公众的意见,也无从知道。所以无论个人团体,总要把意思发表出来,才有成功舆论的可能。
发表的方式可以发为明示和暗示两种,明示表示的方式有(1)言语的发表,例如利用谈话或演说等。(2)文字的发表,例如利用报纸杂志或发行传单和小册子等,这两种方式往往有同时并用,如一面召集讲演会当众演说,而在会场之中又散布若干传单或小册子,一面又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意见。所谓暗示的表示,就是对于意见不明白表示给大众,单靠人与人间彼此的交互作用,无形中发表出来,使大家自己体会自己了解,暗示在舆论上有很大的价值,社会上到处都隐藏着暗示活动的力量,凡个人与个人或团体与团体之交换意见或相互告语,在它经过的历程中常带有不少暗示的原素,这种原素不必用语言传达出来,无形中彼此可发生关心或信仰,这种信仰和关心常常记在脑内,牢不可破,可知暗示力量之大。
(2)社会的评价
无论明示或暗示的发表,必须经过社会的评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舆论的意见,一般人得到了表示的意见之后,自然会加以考量,倘若认为与自己的意见相同,便表示关心赞成,倘若认为与自己意见冲突,便表示不关心,甚至反对,倘若认为与自己的意见不大一致,便表示修正,这种赞成反对和修正,可以说就是评定意思表示的有无价值或价值的多少,所以叫做社会的评价。经过这种社会评价,若是反对的占多数,那末,就表示是公众的意见,可以说反对方面的舆论占了胜利,倘若是赞成或修正的人占了多数,那末,这种表示或经过修正后的意见,可以说是公众的意见的综合,也可以说是赞成的舆论占了胜利。
(3)势力的完成
在社会评价的过程中,由少数人的私意,渐次扩大得到了人们的共同关心变为公意,这个时候,还不能视为舆论必要,要等到它已经扩大成了多数人关心的公意,而且这种公意已见诸事实,才算舆论势力的完成,举一个例子来说,在过去日本滨口内阁时代,因欲实行紧缩政策,以政府官吏作国民模范,乃于昭和四年十月十五日内阁会议决定官吏减俸案,用滨口首相的名义发表,后来因为司法官,行政官,军人等都表示反对,而且若是减少官吏的俸给,直接影响到民营利事业公司的职工生活,间接一般劳动者工资亦必趋低落,结果必酿成社会不安,因此大多数新闻都表示反对,社论评驳尤为痛切,当时虽有少数报纸拥护政府的意见,终因社会对于反对意见表示关心共鸣者甚多,结果构成反对舆论,因此同年十月廿二日举行内阁会议,当日滨口首相发表声明书,谓“十月十五日阁议决定之官吏减俸案,鉴于舆论之趋向即日起取消。”这是政府对于舆论的降服,也是说明了舆论势力完成的经过。(注十一)
舆论成立过程已经说过,所以真正的舆论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A舆论的发表须根据维持生存或追求理想的需要。
B发表的言论要有关于整个或一部分社会的福利。
C必需取得当地有利害关系的民众共同的关心而成为一般综合的意见。
(四)舆论的价值和不可靠性
舆论是关于社会利害的事情之一种公众意识的表现,因为她是公众的意见,所以大多数人援助,使反对派降服,这种约束社会的能力,就是舆论的价值。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舆论有时为少数人操纵,不是公众意识的表现,因为大多数人的知识浅薄没有认识是非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只是盲目的附和,使舆论脱离了公众的需要,演成制造民意,操纵舆论的恶结果,在这个时候舆论就失其真正的意义而不可靠了。
(五)舆论与国际和平
在目前国际间竞争剧烈,弱肉强食的时候,统制舆论已成了各国基本的国策,但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部部长阿葛曼博士(Dr.Carl W,Ackerman)曾提倡各国解放舆论,他说要使世界走上和平之路,必须有超越民族言语障壁的国际舆论的结合,制裁各国违反人道正义的侵略行动,他并指出,美国研究舆论的机关:(1)Ohio省新闻社联合会及一九三四年四月在华盛顿所开之第十二回年会,正式接受美国新闻主笔会议关于舆论与国际和平之决议。(2)一九三五年六月圣罗兰斯大学所举行之加拿大美国会议对舆论有专门之讨论。(3)美舆论研究所(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ublic Opinion)之成立,本年十月廿日已公表其最初之研究报告(注十二),说明美国新闻界对于理解舆论与国际和平研究进行的概况,表示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不唯没有统制舆论而且努力于舆论的国际和平。
结论
以上把舆论意义、发生、成立的过程和她的价值等,已经说了个大概,我们对于舆论的态度应该要先加以正确的认识,用我们自由意志去参加,绝不能受任何方面强制或利诱,尤其是从事新闻事业的人,是要能够判断一个问题的是非利害,能够观察多数人对于一个问题的自由意志,能够提供大多数人所要知道的材料和意见,组织舆论研究机关,以健全的舆论督促政府,指导民众,尤望政府能保障言论公开,以宣达民意,统一民志,扶植新闻事业的发展,更积极的普及社会教育,使一般人有理解舆论的能力,建立真正的舆论。
(注一)见社会学杂志第一卷第五号P47
(注二)Bryce American Commonwealth,vol.11P.251
(注三)Shepard,Public Opinio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5)
(注四)Lippmann,Public Opinion,p.21
(注五)见新生命第三卷第五号樊仲云译《舆论与新闻》
(注六)栋尾松治氏著《新闻学概论》p.23
(注七)赤神良让氏《舆论と宣传との社会学的考察》
(注八)T9nnes Kritik derffentlidhen mainung S.79
(注九)Bryce,American Commonwealth,vol.11.Chap.LXXVI
(注十)Roussean Du Contral Social Libratrip Flammarion P.31
(注十一)见昭和四年十二月东京帝大新闻研究室关于减俸报告
(注十二)见本年十一月四日东京帝大新闻研究室特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部部长Dr.Carl W.Ackerman之讲演。
十二月一日于东京帝大图书馆载《留东学报》,1936年,第1卷第4期,第1~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