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社会理论是公共关系的政治和理论基础

和谐社会理论是公共关系的政治和理论基础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谐的社会是公共关系这一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公共关系所要追求的最终目的。自觉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去发挥公共关系最大的作用。这是公共关系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
和谐社会理论是公共关系的政治和理论基础_现代公共关系概论

第二节 和谐社会理论是公共关系的政治和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构建,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学理论对社会推动的作用越来越大,公共关系的政治价值和理论意义越来越重要。这种政治价值和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公共关系和和谐社会的理论关系上。

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理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社会理论为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1]

2004年秋天,我们党第一次把建立和谐社会建设置于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胡锦涛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也多次提到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中华民族近年的主要任务。完成这一举措,既需要借助公共关系事业加以促进,同时也给中国的公共关系事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

从根本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的社会。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发展的保证条件,人与社会的和谐不仅包括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群体、社会群体与社会群体三个层次,而且还包括了心灵和谐、结构和谐和行为和谐三个方面。

二、和谐社会理论是公共关系事业的理论基础

造就和谐的社会,就是要使组成这种特殊结构形态的群体形式中相当数量的人群,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形成生活共同体。在这个体系中,诸要素之间不仅需要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还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纵横之间互相协调运作,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这些都与公共关系有最为紧密的联系。

公共关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的核心有两层意思:

(1)交流沟通。任何一个组织机构,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政府部门,都必然地处在与形形色色组织或公众的联系之中,但这种联系有松紧和疏密的区别,公共关系的目的就是要把这种联系建在最为贴切和紧密的位置。

(2)形象塑造。形象是外界的印象和评价。印象是内心的真实感受,评价是经过包装后的、带有一定功利色彩的反馈。形象能体现一个人外在的精神风貌、工作态度、内在本质、个人阅历,同时也能体现组织的管理理念和水平、服务质量、组织的精神风貌、员工个人素质的高低等。塑造形象就是为了赢得外界的好评,当然也是为了与外界和谐相处。

和谐的社会是公共关系这一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公共关系所要追求的最终目的。它是从更高的角度来构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环境的,是公共关系事业建立和生存的良好土壤。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是更为宽泛的、更为宏观的“公共关系的大事业”。公共关系是从微观的角度为这种社会的和谐进行修补和沟通,为构建这种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两者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公共关系只有在和谐的宏观社会环境里才能建立和发展,才能最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达到和谐组织、塑造形象的目的。而社会环境因为有了公共关系事业才能更好地走向和谐与健康发展。不能想象一个战乱频发,秩序混乱的社会能有什么发达的公关事业。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达到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和谐相处理想境界。这一特色决定我们的指导思想必须以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理论为指针。我们现在的公共关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事业,因此现在的公共关系事业必须自觉纳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大主题内。自觉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去发挥公共关系最大的作用。事实上,公共关系也只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一个宏观框架内,才有可能大有作为,才能促进社会更好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和谐社会这一战略服务。

三、公共关系理论对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主要贡献

(一)人际的和谐

社会发展,是有生产力诸多要素之间共同决定的,但是,这些要素只是提供了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性,生产力各要素只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生产力的发展变为现实,在这些要素中最重要的还是人。亚里士多德曾说,一个人进入社会就必须和人打交道,否则他不是神就是兽。梅奥《现代管理学》一书强调了三个要素:必要资金、规模效应和组织生产,他认为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人。一个社会人需要面对各种社会关系:血缘关系、姻缘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同乡关系等。一个组织进入社会也要面临各种交往,从纵向角度来看,有它相对应的上级行政部门、下级组织或社会公众;从横向联系来看,有与它平行合作的直接交往组织,还有与这些交往组织的扩散交往形成的间接组织。公共关系活动就如同润滑剂,协调着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之间的发展,形成大大小小的齿轮永动效应。

公共关系首先要调整和谐人事关系,协调人和人之间各种矛盾和冲突。这是公共关系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任何单位和组织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人组成的团体,团体的活动都可以具体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个人活动。有些组织和组织、单位和单位之间的冲突,细分起来,也就是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冲突;公共关系对单位和组织的各种联系,实际上也可以具体为个人和个人之间的联系。因此,公共关系首先要和谐的就是每一个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从而达到和谐组织和单位关系的目的。

(二)秩序的和谐

和谐的社会需要稳定的社会局面。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的整体,在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有着各种利益和冲突,要使得它们之间协调发展,远离纷争、冲突、动乱、危机、战争,达到政通人和、民心安定的局面,就需要规范,需要约束,这种规范和约束就表现为一种秩序。社会的秩序也表现为一个大结构的同心圆,如图1-1所示。

img2

图1-1 社会结构

这种结构本身就是一种秩序,任何社会都是有秩序的社会。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导致一些新秩序要代替一些旧秩序,社会结构的转变过程需要协调,各要素才能相互适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正是这种秩序支撑着整个社会结构,约束和管理着人们,使之不至于偏离轨道。小到老百姓排队购物,大到国家之间的竞争,谁都不能无序。秩序不是人们思想行动的枷锁,而是人们要达到和谐这一境界的载体,是社会结构中人际交往、人格提升和完善的必要途径,是理解、宽容和友爱,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融洽。

公共关系工作中的一项任务就是和谐秩序,当秩序出现了真空时,公共关系要起到担当起秩序的义务;当秩序之间出现失衡时,公共关系就要去平衡秩序;当秩序之间引起冲突之时,公共关系就有平息冲突的责任,实际上,危机公关恰恰就承担了这方面的责任。

(三)平衡的和谐

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总是要相互适应的,有什么样子的经济基础,就要有什么样子的上层建筑。迄今为止,全球现代社会的共同性问题一直是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问题。我国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这些诸多矛盾,我国现实的社会矛盾是社会结构中有些子系统获得了跳跃式的发展,比如经济,而社会结构的其他子系统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于是整个社会就会处于不平衡的非全面发展的状况。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曾先后出现过这种状况。科学的发展观念还告诉我们,面对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包括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人的干预和调控是非常重要的。当代的科技历史发展进程已经表明,任何重大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问题都需要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质。所以,我们面临的一些迫切问题,像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它既是科技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它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技术能力的范围,有时也超出了国家的范围,因此必须要动用各门自然科学,各种技术手段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加以研究和解决。

公共关系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既有一种管理职能,也有一种协调和和谐职能。它的对象不是产品,不是资金、技术或销售等有形资产,而是“信息”、“关系”、“舆论”、“形象”这些无形的资产。它的目标不是直接地提高产量、促进销量、赚取利润,而是平衡调整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组织的生存环境,提升组织无形资产的价值并使组织的整体资产增值。公共关系的这种协调、平衡、调整、优化、塑造、管理等职能,有利于缓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从某一方面说,公共关系的全部目的就是缓和社会问题,就是在化解社会的和自然的诸多问题。过去,我们把人力、物力、财力、科技等当做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实,公共关系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它可以使上述这些要素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功能和合力。它还可以争取合作伙伴,得到所需要的各种外部支持。将公共关系所有的决策和行为都融入社会大结构中,关注社会与效益,关注冲突与平衡、突变与渐变,让组织行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自觉地为和谐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追求的“和谐”,既可以是“和而不同”也可以是“谐而不同”: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彼此不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四)发展的和谐

邓小平早在1985年就敏锐而深刻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它也是21世纪的两大主题。源于历史文化而又高于历史文化的和谐社会观念,乃是新世纪的主流观念。倡导和谐意识,开创和谐事业、引导和谐行为,赢得和谐效益,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社会主义中国的和谐发展既是中国自己的大事,也是一个和国际社会相关的大事。因此,公共关系的传播在史无前例的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十分广阔的运用前景和舞台。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传播职能,促进中央与区域之间、区域同区域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中国与外国之间的进一步沟通与合作,在大千世界的社会网络中做好穿针引线、构架起友谊桥梁的工作,那么中国的公共关系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历史条件下就可以再创辉煌,再立新功。[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