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满足公众的知晓需求
人除了衣、食、住、行这四项基本物质生活需求以外,还有各种心理或精神需求,而知晓需求又是其中的初级层次和首要表现。所谓知晓需求,也就是人们了解周围事物真相的要求。从古到今,无论什么人,只要他心理健康正常,无不有探求其周围事物真相的愿望,可以说这是一种人的本能。
一般说来,人们的知晓需求皆表现为意欲真实、客观、公正地了解事物真相。这一点正好与公共关系所主张的“为谋取有关公众的理解和合作而从事的一种交流、沟通、劝说活动”基本一致。
按理说,要做到满足公众的知晓需求并不难,但在公共关系实践中却常常做得不尽如人意。其实,从科学的经营角度来看,尽可能满足公众的知晓心理需求是十分有益于组织的。因为组织将有关事物的真相传播给公众,这不但可以满足他们的知晓心理需求,而且能够增加他们对组织的信赖度和亲近感,从而促使他们有可能成为组织的长期、稳定的公众(具体为顾客、旅客、乘客、观众等)。有的人认为,如将不利于组织的有关事件真相披露出去,以迎合公众的知晓心理需求,那不是家丑外扬、拆自己的台吗?甚至有少数人还认为,如将低劣商品当正品推销出去,不是可以增加本组织经济效益吗?其实,这些看法是错误的。如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将于己不利的事物真相公之于众,不但不会影响自身经济效益,反而会增进公众的理解,从而引起他们的消费行为,而靠欺骗、蒙混公众手段推销伪劣商品的组织,可能一时得逞,但长此以往,最终会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受到公众舆论的谴责,以致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组织公共关系在开展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如何切实地满足公众的知晓心理需求,力争做到“百问不厌、有问必答”,而且是如实传播,实事求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公众的赞誉和尊重。例如,某服装厂将一批积压已久的服装上市销售,价格削为原价一半,顾客不知内情,看见价格低便怀疑其质地有问题,接待人员详细地解答了他们的疑问,指出质地确属优良,降价原因是式样已趋陈旧,更因需要资金进口设备。经过如此一番推心置腹的解释,顾客心中疑团顿消,信任感大增,许多喜欢传统样式的顾客纷纷购买,使得积压服装提前畅销一空。假如接待人员面对顾客询问,不愿吐露事情真相,支支吾吾,含糊其辞,那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