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初期的唯物论

近代初期的唯物论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 近代初期的唯物论近代初期唯物论的历史根据历史的车轮进到十六至十七世纪,从前一千年间支配着欧洲的封建的社会秩序,开始让位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秩序了。唯物论代表绅士阀的意识形态,唯心论代表封建阶级的意识形态。唯物论的见解,以新的社会关系的研究与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唯心论的见解,主张调和教会的信仰与科学的知识。所以霍布思的唯物论是机械论的几何学的唯物论。
近代初期的唯物论_社会学大纲

五 近代初期的唯物论

近代初期唯物论的历史根据

历史的车轮进到十六至十七世纪,从前一千年间支配着欧洲的封建的社会秩序,开始让位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秩序了。这个过程,在十二至十三世纪之时已经开始,到了十六世纪,欧洲各国的都市,都逐渐的显著的发达起来,国际贸易已具有决定的意义,手工业的行会组织已开始崩溃,最初的工场手工业已经出现了。在这种过程中抬头起来的商工阶级的绅士阀,由于经济势力的增大,逐渐的得到政治的权力了。在农村方面,封建的关系也开始崩溃,封建阶级中,也有转变为绅士阀、选择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而开始批判封建制度的人们。

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中这种大变动,必然的要反映于意识形态的领域中。在封建的秩序之下,一切精神生活都受教会所支配,宗教的意识形态统制着一切人类的精神。凡属建筑术、绘画、雕刻、文学、科学的诸要素以及哲学,都带有宗教的性质。当时一切的意识形态,除了很少的例外的部分,都充满了宗教的内容。当时的人们,如果稍微触犯公认的宗教或反抗教会,就立即遭受极惨酷的刑罚。到了封建制度开始崩溃、而各种异端出现、俗世的文艺与科学思想踏出最初的一步之时,教会为了压抑新生的意识形态的萌芽,就组织了特别的宗教裁判作为镇压的工具。但是随着新的经济关系的发展,绅士阀的势力逐渐成长,而新的意识形态的潮流,终于冲破宗教裁判的警戒线,逐渐得到当时社会的承认了。各种科学,特别是数学与力学开始发达了。数学和力学,对于当时产业的主要部门如采矿、航海、建筑及造兵器等,是必要的基本知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虽横受教会的压迫,却逐渐被人们认为真理了。医学上,随着哈勃的血液循环的发见,也得到新的发达的基础。不过,在大体上说来,这时的科学,还在“搜集的科学”的阶段。

由于地理上的大发见与科学的进步,人们的精神的与地理的眼界逐渐扩大,对于中世纪传来的有权威的学说,就表示怀疑而进一步去实行批判了。在哲学的领域中,修正宗教的意识形态的最初的尝试也开始了。不过,这种尝试,还受了宗教的强烈的影响,而带有宗教的性质。十六至十七世纪的时期中,新的思想家,开始站在反教会的立场,把新的社会关系与科学及技术的成果普遍化起来,建立了崭新的哲学体系。但这些哲学的体系,因为多少还带点宗教的色彩,并且受了当时的搜集的自然科学的限制,不能彻底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所以这时期的进步的哲学,都带有二重的性质,在其对宗教的斗争上,往往杂有宗教的偏见。固然也有些大胆的思想家,造出唯物论的体系,公然主张无神论,但别的思想家却把自己的理论探取种种泛神论的形式。这时候哲学上的斗争,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唯物论代表绅士阀的意识形态,唯心论代表封建阶级的意识形态。唯物论的见解,以新的社会关系的研究与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唯心论的见解,主张调和教会的信仰与科学的知识。

我们的研究,是要表明这时期中的哲学上的积极的成果,所以这里特就几个特出的大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中,指出其唯物论的见解与辩证法的契机。

十六——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论

近代初期唯物论的创始者,是培根(Bacon,Francis,一五六一——一六二六)。培根是新时代的哲学家,特别是经验论的唯物论流派的创始者,是所谓归纳论理学的创始者。他对于从来的经院哲学,作了全面的批判,正当的指示了当时科学发达的途径,其方法是由个别逐渐归纳到一般的方法。他的学说中积极的成果,可以归着于下面一段话:“培根是英国唯物论和一般经验科学的创始者。自然科学,在他的头脑中,是真正的科学。基于外的感觉的证明的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主要部分。亚纳查哥拉斯的Homoiomera(不可分的,无限小的、不变的、属性不同的物质分子)和德莫克里特的原子,是他所常常引用的典据。依据他的学说,感觉是不犯错误的,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科学是经验的学问,它在于应用合理的方法于感性的事物。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实验,是合理方法的主要条件。物质所固有的东西中最重要的属性是运动,——不仅是力学的及数学的运动,并且是当作冲动看的、当作有生命的精神看的、当作紧张看的运动,像雅各卜波麦所说当作物质的烦恼看的运动。物质的第一次形态是生动的、个体化的、造出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差别的本有力。又,当作素朴形态上的唯物论的最初创造者看的培根的学说,潜藏着全面的发展的萌芽。物质用有诗意的光辉向着一切人类发笑。但用格言的形式述说了的培根的学说,还充满了理论的不彻底的地方。”

其次,霍布思(Hobbes,Thomas,一五八八——一六七九),把培根所述的思想,建立一个系统,把“知识及理念由感性世界发生”的他的根本原理,做了更详细的研究。霍布思是培根学说的组织者,发展了培根的机械论的倾向,把培根所解释的物质,还原于几何学的诸形态的合计。他主张物质只是延长,而运动是空间的位置的变化,并与物质相分离。所以霍布思的唯物论是机械论的几何学的唯物论。“霍布思的感性,失掉鲜明的色彩,变成了几何学者的抽象的感性。物理学的运动,供作力学的或数学的运动的牺牲,而几何学被推崇为主要科学了”。

霍布思以后,英国哲学上比较有积极意义的东西,是托兰(Toland,John,一六七○——一七二二)的唯物论。托兰的唯物论,反对几何学的物质观,主张空间、时间和运动,都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他主张空间中位置的变动,只是物质的运动形态的一种,并且思维也是运动形态的一种。在这一点,他的关于物质及其运动的概念,包含了辩证法的契机。不过,托兰仍不能把物质当作历史过程,因而他的唯物论,仍是机械的唯物论。

十七世纪大陆各国的哲学

现在,我们说到十七世纪大陆各国的哲学。先说法国的哲学。

十七世纪法国最大的哲学家,要推笛卡儿(Descartes,Rene,一五九六——一六五○)。当时的法国,比较英国落后,资产阶级的势力还不能与贵族抗衡,因而与贵族相妥协。这种妥协性,反映在笛卡儿的思想中,就成为他的哲学的二重性。笛卡儿哲学的二重性,表现为唯心论的认识论与唯物论的物理学、神的观念与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混合物。他在物理学的领域中是唯物论者,在认识论的领域中是唯心论者。他的根本主张,是凭借唯心论的哲学筑成它自己的唯物论的物理学的基础。

笛卡儿的哲学的见解,是从理性出发的。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名言,主张思维是唯一确实的东西。从这里出发,到达于神是确实的实体的结论。再由神的存在这种见解出发,又到达于外的世界也同样存在的结论。因此,他把世界分为两个原则不同的、互无关系的、完全独立的领域:一是实体即思维,一是与物质同样的延长。在物质即延长的世界中,由它自身的法则、力学的过程、漩涡状运动所支配,因而科学必须从这种漩涡状运动出发去说明一切现象。为要说明一切现象,就必须从单纯的显明的真理开始,然后依据综合的方法以发见比较复杂的自然法则。但所谓单纯显明的真理,究竟怎样得来的呢?依据笛卡儿的意见,这不是从经验得来的,而是从理性得来的。换句话说,在他说来,知识的出发点,不是经验而是理性。这是他的唯心论的认识方法,所以他的哲学是唯理论的。

但是,“在物理学上,笛卡儿把独立的创造力还属于物质,把力学的运动当作物质的生命的发现去考察的。在他的物理学的界限中,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是存在和认识的唯一基础”,所以他的物理学却是唯物论的。

笛卡儿的哲学虽有上述二重性,他的唯物论的见解虽然是机械论的,但他对于自然现象的研究上,却有一些积极的贡献。例如他确立了运动不灭的法则,关于围绕中心点的物质漩涡状运动形成宇宙的天体生成的学说,以及所谓生物不由上帝创造而由物种产生的见解,在当时可说是很进步的思想。尤其是笛卡儿把可变量引入于解析几何学,使数学踏入辩证法领域,是他在科学上的不可磨灭的功绩。

其次,十七世纪荷兰的最大的哲学家,是斯比诺莎(Spinoza,Benedictus,一八二○——一九○三)。当时的荷兰,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代最进步的国家,所以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斯比诺莎的哲学,也是比较进步的。

斯比诺莎的哲学,从笛卡儿哲学的唯物论的要素,特别是从培根和霍布思的唯物论哲学出发,用物心统一的唯物论的学说,克服了观念的二元论。依据斯比诺莎的学说,只有一个实体是存在的。他用从前的旧术语把这个实体叫做神。但他所说的神,不是宗教上的神,而是自然。这个实体中,内在着延长和思维的本质的属性。因此,思维那东西,已经不是独立的精神实体的属性,而变为物质实体的属性了。这明明是一元论的唯物论的见解。

但斯比诺莎并不是辩证唯物论者,他的哲学中不存有发展的思想。他对于存在与思维的关系的问题的解决,仍是形而上学的,因为他主张实体的根本属性(思维与延长)是永久不变的东西。他的哲学中比较有积极意义的东西,第一是关于自然现象中的一般的相互作用的思想(他虽然不曾正确的解决了这问题,他只是借以说明世界之机械的构成及机械的因果性);第二是关于物质的自己原因的见解(运动的原因存在于物质本身中,但自己运动的源泉是什么,他并不曾有所说明);第三是关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问题的见解(他主张认识必然可到达于自由,这是正确的,但他所主张的自由,是个人的自由即情欲克服上的自由,因而带有消极的、思辨的性质)。

再次,十七世纪德国的大哲学家,是莱卜尼兹(Leibniz,Gottfried Wilhelm,一六四六——一七一六)。当时的德国,比较是最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基础比较巩固,资产阶级的势力异常薄弱,还受着贵族阶级的卵翼。所以在这种历史根据之上产出的莱卜尼兹的哲学,属于唯理论的唯心论的流派。但莱卜尼兹的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发达,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他的哲学虽然是与从来的经院哲学有关的唯心论,而其中却含有不少的辩证法的成分。例如他首创无限小的数学、微积分学,对于数学的辩证法的展开上,确有很大的贡献。此外,他通过神学,到达了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的(普遍的、绝对的)关联的原理,也是值得注意的。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

现在我们说到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十八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势力已经增大,对于束缚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封建制度,开始做猛烈的斗争。资产阶级的斗争的精神武器,是反宗教、反有神论的唯物论、无神论。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者们——代表的人物是狄德洛(Diderot,Danis),拉梅特里(Le Mettlie,Gulian de),爱尔勃休斯(Helvetius,Clande Adricn),杜尔巴克(D’Hoi bach Paul)等人——,在与宗教相斗争时,是以当时科学的成果做根据的。科学在十八世纪之时,有了显著的进步。力学已经很发达了。数学方面,在当时开拓了解析几何学、微积分学等的新领域,供给了研究空间的物体运动的工具。物理学方面,也有很大的成绩,数学和力学变成了研究气体和液体的主要工具。医学上也有进步,医者们反对过去医学的迷信,努力用力学和数学说明人体的一切过程了。此外,由于望远镜与显微镜的应用,人们所能直接观察的自然现象的领域也扩大了。力学的方面,有最大的成就,物体落下的法则、天体运动的法则、以及引力的一般法则,都是很显著的东西。

科学领域中的一切发见,要求方法的统一,要求反宗教世界观的世界观的统一。这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世界观产生的历史根据。

法国唯物论者的一般根本原理,就是主张自然是物质的,是永久存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自然受着严格的因果法则所支配,一种现象必然的从别种现象继续发生;因此在自然的说明上,决没有神灵存在的余地。

法国唯物论者虽然知道物质是运动的,却还不能到达于物质由内的矛盾而发展的思想。他们把自然看做无数的物质要素的总体,认定一切新事物都从这些要素的结合而发生。他们不知道新事物是从旧事物的矛盾产生的。他们确信力学是唯一的精密科学,从力学的见解去观察自然全体。但力学虽研究物体的运动,却不能解说物体的转变及其发展。所以法国唯物论者虽然知道物质与运动之必然的关联,却不能说明运动自身的本质。他们把物质的一切运动形态都还原于力学的、机械的运动形态。

法国唯物论者,把存在与思维的关系的问题,做了唯物论的解决,即主张永远存在的自然、物质是根本的东西,精神即思维是从物质产生的。但是人的意识、思维,怎样从永远存在的物质发生?法国唯物论者,对于这个问题,不能给以科学的解释。因为当时的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知识的幼稚,使得他们不能正确的解决这个问题——思维从物质发生的问题。但是如拉梅特里与狄德洛,对于这个问题,也曾做过比较深刻的研究。拉梅特里把人类比拟为最复杂最精密的机械,而思维即是这机械的机能。狄德洛也有相同的见解。他把人类当做“禀受感性和记忆的器具”,用鸡卵被孵化为小鸡而由无感性的物质块演化为有感性的生物的过程,作为一个比喻,借以说明意识由物质产生的过程。这些见解虽然幼稚,但从物质的运动导出感觉,不把感觉还原于物质的运动,而把感觉认为运动的物质的性质之一,确是唯物论的见解(虽然不是辩证法的)。

法国唯物论者虽然承认自然给与于我们感觉上的作用是认识的源泉,却又主张人是带着白纸一般的意识生下来的,即是说在自然作用于我们之前,我们的意识象是一张白纸。他们承认感觉是最单纯的意识要素,由感觉的结合而生表象,由表象的组合而生概念。因此,他们对于意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贯串了机械论。

法国唯物论者,不能理解认识的历史性,把认识作为非活动的、受动的东西。他们把人类解释为受动的感性的本体,因而不能到达于“人是能动的、在社会的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发展其意识”的思想。

从上述的说明看来,法国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受动的唯物论。这种唯物论,在其本身中,不能免除矛盾。这种矛盾性,在其社会观之中明了的暴露着。依据法国唯物论者的意见,人类行为的本质,是求快乐,避苦痛,所谓幸福就存在于长久保持的快乐之中。各人都是利己主义者,而社会就是许多利己主义者的集合。但在社会之中,一人的利己主义,受其他人们的利己主义所限制,因而人们不单求自己的幸福,并要求他人的幸福。为要达成共同的幸福,必须有良好的社会制度。照这样,人要求得幸福,必须用好制度代替坏制度。所以法国唯物论者的社会观,是从道德论发展起来,因而是唯心论的。这种唯心论的社会观,与其唯物论的自然观是自相矛盾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