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作认识的源泉看的感觉
感觉的形成
就认识过程的诸契机、诸形态发生的顺序说来,最初的契机、最初的形态,是在感官上反映客观现实性的感觉。人类的一切的认识,都是由感觉出发的,所以当考察认识过程时,首先要研究感觉。
感觉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我们的认识活动,与所谓感觉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存在及其机能相结合。属于感觉系统的东西,是视官、听官、嗅官、味官、触官等五种感官。感觉系统由于神经纤维而与神经系统紧密的相联系。这神经纤维的根本性质,是传达性——即是在自己的延长上传达外界所给与的刺激的能力。
神经纤维分求心性(或知觉性)与远心性(或运动性)两种。求心性纤维从身体表面把刺激传达于中枢神经系统;远心性纤维从神经系统把刺激传达于身体表面。至于构成末梢神经系统的神经,由神经纤维的末端,而通达于身体表面,于外部的感官。当这些外的感官(眼、耳等)接受外界的刺激时,求心性纤维就把这一定的刺激传达于脑的神经细胞,脑神经细胞就把这些刺激转化为感觉。例如,触官对于对象的接触,传达某种刺激时,这刺激就由求心性神经末端所通达的特殊触觉小体(特殊知觉细胞群)所摄取。这求心性神经,正是把刺激传达到中枢神经系统的东西。一经达到半球皮质的触觉中枢,刺激就转化为特殊的触觉。又如光线,顺次经由角膜、透明的水液、瞳孔、透明水晶体及玻璃体而接触于网膜,引起特殊的化学变化。这化学变化,对于神经纤维而成为刺激物。视神经把这样得来的刺激传达于脑,于是就转化为视觉。至于其他的感觉,也和视觉及触觉一样,有相同的形成过程。
与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相适应,在大脑皮质之中,具有这些感觉的形成与其存在相结托的一定的感觉中枢。大脑皮质的颅顶叶之中,存有所谓知觉中枢及运动中枢的领域。这是刺激转化为触觉及运动觉的场所,如实验及病理学所指明,大脑皮质中某一部分如受损伤,就丧失与它相适应的感觉。
依照上述的方法,我们的意识中就发生感觉。许多感觉合流在一起之时,就成为知觉。例如关于蔷薇的知觉,是形成为蔷薇的心象(知觉)的诸感觉(视觉、触觉、嗅觉)之结合。所以,当我们的身体接受外界对象的作用时,就得到这对象的知觉。就是在离开这对象之后,那种知觉的记忆,仍留存于脑海之中。关于这个感性的知觉的记忆,就是所谓对象的表象。而感觉的积累就是经验。
所以,“感觉是外物刺激于人体外部器官的结果,它依存于外物,也依存于人体器官的构造。外物形态的多样性与人体器官的多样性(因而又是脑髓的分化的活动),产生出感觉的多样性”。外物的各种方面是互相联系着,人体的各种感官,在其外的与内的方面,也是互相联系着,所以外物作用于感官,就发生出反映外物的内的联系的感觉。所以感觉是在认识上把我们和外物联络起来的东西,它是我们的认识的最初的形态,最初的契机。
感觉的发展与实践
世间一切的东西都是发展的,同样,人类的感觉也是发展的。“感觉的发展法则,只是一般的发展法则之特殊形式”。
感觉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实践有密切的关系。首先,就人类的感觉和动物的感觉比较来说明人类感觉的发展。人类的感觉和动物的感觉,确实是不同的。例如,人在黑夜中所能观察的明暗的区别,与枭和猫所能观察的明暗的区别不同;人的嗅官所能嗅的气味;和其他昆虫等动物所能嗅的气味不同;人的触官所感受的水的温度,和鱼类所感受的水的温度不同。并且就特定感觉的锐敏性来说,人有时不如动物,但人的感觉比较动物的感觉却是高级的。恩格斯说:“鹫眼比人眼更能望远,但人眼观察事物,比较鹫眼能够识别很多的东西。狗比人具有很敏锐的嗅觉,却不能区别对于人类成为各种事物的一定标帜的香气的极小部分。”人的感觉所以高出于动物的感觉,这当然是根源于人的感官、生理构造的发展。而人的感官、生理构造发展的原因,是由于人是制造器具的动物,是从事于物质的生产的社会的动物。人在生产过程中,一面变革自然,同时又变革自己的性质,发展自己的性能与自然力,因而扩大自己感性的领域,使自己的感觉超出于动物之上。
其次,就野蛮人的感觉和现代人的感觉比较来说明感觉的发展。野蛮人的感官,不能精细的、正确的辨别外物的色味声香及形状等等,也不能感到极大、极小、极远的东西。现代人的感官,却是非常发达,感觉也非常复杂,并能够应用人工器械(如望远镜、显微镜、分光镜、测温器等等),感觉到肉体感官所不能感觉到的东西。现代人的感觉比较野蛮人特别显著发展的原因,无疑的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感觉的——人类的活动,随着生产手段的发达与生产技术的改良,逐渐的扩大起来。不断的发展起来的生产手段与生产技术,使人类的五官不断的发展起来,因而扩大了对于现实的感觉,丰富了对于世界认识的感性的材料。所以人类的感觉,具有深刻的历史的性质,我们研究感觉时,不能单从生理学的见地去理解,最重要的是贯彻历史主义。马氏说:“五官的形成,是迄今为止的全世界史的业绩。”这是关于感觉的历史的见解。如果单从生理学的见解来考察感觉的发展,那就要归结于感官的生理构造的差异了。可是现代人的感官和过去人的感官,在生理的构造上是没有差异的,为什么感觉的发展程度却相差很远?这差异的最后原因,是在物质的生产手段及生产技术之中。
感觉之依存于外物与人体生理器官的构造,这是前面已经说过的。“比较发达了的感觉,一般的说来,以比较发达了的人体构造为前提”。人与人各不相同,生理的构造也各不相同。由于天禀与遗传等等的差别,就发生感官发展程度的差别。因此,有的人感觉特别敏锐,有的人感觉特别迟钝。感觉特别敏锐的人,比较具有做艺术家的资格,这是不容否认的。可是艺术家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家,不是个人的特殊生理的禀赋所能单独决定的,最主要的是受特定的社会条件及阶级关系所决定的。这种具有做艺术家资格的人,如果所处的社会条件与阶级关系,使他不能发展其特殊的禀赋,他不能不从事于与自己禀赋相反的工作。“愁苦的穷困的人们,对于很好的戏剧,没有什么感觉。宝石商人,只看到宝石的货币价值,不看到宝石的美丽及其特殊性质,即是说,他没有关于宝石的矿物学的感觉”。所以感觉的发展,由历史的发展水准所决定,由社会的人类之具体的实践所决定。
当作认识的出发点看的感觉
感觉是一切有形体或外界的映像,“是外界和意识之实在的直接的结合,是外部刺激的能力到意识的事实之变形。这种变形,是各人看见过几百万次,而且现实的一步步的看见着的东西”。当我们的感官接触于外界事物之时,外界事物的一切方面、联系和属性等之合法则的统一,都反映于我们头脑之中,即成为感觉。这感觉是人类认识的最初的阶段,是认识的出发点。
感觉是对我们启示客观真理的东西,它能使我们正确的明了外界事物的真相。如果感觉单只给人们以关于外物的歪曲的映像,人类与自然的斗争将成为不可能。视有如无,视无如有,以真为假,以假为真——有这样感觉的人,必不是健全的人或是狂人。全社会的人如果都是这样,社会就不能与自然相斗争,而社会也难于存在了。所以感觉是不欺骗人们的。固然,我们不能说,人类的感觉是绝对正确而没有错误的。外物在感觉上所给与的假象,有时是错误的。例如我们用肉眼眺望天空,觉到太阳比地球小,恒星比地球更小。这是假象。又如用肉眼眺望水中的木棒,觉得是弯曲的,这木棒如果原是直的,我们却视为弯曲的,这也是假象了。这种假象当然是错误。不过,我们不单用视官观察外物,并且还能用其他感官观察外物。不单用肉体感官观察外物,并且还能用人工方法延长感官去观察外物。这样,假象的错误就由实践订正了。但无论如何,假象也对我们“启示客观的真理”,因为太阳、恒星、木棒等物仍是离我们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的实在。
感觉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感觉虽是客观世界的映像,却不能无条件的、完全的、正确的、一次的把客观世界都摄取出来。“世界是比较它所显现的那样更为丰富、更为生动、更为复杂的东西,因为科学的发展每一进步,在世界之中发现的新的方面”。所以我们的感觉只是近似的正确的反映客观的真理,只是客观世界的近似的正确的映像。
人类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起到思维为止的统一的认识过程。客观世界之合法则的统一,都在感觉上给与我们。我们的思维,把感觉作为材料,抽象出客观世界的发展法则。最初以某种程度在感觉上给与着的东西,就是思维的全部内容。即是说,在感觉中未曾给与着的东西,在思维中也是没有的。所以我们在世界的具体的认识上,都必须由感觉出发。从古以来,一切的科学,都是从反映外物的感觉出发的。思维的高级认识形式,是从感觉的初级认识形式发生,两者具有不可分离的联系。“人类的认识,在怎样的形式上,经过怎样的途径,依从怎样的法则而发展——这件事情的严密的科学的分析,在理论上,在历史上,都必须由感觉开始”。所以说,“感觉是认识的源泉”。
但是,感觉是认识的源泉,不单是唯物论者这样认定,并且主观唯心论者也是这样认定的。不过两者却有大不相同的地方。感觉是认识的源泉,这是认识论的第一前提。离开人类及其意识而独立的客观的实在,是在感觉上给与于人类的东西,即外物是感觉的源泉,这是认识论的第二前提。主观唯心论虽然承认第一前提,却否认第二前提。主观唯心论不把感觉看做是意识和外物的结合,而把它看做是从外物隔离意识的障壁,不把感觉看做是反映外物的映像,而把它看做是“唯一的存在物”。反之,在辩证唯物论者看来,感觉、表象及思维,都是外物的合法则的统一性的反映。感觉是人类通达到外界去的渡桥。外物作用于感官而成为感觉,我们只有凭借感觉去认识外物的存在,并在意识中区别外物与自己。只有依靠这种区别,思维才有可能。所以,“我们从感觉出发,可以走向到达于唯我论(物体是感觉的合成或复和)的主观主义的方向,也可以走向到达于唯物论(感觉是物体的、外界的映像)的客观主义的方向。就第一种见解——不可知论,或更进一步的主观唯心论——说来,客观的真理那东西是没有的。就第二种见地即唯物论说来,客观的真理之认定,是根本的东西”。换句话说,唯物论认定反映外物的感觉是认识的源泉。
关于反映论的曲解之批判
“观念的东西,是在人类头脑中被翻译了被加工了的物质的东西”(马克思);“我们头脑中的概念”是“现实事物的反映”(恩格斯);“认识是人类对于自然的反映”,“感觉是物体的、外界的映像”(列宁)——这些命题,是唯物论的反映论的古典的见解。依据反映论,客观的实在首先是在感觉上给与于我们的东西,这感觉即是认识的源泉,认识的端绪。
唯物论的感觉论,是以存在规定意识的前提做基础的。唯我论的哲学虽也从感觉出发,却是以意识规定存在的前提做基础的。这种哲学,根本上是与辩证唯物论相反对的。辩证唯物论不但反对一切观念的感觉论,并且也反对接受唯心论或经验主义的影响的属于唯物论阵营中的认识论。这里先举出普列哈诺夫的象形文字论加以批判。
普列哈诺夫用象形文字论代替反映论,说我们的感觉只是象形文字,只是条件的记号,主张感觉与引起感觉的事物并不相似。这种见解,显然偏向于康德主义。普列哈诺夫的象形文字论,是从感受康德主义影响的自然科学家黑尔姆霍尔的蹈袭而来的。黑尔姆霍尔分离感性与思维,对感性的经验表示怀疑。他企图就视觉证明感觉对于现实性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对于色彩的知觉是各不相同的。色盲的人把紫色看成青色,把黄色看成玫瑰色。甚至健全的人的视官,也有把对象作不同的反映的。例如对象的映像投到所谓“盲点”之时,那对象就看不见了,这时只有转动瞳孔才能看到它。黑尔姆霍尔由于这种视觉的相对性,就作出下述的结论:对象在我们意识上的反映,与对象本身全不相似,它只是在我们意识以外的某种对象的单纯的象形文字或记号。我们是知道这对象的存在的,因为感觉到这对象对我们所起的作用。但是我们却不能知道对象本身究竟是什么。我们只能主张客观对象的一些关系和变化是与各种感觉间的关系及互相作用相照应的。但这个对象本身究竟是什么?其中所生的各种变化的本质究竟在哪一点?这是我们所决不能知道的事情。
这种象形文字论或照应论,无疑的是康德主义的不可知论。普列哈诺夫从黑尔姆霍尔所借用的象形文字论或照应论,决不能说是唯物论的。依据这种理论,存在规定思维的问题以及外界认识的客观真理性的问题,便被涂抹了。并且所谓照应论,显然的把物质与精神看做平行的东西,这显然陷入二元论的错误。所以普列哈诺夫的象形文字论或照应论,其中隐藏着康德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这是与反映论截然相反的。
普列哈诺夫的象形文字论,往后被机械论者所展开,形成了机械唯物论的体系。例如普列哈诺夫的弟子亚克瑟洛特,拥护象形文字论,反对反映论。她说,“如果感觉是事物的肖像或反映,我就要问:物究竟为什么是必要的呢?物在这种情形,就会变为绝对意义上的物本体。把感觉看成对象的肖像或反映,那就是再度在主体与客体间设立不可逾越的深渊”。亚克瑟洛特忽视思维的能动作用,忽视实践之历史的发展,不理解主体与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这种主张,与迂回的经验论相通,支持着象形文字论,必然的分离思维与感觉,而把思维还原于感觉。这正是机械论的认识的谬误的根源。
此外,形式论者德波林也有相似的谬误。德波林一面支持黑格尔的唯心论,主张社会的认识之发展只是论理的认识一方面的发展,并不回顾感性的直接的认识;在另一方面,又为象形文字论作辩护,他说,“列宁反对象征论或象形文字论,是完全正确的。一般的说来,普列哈诺夫不曾站在象形文字论的见地;并且他承认了自己的用语不正确,这是读者所知道的。在普列哈诺夫一方面,问题只是用语,而不是问题的本质”。德波林在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拥护象形文字论,但对于象形文字论之康德主义的本质,却是不曾理解。他这种见解,与他的黑格尔色彩的唯心论,不能说是无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