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儿童却很无奈
●令人忧虑的玩伴危机
“找不到人玩,我就搬个凳子,趴在阳台上,看楼下走来走去的行人。”一个儿童心酸地说。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家庭居住方式、家庭结构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同时,伴随着现代核心家庭数量的日益增多,独生子女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大多数儿童的家庭内部除了父母以外,再没有了兄弟姐妹,再也没有可以与之玩耍的伙伴。传统家庭中那种兄弟姐妹们之间的拌嘴、戏耍的场面已经不再存在。对现代大多数儿童来说,现代核心家庭的普遍化,使得“表哥、姐弟妹”等称呼已经变成了只能在小说、电影、电视中才能看到的往事。让人忧虑的是,连同这些称谓一齐消失的,还有儿童童年时期青梅竹马的玩伴和面对困难时来自同龄伙伴的帮助以及在其中的成就体验。北京青年报曾刊登过一篇题为《给孩子找个暑期玩伴有多难》的文章,文章指出,和同龄伙伴一起玩耍已经成现代城市孩子的奢侈愿望。
目前,不少社会学家对目前我国近50%的儿童没有伙伴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群体生活、需要伙伴。孤独感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很大伤害,会使儿童失去许多学习的机会、体验不到人际交往的快乐、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1]南京市曾开展的一项对1000多名小学生中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喜欢有同伴与自己一起玩耍;有43.7%的儿童放学后经常和同学、邻居玩耍;有46.7%的儿童由于缺乏玩伴,只能独自玩耍;平时只有9.7%的家长经常和儿童玩,节假日也只有15.6%的家长能陪伴自己的子女玩耍。有近5%的孩子找不到玩伴,每天痴迷于电视或游戏机。[2]据另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南京市630名儿童中,有同龄玩伴的从1984年的68.2%减少到1999年的31.1%。现代儿童的玩具多了,玩伴却在大幅度减少。如今一些儿童再也没有了两小无猜的同龄伙伴,没有了可以倾诉的对象。
与此同时,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父母也很少有时间和机会陪伴儿童玩耍。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一些忙于工作的家长一方面无暇陪伴儿童,另一方面,一些儿童的父母出于对儿童安全方面的考虑,不放心让儿童在户外玩耍,索性将儿童留在家中;还有一些家长认为现在社会复杂,万一儿童交往了不好的朋友,容易上当受骗。所以一般不愿意让儿童与人交往,对儿童玩伴的严格控制,习惯于把儿童留在家里做作业,即使在星期天或假期,一些家长担心儿童在户外玩耍会出事,一般都会要求孩子待在家里。甚至还有部分家长担心儿童玩耍会影响学习,认为现在的儿童学习时间都不够,哪有时间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就这样,长此以往,户外活动的减少,使儿童处在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中,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交往和玩耍的技能退化。由于长期缺乏玩伴,造成如今许多儿童已经变得不会玩耍。即便是现在的都市里还有让儿童可以肆意玩耍的场地,许多儿童还是很难玩到一起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所副所长孙宏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一个让人有些惊讶的现象:现在一到假期,儿童不是玩疯的状态,而是不会玩了。平时学习很忙,一放假就在家里,看看电视、玩玩电子游戏。在电视成为儿童的伙伴之后,儿童就没有了在玩耍过程中的扮演角色带来的快乐和充实感。面对真实的现实社会生活,儿童的内心依然充满了丝丝的孤独感。
许多家长也许并没有意识到,面对社会的剧烈变革,我们成年人已经忽视了家庭的情感交流方式与社会情感交流方式的差别,常常重视血缘关系,却忽视社会关系,情感释放的导向更加趋向亲缘,从而有意或者无意地减少了儿童对社会非亲缘的情感交流的兴趣和渴望,使儿童的情感趋向封闭化并且远离了社会生活,以致使一些儿童长大以后,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生存知识和技能,但却缺乏融入社会的情感交流能力。造成不少平时在家庭里被宠爱有加的儿童,由于在着太多的优越感,长大以后,却感到无奈和难以融入社会。
现代城市居住环境的变化,也造成了楼房越高,儿童的玩伴越少的局面,缺乏宽阔的场所和戏耍的同龄伙伴,似乎成了一些城市儿童面临的一道独特的景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学生们的休闲状况亟待改善,他们缺乏游戏伙伴和游戏场所,近一半儿童把成年人当成他们的玩伴,10%的儿童只有自己玩。超过一半的儿童把家经常作为游戏场所。现代楼房的封闭性、上下楼的不便、家庭装修后对卫生整洁的要求、家庭内外活动场所受限以及安全方面的因素,不但造成了成人之间交往的明显减少,也给儿童们之间的交往带来了诸多不便,直接导致了儿童玩伴的减少。“找啊找,找啊找,找到一个好朋友”,这首曾经是幼儿时期经典的歌词,却成了儿童心中的梦想。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找到好朋友、找到玩伴,已经成为只有在歌词中才可以回味的美好记忆。
杭州市育才试验学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有好伙伴的人数随年级的增高而减少,拥有5个以上好伙伴的人数从四年级时最高的47%下降到六年级时的12%,到了六年级时只有一到三个好朋友的人数达到了35%;喜欢班主任的比例也从最高的79%下降到六年级时的37%。有记者在社区、书城里对30名小学三年级至初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喜欢有同伴与自己一起玩耍;有33.3%的儿童放假后还能找到同学、邻居玩,或者外出度假,而有66.7%的儿童由于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玩,于是上班的家长只好把他们送进各种暑期班暂时“寄存”。[3]由于和同龄伙伴之间的游戏和沟通日益减少,儿童在童年时期与同龄伙伴放野、戏耍所产生的乐趣也就随之消失,那些曾经在儿童们中间感兴趣的话题,也离了他们的童年生活。在现实玩伴日益减少的情况下,电视成为了一些儿童的伙伴。以至于有的儿童这样说:“离开网络和电视,我的生活中就像没有了灯。”
●电视伙伴依然无法化解儿童内心的孤独感
尽管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处在一个人际信息交流相对匮乏的时代。现代传媒不但改变了成人社会人际交往的形式,也改变儿童与同龄群体之间的人际交往方式。现代人对电视怀着既爱又恨的情感,电视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却导致了人际沟通和交流的减少。我们不能断定,是电视改变了儿童童年的生活,还是儿童的童年生活改变了电视的功能。就像一首歌词中的“究竟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在现代社会,电视不但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主要春播途径,而且日益成为人们闲暇时间的主要娱乐方式,更是儿童生活中的主要伙伴。当下在很多家庭里,电视取代了父母和儿童之间互动关系,阻隔了儿童与家人,以及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将本应富有生气的家庭环境转换成安静的场所,家庭中父母与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日益被看电视所替代。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将儿童对电视的需求归结为:娱乐需要、信息寻求需要和社会交往需要。[4]在某种程度上,电视成了儿童唯一的伙伴。
回眸现代社会儿童的生活场景,不难发现,现代的儿童除了可以面对电视和网络等虚拟的环境以外,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吸引儿童驻足的空间越来越小。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面对日益增大的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只有在电视和网络世界里才可以得到片刻的放松。然而,任何虚拟和人为化的场景都无法让儿童体验到真正的放松和充实。其实,在儿童长时间看电视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儿童心无所依的孤独。电视作为现代大众传播媒介,虽然可以满足施拉姆所提出的儿童的三种需要,通过看电视,儿童可以了解社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形成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电视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电视和儿童之间仍然是一种不能沟通与互动的单向关系,依然无法弥补儿童玩伴缺失造成的心理孤独感。
虽然现在儿童电视节目内容和形式在不断丰富,可是儿童的孤独感却空前强烈。在印刷媒介时代,由于这种媒介很难创设拟态环境,儿童还有更多的机会与自然交流,与同龄伙伴沟通;而进入电子媒介时代以后,由于电子媒介可以创设出真实的拟态环境,虽然儿童从电视里可以获得在传统媒介时代无法想象的信息,看到在以往无法看到的图景,但却导致儿童失去了部分的现实感和参与感。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儿童都喜欢看电视,一些儿童宁愿在家里看电视,看屏幕上的人做游戏,也不愿到外面和伙伴们进行游戏。然而,在这种喜欢看电视的情景背后,恰恰反映出如今儿童内心的孤独。由于他们没有可以自由双向交流的童年伙伴,只好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看电视。一些沉浸在“电脑世界”中的儿童,虽然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电脑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电脑操作技能,但如果长此以往,最终造成他们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不足,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导致一些儿童身上出现了不愿意与周围的人们交往,甚至不愿同父母交流的现象。
●五花八门的暴力、色情电视节目使儿童过早地失去童真
儿童之所以喜欢电视,主要还是为了满足自身娱乐的需要。儿童娱乐电视节目可以使儿童沉浸在游戏娱乐的情境中,用他们的想象参与各种各样的情境,间接体会着各种各样的情感。
然而,我们无法回避的是,电视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消极作用也日益明显。由于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制约,儿童自身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儿童电视节目在向儿童传播许多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以外,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场面直接影响着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虽然目前关于暴力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的研究论不一,但是,从社会现实情况看,电视中的暴力场面对儿童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这一结论已经由著名社会学家班杜拉的实验所证实。社会学习论巨匠艾伯特·班都拉认为,电视上的暴力镜头具有示范作用,少儿若经常观看,极易去模仿。有些看过暴力电视节目的儿童之所以行为上未受影响,是因为电视节目中暴力常会遭到报复或惩罚,因而在表现攻击行为时有较高的焦虑,会抑制其攻击性的冲动。虽然有的学者以宣泄理论为基础,认为电视节目暴力有助于宣泄少儿暴力行为,减低暴力倾向。但目前最主要的、最普遍的结论是,电视暴力确实有负面影响,其中最著名的研究当推美国公共卫生署署长威廉·斯脱特所主持的电视与社会行为研究小组在1972年所提出的研究报告。报告共分5册、1305页。结论认为,儿童观看暴力镜头的电视节目,与实际生活情境中的攻击性行为有很大的关联性,只是电视暴力的影响也要视儿童本身的情况而定。而且美国著名学者麦卡锡等人的一项研究结果也表明,凡是儿童的侵犯行为,例如与同伴打架、与父母冲突、犯罪行为等,都与电视暴力有正相关,甚至看电视的多寡也与侵犯行为有正相关。[5]关于电视暴力与儿童侵犯行为之间的关系。有的研究者解释说,至少有三个原因会导致儿童和侵犯性行为:第一,电视暴力节目会让儿童在思想观念产生世界充满暴力的感觉。第二,在电视里,暴力行为很少受到惩罚,相反倒是男子汉的英雄表现。第三,暴力是解决冲突及达到个人目标的有效方法,而其他解决冲突的方法如妥协、辩论、和解等常常是无效的。在这些情况下,儿童更容易模仿电视暴力行为来解决生活中的冲突。有的儿童则盲目崇尚暴力节目中的英雄,另外一些儿童将看暴力节目看作是一种精神寄托,他们的生活需要“暴力”的刺激,否则就会感到压抑。[6]与此同时,儿童由于过度看电视,再加上学习时间延长,儿童的视力保护却被忽视了,有调查显示:在调查对象中患近视的中小学生已经达到33.9%,视力正常的仅为54.4%。有关研究认为,儿童过多地看电视,大量的电视信息就会深深地渗透到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中。儿童长时间处于孤独和虚幻的情景之中,便会缺乏正常儿童应具备的情绪和情感,长大后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宠物成了儿童获得心理安慰的伙伴
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小明说:“去年暑假,妈妈被单位派到外地学习两个月,我爸在一家公司做部门经理,上班很忙。我就没人管了。爸爸给了我500元钱,让我自己买早餐和午餐。因为担心我在外面玩疯了,爸爸严格要求我:必须待在家里。我答应了,条件是爸爸周末要带我去海洋馆。
我严格按照爸爸的要求做了,天天一个人待在家里,可父亲答应我的要求却一直没兑现。说实话,我很想出去玩。因为天天待在家里太难受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但我不敢出去。怕爸爸生气。后来,我看小区里有户人家养了一条狗,那条狗特别好玩。我就想,要是我也有条狗陪我玩就好了。可当我跟爸爸提出这个要求,说我一个人在家好无聊。想买一条狗时,他不仅没答应我,还嘲笑我:“小儿童哪懂什么是无聊!”
我决定自己买狗。一连两个星期,我把早餐中餐都改成了方便面,省下钱托我那位养狗的邻居给我买了一条小狗。自从有了那条小狗,我一个人待在家里时就感觉好多了。小狗很听我的话,会陪我玩,我们还能一起做有趣的游戏。比如我把一个东西扔出去,它就会跑过去叼回来,好玩极了。
——(引自小学课堂网)
同龄群体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与同龄群体交往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促进儿童遵守规则、分工合作,团结互助意识的形成,而且可以促进儿童评价与比较等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儿童养成沟通、分享、谦让等与人沟通的各种社交技巧。而这些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现代家庭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儿童居室的独立化现象已经十分普遍。有调查统计结果显示,51.13%的小学生拥有自己的单独房间,52.82%的小学生拥有自己的书桌、书架。[7]独门独户使儿童在家庭里拥有了更多的生活空间,但与此同时,家庭建筑面积的大幅度增长又使的儿童的户外活动空间不断缩小。有限的室内生活空间和有限的户外活动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们从事室内外活动的机会。特别是城市独门独户自成一统的居住格局,不仅使邻里之间相互往来的急剧减少,而且极大地限制了儿童与同龄群体的交往。另外,我国城市的独生子女比率高达98.6%,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儿童缺乏伙伴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儿童由于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比较单纯,家庭内社会互动的对象和内容单一,缺少与兄弟姐妹和祖辈接触的机会,缺乏在多维人际关系中成长的机会。心理孤独感就成为当代儿童的困惑之一,就这样,宠物便成了部分儿童平时生活中的伙伴之一。
在许多儿童的眼里,宠物就是他们的伙伴,他们心理孤独的时候,可以从宠物那里获得安慰。有学者调查发现,有的儿童在学校受到嘲笑或在家里遭到训斥,就会退缩一旁,与宠物相厮守,他们会向猫猫狗狗倾诉所受的委屈,分享内心的情感。
为了探讨伴侣动物与儿童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伴侣动物与心理健康”课题组曾在北京市随机选取了11所普通小学的402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不养伴侣动物的儿童,养伴侣动物的儿童更少感到孤独,有更强的分享倾向,更愿意照顾幼小的儿童;而且与伴侣动物关系越亲密的儿童,他们的分享意愿和照顾幼小儿童的意愿也越强烈,孤独感水平也越低。此项研究还发现,在养伴侣动物的儿童中,98.5%的儿童表示他们喜爱自己的伴侣动物,同时有85.3%的儿童觉得伴侣动物也爱他们。在关于喜爱伴侣动物的原因上,最主要的三大原因是:伴侣动物可爱占76.6%,有了伴侣动物的陪伴感到不再孤单占65.0%,伴侣动物能给家人带来快乐60.9%。在不养伴侣动物的儿童中,有94.1%的儿童表示喜欢伴侣动物;此外,有61.3%的儿童表示非常想养伴侣动物,有31.4%的儿童表示有时想养伴侣动物,明确表示不想养伴侣动物的儿童仅占7.4%。主持本次调查研究的郑日昌教授介绍说:“伴侣动物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充当某些人类角色的功能,是儿童心灵成长的良好伴侣。同时,本项研究也启示我们,对于喂养伴侣动物的家庭,家长应有意识地利用儿童乐于接近自然、乐于接近动物的天性,有效利用伴侣动物作为教育儿童的媒介,在养育伴侣动物的过程中不一味地替代儿童承担责任,潜移默化地将责任感和独立性方面的教育贯穿其中,让儿童寓学于乐、快乐成长。”[8]曾有心理学家将儿童与宠物之间的这种关系归功于动物的“非歧视性”——可爱的小动物会给他们无条件的关注,宠物的可爱表情和种种小把戏成为安慰儿童的语言,带给儿童最大的快乐,无形之中缓解了儿童心中的郁闷,帮助他们抚平心灵创伤,恢复自信与乐观,宠物又像是一本活教材,儿童通过与另类生命打交道来感知外部世界。而对于一些留守儿童来说,因父母亲朋不在身边,宠物往往成了留守儿童最忠实的守候者。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任何人都具有发泄情感和情绪的需要。在某种意义上,宠物之所以成为一些成年人和儿童的伙伴,与人们的心理孤独感不无关系。有学者认为,在儿童饲养宠物的过程中,一方面儿童在对宠物“施爱”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在接受着宠物精神“反哺”,尤其是面对宠物的自然天性,儿童可以暂时忘记不愉快、忘记繁重的作业和父母的压力,可以卸载心灵重压。在电影《卡拉是条狗》中,机床厂工人“老二”为了弄回因没上“户口”而被警察抓走的小狗“卡拉”他动用了自己全部能量,生活在平民阶层的“老二”仿佛只有在“卡拉”面前才能找回自己的尊严,不必左顾右盼,面对事业、家庭压力的重重围堵,只有“卡拉”才会让他稍感一丝宽慰。[9]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日益封闭的生活环境让儿童沉默寡言、独来独往
“我13岁的儿子怎么会变得沉默腼腆、不喜欢与陌生人交流。即使是和我对话也是问一句、答一句,有时他甚至可以一星期都不和别人讲话。过去,他爱和别的孩子打闹,我怕磕着碰着,不敢放手让他去玩;现在,我鼓励他去找同龄的伙伴玩,他却并不热心,好像已经习惯了这种独来独往的生活。”
——一位儿童的母亲忧心重重地说。
现代社会生活越来越趋向开放和多元,但可悲的是儿童的生活环境却越来越趋向单调和封闭化。回眸现在儿童的生活环境,我们痛心地发现,面对越来越开放和多元的现代社会生活环境,儿童的生活环境却越来越单一和封闭化,他们除了按照父母的要求一味地学习之外,再也没有了其他的活动,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里,没有了可以放野的自然怀抱,没有了可以自由戏耍、打闹的同龄伙伴。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他们能够拥有的只有一堆没有生命活力的各式玩具和网络与电视。这种单一而封闭的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儿童天真烂漫的心灵世界,使他们不会玩耍、不会与人交往,不会撒野、不会撒娇,也使他们变成了貌似“听话”好儿童。他们失去了什么,他们失去的是整个世界,失去的是一个鲜活的心灵与梦想。在这种单一而封闭的环境里,在某种程度上,电视成了唯一可以激起儿童感官愉悦的刺激物,但却是一个不能与儿童进行心灵互动的单纯输入型的刺激,儿童的心理反应仅仅局限在自言自语的微笑和模仿。即使内容丰富的电视伙伴依然不能化解儿童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现代社会导致儿童沉默寡言和独来独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学校教育、家庭以及儿童自身等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看,伴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普遍化,大部分家庭中的儿童除了父母以外,很少能够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甚至一些父母由于工作忙、或者在异地工作,与儿童进行有效交流的途径十分有限,再加上缺少同龄伙伴,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缺少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对于一些遭遇到家庭变故的儿童来说,由于缺乏家庭的安全感,不少儿童身上出现了社交退缩行为。有研究表明,社交退缩行为多发生在独生子女儿童身上,这与父母过分迁就、照顾和保护有密切关系。而对于那些在家庭中得到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的儿童来说,他们一旦进入学校环境,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学校环境不如家庭环境的感觉,他们往往因为难以适应新环境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采取回避方式,如不愿与同学打招呼,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不和其他小朋友玩等,都属于回避行为的外在表现。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离婚是威胁当代儿童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变故使儿童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过早遭遇了人世间的烦恼、郁闷、焦虑等不良体验,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一道很深的伤痕。他们只好通过封闭自己,才能给自己创造一个较为安宁的空间。从父母对儿童人际交往的态度看,出于对儿童安全的考虑,一些儿童的父母一般不鼓励儿童与同龄伙伴交往。主要的原因有:一是担心儿童的安全。很多家长认为,现代社会很复杂,儿童容易被人欺负,上当受骗。因此,一旦孩子放学回家,不少家长总是要求在家里做作业。即使在星期天或假期,有些家长害怕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会出事,仍然还要求孩子待在家里;二是担心孩子与别的孩子玩耍会影响学习时间。现在的儿童,尤其是城市中已经上学的儿童,平时学校的作业量本来已经很多,回到家里还有大量的教学辅导、课外练习等作业,有的家长还为孩子请了家庭教师进行辅导,还要报名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名目繁多的各种“特长班”。就这样,繁重的课业负担挤占了儿童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使得儿童人际交往的机会和时间大为减少。从儿童自身看,由于受身心发展水的制约,儿童在某些特殊的环境里,例如在陌生的环境里,往往会表现出不愿与人接触,出现退缩、孤僻等现象。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斯认为,许多儿童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生命的早期没有学会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从而也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和别人交往。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儿童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造成许多的烦恼和冲突,而长期的情绪压抑容易导致沉默寡言行为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