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静宁卷
穆纪光
“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静宁卷”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八·五”重点出版项目,课题负责人甘棠寿。课题最终成果为资料性学术专著——《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静宁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主编甘棠寿、时正新、穆纪光,副主编刘敏、李树基、郭宝宏,全书共38万字。
一、《静宁卷》反映了静宁县经济社会全面系统的发展概貌
该课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对该县进行的多次其他调查不同,它不是单纯性的经济调查。从横的方面看,调查涉及的领域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发展状况。从纵的方面看,它对该县的各层级从县到乡、村、户、个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垂直调查,对入户的个人调查涉及社会10大阶层。调查跨越的时限始于共和国成立后至1988年的40年,重点是改革开放10多年来该县所取得的成就和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各种矛盾、问题等。它力求从多角度、多层面摸清该县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为认识该县县情,也深刻认识我国国情的多样性提供基本依据。
二、“真实”、“准确”是《静宁卷》成书遵循的基本原则
该卷在调研和写作过程中,是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指导下进行的。参加调研的人员都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为了保证调研成果的质量,课题组坚持政治方向的同时,坚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具体说,就是从实地调查到专著定稿的全过程,都坚定地贯彻总课题组提出的“真实、准确、全面、深刻”的方针。做到:力求克服“先入为主”的偏见,彻底杜绝弄虚作假。全面调查及问卷调查,从县到乡、村、户、人,都由科研人员亲自操作;力求在调查的角度、方法,对现状、历史的描述,以及数据指标的处理等,都达到准确反映客观实际的程度;力求资料丰富、系统,既报喜也报忧,适度得宜;力求对材料有一定的筛选,着重反映重大问题,既照顾总体的调研提纲的普遍要求,又着力反映静宁作为国扶贫困县的特殊问题。
该调查及成书过程中,在分析运用总体课题组的调研大纲的基础上,围绕静宁县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同贫困作斗争的主线,反映了静宁县在国家扶持下,在甘肃省委、平凉市委的指导下,静宁人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三、《静宁卷》内容简介
该卷分概况、经济、社会、政治、专题调查共五篇,五篇之后有附录《静宁县500户问卷调查处理结果汇总》,调查内容反映的时限是1949—1988年。
1.概况篇
概况篇对静宁县的历史沿革及盛衰进行了叙述,内容包括:悠久的远古文化;汉唐时期经济的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萎缩;1840—1949年7月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的曲折发展及特点(包括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时期经济的蓬勃发展,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失调和调整时期“八字”方针的贯彻,“文化大革命”十年经济的曲折与徘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的发展);贫困根源的综合分析等情况。
静宁县是甘肃省东部18个干旱县之一。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其他历史原因,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长期受着贫困的困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城乡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县工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大部分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如何脱贫致富,仍然是全县的重要任务。在概况篇中对静宁县贫困根源进行分析时指出:造成静宁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不均衡、人口膨胀、政策的失误等方面的影响。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不均衡是客观原因,一些情况是人所难以改变的;但人口膨胀,人均资源少,人口素质较低,作为贫困原因,则是可以通过政策加以改变的;更不用说静宁发展40年来有不少经验教训值得总结,一些工作上的失误使贫困状况加剧值得反思。如1955年下半年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盲目推进,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10年“文化大革命”中一系列“左”的政策,都给当时静宁经济带来了严重损失。
2.经济篇
该篇对静宁县农业基本建设、粮食供求、农业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商业、交通与邮电、财政与金融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与分析。
在“农业基本建设”方面,对静宁县农业生态系统建设;农田基本建设的特点与效果;农业物质技术条件建设;农业基本建设中的问题等进行了叙述和分析,指出在这几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还必须继续加强水利建设,解决自然灾害特别是干旱的危害;提高土壤肥力;改造低产田;加强农技体系的建设;改革管理体制等。
在“粮食供求”方面,叙述了静宁县粮食生产发展的几个宏观阶段:恢复和增长阶段(1949—1956)、倒退阶段(1957—1962)、再恢复阶段(1963—1965)、缓慢发展阶段(1966—1975)、稳定增长阶段(1976—1988)。静宁县的粮食区域供求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粮食供应不足,购销不平衡。而造成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自然灾害)、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因素(人口增长失控、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等。
在“农村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主要对大包干到户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规模、效果与存在的困难;县级产业结构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叙述及分析。
在“工业”方面,可以看见,静宁县至1988年,现有企业是以轻工业为主体的农业资源加工型企业。1988年,轻工业企业50个,按现价计算,轻工业产值仅为2285万元。工业所有制结构由全民、集体和合营企业组成。工业产品结构弹性较小,受资源、技术双重约束程度较强。主要产品当时仅是火柴、雷管、力车配件、地毯、印刷用纸、毛针织品、食醋、粮油产品制品等。
从发展趋势看,静宁县的工业经过40年发展,具备了一些规模。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0.99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当时仅有火柴厂属县办企业,年产值近2.64万元,其他均属手工业。1988年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工业产值达到2609万元,是1949年的43倍多。
在对“商业”方面的调研中可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来,其商品经济当时仍处于发展阶段,市场处于低级发展期。市场结构单一化,商品生产者对市场信号的反应迟钝,农村商品流量低,商品结构以初级产品为主体,商贸交易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多数交易品都是为满足县内市场消息),商品出售收入在农业总收入中比重较小。这些都充分说明至1988年静宁商品经济的初始发展和市场低度发育的特征。
静宁县1988年交通发展初具规模,但仍存在公路到位率及等级标准低,资金短缺,运输成本上升影响公路运输发展等问题。
静宁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只通邮,不同电报。20世纪80年代中期,县邮政通信事业发展较快。1988年邮电总值达67.21万元,但仍存在邮电通信规模与商品经济发展不适应等问题。
静宁县财政、金融的突出特点是,资金流量小,城乡分布不均,对信贷资金依赖性强;财政入不敷出,赤字不断扩大。
3.社会篇
关于人口方面的情况。调查指出,静宁县存在着人口急剧膨胀与生产的发展极不适应问题,这是静宁县长期不能摆脱贫困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社会分层方面的情况。调查显示,在静宁县,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渐形成了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国营、集体、个体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农民的社会分化和新的阶层组合,出现了社会群体的结构性变化。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方面的情况。静宁县确立了“教育立县”的思想,克服了教育经费、办学条件等方面的重要困难,开创了教育事业的新局面。1988年静宁县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静宁县的教育体制的特点是驱贫型的。新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在坚持发展正规教育的基础上,形成以成人技术教育为主体,以中等专业技术和“三加一”教育(在初中阶段3年文化基础课中,加1年专业技术课)为两翼,县、乡、村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形成了“一体、两翼、三轮并转”的驱贫型教育体系。
关于扶贫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情况。从新中国成立初至1988年的30多年中,静宁县走过了一段与贫困作斗争的历程,这个历程让我们看到一个“灾害、贫困与救济”的循环链。这个循环链表现的特点是:灾害频繁;农村贫困面大,广大农民一直被吃饭问题所困扰;国家年复一年地援手救济。通过总结经验,艰苦奋斗,这个循环链已开始被肢解,扶贫方式已由单一的由国家救济走向对扶贫方式多元化的探索,如生产扶贫、开发扶贫、科技扶贫等。静宁县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把重点放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关于社会秩序与社会治安方面的情况。由于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静宁县民间纠纷与调解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因婚姻、家庭纠纷诉讼到人民法院的案件增多,债务纠纷增多,房屋、宅基地纠纷增多,邻里纠纷增多,生产经营性纠纷增多。面对这些新的特点,调解工作的难度也增加了。静宁县属于贫困落后和偏僻地区,社会治安状况比较稳定。但随着开放、搞活,也出现了刑事案件回升、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因民事纠纷引起殴打伤害、偷盗、赌博成风、妇女非正常外流等问题。
4.政治篇
在政治篇,课题组通过调查,对中共静宁县委的领导作用、县人民政府运行机制、民主政治建设、县级领导体制建设、村级自治组织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叙述和分析。
四、《静宁卷》成书过程
1988年9月,全国百县市情调研在郑州召开了启动会议。会后,代表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参加会议的穆纪光和安文华向甘棠寿副院长汇报了会议情况。院领导立即就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问题向中共甘肃省委和省政府作了汇报。省委和省政府对这次系统调查极为重视,决定首次调查在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的静宁县布点,并为调查实施提供了实际的支持。同年12月,由副院长甘棠寿带队,赴静宁县作前期调研及各项准备工作。随后,即抽调院农业经济学、哲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科研人员12人,组成由甘棠寿任组长,农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时正新和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穆纪光任副组长的全院跨所、室综合课题组。课题于1989年3月首次赴静宁县进行调查,并成立了由中共静宁县委书记金福存,副书记吕忠厚,副县长张会议,省社科院甘棠寿,时正新,穆纪光6人组成的县情调查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组织调查工作。静宁县委和政府抽调县部门领导多人,为课题组开展工作协调和联络工作。此后,课题组又先后5次赴静宁,深入农村、工厂、学校、机关,对全县经济、社会、政治、宣传、文化各领域,县、乡、村、户、个人各层次作全面的、典型的调查,搜集了大量数据、资料和现实情况,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写作提纲,写成了《静宁卷》的初稿。
初稿完成后,安文华、郭宝宏、刘敏、吴行骥等同志对全书2万余数据多次进行了全面的核算与查对,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劳作。李锋瑞对粮食、人口和产业结构进行了预测。
书稿第一稿写成后,李树基、刘敏、郭宝宏协助主编审阅了部分书稿;第二稿写成后,甘棠寿、时正新、穆纪光对书稿进行了修改;第三稿完成后,课题组赴静宁县,参加了中共静宁县委召集的有关党政各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出席的讨论会,认真听取了与会者对书稿的意见。随后赴北京听取了总编委会及专家孙越生教授、王贵宸教授的审读意见。尔后,由甘棠寿、时正新、穆纪光分别对社会篇、经济篇、政治篇进行再次审改。最后,全书由穆纪光统稿、定稿。
在前后历史一年的调查研究中,课题组得到省委办公厅、平凉地委和静宁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紧密配合。县委书记金福存同志自始至终关心并支持这一调研活动,多次同课题组一起,召开各种座谈会,讨论调研中涉及的各种问题,对有关调研内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县委、县政府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调研顺利进行,做了许多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
该课题最终成果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