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国农村社会工作教育的困境和发展
(一)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农村社会工作教育
1.要发挥城市社会工作应有的效能,必须加快发展农村社会工作教育
农村社会工作位于社会工作专业的边缘,甚至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方向。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社会工作与城市发展共生,是在回应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时产生的;另一方面,在长期重城轻乡、挖乡补城的政策格局下,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的空间狭窄,更不会受人重视。在社会工作背景下,将“城市——农村”与“城市问题——农村问题”割裂开来的二元逻辑思维对解决现今的城市和农村社会问题没有益处。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是农村的延伸,也可以说,农村是城市的延伸。不少的城市问题,例如贫穷、“黄赌毒”等,均可理解为农村问题在城市的延伸。因此,单向度地仅仅在城市建立社会工作体系试图缓解社会问题的努力必然是事半功倍的。也就是说,集中力量先发展城市社会工作的同时,必须兼顾发展农村的社会工作;要充分发挥城市社会工作的效能,开展农村社会工作教育是必要条件。
2.要搞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必须加快发展农村社会工作教育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就是将从异地引入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变得更适合本地工作以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工作对象的本土化,工作理论和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其中社会工作对象的本土化直接决定着其他两个方面的本土化。它通过开展各种社会服务,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因经济困难或不良生活方式而造成的社会问题,体现出“社会工作者怀着对社会的责任感与对人类的同情心,不断地助人和关心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12]。在不同的国家,弱势群体始终是社会工作服务的重点对象和领域,社会工作对象的本土化的方向应该是弱势群体。对中国而言,从社会结构来看,最大的弱势群体是农民,因此我国社会工作对象的本土化首先应该理所当然地集中于农村和农民是应有之意。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创造出适宜本土的社会工作,成长出适宜本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才是解决本国问题的根本和唯一途径。
(二)我国农村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困境
1.对农村社会工作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作为一门舶来学科,“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的活动”[13]。其在中国的发展从1989年北京大学首先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开始,这个专业在中国的发展仅仅18年。这个学科和专业广泛地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则是在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性制度安排之后。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特别是对农村社会工作的认可度远远低于应有的预期水平,对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理解存在误差。同时,农村社会工作教育的社会化普及教育不足,造成大众的不解、误解甚至排斥,最终也将制约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社会工作教育可获得的社会资源不足,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丰富的社会资源和有力支持是加快专业成熟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教育仍面临着社会资源短缺的现实,与旧学科相比,农村社会工作在获取资源方面处于劣势,尤其是在获得政府支持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争取、发掘。由于农村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不高,政府部门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农村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缺乏相关机构的支持,教学与实习所需的资源往往得不到满足,致使教育过程不规范,教育目标无法落实到位。在社会参与方面,公众对农村社会工作教育的参与水平不高,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离实现“社会事业社会办”的理想局面很远。
3.农村社会工作教育师资队伍缺乏
师资队伍状况是衡量一个专业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目前我国高校中大多数教师是从相近专业改教社会工作的,受过专业社会工作教育训练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其中,全面掌握农村社会工作教育的教师更少,这就造成他们对农村社会工作的教学及实习督导也会因专业教育所赋予的知识与农村实际差距而遇到一些困难。此外,随着我国高等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学生大规模扩招,在校学生比例大大增加,进一步加大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农村社会工作教育师资队伍缺乏的困境更加突出。另外,由于境外的社会工作教育关注的主要是城市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教育师资队伍通过合作培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难解决。
4.农村社会工作教育研究滞后
与2004年以前社会工作相关文献只是局限于青少年、老人等传统的领域相比,2004-2006年社会工作研究文献涉及更多的领域,如企业社会工作、康复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戒毒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职业化问题,等等。[14]但涉及农村社会工作教育的文献凤毛麟角,这种态势说明,国内社会工作被社会的认同程度正在逐渐提升,但在学术思想和学术声音发表的领地里,农村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仍旧比较薄弱。这种情形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工作教育处于初级阶段,发育缓慢和发展程度低的现实。
5.农村社会工作教育与农村社会现实脱节
“中国大陆的社会工作教育不应该拒绝作为国际共同经验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但照搬也是危险的。”[15]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以来,可供各高校可选用的规范性适用教材并不多,因此,我们不得不转向港台、欧美的社会工作专业教材,而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教育所用的教材是与西方的城市社会文化传统相适应,与西方的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缺乏适合我国农村现实并能有效指导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实践的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模式,在这种教材指引下的农村社会工作教育注定是与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现实脱节的。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理论而忽视针对农村社会现实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契合,教育很容易归于失败。
(三)走出农村社会工作教育的困境
1.加强农村社会工作的社会化教育,提高人们对农村社会工作的认识,转变社会观念
组织高校社会团体开展多种援助活动,深入到城市与农村基层社会,扩大农村社会工作教育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加大大众传媒对农村社会工作教育的宣传力度,促进农村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以优质的专业教育培养出能够为政府和农村社会排忧解难的学生,并通过这些学生证明农村社会工作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扩展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2.要积极获得财政资金的支持,抓紧完成中国本土化的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教材与课程的设计、论证和完善工作
这项专业性特别强的工作直接决定着农村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其专业化的程度。各院校教师在进行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同时,要更多地直接参加农村社会工作实务工作研究,积累实务经验,开发出可操作的本土化教材,实现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农村实际的有机整合。
3.公共财政资金要积极支持,努力提高农村社会工作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工作最根本的是要由专业教师讲授和指导,没有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师资,根本不可能开展专业化的工作。要想方设法加大对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教师把教学、实践和科研结合起来,齐头并进。另外,公共财政资金要积极协助成立专业工作者的互动平台,资助建设网站、宣传书刊和研究中心、教育基地、政府与农村社会工作教育等互动平台。还需要加强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协作,各院校教师之间多进行互动和交流,形成支持和交流网络,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与实务能力。
4.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实践教育
公共财政资金,可以资助建立良好的农村社会工作教育实习基地,帮助学生整合理论和实践,为学生提供经验,减少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总成本,提高其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在财政的帮助下,农村社会工作要实现以实践为取向的专业教育实习模式创新,加快实习社会资源的开发、吸纳与应用,搞好实习基地的开发,完善实习规范管理制度,实习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并加强实习督导,将学生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上升为实务经验。
(四)搞好农村社会工作的课程与实习开发
农村社会工作者能力结构的获得需要实际社会工作的磨炼,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者之间是以彼此作为前提而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搞好农村社会工作的课程与实习开发,有利于实现两者的互动共生。
1.农村社会工作课程开发的原则
广博的专业知识教育和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这是农村社会工作课程开发的第一个指导原则。社会工作的实务性特点决定了对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培养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教育,也要有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二者的结合是理论与实务的结合。这种设计原则避免了将社会工作等同于抽象化的社会学,同时也将它与一般的非专业化的助人服务区分开。与享有“社会的设计师”称誉的社会学相比,作为“社会的工程师”的社会工作更强调动手能力,强调助人的方法与技术;社会工作又不同于一般的助人活动,它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强调运用科学方法来助人。因而,理论与实务的结合成为农村社会工作教育与训练的特点,也是课程设计中的指导原则。
农村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的第二个指导原则是面对农村现实,面向农村实际需求。社会工作者是实干家而非坐而论道的空谈家,这就使得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培养要面对农村实际需要。农村社会存在的、需要社会工作者去解决的问题,构成了社会工作教育训练的方向。农村社会工作发展初期,开展的个人性治疗工作被认为是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职能;而如今在更加宏观的层面上进行的综合性社会工作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仅是社会工作的价值问题,更重要的是与农村社会需求紧密相关。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当今社会工作教育的特点,也成为农村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的另一个指导原则。社会工作者是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中处理问题,预示着不可能仅仅使用一种方法解决好所有的问题。农村社会工作课程还应体现出乡村化,培养出掌握我国农村社会所需要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专业人才。
2.农村社会工作实习开发设计
农村社会工作实习是学生在农村社会机构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实际服务以验证、巩固、优化其所学知识和技巧的过程。学生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是否已被掌握并转化为能力,就要由实际社会工作来检验,同时通过实习,经农村社会工作教育训练出来的学生的农村去向更加明确。
农村社会工作实习开发设计首先强调对实习时间要有较长的安排。香港各社会工作院系的社会工作实习时间都在800小时以上。澳大利亚社会工作者协会则要求学生最少要花980个小时接受有督导的实习教育,从而在社区组织中实习占其社会工作训练课程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在其他国家,社会工作实习的时间安排也是很多的。
农村社会工作实习开发要考虑到学校教学内容和实习接纳机构工作状况的制约。农村社会工作实习的组织方式包括集中式、分散式和混合式三种方式。集中式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全天从事农村社会工作实习,即集中一段时间去做实习。分散式是将实习穿插于学期课程之中,边上课边到农村实习,每星期到机构去实习若干时间,其余时间在校上课。混合式是上述二者的结合。开发何种方式实习常受学校教学安排和实习接纳机构工作的制约。实习应该有计划,应该在学生接受一定的课堂教育的基础上进行。
农村社会工作实习开发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实习过程中必须有督导相伴随,实习过程要求实习的学生动手去实践,学生是实习的主体,而不是被管理者、被监护人。因此,教师对实习机构和任务的选择应该谨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实习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实”有所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