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发散性思维的翅膀
⊙龙 维
发散性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美国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可能会发出转换作用”。它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在一个人任何发展阶段都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学生没有想象力无法学习,一个成人没有想象力无法工作。所以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幼儿时期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的关键期,这也是现在幼儿教育工作对此热衷的原因。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在纸上画一个圆,让幼儿看着它,并引导幼儿想象它像什么东西,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出来,说得越多越好。幼儿甲说:“像地球仪、足球、乒乓球、太阳、月球……”一连串说出许多球形的物体。而幼儿乙说:“像个球还像项链和手镯,也像一个破布一个锅盖……”而幼儿丙呢,他除了说出一些类似以上这样的物体外,还说像烟囱(切面),像姐姐脸上的酒窝,像水里的漩涡,像爸爸吐的小烟圈……以上三个幼儿的回答说明:儿童甲有一定的想象力,具备一定的“流畅性”,这是发散性思维低层次的特征,因为它仅仅是思维量的特征。儿童乙的思维水平比甲要高出一个层次,因为他的思维量不受球形物体的约束,有新的思路和想法,这就是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而儿童丙在变通过程中,又有新型、独特和稀有的答案,这就是发散性思维最高层次的特征——“独特性”。
根据上面分析发散性思维的特性,我们可以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有步骤地、巧妙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捕捉能激发幼儿创造欲望,引导和帮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中班语言活动《给熊奶奶读信》的这个课例中,我们通过两次活动的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活动组织中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更多的空间:教师的提问、引导,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物质的准备丰富、多样,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
第一次教学与研讨
教学目标:
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表述信(图画)的内容。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词汇量。
活动准备:
●一个大信封,信封上画有熊奶奶的头像,落款处画有小熊的头像。
●信封内装有图画信一张,画着熊奶奶和小熊,小熊正在递给熊奶奶一罐蜂蜜。
●四个封信,里面画着:(1)小兔和兔奶奶,还有一个萝卜。(2)小狗和狗妈妈,还有一根骨头。(3)小羊和羊爷爷,还有一棵青草。(4)小刺猬和刺猬奶奶,还有一筐苹果。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信封,请幼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说一说这封信是谁写的,寄给谁。
2.老师:熊奶奶收到一封信,是她的孙子小熊寄来的。熊奶奶年纪大了,请小松鼠来帮忙读信。小松鼠拿起信一看,里面是一幅画,原来啊,是因为小熊年纪太小了,还不会写字。这画里面画着熊奶奶和小熊,还有一罐蜂蜜。小松鼠拿着画读起来:“亲爱的奶奶:您好!我非常想念您。我每次来,您都会给我吃蜂蜜,太好吃了。过几天,我会来看您,也要给您送一罐蜂蜜,您一定会说太好吃了!每天都在想你的孙子——小熊。”
3.出示四封信,幼儿分组看信。
4.每组请一位小代表,和大家一起分享“信”里说了些什么。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做下来以后,我们发现活动内容过于空泛,教师在物质准备上缺乏能够激发幼儿想象的空间,例如:小兔给兔奶奶送萝卜,小狗给狗妈妈送骨头,小羊给羊爷爷送青草,小刺猬给刺猬奶奶送苹果。所有的内容都是食物,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孩子们只是停留在模仿之前的故事内容,例如:我也要送您XXX,您一定会说太好吃了。这既没有句式的学习,又没有达到丰富词汇的目标。于是第二次活动应进行调整。
第二次教学与研讨
活动目标:
能够根据图画内容大胆的想象。
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准备:
●一个大信封,信封上画有熊奶奶的头像,落款处画有小熊的头像。
●信封内装有图画一张,画着熊奶奶和小熊,小熊正在递给熊奶奶一双手套。
●四个封信,里面画着:(1)小兔和兔奶奶,还有一条围巾。(2)小狗和狗妈妈,还有一部手机。(3)小羊和羊爷爷,还有一副眼镜。(4)小刺猬和刺猬奶奶,还有许多糖果。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信封,请幼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说一说这封信是谁写的,寄给谁。
2.请幼儿根据信(图画)的内容,猜猜小熊到底想和熊奶奶说些什么。
3.老师:熊奶奶收到一封信,是她的孙子小熊寄来的。熊奶奶年纪大了,就请小松鼠帮忙读信。小松鼠拿起信一看,里面是一幅画,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呀,小熊还太小,不会写字。这画儿上面画着熊奶奶和小熊,还有一双手套。小松鼠想了想,拿着画读起来:“亲爱的奶奶:您好!我非常想念您。冬天就要来了,我想送给您一双手套,这样您的手就不会再生冻疮了。每天都在想您的孙子——小熊。”
4.每组请一位小代表,和大家一起分享“信”里说了些什么。
5.出示最后一封信,集体讨论。信的内容为三个问号。
6.“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写信,想写给谁呢?想跟她说什么?那我们一起回自己的教室写信吧。”
活动反思:
在第二次活动中,由于教师的引导以及物质环境的准备给了幼儿更大、更广的空间,为幼儿创设了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条件,孩子们的兴趣非常的高,回答也可谓是天马行空、各式各样。
例如,教师在和幼儿讨论清楚了信是谁寄的,是寄给谁的之后,紧接着引导幼儿根据图画中的内容——手套,来猜一猜小熊画双手套是什么意思呢?有可能是想和熊奶奶说什么呢?这既是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又是一个生生互动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小朋友的积极性就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但集体活动中能获得表达机会的毕竟是少数幼儿,想象也是局限的、受干扰的。为此我们在第三个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分组讨论。把幼儿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4位成员,给了幼儿充分的时间,给了每位幼儿都开口去说去表达的机会。所以我们得到的答卷是充满了惊喜的!
例如幼儿们说:小狗给妈妈送电话是因为希望妈妈在想他的时候就能够找到他;小狗给妈妈送电话是希望妈妈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马上拨打紧急救助电话;小狗给妈妈送电话是因为希望妈妈在想听音乐的时候就可以拿来听;小狗给妈妈送电话是让妈妈可以在找不到路的时候就打开GPS,就能安全回家啦。小羊给爷爷送眼镜是因为爷爷年纪大了,这样看报纸能看得更清楚;小羊给爷爷送眼镜爷爷戴上它,连天上的星星都能数得清了。小刺猬给奶奶送糖果,奶奶在吃完药以后含上一颗就不会觉得苦……
最精彩的当属第四个环节了。教师出示了一个大信封,上面画着三个问号。孩子们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打开一看,信上也是画着三个问号。怎么回事儿呢?这个时候老师的问题出来了:猜猜这是谁写的信?写给谁?想说些什么呢?有的孩子说是小狮子想给狮子爷爷送牙刷,下回吃完糖要记得刷牙,这样儿就不会有蛀牙,牙齿就不会掉光啦。有的孩子说是小乌龟给乌龟奶奶送拐杖,有了拐杖走起路来就快了。还有的孩子说这是狗妈妈写给小狗的回信,告诉他谢谢他的关心。这些回答是多么的天真、美好,这些奇思妙想既充满了童趣,又完全超出了我们成人的想象。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请小朋友说说自己想给谁写信,想对他说些什么。
调整后的整个活动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在为下一环节做铺垫、做准备,活动由始至终教师都将主动权交到幼儿的手里,让他们充分的发挥想象,大胆地表达。在我们的故事里,没有正确答案,只要孩子勇于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是最了不起的!
而发散性思维相对于创造来说是个关键因素。培养创造性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幼儿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有专家认为,一旦一个人的知识经验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就是一种发散性思维方式,就会旁征博引。可见,授予幼儿各种知识,幼儿多见多闻,也是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