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弹指一挥五十年

弹指一挥五十年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弹指一挥五十年我终生难忘的甘肃农民报,是在1951年3月15日,出版了第一张报纸。屈指一算,整整五十年了!五十年,在绵绵历史长河里,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对我来说,此时此刻,除了觉得时间过得太快,真有点“弹指一挥间”的味道外,最突出的感觉是变化太大了!这样折腾了一二年,农民没有饭吃,浮肿,消瘦,大批死亡。经营者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名叫张存平,是甘肃十大杰出青年。有的同志还被错整,含冤多年,始得平反。
弹指一挥五十年_萤光集

弹指一挥五十年

我终生难忘的甘肃农民报,是在1951年3月15日,出版了第一张报纸。屈指一算,整整五十年了!

五十年,在绵绵历史长河里,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对我来说,此时此刻,除了觉得时间过得太快,真有点“弹指一挥间”的味道外,最突出的感觉是变化太大了!农村在变,甘肃农民报在变,甘肃农民报人也在变,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先说说农村。甘肃农民报创刊初期,农村的任务是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把土地从地主手里拿来,分配给贫下中农耕种。历时两年多,便开始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由临时互助组到长年互助组,由初级农业合作社到高级农业合作社,把土地、农具、耕畜统统集中起来,统一经营。接着是高举“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大刮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大讲“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公共食堂是人民公社的心脏”,“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等。这样折腾了一二年,农民没有饭吃,浮肿,消瘦,大批死亡。被迫调整,放宽了农村经济政策,有了一点松动。但不久又大批单干风,以至发展到“文革”,把那么一点点自留地,也说成“资本主义尾巴”要“割掉”,说成是“小台湾”要“解放”。“文革”结束了,人们从自留地的庄稼比集体地庄稼好的现实中得到了启示,实行包产到户。还提倡专业户,大办乡镇企业,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现在,提倡现代农业,要高质量、高效益,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这些,人所共知,“至今已觉不新鲜”,但我还想回味。说到这几年,我忙于兰州碑林建设,很少去农村,啥也不了解。前几天,为找唐代哥舒翰纪功碑的拓片,到临洮去了一次,看了看那里的花卉种植。其中一处,有一千多亩,培育观赏百合花、郁金香,空运到北京、上海等地销售,效益很好。经营者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名叫张存平,是甘肃十大杰出青年。我问了问,他种花的地,是从农民手里租来的,一亩一年九百斤小麦,按当年国家收购价计算,他一次付了三年的租金。他用的花工,每月四五百元工资,许多就是原来的承包户。县上计划大发展,把临洮建设成花卉基地。这么干,很适合社会发展。五十年来,在农村,就土地讲,由集中(封建土地所有制,当然不是全部),到分散(小农经济),再到集中(集体所有制),再到分散(农民土地承包制),再到集中(现代化大型农业,这也是一小部分),变化可谓大矣!就农民生活讲,大多数人变化也很大。以前,有个热水瓶、自行车、缝纫机,就了不起;现在,许多人家,“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家用电器件件有,衣食住行样样新。

img52

1986年,流萤在兰州安宁仁寿山和写生的学生在一起。

再来说说甘肃农民报。这个报纸也是多灾多难,三上两下。1951年创刊,1959年没有纸张印刷了,被迫停刊。以后复刊,“文革”中又停刊。“文革”以后又复刊,一直办到现在。可以说,它的生命力是极为顽强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开始创刊,是在全省农民代表会议以后,要实行土地改革,鉴于甘肃日报是对开四版,篇幅大,内容多,文字深,农民看不懂,当时的甘肃日报社社长阮迪民呈报省委批准,创办了甘肃农民报。报头甘肃农民四个字,是按照省委书记张德生的指示,由省长邓宝珊写的。办报方针是“心里想着农民,眼睛看着农民,嘴巴对着农民。”要通俗化、口语化,一句话不能超过十个字,不能用倒装句子,让粗识字的农民能看懂,不识字的农民能听懂。报纸是四开四版,讲政策,讲生产,讲时事,讲文化。每期一篇社论,不能超过八百字。还要有连载,吸引读者。在农村,广泛发展贴报栏、读报组。第一期的社论是“《甘肃农民》是干啥的?”还在显著地位刊登党的农村政策,其中包括土地买卖自由、雇工自由、借贷自由、贸易自由等“四大自由”。这是当时中央、西北局、省委的政策。可是在“文革”中,有人质问我:“你为什么要宣传四大自由?”我只能说:“这是当时的政策。”以后,为宣传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报纸连篇累牍,全力以赴。到1960年,到农村采访,看见农民有的因饥饿而死,对自己震动太大了。后来不做甘肃农民报的工作了,再没有深切感受了。

最后说说甘肃农民报人。甘肃农民报是作为甘肃日报的一个组而设置,组长是薛剑英,按版包干,从组稿、画版到校对,都由一个人负责。我编一版,姚刊编二版,徐列编三版,徐崇明编四版,王明远负责知识介绍和图片,王文惠负责政策法令解释,就这么七个人,把一张报纸办起来了。以后,陆续调来潘玉君、和凤鸣、陈雪鸥、耿汉、李树棻、马负书、杨志印、张芝英、康应忠、李秀昌、赵承祖、王维新、李海舟、杜绍宇、张化民、刘奇、陈鼎新、仇桂莲、张严梅,马占海、贾明玉、李素本等。在这些同志当中,王维新英年早逝,其时不到三十岁。李素本、李海舟已经逝世。有的同志还被错整,含冤多年,始得平反。而今绝大多数同志还健在,但都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以后担任总编辑的有曹克己,已经作古,还有冯兴儒、赵承祖、李树棻、李荫喜、许维等同志。现在我到甘肃农民报去,除了认识总编辑马同顺以外,多数人不认识,已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老的老了,新人成长起来了。过去的过去了,新事物不断涌现。农村在前进,甘肃农民报在前进,甘肃农民报人在前进。谁看了,都欢欣备至。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就是我现在的心情。

2001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