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宁县志》序

《会宁县志》序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宁县志》序编纂志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新编《会宁县志》,在中共会宁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经过全体修志人员广泛征集史料,精心编纂,五经寒暑,四易其稿,终于正式付印出版。新编《会宁县志》编纂体例规范,结构层次分明,资料翔实可靠,文字表达精当,将会宁历史沿革和全县人民创建的业绩一一载入,看了令人兴奋不已。
《会宁县志》序_萤光集

《会宁县志》序

编纂志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会宁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开始,就有编纂县志之举,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最后一次修纂,历时361年,前后增补编纂11次,除散失的以外,留传至今的尚有10册,这对研究会宁历史,鉴古知今,非常珍贵。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新编《会宁县志》,在中共会宁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经过全体修志人员广泛征集史料,精心编纂,五经寒暑,四易其稿,终于正式付印出版。看到家乡这一文化硕果,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会宁历史悠久。据已出土的大量文物考证,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今县境内的牛门洞、窠立台、荔家峡等地,就有我们的祖先在那里生息繁衍。会宁建县也较早,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建立安定郡时,就有祖厉县建置,迄今已逾2100多年。

会宁地处甘肃中部要冲,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是驰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秦始皇、汉武帝西巡,均经会宁县境。南北朝时期,西魏丞相宇文泰、北周武帝宇文邕巡游时,也途经会宁。唐宋以来,突厥、金人、西夏、蒙古各族,百战角逐,争夺此地。元代成吉思汗,清代林则徐、左宗棠、谭嗣同等人,均沿丝绸之路到达会宁,留下了戍边足迹和翰墨诗赋。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更是名震中外。

会宁地域广阔,盛产粮薯,自古以来,为甘肃省著名的农牧区。唐代贞观八年(634年),就曾改名粟州;宋、元、明三代,县境内南北山塬草丰林茂,关川、北川粮薯盈仓。只是到了清代,累遭战火,乱砍滥伐,才造成童山秃岭,水土流失,干旱多灾,生态失调。

会宁历来民风淳厚,耕读传家。明清两代,文风昌盛,儒士辈出。民国时期,民生虽艰,学风赓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尊师重教,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结下了丰硕成果。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就有6300多人考入了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名列全省前茅。

会宁人民勤劳朴实,艰苦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经过40年努力,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变,经济建设取得瞩目成就,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是70年代兴建的靖会电灌工程,将滔滔黄河水引上北部川塬,水浇地发展到22万多亩;80年代实现了乡乡通电、通公路。凡来访会宁者无不交口赞誉。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治地方者,以志为鉴,可以兴百业。”修志在于“存史、资政、教育”。新编《会宁县志》编纂体例规范,结构层次分明,资料翔实可靠,文字表达精当,将会宁历史沿革和全县人民创建的业绩一一载入,看了令人兴奋不已。

通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新编《会宁县志》,修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庆之际,意义更为深远,必将起到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愿全县人民通过阅读新县志,更加热爱家乡,奋力建设家乡,创建更大业绩,载入新的史册。

谨书序言,略表乡情,言未尽意,尚祈鉴谅。

img60

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纪念塔落成后流萤应邀参观。

1989年12月于省城兰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