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浙江人口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省城镇化经过曲折发展,当前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全国各省份中处于较高水平,内部地区之间差异明显。概括起来呈现出以下特征:
从国际比较看,据《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1998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6%,高收入国家平均为76%,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66%,其中下中等收入国家为58%,上中等收入国家为77%。浙江人均收入已接近下中等收入国家下限水平,而城市化水平只有48%,滞后约10个百分点。
1.在全国各省份中处于较高水平
城市是人口等要素在空间上聚集的产物,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区位条件等存在明显差异,城镇化出现空间聚集特征。
表2.1 2010年全国、各省及地区城镇化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全国分区域看,2010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分别为59.70%、43.55%、41.43%和57.67%,东北和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地区。分省份看,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为89.30%,其次为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5.96%和79.44%;最低的是西藏和贵州,分别为22.67%和33.7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13个,超过50%的省份有11个。浙江省的城镇化水平居第5位,位居3个直辖市及广东省之后,比全国城市化水平50.27%高出11.3个百分点。
2.省内各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
浙江城镇化水平并不均衡,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2000年和201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城镇化水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杭州市、宁波市、舟山市和温州市为第一层次,2010年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其中杭州市作为省会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化水平高居榜首;金华市、绍兴市、台州市为第二层次,2010年城镇化水平在55%—60%之间;嘉兴市、湖州市、丽水市、衢州市为第三层次,2010年城镇化水平低于55%(含50%)。最高的杭州(73.25%)与最低的衢州(44.13%),城镇化水平相差近30个百分点。
表2.2 浙江省及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
注:2005年为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00年和2010年为人口普查数据。
3.四大中心城市的带动效应日益明显
经济基础较好的杭州、宁波、温州、台州四个中心城市的城市集聚功能表现较为充分,有效地带动了人口、要素的流入,人口增长较快,杭、宁、温、台四大中心城市在浙江省省域城镇体系中的龙头地位已基本确立。特别是杭州市,在萧山市和余杭市并入后,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10年市辖区人口达到434.82万人,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特大城市。目前,杭州、宁波、温州、台州四大中心城市正逐步发挥它们作为中心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所应承担的主导、带动作用,而其他城市,如衢州、丽水、舟山等城市的人口规模依然偏小,向心力作用不强,人口集聚和经济总量的扩张显得相对缓慢(潘强敏等,2009)。
表2.3 2010年浙江省地级以上城市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4.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基本相符
将各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相对照,发现两者总体上呈现出一致性,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3,为显著性正相关;杭州市、宁波市的人均GDP分居前两位,其城镇化水平也是前2名;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温州市的人均GDP相对较低,城镇化水平却较高。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的一致性说明城镇化水平最终由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也反映出各地的不同经济发展特征。
5.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空间规模扩张迅速
浙江设市城市面积由1981年的11182平方公里扩大到2006年的52664.9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扩大12.7倍,建设用地面积扩大15倍(王琳等,2009a)。2006—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又由1744.16平方公里扩大为2757.36平方公里,4年增长58.1%。伴随着空间规模扩张,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全省市区人口超过100万人的特大城市由1995年的1个增加到5个,市区人口在50万—100万人之间的大城市由6个发展到10个。
图2.2 浙江省各地区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
资料来源:浙江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11年浙江省统计年鉴》。
6.城镇化的动力机制逐渐多元化
改革开放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政府是推动城镇化的主体,行政手段渗透于城市规模确定、城乡人口流动及城镇化道路选择等各个方面。改革开放后,先是农民和乡镇企业作为推动小城镇发展的主体,接着政府加入,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城镇化发展,而随着市场化、国际化等发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外而上”等多元化动力机制共同影响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