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中东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试论中东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试论中东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马秀卿中东地区集中了一批位居世界前列的著名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在世界经济领域,特别是世界能源、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方面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用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是中东经济发展雄厚的财务和物力基础。这在客观上成为中东各国需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对中东经济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极为不利的因素。这些非经济方面的因素,正在日益转化为加速中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试论中东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_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西亚非洲研究所卷

试论中东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马秀卿

中东地区集中了一批位居世界前列的著名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在世界经济领域,特别是世界能源、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方面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用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众所周知,任何国家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毫无例外都要受到国内国际各种特定条件,包括客观的和主观的、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有利的和不利的诸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那么,对于中东国家来说,影响和制约其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战略位置和自然资源方面

中东位于欧、亚、非三大洲连接处,北、南、西三面濒临五海(北面的黑海、里海,南面的阿拉伯海,西面的地中海、红海)两湾(南面的波斯湾和西面的亚丁湾),地理上扼东西方之间的水陆两路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东西方交通的咽喉,有著名的丝绸之路和红海商路,曾成为盛极一时的东西方丝绸贸易、香料贸易的必经之途。如此有利的战略位置为发展对外贸易、国际运输和海口渔业等提供了极为优越的客观条件。

中东陆地面积大约为784万余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5.25%。在这块广阔而富饶的土地上,除了阿拉伯半岛的大沙漠区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外,无论北部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土耳其境内)和伊朗高原,南部的阿拉伯高原,或者中部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均适宜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这对中东国家发展所必需的农业经济是比较有利的。

在自然条件方面对中东经济发展特别有利并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它拥有极为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中东广大的冲积岩、砂岩地层以及沿海大陆架,蕴藏着举世无双的巨大石油资源。据美国《油气杂志》报道,截至1985年1月1日,在中东有12个国家是石油生产国,它们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共达550.51亿吨,占世界占油探明总储量(957.08亿吨)的57.52%。其中,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一位,石油探明储量达231.51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4.5%;科威特居世界第二位,有123.29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2%以上。如果再加上这两国平分的中立区石油储量7.42亿吨,那么,两国的合计储量就占世界总储量的37.84%。还有伊朗、伊拉克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三国的石油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五、第六和第七位。因此,在号称“世界石油宝库”的中东,石油业自然就成为其经济的第一大支柱。其次是天然气资源,储量也相当可观。据最新资料,中东天然气总储量共计有248178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962773亿立方米)的25.77%。总之,石油和天然气这两大宝藏,无疑是中东得天独厚的巨大资源,为中东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提供了充足的动力燃料和工业原料,而且通过大量出口转化为数额庞大的石油美元,是国家财政收入和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这是中东经济发展雄厚的财务和物力基础。

此外,中东北部地区分布有金属矿脉,蕴藏铬、锰、钾、锑、钻、钼等稀有矿物以及铅、锌、铜等。其他矿藏有石棉、金刚砂、重晶石、青金石、磷酸盐等。这有利于采矿业和冶金业的发展。

应当指出,中东各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有些国家没有石油,其他资源也很缺乏,这对这些国家的发展非常不利。这在客观上成为中东各国需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后中东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二)人力资源方面

中东地区人口较少,据1982年的统计数字为2.1128亿人,仅占世界人口的4.5%。在中东各国中,人口在4000万以上的只有土耳其、埃及、伊朗三国,1000万以上的只有阿富汗、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其余各国的人口多则几百万,少则只有几十万。因此,一般来说,中东的人力资源比较短缺,许多国家为发展所必需的劳动力供应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输入外籍移民来补充。据报道,1981年中东国家的外籍劳工已达500多万人,其中近半数来自巴基斯坦、印度、泰国、菲律宾等国,还有少数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人员。同时,由于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中东各国之间人口流动的数量也很大,形成了中东巨大的劳务市场。在上述500多万外籍劳工中,大约有一半是中东地区内部从一个国家流入另一个国家的阿拉伯移民。

人力资源的不足使中东最富有的一些产油国成了劳务引进国,它们主要依靠大批输入外国劳工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困难。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等国,外籍劳工已成为主要劳动力,本国人参加生产劳动的越来越少,这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社会问题。另外,一些非产油国和非主要产油国由于劳动力相对过剩而大搞劳务输出,借以减轻人民失业的压力。可见人力资源的开发也是影响中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原有经济基础方面

由于帝国主义石油垄断资本对中东长期经营和进行残酷掠夺的结果,造成中东国家经济落后,生产畸形发展(为出口单一初级产品而生产),对外依赖性很强。因此,中东原有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唯一得到发展的只有石油工业,而这个部门90%控制在西方石油垄断公司手中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72年才结束。除了石油工业外,其他工业部门的基础都很差,仅在土耳其、埃及、伊朗、伊拉克等国有一些食品、纺织、轻工业,大部分国家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底子。这对中东经济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极为不利的因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东国家普遍要求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积极采取收回本国资源主权、以石油支持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正在取得成效。

(四)民族、宗教、政治思潮和国家关系等方面

中东地区的民族构成以阿拉伯人占大多数,此外有波斯人(伊朗)、土耳其族(土耳其、塞浦路斯)、希腊族(塞浦路斯)、普什图族(阿富汗)及犹太人(以色列)等。由于中东大多数国家是阿拉伯国家,占优势地位的宗教是伊斯兰教,所以在民族渊源、宗教信仰及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共同性有如一条强有力的纽带,把这些国家紧紧连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兴起的阿拉伯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强调阿拉伯民族的统一与复兴,要求加强阿拉伯国家的互助合作关系和推进中东区域经济一体化运动。这些非经济方面的因素,正在日益转化为加速中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另一方面,国家关系中消极因素的存在,如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对立,伊斯兰教各教派之间的矛盾,以及一些国家之间的边界纠纷与领土争端等,使中东地区冲突迭起。中东战争、两伊战争、黎巴嫩内战和以色列入侵等战祸绵延不断,使大量人力、物力毁于战火,生命财产的损失不计其数。这种情况越来越成为影响中东经济正常发展的严重障碍。

(五)国际经济关系方面

作为影响中东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由于战后中东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国际石油垄断资本在中东的统治到70年代已完全崩溃,使外国垄断资本及其跨国公司在中东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旧的国际经济关系受到冲击,而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强大呼声遍及全球。南南合作的发展和南北对话的进行,为中东国家对外国垄断资本实行限制和利用的政策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目前在中东的许多跨国公司转向同所在国的政府或私人进行合作,通常采取合营或承包方式向所在国提供技术和经营管理服务。这对加速中东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国际贸易条件的变化对中东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例如,由于60年代中期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使世界市场对石油的需求急剧扩大,有力地促进了中东石油工业的发展。中东石油的生产和输出一度空前兴旺,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70年代石油两次大涨价,更使中东产油国获取了巨额石油美元,大大增强了它们的财政金融实力,不仅为发展民族经济提供了充足的建设资金,而且有大量剩余资本用以开拓大规模的对外投资经营活动。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一再暴跌,使中东产油国和非产油国的经济直接或间接地遭受损失。由此可见,国际经济领域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对中东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明显和不容忽视的。

在上述几方面重要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中东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式颇具特色。越来越多的中东国家走上了积极争取经济独立,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以谋求实现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现代化的道路,并正在设法采取从各自国情出发以利于取得成效的发展战略。总起来说,从当前中东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可以看到下述六个显著特点:

(一)发展方式:外向、开放型

由于早就卷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中,中东国家特别是产油国大都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外向、开放型经济——其生产是为了出口,向世界市场专门提供原油和农矿原料等初级产品,以满足国外而不是国内的需要,其消费则仰赖进口,靠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品供应。特别是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的日益国际化,各国经济互相依存和竞争的复杂关系空前增强,任何国家绝不可能闭关自守式地孤立发展自己的经济,否则必将落后于时代而自食其果。因此,中东国家独立后只能从上述经济现实的既定条件出发,因势利导,谋求发展民族经济,建设自己的国家。目前,除阿富汗等个别国家外,绝大多数中东国家都采取外向、开放型的发展方式,具体表现在:

1.大力开展对外贸易,以出口带动发展。中东产油国和非产油国,都把扩大对外贸易作为促进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它们普遍采取鼓励自由贸易的政策,尤其是海湾产油国通过实行低关税或者取消外汇管制,使对外贸易额大幅度增长。据统计,中东国家的外贸总额从1950年的52.87亿美元激增至1980年的3268.16亿美元,增长了60倍以上。(1)有些海湾国家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在同期间竟增加近百倍甚至三百多倍。中东国家的对外贸易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由3.28%增至7.99%。同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其比率都相当高。民主也门、科威特、约旦等国的对外贸易额甚至超过了其国内生产总值(见下表)。

中东部分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同进出口贸易额比较表

img3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84年世界发展报告》。

在中东国家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出口比进口增长更快。从1950~1980年,中东进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2.86%,而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14.77%,比世界年平均增长率高出3.37%。在世界贸易总额中,中东进口所占的比重同期间由3.25%增加到5.29%,而出口由2.9%增至10.68%。中东对外贸易的顺差逐年扩大,由1970年的32.81亿美元激增至1980年的1088.22亿美元。(2)一批富油国石油输出所得是中东贸易顺差的主要部分。1980年卡塔尔为42.55亿美元,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为118.87亿美元,科威特为134.15亿美元,沙特阿拉伯最多,达789.02亿美元。由于扩大石油及其产品出口带来的巨额外汇收入,为中东产油国提供了主要的财政来源和发展民族经济的大量资金,有力地促进了它们的炼油、石油化工、电力等工业的迅速发展,并加速了某些进口替代工业(钢铁、机械、汽车制造等)的成长。

至于中东的一些非石油输出国,尽管存在着贸易赤字,但是在努力扩大农牧产品或矿产品、手工艺品等多样化出口的带动下,民族经济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取得了成效。土耳其和埃及在经过一段时间内向发展之后,重新转为外向与开放。埃夫伦总统执政几年来,土耳其外贸活跃,经济上升。埃及近十年来,不仅扩大了棉花等传统产品的出口,而且还开始大量出口原油,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石油输出国。

2.积极利用外资、外援,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除一些富油国财力极为雄厚外,其他许多中东国家都需要靠外资、外援来补充本国资金的不足。即使是富油国,也重视加强与外资的合作,以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企业管理方法,改造本国的旧企业和建设现代化的新型企业。因此,中东国家普遍采取措施鼓励引进外资和争取外援。叙利亚1971年公布的第18号法令规定对外国投资者给予免税等优惠待遇。埃及1974年的第43号法令规定外国资本在限期内豁免其利润所得税,并允许自由汇出利润等。到1982年止,埃及政府已批准引进外资项目达2000多个。黎巴嫩在二次大战后之所以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商业、金融中心之一,也主要是由于它长期实行经济完全开放的政策,外资大量流入,商业、金融活动兴盛所造成的。而自1975年黎巴嫩战乱以来,资本抽走,贸易受阻,已使其经济一蹶不振。

富油国引进外资主要采取合营的方式,本国资本一般占有51%以上的股权,并要求合资企业采用现代化的最新技术与设备。为了鼓励发展新兴工业部门,对在这方面合营的外国投资者予以特别优待。如沙特阿拉伯与外资合营建立石油化工企业,就向其提供低价地皮、廉价水电供应、5~10年免税、优惠供应原油等许多特殊待遇。科威特与外资合营建立医药工业企业,甚至特许外资可占87%的股权。

许多中东国家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和充实发展资金,还设法举借外债,争取外援(包括来自本地区富油国的经济援助)。1983年这些国家获得的中长期贷款总额分别为:埃及22.21亿美元,土耳其15.98亿美元,阿曼5.06亿美元,约旦4.5亿美元,阿拉伯也门3.26亿美元,叙利亚3.25亿美元,民主也门3.06亿美元。(3)在外援方面,埃及从1973~1976年接受阿拉伯国家的赠款平均每年为9亿美元,后来又得到美国的援款由1980年的9.77亿美元增至1983年的18.51亿美元。(4)叙利亚得到阿拉伯国家的赠款从1978年的18亿美元增至1982年的20亿美元,1983年近23亿美元。(5)

3.增设经济自由区(包括自由港、自由贸易区、过境区等),发挥其联外促内的积极作用。除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国因无需特别设置经济自由区外,大多数中东国家都积极开拓和利用经济自由区以促进发展。通过设立自由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特殊经济政策,为扩大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开发人力与自然资源、以加速本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一个联外促内的重要经济杠杆和渠道。历史上,中东唯一的民主也门亚丁自由港,曾完全是为英国殖民主义者所利用的扩张工具。但是,战后取得独立的许多中东国家,陆续设立的一批经济自由区,则具有新的性质和作用。它们的设立是为发展民族经济服务的。目前,已有12个中东国家总共建了近30个经济自由区。如黎巴嫩的贝鲁特港,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约旦的亚喀巴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和塞得港,巴林的苏莱曼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和阿里山港,以及伊朗的两个过境区,等等。

在这些经济自由区内,对所有进出口商品全部免税,允许外国资本自由投资经营各类工商企业、转口贸易及金融活动。它们在加速本国经济发展方面不同程度地取得了成效。1980年,埃及各自由区的投资项目已有321个,资本总额4.2亿埃镑(6)(其中外资占55%),并为1.7万名埃及工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塞浦路斯的拉尔纳卡经济自由区已兴建了100家工厂,1979年该区的复出口额已相当于全国出口总额的20%左右。(7)

(二)发展速度:高速增长型

五六十年代,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只要经济能够高速增长,失业和贫困等严重社会问题就可以获得解决。急于摆脱经济长期落后状态的中东国家,也大都采取这种调整增长型的发展方式。特别是富油国依靠巨额石油收入,不断扩大建设投资,努力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十几年来,许多中东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这是它们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近十几年来,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发展中国家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据统计,1973~1983年发达国家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2.4%,而发展中国家达4.95%。在发展中国家里面,许多中东国家又居于领先地位,其年均增长率有的甚至高达10%及以上(见下表)。

中东部分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

img4

注:伊拉克数字为1970~1980年的。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85年世界发展报告》。

中东国家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也反映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急剧增长上。从1972~1982年,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十倍以上的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等国,增加三位以上的有叙利亚、伊拉克、约旦、科威特、埃及等国(见下表)。

中东部分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

img5

资料来源:阿拉伯社会和经济发展基金组织1984年报告。

为了保证经济的高速增长,许多中东国家在其发展计划中规定了高指标和高投资。由于它们有巨额的石油收入作后盾(1973~1981年六个海湾富油国的石油收入共计达8791.78亿美元),(8)因而能够实行大规模投资和实现高速度发展指标。在1976~1980年的发展计划中,伊拉克提出每年增长指标高达16.8%,总投资额共计338亿美元。沙特阿拉伯在其1975~1980年计划中,规定每年增长指标为10.2%,总投资额高达1420亿美元,在1980~1985年计划中,提出的总投资额更增至3000亿美元。

(三)经济结构:多样化与工业化

为了争取实现经济上的独立,中东国家在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的进程中,积极设法逐步改变过去那种过分依赖出口原油和其他初级产品的畸形发展的单一经济结构。为此,它们普遍推行加速经济多样化和工业化的政策,并努力采取许多各具特色的有效措施。

中东产油国的突出特点是综合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有力地促进了石油工业和其他有关工业的迅速发展。石油工业已从过去单纯开采原油的局面,进入开采与加工并举、上下游经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目前,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等国已建立了一批技术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炼油厂,拥有巨大的炼油能力。1984年年底沙特阿拉伯的炼油能力日产达83万桶,伊朗65万桶,科威特62.8万桶。(9)它们还大力发展石油化工、钢铁、电力、水泥、机动车辆、淡化水等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同时加速发展农业,以提高粮食和副食品的自给率。沙特阿拉伯已建立本国的石油化学工业体系,1983年小麦的自给率已达到90%。

许多中东国家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利用各自的优势条件,着重发展那些最为有利的经济部门,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支持其他部门的发展。埃及主要抓原油、棉花出口,劳务输出,以及苏伊士运河的运输等。约旦、土耳其、塞浦路斯、黎巴嫩等国大力发展旅游业,其外汇收入占各国财政收入的颇大份额,如约旦1982年占28.24%,塞浦路斯1983年占14.9%。一些国家还大兴服务业,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982年分别为:约旦64%,民主也门61%,阿拉伯也门56%,叙利亚50%。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使许多中东国家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工业增长速度加快,1970~1982年工业年均增长率达13%以上的有阿拉伯也门和约旦,超过8%的有沙特阿拉伯和埃及,土耳其为5.6%。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大,有的已高达60%以上,不少国家也已占三分之一左右(见下表)。

中东部分国家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img6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85年世界发展报告》。

(四)经济成分: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多种成分混合型

中东国家独立后,通过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有化措施,普遍形成了以国营企业为主导、合营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多种成分并存的混合型经济。政府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应的政策,保证了各种不同经济成分的合法存在和发展。这种混合型经济体制是与中东国家的基本性质和现行社会制度相适应的。它有利于实行外向与开放,不断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

中东国家的国营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优势地位,并起着主导作用。它是凭借国家政权力量,在没收或接管外国公司资产的基础上,由政府财政拨款投资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成为中东各国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本国政府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打破跨国公司垄断,发展有利国计民生的关键性经济部门,加速本国资本积累和本国技术人员、管理干部的培养,以及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国营企业往往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和官员贪污挥霍等,造成严重亏损而难以维持。

本国私营企业的发展与国营企业既有竞争又互相补充。为了发挥本国私人资本的作用,中东各国政府对私营企业在提供原料、贷款、减免税收及货运销售等许多方面给予优惠。科威特的私人企业到1973年已有21695家。伊朗的私人资本在1963~1972年全国工业投资中约占50%。各国政府还鼓励发展官商合营企业,沙特阿拉伯1982年已有合营企业1588家。

在国有化运动高潮过后,由于一些中东国家以新的姿态来吸引和利用外资,使外资企业又恢复发展,并迅速转入一些新兴工业部门特别是制造业。1980~1982年,埃及的外国私人直接投资净额由5.41亿美元增至8.45亿美元,阿拉伯也门由1.42亿美元增至2.89亿美元。

(五)人力开发:智力投资高和劳务进出口大

中东国家重视智力投资、培养人才,把教育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总统扎耶德认为:“最好的投资是为造就有知识有文化的后代投资。”阿曼国王卡布斯强调:“国家若要强盛兴旺,必须依靠文化科学知识,没有科学就没有发展。”许多中东国家的教育投资率都比较高,在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1981年),土耳其为16.8%,阿拉伯也门16.4%,伊朗13.6%,约旦10.4%,埃及9.2%,科威特8.8%,阿曼7.7%,阿拉伯联合酋长国7.5%。目前,许多中东国家的教育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并培养出一批本国科技人才和管理干部。

在加强智力开发的同时,中东国家为解决本国劳力短缺或就业不足的困难,还开展大规模的劳务输入或输出。这对促进各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富油国主要靠劳务输入来保证其发展所需的劳力供应,外籍劳工通常占总劳力的一半以上甚至80%。沙特阿拉伯输入的外籍劳工1983年达150万人,主要来自阿拉伯也门、埃及、约旦、巴勒斯坦、苏丹、叙利亚、黎巴嫩以及南朝鲜、菲律宾等国。(10)埃及、土耳其、阿拉伯也门、约旦等则是中东主要的劳务输出国。1985年埃及在国外的劳工达328万人,约旦有40万人。(11)它们与劳务输出国互补发展,从中获得了巨额外汇收入。1982年,埃及在国外的劳工汇回款项达32.93亿美元,土耳其为15.14亿美元,阿拉伯也门为11.61亿美元,约旦为11.1亿美元,这成为这些国家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六)人民生活:高福利型

中东国家大都注意用提高人民生活福利的办法作为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动力。由于经济高速增长,人均收入也较高。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科威特1983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居世界前三名,沙特阿拉伯为第十名,巴林为第十七名,阿曼第二十六名,都属于世界上高收入一类的国家。其他中东国家除阿富汗为低收入国外,都是中等收入或中等偏上的国家。许多产油国挟其雄厚的财力,普遍推行高工资、高补贴、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以及提供廉价水电和现代化住宅等一系列高福利措施,使其人民生活水准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这是它们发展进程中的显著特征之一。据报道,科威特本国一般职工的月薪都在250第纳尔以上,名列世界前茅。而每个科威特人一生中得到国家的各种补助和津贴就有50万美元之多。(12)一些中等收入水平的非产油国也积极采取措施降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搞一些社会福利。因此,尽管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依然存在,但总的来看,中东国家的人民生活确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婴儿死亡率显著下降,人均寿命大大延长,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中东国家利用其有利条件并采取外向与开放的方式及各具特色的具体措施发展经济,不同程度地取得了成效。同时应当指出,目前它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纵观其发展趋势,似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中东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成为推进南南合作的一个强大因素

为了加速发展民族经济、争取本国经济独立,中东国家自五十年代起就着手推进本地区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开始走上集体自力更生的道路。在1953年埃及、伊拉克等6个阿拉伯国家带头实行互惠贸易的基础上,六十年代先后成立了阿拉伯经济统一委员会(12国)、阿拉伯共同市场(6国)、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11国)和阿拉伯经济和社会发展基金会(22国)。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石油收入的急剧增加,中东产油国纷纷建立各种经援机构,从提供资金方面进一步加强互助合作,帮助非产油国发展经济。据统计,到1984年年底为止,科威特阿拉伯经济发基金会、阿布扎比阿拉伯经济发展基金会、阿拉伯经济和社会发展基金会、伊斯兰发展银行、沙特阿拉伯发展基金会、伊拉克援外发展基金会、阿拉伯援助非洲发展银行和石油输出国组织国际发展基金会等八大著名经援组织提供的援助款项共达203.7695亿美元,其中资助阿拉伯国家发展项目的款项占半数以上(13)1981年成立的海湾合作委员会(6国),宣布取消成员国间的关税,鼓励私营部门开办联合企业,协调石油政策与发展政策,加强技术合作与财政、货币合作等。近几年来,海湾合作委员会还建立了拥有30亿美元资本的海湾投资公司,宣布允许各成员国人民自由往来,货币自由流通,决定发展共同市场以及创办阿拉伯海湾大学等。

上述事实充分显示出中东区域经济合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进程中发展与巩固,今后在继续推进南南合作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扩大资本输出日益成为中东产油国突出的经济活动,这将有利于加强东西方的经济联系和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

由于石油国有化和原油提价斗争取得的胜利成果,中东产油国自七十年代以来迅速积累起数以千百亿美元计的巨额盈余资金(见下页表)。

1973~1980年中东部分产油国盈余资金累计(亿美元)

img7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

为了充分发挥这些盈余资金的经济效益,加速本国的经济发展,就必须使其实现资本化。因此,中东产油国在扩大国内建设投资的同时,大力开展对外投资活动,以通过对外经济合作来促进国内的发展。

近十几年来,中东产油国的对外投资迅速增长。据统计,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三个主要产油国的对外投资额到1982年3月共计达2650亿美元。(14)由于投资经营活动的兴旺,科威特和巴林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中东产油国通过建立各类银行(如阿拉伯国际投资银行、海湾国际银行等)、投资公司、股票市场、经援机构等,将其资本输出扩大到世界各大洲。其中投入欧洲货币市场的约占其全部对外投资总额的28%;购买美、日、英、联邦德国政府的短期证券约占13%,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优惠贷款约占15%。投资方式与领域也日趋多样化。除上述间接投资外,其直接投资和长期证券投资约占30%。投资领域遍及许多重要的经济部门,包括工矿业特别是国际石油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及房地产等等。目前,投资的主要对象虽仍是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但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正在日趋加强,其投资流向开始出现东移的明显趋势。

(三)多种成分混合型的经济体制开始发生重要变化,仍占优势地位的国营成分作用和影响下降,私营成分不断扩大,日益活跃,这将有利于增强其新的经济活力

中东国家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多种成分混合型经济体制,对各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国有化运动结束后,国营经济成分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高。于是,许多中东国家转而采取非国有化措施,将一部分国营企业转给私人经营或官商合营,借以鼓励和发挥私人资本的积极性,活跃市场经济。近几年来,土耳其大幅度削减对国营企业的补贴,并将航空公司、石油公司、铁路管理局、茶叶管理公司等263家国营企业陆续出售给私人资本。(15)沙特阿拉伯的国营基础工业公司在1976年建立时就计划将全部股权逐步转卖给私人。目前,多数中东国家的国营经济成分虽然仍占优势地位,但其作用和影响正在下降。如埃及国营部门投资所占的比重已由1974年以前的94.1%减至目前的76.5%。(16)与此同时,私营经济成分受到鼓励,迅速上升。如叙利亚私人投资所占的比重由1980年以前的12%速增至目前的23%。(17)沙特阿拉伯到1983年中获得许可证的私营企业达2600家。(18)科威特到1984年年底在全国制造业的产品中,有1/5来自大约3000家私营企业,1/5来自官商合营企业。(19)

(四)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方面,对中东国家的经济发展将继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与消极影响

目前,中东国际间战争不断,政治形势动荡多变,将会继续损害与干扰中东经济的发展。这不仅为世界和平舆论所关注,也同中东各国人民要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相背离。一旦条件成熟,人民的力量将设法消弭战祸,重新建立为发展所必需的和平环境。

在经济领域,八十年代的形势仍很严峻。其中直接影响中东经济的一大不利因素,是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下跌,而且看来一时还难以回升。因此,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中东产油国的石油收入将会继续减少。这在目前虽然不至于马上使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但其后果将会导致它们财政困难,投资收缩,放慢发展速度,减少对外援助等。为了避免经济受到大的震动,今后可能会采取比较持平、稳妥的发展方针,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互助合作。

总之,当前中东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对促进南南合作,增强第三世界力量,推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及加强世界和平因素等,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原载《西亚非洲》1986年第2期)

【注释】

(1)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贸易和发展统计手册》,1981年增刊。

(2)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贸易和发展统计手册》,1981年增刊。

(3)世界银行:《1985年世界发展报告》。

(4)《埃及经济季评》,1985年增刊。

(5)《叙利亚经济季评》,1985年增刊。

(6)官方固定汇率0.7埃镑等于1美元。

(7)亚瑟·斯·班克斯主编:《世界经济手册》,美国1982年版。

(8)据英国《石油经济学家》有关统计数字。

(9)《中东能源经济季评》1985年增刊。

(10)《沙特阿拉伯经济季评》1983年增刊。

(11)《埃及经济季评》1985年增刊及《约旦经济季评》1985年增刊。

(12)美国《亚特兰大日报》1980年2月10日。

(13)塞浦路斯《中东经济概览》1985年5月6日。

(14)法国《未来》周刊1982年10月9日。

(15)美国《中东和非洲经济学家》1984年11月号。

(16)《埃及经济季评》1985年增刊。

(17)《叙利亚经济季评》1985年增刊。

(18)《沙特阿拉伯经济季评》1983年增刊。

(19)《科威特经济季评》1985年增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