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跨国公司在非洲投资的作用与影响
姚桂梅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而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尖兵——跨国公司,1994年以来呈现出不断向非洲拓展的势头。本文拟就跨国公司大举进军非洲的原因和对非洲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进行分析,以此说明经济全球化不仅使非洲国家面临严峻挑战,而且给非洲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
一、跨国公司在非洲迅猛发展
非洲大陆被西方跨国公司视为世界新兴市场的“最后投资边疆”。但是,80年代非洲大陆政局的动荡、经济停滞和衰退致使国际资本望而却步,外国直接投资最多时仅为30亿美元,非洲地区只占西方跨国公司在全世界新兴市场直接投资总额的4%左右。但是,自1994年以来,跨国公司冒着极大的风险,大举进军非洲市场。外国直接投资在1985~1995年增加了近一倍。据非洲开发银行《1998年非洲发展报告》刊载,1996年非洲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达55亿美元,较1994年的47亿美元有明显增长,非洲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已占发展中国家接受全部直接投资的5%。1991~1996年跨国公司90%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以下10个国家:尼日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安哥拉、南非、加纳、坦桑尼亚、纳米比亚、乌干达和赞比亚。(1)目前,跨国公司挺进非洲的势头异常迅猛,而且有望形成长期扩大之势,特别是投资于非洲的石油、矿业及电信、交通等基础设施部门,具体表现在:
1.石油领域: 1997年美国跨国公司在原扎伊尔总统蒙博托政权刚刚被推翻,新政权刚刚成立之际,就在石油领域开始行动,准备抢滩。谢夫隆公司不断拓展在安哥拉的石油业务,在1997年投资7亿美元的基础上,准备今后每年增加2亿美元投资,计划使安哥拉的石油日产量由40万桶提高到50万桶。该公司还打算加大向非洲石油领域的投资,在今后5年投资105亿美元。俄罗斯石油公司在经过近10年的调整后已开始重振旗鼓,重返非洲这一重要市场。LUK石油公司已在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苏丹参与石油和天然气的储藏与勘探等一系列项目,而且还为苏丹修建一条从西部到红海之滨苏丹港的石油管道和一个储油站。亚洲的一些石油公司也积极开拓非洲业务。1996年,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出资4.36亿美元购买了在南非油品市场占1/4份额的南非第二大炼油厂——恩根有限公司30%的股份,从而成为通过购买股份进入快速发展的非洲市场的首家亚洲公司。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通过恩根有限公司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寻求新的发展契机,把恩根在坦桑尼亚的储备设施作为其在非洲发展的基地,该公司已在坦桑尼亚投入1000万美元,并在阿尔及利亚和苏丹开展了一些上游项目。引人注目的是,石油资源匮乏的南非也在努力寻求与其他非洲国家在石油领域的合作。1997年,南非的非洲能源有限公司同加蓬签订协议成立合资企业,其中加蓬政府在该企业中拥有25%的股份,另75%为非洲能源有限公司和加蓬投资者共同拥有,该企业被授权在加蓬参与6个有潜力地区的油气开发和22个勘探项目,协议所涉及的地区几乎包括加蓬目前所有勘探区块80%以上的陆上和海洋沉积盆地以及深水域区块。
2.矿业领域:美国加拿大矿业公司在扎伊尔内战正酣、卡比拉乘胜追击之际,迫不及待地同卡比拉签署了一项价值10亿美元开采扎境内钴和铜矿的合同。美国费尔普斯·道奇公司已开始在马达加斯加开采当地的钴和镍。法国在尼日利亚的120家企业已得到价值80亿美元的包括矿产资源的开采合同。英国伦罗公司出资收购加纳阿散蒂金矿并成为其主要股东。值得注意的是,南非矿业巨头——英美公司也加快了进军非洲腹地的步伐。在西非的马里,英美公司和伊阿姆金矿公司(Iamgold)、国际金融公司、马里政府共同投资3.03亿美元兴建的萨迪欧拉(Sadiola)金矿工程已于1995年开工,预计开采寿命为13年,出产黄金450万盎司;在东非,英美公司已拨款1000万美元用于勘探坦桑尼亚的矿产资源,投资9300万美元用于津巴布韦的矿产开发,筹组国际投资公司准备收购赞比亚联合铜矿公司等。
3.电信、交通等基础设施部门: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计划在2000年以前投资20亿美元兴建环非洲大陆的光纤电缆,发展非洲的信息高速公路。美国微软公司已在非洲许多国家站稳脚跟,并计划在未来5年内投资数百万美元扩大其在非洲的业务网。法国的SGS—汤姆森半导体公司已在摩洛哥站稳脚跟,目前,15%的年收益来自摩洛哥的生产基地。法国阿尔卡特通信设备公司最近也表示了投资非洲的意向。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马来西亚开拓非洲电信市场卓有成效,马来西亚电信公司在进军几内亚、加纳之后,又用13.5亿美元购买了南非电信公司30%的股份。此外,在其他领域,跨国公司也是见缝插针,美国百事可乐公司、麦当劳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已重返南非,并不断增扩这一通往非洲大陆的桥头堡。
二、跨国公司大举进军非洲的原因
(一)非洲富饶的资源与巨大的市场潜力对跨国公司有较强的吸引力
地大物博的非洲大陆,不仅盛产丰富的热带经济作物和海洋生物,而且蕴藏着种类齐全的矿产资源。尤其是未来高科技发展也不可替代的稀有战略原料的储量之大、分布之集中,实属世界罕见。据世界银行统计,非洲19个国家50%的出口和1/3的税收来自矿业部门。铬占世界储量的95%、铂占75%、钴占68%、钻石占39%、黄金占54%。此外,铜、铀、铝矾土和绿宝石等其他矿产大部分尚未开发。近年来,几内亚湾石油勘探的重大发现,使非洲石油储量增至92.15亿吨,更使世界各国聚焦非洲。(2)非洲大陆拥有7亿人口,这本身就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更为重要的是,1994年以来,非洲经济开始出现上升势头,1996年增长率达4.4%,是198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随着非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非洲国家参与国际交换的能力增强,以南非为中心的新兴市场的潜力越发凸显。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1996年非洲出口总额达1130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8.5%,高出世界平均水平4%一倍多;非洲进口总额达1270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5.5%,增幅也高于世界进口的平均水平。(3)为此,摩根·斯坦利非洲投资基金会的一位经理断言:“非洲大陆将是第二个亚洲”——即在不久的将来会取代亚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经济增长潜力的大市场。众所周知,追逐高额利润和抢占世界市场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动力。因此,哪更投资收益较高,哪里具有新的商业机会,跨国公司的资本就流向哪里。以往的事实证明,资源丰富的非洲大陆已给跨国公司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投资利润。以美国为例,据美国商业部统计,1990年以来,美国跨国公司在非洲投资的平均收益为33%,大大高于亚洲的14%、拉美的12%。(4)由此可见,资源丰富且未经全面开发的非洲大陆必是跨国公司争相角逐的重要目标。
(二)非洲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创造了比以往更好的环境
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非洲国家对跨国公司的政策有一个转变过程。80年代以前,非洲大多数国家出于对殖民主义、资本主义的痛恨,对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心存戒心,不仅对外资实行严厉的排斥政策,而且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对本国企业实行保护政策,试图突破国际垄断资本的包围,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结果,这些政策吓跑了外资,民族工业也未发展起来,经济陷入危机,政局动荡不已。80年代以来,非洲大多数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安排下,实施了西方为它们设计的改革模式:即向西方政治体制靠拢的以民主化为中心的政治改革和以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为中心的经济调整,卷入了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的大潮。非洲国家通过采取对部分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取消外汇管制、放松或取消国家对物价的控制、整顿金融和财政秩序,以及实施贸易和汇率自由化政策等措施,不仅保证了资本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而且使非洲国家的市场机制更为灵活,易于与发达国家经济接轨。特别是一些非洲国家还取消了对外资的限制,推出富有吸引力和鼓励性的外资政策,给外国投资者提供各种优惠与方便,如放宽利润、资本汇出的比例和持股比例,减少投资部门的限制等,外资可以享受税收和信贷的优惠、简化投资审批手续;此外,非洲还设立出口加工区,鼓励外资向基础设施、出口制造业等行业投资等。非洲国家对外资政策的明显改变为跨国公司重返非洲创造了有利的投资环境,形成了利用外资的高潮。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改革深入到金融领域,非洲证券市场正在悄然升温。1990年以前,撒哈拉以南非洲(除南非外)只在博茨瓦纳、科特迪瓦、肯尼亚、尼日利亚、毛里求斯、津巴布韦设有6个证券交易所,而且只有两个交易所接受外国投资。而到1997年12月设在科特迪瓦的西非地区交易所正式挂牌营业时,撒哈拉以南非洲已有20个国家利用证券交易所吸引外国投资。在非洲,证券市场的兴起标志着市场经济的存在,有证券市场的国家吸引外资的机会相对多些,而投资风险相对少些,这就是为什么跨国公司将投资集中在南非、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等国的原因之一。另外,不容忽视的是,90年代的非洲国家政治民主化高潮已过,求稳定、求发展已成为非洲国家的共同愿望,跨国公司投资非洲的政治风险减少了。特别是1994年南非进行了民主变革,宣布废除种族隔离制度,重返国际社会以后,更使跨国公司投资非洲的政治氛围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国际社会重新关注非洲,西方大国调整非洲政策,鼓励本国企业去非洲投资与贸易,是跨国公司不断向非洲拓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冷战结束初期,非洲一度遭到西方大国冷落。然而,随着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上升,原料和市场再度成为各国争夺的重要对象,它们基于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开始用战略眼光聚焦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的非洲。尤其是西方国家在近年来非洲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中看到了新的商业机会,纷纷调整对非政策,由远离非洲转为重视非洲。例如,美国自1995年开始调整对非政策,并声称“从现在起,美国将不再把非洲的市场拱手让给那些殖民列强”。1996年2月,克林顿总统向国会递交《美国对非贸易和发展援助政策报告》,将美对非政策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由援助转向投资和贸易,鼓励美国企业开展对非贸易与投资。随后,美国已故前商业部长布朗在一年多时间里6次访问非洲,为扩大美国在非洲的商业机会和市场占有率四处奔忙。1997年4月,克林顿政府还提出《促进非洲经济增长和机会伙伴关系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美非自由贸易区;取消部分非洲国家向美国出口纺织品和服装的配额;建立美非经济论坛;从1998年起,通过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设立总额为5亿美元的非洲基础设施基金和1.5亿美元的“现代非洲投资基金”,以推动美国在非洲的私人投资。1998年3月,克林顿总统率包括众多企业家的800人代表团亲赴非洲6国访问,抢资源,夺市场。继克林顿总统访非后,美国又有3位政要先后访问非洲,他们是商务部长戴利、运输部长斯莱特、财政部长鲁宾,为落实克林顿的非洲计划采取实际行动。面对美国的挑战,法国也在不断调整对非政策,希拉克总统上台后把法非关系重新定位为“新型伙伴关系”,在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的同时,法国政府决定增加投资,鼓励法国企业家加大对非洲投资的力度;在巩固与非洲法语国家关系的同时,积极拓展非洲法语国家之外的广大市场,特别是在南部非洲地区寻求经贸合作机会。1998年6月,希拉克总统在众多商业界高级人士陪同下,第一次踏上南非等4个南部非洲国家,推行法国的新非洲政策,陪同他访问的许多著名企业家均表示了加大对南部非洲投资的意愿。事实证明,各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物质鼓励加快了各国企业进军非洲的步伐。以美国为例,布朗1996年访问科特迪瓦时,在科的美国公司只有40家,两年后的今天已发展到80家。美国在非洲建立的各种企业也由1992年的180家增加到500多家。1996年流入非洲大陆的美国直接工业投资已由1994年的3.32亿美元增至12.2亿美元。
三、跨国公司在非洲投资的作用与影响
(一)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非洲国家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经济总量的增长,但利润也大量外流
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大多数国家的国内社会结构仍停留在前资本主义阶段,商品经济不发达,资金短缺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由于非洲国家国内储蓄率极低,利用外资就成为非洲各国增加资金和投入的一条极为重要的途径。目前,跨国公司在非洲加大投资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资金缺口,促进经济增长。例如,非洲小国赤道几内亚原是一个一贫如洗的国家,由于美孚石油公司投入巨资开采扎菲罗油田,日产石油8万桶,每年带来1亿美元的收入,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增加1倍,该国已成为目前非洲大陆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之一。同样,西非大国尼日利亚一直是跨国公司首选的投资目标,1991~1996年,它接受了外国在非洲直接投资总额的1/3,仅壳牌石油公司开采的石油每年就给尼带来70亿美元的收入,使尼经济增长速度得以维持在3.5%左右。可见,外资流入的增长速度与GNP的年均增长速度成正比的关系。但是,由于跨国公司的牟利动机与东道国互惠的要求相矛盾,跨国公司在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利用各种手段向国外转移大量的利润,这必然迫使非洲国家采取一系列的限制、引导等调节措施,降低跨国公司的投资收益率,进而影响跨国公司在非洲的投资兴趣,不利于非洲国家继续吸引外资。可见,非洲国家能否把握住收益分配的最佳尺度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关键。
(二)引进了先进技术,促进非洲国家产业结构有所改善,但单一经济结构依然存在
由于历史的原因,非洲国家产业结构大多雷同,即采矿业发达,制造业落后,这不仅使非洲国家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而且使非洲国家间的商品交流受到限制。为改变经济结构单一的现状,非洲国家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跨国公司的涌入对非洲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起了引导和催化作用。首先,跨国公司携带先进技术投资非洲的交通、通讯、能源、基础设施等行业与部门,为非洲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创造了必要条件。其次,跨国公司通过兴办合营企业、许可证交易、承包工程等形式,尤其是通过其子公司进行技术贸易、技术转移,对非洲国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起了积极作用。但跨国公司的部门选择对非洲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影响很大,跨国公司若投资于制造业,由此产生的连锁效应则较高。但是从非洲整体来看,跨国公司投资的重点是采矿业和服务业,对整个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而且,未来在世界贸易组织外国投资规则影响下,非洲国家政府几乎不可能采取措施去创造连锁效应。因此,跨国公司对非洲国家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不可高估。另外,由于跨国公司注重高效生产,投资势必以效益为导向,加剧了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在整个非洲大陆,跨国公司偏重于对政局稳定、基础设施较好或富矿国的投资,拉大了非洲国家的收入差距;在单个非洲国家,跨国公司则集中对城市、商业中心、矿山、港口等与初级产品出口相关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势必强化非洲国家不合理的交通格局,不利于非洲国家城乡之间、内地与沿海之间的商品交流,也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由此看来,非洲国家要改变在殖民统治时期形成的以出口农矿初级产品为特征的单一经济结构,任重而道远。
(三)强化了竞争机制,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但民族工业受到冲击
众所周知,非洲国家的工业大多是在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的保护下发展起来的。由于非洲国家市场狭小,这种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要目标的内向型发展战略,不但没有推动非洲经济较快发展,而且还使在各种保护措施下成长起来的民族工业先天不足:竞争意识差,经济效益低,缺乏活力,与国际市场脱离,处于封闭状态。现在,跨国公司乘非洲国家国有企业私有化大潮,加大对非洲投资的力度,尤其是合营的方式对非洲企业的发展影响更大。非洲企业在跨国公司的要求下,必然十分关心国际市场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并力争通过采用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等办法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结果必然激发企业活力,提高应变能力。跨国公司在与非洲国家合营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将其各种经济联系如供销渠道、技术开发、市场、信贷关系等带到非洲,带动其在非洲国家的配套企业或多或少地利用这些国际经济关系,逐步进入国际市场,从而推动非洲国家参与国际经济交往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跨国公司的国际经营具有垄断性和独占性。为了强化垄断地位,跨国公司必然通过压制非洲国家企业家精神,利用其知识优势、世界范围的联系、广告技术和一系列支持性基础服务来设法击败当地的竞争对手,阻碍当地小企业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洲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个别部门有被跨国公司控制的危险。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的涌入对非洲国家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影响。跨国公司的盈利动机同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不容忽视。为此,面对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如何在积极利用外资中尽量减少其消极影响,是非洲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原载《西亚非洲》1998年第6期)
【注释】
(1)非洲开发银行:《1998年非洲发展报告》,第16页。
(2)美国《油气杂志》1998年1月号。
(3)《人民日报》1997年5月13日。
(4)美国《商业日报》,1997年6月2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