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质量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质量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质量问题及对策武汉理工大学 彭祯祥 陈 茵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本文将就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质量观问题和质量控制体系建设问题等作出一点探讨。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一方面要科学认识高等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保证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质量问题及对策_青年学术论坛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质量问题及对策

武汉理工大学 彭祯祥 陈 茵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普通高校在校生从1998年的634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1400万人,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正从过去“精英教育”快步迈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如此快的大众化进程,给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数量和质量之间保持均衡发展,是我国今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应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就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质量观问题和质量控制体系建设问题等作出一点探讨。

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教育质量主要由生源、师资、办学条件、办学特色、专业设置等几方面构成。这几方面的和谐发展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证。反之,这几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

1.生源质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对于学生生源的质量问题,一些省市实力较强的重点高校,他们往往能够坚持标准,不降格以求,生源的质量是有保证的。比如:海南大学2000年录取的学生分布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外地20个省、市、自治区的生源占整个本科生录取人数的58.7%,其中按第一志愿录取的占96%,2000年录取的本科生高考成绩达到重点线的占整个录取本科生人数的1/3,比1999年高出10个百分点。但是,有一些院校的生源质量存在下滑的趋势,如:对于办学层次相对较低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为了达到扩招的目的,往往采取降分的办法,有些甚至降分幅度很大。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线的过度下降,引起了人们对生源基本质量的严重担忧。另外,在招生过程中,还存在着“权力和金钱”交易的问题。生源的参差不齐,为提高教学质量设置了障碍。

2.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随着高教大众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师资质量令人担忧。①生师比过高。据教育部2003年2月份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全国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师资缺口达120万人,如果按照“十五”规划的要求,普通高校的生师比按照15∶1的比例来计算,教师队伍的缺口达到11万人。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普通高校的学生老师比为18.2∶1,部分高校甚至超过35∶1,明显高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②工作强度过大。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教师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大,这主要表现在:高校职称评聘激烈;学历文凭提高的压力;课时量不断加大。

3.部分地区,普通高校生均经费与生均办学条件有相当程度的下降,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也将影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大扩张,普通高校的办学条件,从校舍、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等方面日趋紧张,出现总体资源短缺的局面,这很难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学条件下降,主要原因是教育经费来源单一。另外,高校并轨后,虽只收取了成本费的25%左右,但大多数家庭已感吃力。扩招后,从某种程度上加重了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局势。这种经费不足,使得高等教师在硬、软件上都缺乏物质保障,限制了其发展速度。因高校扩招而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不得不承受住宿和食堂的拥挤。教学设备不足,致使课堂不得不安置在冬冷夏热的简易房间里,教学计划中必要的试验无法开设,扩招给高校带来了教育资源的紧张。

4.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长期以来存在条块分割、缺乏联系、专业划分过细的问题 文科与理科、工科与农科,缺乏横向联系,文理比例失调;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和必修课之间界限不明;注重智德育,轻视体育,甚至缺乏对美的教导与传授。这些问题的存在很难使学生在校园里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再加上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枯燥,缺乏社会适应性;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的求知欲减弱,进取精神不足。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5.毕业生就业形势严重 大规模扩招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人才储备,暂时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但在目前经济难以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每年保持40%的扩招速度,无疑会给以后造成更为沉重的就业压力。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近年来下岗人数呈上升趋势的情况下,大学生失业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所以,随着高校持续扩招而来的大学毕业生总量的持续增长,国家和社会将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如何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保证教育质量

质量是一个永恒的概念,也是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选择。质量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特性是多元化。但多元化绝不是无原则化,而应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一方面要科学认识高等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保证体系。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此背景下,必须树立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认清保障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大众化与高等教育质量的辩证关系和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的特征,从经费投入、办学结构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大众化的推进速度、学生培养制度以及高等教育观念等各方面完善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机制。

1.高等教育质量观 本质上是一个高等教育哲学问题,现代高等教育建立在多元高等教育质量观基础上,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在高等教育的历史分化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同的质量观通常是不断叠加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大众化时代是多种高等教育质量观并存的时代,不同质量观哲学构成了高等教育层次分工的基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同时存在着学术质量观、社会需要质量观、个人导向质量观、市场导向的质量观,不同的高等学校在这不同的质量观中应有不同的选择和侧重,应该有各自的主导质量观。

高等教育质量观与教育观、价值观和人才观存在相互关系;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化阶段转变中的质量观各阶段具有不同涵义;由统一走向多样化、特色化的质量观,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质量观,由单一走向整体的质量观,由僵化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是当今的主要趋向。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多元、多层次质量观,否则,我们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便会被精英教育质量观所束缚,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许多正常现象会被视为异常,这都将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2.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对于当前教育质量现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必须对此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要从社会需求和时代特征的高度,全面正确地把握评判教育质量的基本尺度;客观地分析当前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辩证地揭示问题的实质和主流;同时正视现实,不掩盖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建立与此阶段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质量体系已迫在眉睫。

(1)加强管理,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估制度。国家应制定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这一标准应是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而且标准应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其质量标准不完全一样,其中,主要体现我国教育目的和方针的基本标准是统一的,而具体体现人才规格的质量标准不一样;在这一标准体系中,同一类学校的质量标准应基本一致。如同一层次的师范类高等学校其评估标准应一样,而师范类中的职技高师其评估标准更应统一。国家应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评估机构。其职能主要是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对高等学校的评估向政府及学校反馈信息,促进和帮助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其成员主要由高等教育专家、行政官员、企业界代表、教育界代表以及学生和家长代表共同组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对教育的投资、成本分担份额将逐渐增加,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将愈益重要,所以,评估机构成员组成必须体现出社会的广泛参与性。国家应对高等教育实施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对于教育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的学校可颁发教育质量合格证书,对连续多年评估优秀的也可试行免检制度;而对于评估不合格的则应降级,连续多年不合格,则应限期整改或取消其办学资格。

(2)改进师资培训工作,从数量和质量上满足高校扩大规模的需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保障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应加强师范教育和教师培养力度,扩大教师队伍数量。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全方位教师教育体系,支持其他高等学校举办教育院系,鼓励非师范毕业生通过培训和考核取得教师资格,从事教育工作。其次,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保证教师队伍质量。再次,强化教师培训,保持教师队伍活力。第四,积极鼓励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最后,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潜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只有依靠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能实现。

(3)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兼顾,既要保证重点高校发展需要,又要关注薄弱院校建设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现已成为制约当前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以色列最高达7%,北欧国家为6.5%以上,其他发达国家均在5%以上,发展中国家巴西为5%,马来西亚4.9%,墨西哥为4.6%,韩国为3.6%。我国1998年为2.5%,无论同国外比,还是距离我们承诺的目标都相差甚远;除国家加大投资力度以外,还需加快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步伐,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鼓励发展民办大学、私立大学、中外合资大学甚至外国独资大学。同时,实行高等教育投资渠道的多元化,让国家、企业及受教育者个人共同分担高等教育的成本。高校要树立现代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观念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的关系,发挥自身优势,建立自主办学、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通过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途径开发财源,增加收入,通过贷款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教学基础建设的投入,充实教学急需的图书资料和设备,保证实验开出率、生均实验设备和生均馆藏图书量达到国家标准,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3.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把办学质量作为学校核心工作来抓

(1)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优化教育资源,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保证和加大投入。因此,①要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提高使用效率。②要形成政府与民间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保证和逐步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明确学生的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比例,适度收费。1999年我国高校学费占经常性成本的25%,达到了大多数国家高等院校成本的分担水平;面向社会多渠道筹资。特别是企业,企业是教育成果的主要受益者,因此企业也应参与高等学校投资的分担与补偿。

(2)高等学校应建立较为完善的自我监控体系,深化学校内部用人制度改革,把质量与教师待遇挂钩,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学校的自主权越来越大,因此,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其作用愈益显露。为此,各高校必须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实行自我监控,充分发挥高校学术委员会作用。另外还需健全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各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建立教学管理体系、教学督导评价体系、教学服务支撑体系,使全校的教学工作能正常、有效运行。

(3)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提供社会有用人才。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是培养“适销对路”人才的重要保证。是否能够适应科技发展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判断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两个基本依据。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调整专业结构。因为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所以专业结构、人才结构应适应国家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需要,即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才能体现高质量。高等学校要从宽口径和动态性等方面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以锐意改革的开拓精神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远见卓识,未雨绸缪,适时制订出前瞻性的专业培养方案,以增强毕业生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需求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瞬息万变的人才市场上适销对路。这是当前我国高校扩招,加快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时必须充分重视并予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4)加强学生管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分制和弹性学年制为突破口,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高等教育在精英教育阶段,注重学生的理论和专业性教育,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几乎没有选择教师和选择课程的可能。这种体制下培养的人才学术性水平较高,专业能力较强,对职业选择的要求高,适于承担专业对口的工作,一旦专业不能如愿,就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有专家指出,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职业的流动性将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成熟、有效、全面的教育服务,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健全为学生服务的机制,培养复合型、适应性强的人才。

(5)着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状况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是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适应程度的重要表现。提高教育质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根本所在。要认真研究21世纪职业岗位和人才就业市场发生的新变化,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同时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鼓励大学生自谋职业,各地政府也要为大学生的毕业创业给予一些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如制订一些优惠政策,设立创业基全等,使他们拥有广阔的创业天地。

三、结语

总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作为国家政府部门,在增加调控力度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与此同时,各高等学校要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期,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对原有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产生冲击,这是对高等学校的挑战。对此,要变压力为动力,积极探索、科学求证、认真实践、及时总结,严格把握教育教学质量这个高等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保障高等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