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提高人口普查数据质量控制办法
施东秀
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目前已圆满完成了主要阶段的工作任务。本次普查从方案设计、细则制订及各阶段质量控制办法国家都进行了精密的准备,普查数据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从基层实施情况看,如何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数据质量控制办法,提高普查数据质量还有很多需要研究。本文拟从我市在本次普查中采取的一些工作措施,对人口普查数据质量控制办法提出粗浅的建议。
一、提高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重要意义
统计的生命在于质量,而普查数据质量更是人口普查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是普查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是为了查清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的数量、结构、地区分布、受教育程度、迁移流动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人口信息。
以嘉兴为例,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的十年,是嘉兴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十年,同时也是人口总量、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十年,2010年又是“十二五”规划的基础年,也是嘉兴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为了科学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各项民生,实现嘉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有准确的人口总量和各种结构数据。因此,人口普查整个工作都要围绕提高数据质量而展开,要以确保数据质量为目标。
二、影响本次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普查机构专业力量薄弱
由于人口普查十年一次,专业性强,需要大量既懂统计专业和人口知识,又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人员承担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但作为大型普查的牵头部门,各级统计局自身经常性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的矛盾就相当突出,地市级普查机构大部分只有三两个人的编制,县级统计部门基本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普查机构,镇(街道)人员力量更紧张,加上日常统计任务也非常多,很容易出现疲于应付普查任务的现象,从而影响普查方案的执行和数据质量的提高。
(二)普查对象复杂化提高了普查难度
一是人口流动性增强影响了普查数据质量。由于流动人口规模成倍增长,普查对象的复杂性较以往普查大幅度提高。在对流动人口的普查中,存在难入户、难见面和难登记的情况。一些流动人口对普查的认识不深,认为人口普查就是查户口、抓超生、办证收费等,不愿意积极配合,甚至不让入户,躲避见面,部分在登记时不承认住在当地,对付了事,加大了入户登记的难度;一些务工经商人员特别是特殊服务行业的人员,早出晚归,作息时间不规律,很难碰到住户亲自询问。同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造成了大量的人户分离人口,人员居住地信息与户籍地信息登记不一致也影响到普查数据质量。
二是“两员”选调困难,特别是符合要求的高素质的两员来源减少。2010年的人口普查,“两员”选调是一大难题。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人口总量膨胀,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人户分离现象严重,在普查工作量大量增加的同时,可用于普查的基层人员力量却大幅度减少。以我市为例,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这次人口普查与十年前相比,乡村两级管理跨度明显增加。2000年嘉兴共有103个乡(镇、街道),2010年5月合并重组后只有71个,村(居)委会由2000年时的1900多个合并调整为1171个。也就是说,乡村两级政府、准政府的机构减少三分之一左右,某种意义上,管理人员也减少三成左右。然而,同期常住人口由2000年358万人到2010年增加到450万人,增加100万人以上,而且大部分是外来人口,外来人口的普查难度又明显高于本地户籍人口。“两员”选调主要来源之一是村(社区)干部,工作量大幅增加,而“两员”来源基数大幅减少,一增一减大大加大了“两员”选调的难度。尽管我市采取了多种措施,并动员行政力量,选调了一批文化素质较高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充实到“两员”队伍中,但由于人口规模与管理人员力量的悬殊,还是有一批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员充当了本次普查的“两员”,影响了普查质量。
三是普查对象配合意识弱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及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个人隐私及利益的保护意识在增强,对国家政策的认识在不断发生变化,都直接影响人口普查数据质量。如对住户的住房情况调查,部分群众就很反感,认为人口普查你就查人,为什么还要问我的居住情况,在申报居住情况时就容易产生偏差。对生育、婚姻情况的调查中,一些未婚生育和超生人员就会瞒报,未婚同居的也会想法回避调查。如我们就发现在一个住户家中,普查员清查摸底时上门碰到男青年,申报说就一人,但到登记时碰到一个女青年,说也是长住在此的,就是未婚同居不愿如实申报的典型。这些现象已比较普遍,直接影响到了普查质量。
(三)普查登记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影响
一是登记误差。主要是申报人对家庭部分成员如保姆、寄挂户口的亲戚、外出人口的姓名、出生年月、户籍地、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等信息不清楚,容易造成申报差错;部分申报人出于利益考虑,故意隐瞒部分真实信息,使登记情况失真;还有部分普查员或者普查对象由于年龄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登记过程中产生口误、耳误、笔误等造成了登记误差。二是数据处理误差。本次普查是采用光电扫描进行数据处理,在处理速度上得到了提高,但由于普查后期数据处理时间太紧,没有足够的时间对编码进行审核和质量控制,加上部分普查员书写等方面达不到光电扫描机器的要求,扫描识别上容易造成误识,后期审核中可以改正一批,但仍有审核难发现隐患的差错。
三、本次普查中我市对人口普查数据质量控制的实践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影响普查数据质量的因素增多,质量控制难度明显加大。为确保普查数据质量,我市对数据质量控制进行了一些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制订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办法
在严格执行国家普查方案和各项质量控制细则的基础上,我市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了普查全过程、分阶段的数据质量控制办法。明确了各级普查机构和基层普查人员的工作职责。要求时时刻刻将普查数据质量放在普查工作的第一位,切实维护好普查数据的真实性、权威性。做到各个阶段有检查,每项数据有评估,事后质量有通报。
(二)注重普查队伍的选调和培训
“两员”是普查工作的关键,其数量、质量都直接影响普查工作的成败。在“两员”的选调上,从实际出发,克服困难通过多种途径大力选调素质较好的普查队伍。一是从基层选调一批。比如村(居)委会的干部,特别是大学生村官和会计人员。二是从镇(街道)统计中心选调一批。我市每个镇(街道)均建立了统计调查中心,这批人长期从事统计业务,参加了多次大型普查,对普查知识相当熟悉,人员也相对稳定,文化程度和业务素质都比较高,是本次普查的中坚力量。三是从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抽调一批。根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通知》文件,在普查区范围内的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按一定比例抽调了普查人员。同时将相关部门条线人员充实到普查员队伍,如新居民协管员,物业公司工作人员,派出所干警等。四是从社会招聘一批。很多街道或社区在辖区内主要位置张贴招聘广告,向社会招聘“两员”,在人才市场设招聘专位、在电视台发布游动字幕等形式招聘“两员”。五是严把培训关提高“两员”素质。通过采取有效的培训形式和培训方法,多批次、分阶段地开展了普查骨干的培训。在培训中,采用讲课与讨论、提问、做练习与考试相结合,提高培训实效。
(三)做好重点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普查各个工作阶段,强化各项工作措施,在普查前期提前建立台账,夯实普查基础;在划区绘图工作中,增加房屋附图,使小区划分做到了“区不漏房,房不漏户”;在清查摸底中增加设计摸底调查表,使清查摸底做到“户不漏人”,在登记阶段建立各项登记制度达到了“人不漏项”的目标,确保了普查数据真实可信。
1.从普查前期各项基础工作开始质量控制。一是提前建立人口信息台账,为两员选调提供底数,为数据评估提供对比依据。针对历次人口普查中容易发生出生、死亡人口漏填的问题,我们及早谋划,开展2009年11月1日以后出生、死亡人口的一次性摸底调查,部署普查登记前的出生、死亡人口台账记录工作。二是利用部门资料评估对比。建立了部门资料的定期报送制度,及时收集各部门与人口普查有关的行政记录资料,加强比对评估。三是突出宣传重点。在突出宣传提高知晓率和配合程度时,大力宣传普查机构依法普查保护居民隐私,普查对象如实申报各项政策,以此来破解普查对象对如实申报存在的顾虑,提高普查数据质量。
2.加强清查摸底阶段的质量控制。一是设计清查摸底表。为了确保摸底工作质量,专门设计了清查摸底表,细化摸底项目,对人户情况进行详细摸底,确保摸底后的数据审核评估工作有据可依。二是将人户分离人口联系核对和普查定位作为中心工作。组织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通过分阶段、分层次、多措施地核对定位,确保人户分离人口的重复登记问题大大减少。
3.强化登记阶段的质量控制。一是制作普查表挂图。为提高普查员登记质量,我市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口信息示例填在表上,制作成挂图的样式,下发到每个普查区及住宅小区张贴,让普查对象消除疑虑,早做准备,便于普查员入户询问登记顺利,从而提高了普查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建立普查登记期间工作制度。制订应急预案,建立普查办人员值班制度、分工联系制度、巡查指导制度,组织开展了登记工作的质量验收。三是提高入户登记质量。要求在登记阶段,先慢后快,抓好头几天的调查质量,及时发现、消除调查登记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防止出现倾向性错误。定期召开调查员、调查指导员的业务碰头会,集中对调查表进行业务审核,进行互相纠错,发现漏登错登及时更正。四是明确复查重点。登记结束之后,立即启动登记复查工作,组织各地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自查、互查和议查工作。同时加强比对评估,做好查漏补缺。
4.严格数据处理阶段的质量控制。一是注重协作。普查的登记资料通过光电扫描录入,修正数据的过程非常复杂,为此我们在数据处理前做好了普查表的预审工作,注重加强数据处理人员与业务人员的密切合作,形成无缝衔接。二是规范流程。为防止产生再生性差错,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精心组织数据录入工作,同时进行全面复录,防止人为差错的出现。三是强化审核。根据国家、省审核条件,我市又新增了审核条件123条,其中短表6条,长表117条。重点对流出人口与流入人口的平衡、年龄与受教育程度、年龄与离开户口登记地原因、受教育程度与就业、行业与职业对应等关系进行了强化审核。四是自编各类程序。在光电扫描中,我们编写了编码空值审核程序,对普查表所有项目进行空值审核;在数据审核基本完成后,我们又自行开发了长短表的汇总程序,对各类总量、结构数据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对今后人口普查数据质量控制的几点建议
人口普查是一项十分繁重、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确保普查数据质量,必须提前谋划各项质量控制预案,把握好每个工作环节。
1.继续完善普查方案。尽管本次普查国普办在普查工作开展前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对各种类型人口状况进行了试点,完善了普查方案,但由于人口状况的复杂性、基层情况的多变性及基层普查队伍的素质还达不到普查要求,致使普查方案中的一些设计未能取得如期效果。因此,在今后普查工作开展前,还要继续完善普查工作方案,充分考虑人口变化的特殊性,考虑基层普查力量现状及实施中的可操作性,提前制订各项工作细则,并多方广泛征求意见,特别是多征求参加过普查的最基层人员意见,尽早下发基层进行学习讨论,提前熟悉掌握普查方案。特别是对普查指标的设置、指标内涵的解释等方面还要进一步细化,做到指标设置更科学,指标理解更容易。
2.真正让政府主导普查。现在周期性的普查工作比较多,每次普查国务院发文均要求各地政府组织普查机构,指导开展当地普查工作,但在实际工作运行过程中,由于政府领导分管条线多,无法真正主导普查工作,部门力量也相当薄弱,不能抽调精干力量集中普查,往往是统计部门既要完成繁重的日常统计工作,还要在普查中担当主角,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因此建议要大力推动由政府分管领导主抓普查工作,由政府分管秘书长任普查办主任,集中相关部门力量,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普查的工作机制。这样可以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普查,增加“两员”选调渠道,提高“两员”素质,加强部门资料共享,从而提高普查数据质量。
3.探索建立一支稳定的普查队伍。目前在国家、省及市层面已基本建立了国家系统的普查中心,有专业的普查队伍,但在县及县以下没有专业的普查队伍及人员,无论是经济普查,农业普查还是人口普查,还是日常开展的人口抽样调查和劳动力调查,各地都要临时搭建普查班子,组织普查队伍。而且即便是市及以上普查机构也存在人员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普查人员的不稳定势必影响到普查数据质量。因此,面对周期性普查工作量大、要求高,日常人口和劳动力调查时间紧、专业性强的现实,有必要探索建立一支稳定的基层普查(调查)员队伍。可通过乡(镇、街道)聘请一批比较固定的调查员,建立普查(调查)员名录库,进行动态管理,定期培训,根据工作量发放补贴。补贴经费由国家、省、市、县、镇(街道)各级财政各出一部分予以保障。如果有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普查员队伍,必定会大大提高调查效率及调查数据质量。
4.做好重点阶段数据质量控制。在继续细化各阶段数据质量控制措施的基础上,要做好重点阶段的质量控制,特别是要加强清查摸底和登记阶段的数据质量控制。在清查摸底阶段,完善清查摸底方案,设计简单明了的清查摸底表式,确保清查工作定大局。在登记阶段,严格登记期间的工作流程,把握先快后慢的工作节奏,强化普查指导员对普查员的指导工作,定期进行核查议查,汇总上报登记进度,做好登记数据的快速汇总,及时对登记数据进行评估分析,防止出现倾向性错误,将各项登记误差减少到最低。
5.做好质量控制的经验总结。在普查结束后,对普查数据质量控制工作得失要进行及时总结,召开多层面的普查业务和工作经验交流总结会,对普查中好的质量控制工作方法进行推广,应用到今后的人口普查和日常的人口劳动力调查中,而对影响数据质量的一些因素要加以重点关注并改进方法。
嘉兴市人口普查办公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