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文化”析
范作申
研究日本文化往往要涉及神道、花道、茶道、香道、书道、武士道等,研究“道文化”现象,对于日本文化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考察“道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构筑“道文化”的理论框架。
一、“道”的3个发展阶段
何为“道”?有些日本学者认为,所谓“道”,就是一种生活技术、专门的学艺。如果站在这个角度,从表层观察茶道、花道、香道、书道、歌道,或许还可以成立,但它却无法对神道、武士道等做出科学的解释。为了对“道”进行全面、科学的解释,有必要对“道”进行深层的历史分析。
在“道”的发展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原始阶段
日本古典名著《日本书纪》、《古事记》、《万叶集》中所记述的“道”,多被用于指具体的事物。如《古事记》中的“道”多用来指道路、街道;抽象地使用时,也指地区和分国。《万叶集》中的“道”也一般用来指道路、大路;个别地方引申出“旅行”之意。《日本书纪》中,“道”被用来指现实的、具有日常生活意义的事物。日本奈良时代(公元710年至公元784年),“道”仍未具有抽象的哲学成分。从《风上记》、《祝词》、《宣命》中有关“道”的用法来看,足以证明这一点。进入日本平安时代初期(公元794年至公元1192年),在《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土佐日记》、《大和物语》等作品中,有关“道”的使用方法依然没有大的变化。
(二)第二阶段——理性化阶段
自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开始,“道”具备了精神及技艺的含义。当时,日本国内出现了摄关政治,提倡国粹文化,促使“道”的概念有所升华,已逐渐升华为学艺、修炼之意。
(三)第三阶段——日本化阶段
日本江户幕府时代(公元1603年至公元1867年),朱学(朱子学)成为日本的官学。这时,日本的封建儒学家们使“道”变得神圣起来。人们知道,中国儒学的“道”,如“率性之谓道”(《中庸》)、“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等,一般是指个人的实践。朱子将“道”解释为“事物当然之理”。江户时代,“道”与“理”一样,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中出现于江户时代的武士道就是最好的例子。几乎出于同一时代的茶道、花道、香道等也同武士道一样,被赋予神秘色彩。于是,“道”便发展为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它往往被用来表示外来文化日本化转化过程的完成,标志着外来文化的内涵已日本化,并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现象。
可以说,从日本封建武士时代开始,“道”已升华为一种与日本文化密切相关的特殊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孕育了众多的日本传统文化。
二、“道文化”的两个层次及其内涵
“道文化”涉及的面很广。具体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以神道、儒道、佛道为主要代表,称信仰层“道文化”。第二层次以茶道、花道、香道、书道、歌道为主要代表,称艺术层“道文化”。
(一)第一层次——信仰层“道文化”
除神道教外,按照通常的称法,儒道、佛道本应分别称儒教、佛教。笔者之所以改变其称呼,在于强调它们所具有的日本文化特性。众所周知,神道、儒道、佛道分别受到道教、儒教、佛教的巨大影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三教的形式。但是,一经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其精神内涵又往往区别于三教。
1.神道。“神道”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在《易经》、《彖观卦》中有“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之说。日本最早的用例见于《日本书纪》,其中有“用明天皇”、“信佛法尊神道”及“孝德天皇”“尊佛法轻神道”的说法。这里的神道是指日本固有的信仰、礼仪,与从中国传人的佛教相对应。日本最古的历史和宗教书籍《古事记》、《日本书纪》常常把日本固有的信仰和礼仪称为“本教”、“神习”、“神教”、“德教”等。可见神道的概念并不是最初就有的。日本著名学者福永光司曾对道教与日本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他所著的《道教与日本文化》从7个方面论证了天皇、神道与道教间的密切关系。这7个方面包括:①天皇与真人。《日本书纪》称天武帝谥号为“天滞中原瀛真人”。另外,“八色姓”(公元684年由豪族组成的中央集权制制定的姓氏名位)中“真人”居首位,并规定“真人”之姓只授皇族。②天皇的象征为镜与剑。③天皇与皇室重视紫色。④追崇天皇为现世神。⑤为天皇祝寿的祝词提及“东王父”、“西王母”、“皇天上帝”、“三极大君”、“银人”等。⑥皇室定期举行四方拜[1]仪式。祝词多提及“过度”、“急急如律令”等道教常用咒语。⑦神道一贯强调“日本为神国,天皇为天神的子孙、现世神”。[2]日本人利用道教概念创造了自己的神道教。神道概念在古代日本得到发挥与改造。神道各派都有各自的解释。伊势神道经典《神道五部说》中有“神垂以祈祷为先,冥加以正直为本,任其本心,皆得大道”。创立垂加神道的山崎闇斋认为:“道是日神之道,[3]教是猿田彦之教。”[4](《垂加社语》)。复古神道的倡导者本居宣长进一步发挥这种“神道即王道”的理论,认为:“要问此道是什么?不是天地自然之道,不是人造之道。此道是由可畏的高御产巢日神之御灵,授赐天照大神而传下来的道,所以是神之道(《直毗灵》),此道必定普遍流行于万国天地之间。”(《玉胜间》)到了近现代,神道学家对神道的解释更加系统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河也省三的解释。他认为:“神道是神之道。神道自古以来就是日本民族的生活原理。日本民族以尊奉、赞美、体现和发扬皇祖天照大御神的御神德为生活原则,作为国家理想。”(《神道研究》)总之,当代大多数神道学家认为:神道是产生于日本民族中间的,与儒、佛、道相对应的,并在它们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日本固有宗教,是基于日本民族传统祭祀神祇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精神行为,是一种广泛的精神现象和社会现象。可见,最初起源于中国,并与道教密切相关的神道概念,传入日本后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致被日本人注入了新的内容,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日本概念。
2.儒道。日本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是儒学转化为儒道的关键时期。江户时代的儒学家们研究日本传统文化,使儒学与日本固有文化相融合,完成了儒学向儒道的过渡。可以说山鹿素行的忠的理论、中江藤树的孝的理论、佐藤仁斋的古义学及四方扩张发展理论、荻生徂徕的古文辞学及政治道德分离论都为初期儒道奠定了理论基础。正如水户光闇所说:“尊神儒而驳神儒。崇佛老而排佛老。”这句话颇能代表日本人接受儒学,随后将其转化为儒道的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由于儒学转化为儒道,实现了日本化,使得儒道的价值观、伦理及教育思想渗透到社会各阶层,从大名、武士到町人、农民都成为儒道的自觉接受者。这种传统逐代相传。日本明治15年(1882年)元田永孚受命编写《幼学纲要》,强调孝行、忠节、识恩、和顺、友爱、信义、勤学、立志、诚实、仁慈、礼让、俭朴、忍耐、贞操、廉洁、刚勇、公平、度量、识断、勉职共20条。明治37年(1904年)出台的《高等小学修身书》强调孝行、友爱、识恩、正直、亲切、正义、仁慈、勇气、忍耐、反省、节制、品位、修德共13条。可以说从这时起儒道已具备了完整的体系。
必须指出的是,从儒学转化为儒道时起,一部分儒学家便以“学儒成贤”为最终目标,他们怀着求道者的热情和救世主的信念,追求纯粹的精神境界,这使得儒道成为一种近似于宗教的信仰行为,而这恰恰构成日本儒道的一大特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丸山敏雄[5]创造了纯粹伦理,使儒道更具现代特色。这种儒道所提倡的精神更加接近日本人重实际利益的价值观,而与中国的儒学形成鲜明对照。
3.佛道。佛教传入日本,成为一种有别于他国的、具有日本文化特征的佛道文化。奈良时代日本修建了许多寺院、神社一体的建筑物。当时人们信守“神为消除前生的罪业,主动归顺于佛”的说法。于是,僧侣向神奉献佛像、佛画、经卷,在神前建佛塔,在神前咏经,神官处于僧侣领导之下,神被授予菩萨尊号。仅以授菩萨尊号为例,延历2年(公元783年)授宇佐八幡神为“大自在王菩萨”称号。延历17年(公元798年)授八幡神为“八幡大菩萨”称号。此外,平安时代,八幡神被塑成菩萨形,人称“人形八幡像”。不仅如此,平安时代日本宗教圣地比睿山、高野山分别在神社内塑建日吉山王、天野丹生明神像,将其奉为伽蓝守护神。平安时代末期,神社的祭祀对象都以佛的面目出现。例如天照大神为“大日如来”、八幡神为“阿弥陀如来”、贺茂名神为“正观音”、春日明神为“不空陀罗观音”等。镰仓时代(1192~1333年)的《天地丽气记》、《耀天地》、《三轮大明神缘起》、《大和葛城宝山记》等书,从理论上论证了神佛习合。尽管明治时代(1868~1912年)日本的国家主义分子极力推行“神佛分离”的政策,但神佛习合的宗教信仰在民间仍有很强的影响力。特别是修验道代表的佛教教派的影响更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又逐渐向神佛习合的方向回归。这是因为日本的民间信仰是以祖先崇拜、民族崇拜为基础的。日本民族早已习惯用佛道的形式祭祀祖先的灵魂,用神道的形式祭祀氏族神。
修验道是由日本佛教派生出的、以山岳信仰为中心的特殊佛教信仰。修验道的宗教活动以山岳修行(亦称入峰)为主,旨在通过痛苦的修炼达到幸福健康的目的。修验道的开山祖为役小角(理源大师)与密教关系甚密。本尊为藏王权现,同时亦有祭拜不动明王、阿弥陀如来、弥勒菩萨之俗。可见修验道虽出于佛教,但其内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日本独特的佛教信仰形式。
回顾日本佛教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佛教从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之后,经历了神佛习合—神佛分离—神佛习合的道路,这与其他国家的佛教发展史有很大不同。另外,由天台宗分化出念佛信仰。天台宗的法华信仰又以日莲的形式在民间流传。由真言宗分化出修验道。总之,佛教日本化的过程也可以说就是佛道化的过程。
(二)第二层次——艺术层“道文化”
第二层次“道文化”包括茶道、花道、香道、书道等。
1.茶道。茶道起源于中国。唐人陆羽著《茶经》,被誉为“茶圣”。奈良时代我国的品茗法传入日本。直到镰仓时代,日本人大多煮茶祭神,剩下的茶叶末才供人饮用,并且其饮法与中国基本相同。
日本室町幕府时代(1338~1573年)僧侣村田珠光(1422~1502年)以宋代的斗茶游戏[6]为基础创造了日本茶道。特别是珠光弟子的学生千利休(1521~1591年)对前人的茶道进行全面改造,创造了茶道理论,规定茶人资格,并且发明了茶道用花及茶点心等,使茶道完全摆脱前期斗茶游戏的影响,成为独特的日本传统文化行为。千利休还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茶师制度,采取师徒密传方法传授技艺。到了江户时代,茶道体系更臻完善,强调“静”、“寂”的美意识。茶的不同的组合创造物与人、物与空间、物与时间的多层联系。
经日本人改造后的茶道,重视喝茶的仪式,注重饮茶时的精神意境与环境。也就是说,饮茶的目的不在饮茶自身,而是通过饮茶活动提高自身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修身养性的手段。
2.花道。供花最初始于古代印度,佛教从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后,供花、插花仅限于寺院范围。日本镰仓时代供花、插花向花道转化。除具备一般插花所包含的意义外。它开始具备花道所具有的独特形式。花道强调阴阳与季节感。强调天、地、人的调和。其组织采取家元式。要求插花必须在特定的场合以仪式的形式完成。1462年即日本室町幕府时代相继出现了“立花”、“抛人花”、“生花”。它标志着供花、插花花道化的最后完成。“立花”强调阴阳协调以及大自然的季节感,有真、行、草之分。“抛人花”强调将花枝与花道闲寂,清静的气氛相协调,追求对称的中庸之美,整体呈人字形。“生花”强调保持草木、鲜花的自然形态,意求表现宇宙与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并根据儒家学说追求天地人,体用留,真副体的三体协调。花道各派拥有各自的家元(宗师)、仪式及花道理论。家元以世袭形式相传,各派都有独具特色的花道操作仪式及花道理论,以强调花道的精神境界。
3.香道。在日本,香道出现之前的香,其香味的意义是首要的。香最初为佛教供香,几乎是同佛教一道传入日本的。镰仓时代末期,三条西实隆(1455~1537年)创造了香道,赋予香以新的含义。他本人也因此成为香道第一家。香道与茶道、花道一样,通过特定的组香、闻香仪式渲染“清”、“寂”的气氛。香道包括10种香、[7]竞香、[8]组香。[9]自三条西实隆之后,16世纪香道界涌现出众多流派,主要包括御家流派、志野流派、蜂谷流派。与茶道、花道一样,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道文化”似可归纳出以下三点:
第一,武士文化对“道文化”的产生、发展、定型起了决定性作用。被日本史专家称为大变动时期的日本幕府时代,正处于日本历史的转型期,是日本历史上一个剧变的时代,同时在文化、思想领域也是一个重要的开拓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对日本民族文化的再创造,“道文化”的出现标志着日本文化自觉时代的来临。
第二,“道文化”是大和民族文化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在“道文化”的结构中,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各执一端。大和民族在发展自身文化的过程中,引进并糅合了各种外来文化,使它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构成日本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线索,给日本文化的开拓演进带来了活力。它不仅产生了滋养日本传统文化不竭的美感源泉,而且构成了日本文化肌体上的血肉。“道文化”的基础是外来文化。外来文化传入日本并实现日本化的主要标志就是这些文化现象的“道化”。也就是说,“道化”的过程就是对外来文化的改造过程,一旦完成“道化”,这种外来文化就不再是它本身,而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第三,“道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日本文化形式,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使儒、道、佛诸教在日本的存在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亦使饮茶、烧香、插花等日常生活行为成为不同于它自身实用价值的,具有深邃意境的日本传统文化行为。
(原载《日本学刊》1991年第4期)
【注释】
[1]四方拜为神道仪式,拜东西南北四方角,以求除灾赐福。
[2][日]福永光司《道教与日本文化》,人文书院1982年版。
[3]日神亦称天照大御神,天照大灵贵、天照坐皇大御神,是象征太阳神的女神。系神道教尊奉的主神、日本皇室祖先神,该神后裔为日本天皇,受命世代统治日本。
[4]猿田彦为日本国神之一,据传身长7余尺,鼻长7尺。相传是迎接天照大神之孙琼琼杵尊下治人间之神。后来坐镇五十铃河。后世还奉其为演员神,闹市神。神道教的更庚申祭就是祭祀该神。
[5]丸山敏雄(1892~1948年),日本纯粹伦理亦称实践伦理的创始人,著有《丸山敏雄全集》20卷。
[6]斗茶为品评茶叶质量、产地的游戏。
[7]以一种香为基础,另外取两种香与之相配,组成新香,然后对新香作出评价。多以10种香为一组。
[8]亦称竞香马。将身高8厘米左右,分别穿红、黑服装的偶人置于香盘之上。主持者将某香取出,由两位分别代表黑、红偶人的竞香者猜为何种香,猜中者进一格,以先到达终点者为胜。
[9]组香与文学作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古今香”为例,必须由莺、蛙、歌三要素组成。首先将香分成若干包,分别代表莺、蛙、歌,结合《古今集》诗歌,按规定拆包闻香,现配香种类已达700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