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俄罗斯人口发展现状

俄罗斯人口发展现状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述状况的形成与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此外,这种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也是由俄罗斯独特的发展历史所决定的。根据2002年全俄人口普查资料,俄罗斯共有2940个城市居民点。
俄罗斯人口发展现状_俄罗斯人口安全与社会发展

一、俄罗斯人口发展现状

(一)人口总量与分布

苏联解体后,作为法律继承者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政治、经济、军事、自然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它的大部分领土和居民。作为苏联的最大加盟共和国,俄罗斯拥有苏联76.3%的领土面积,达1707.54平方公里,人口1.485亿,相当于苏联解体当年全苏人口的51%。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的统计数据,到2004年中期,俄罗斯人口总数为1.423亿,占世界同期63.776亿总人口的2.23%,在世界各国人口总量排名中位居第八,位于中国(13.13亿人)、印度(10.81亿人)、美国(2.97亿人)、印度尼西亚(2.23亿人)、巴西(1.81亿人)、巴基斯坦(1.57亿人)和孟加拉(1.5亿人)之后。[1]

根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07年1月1日,俄罗斯境内常住人口总数为1.422亿。人口总量比上年同期减少了56.12万,下降了0.39%。[2]

1.人口地理分布

人口密度小、分布严重不均衡是俄罗斯人口地理的两大基本特征。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所拥有的人口数量只有8.4人;同时,它也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不均衡的国家之一,全国总人口的85%集中在不到1/4的国土上,而其余15%的人口则零星散布在其余3/4的广大土地上。在俄罗斯的西部,即它的欧洲部分,平均人口密度大约为每平方公里27人,其中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几乎与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接近,北高加索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很大。相比之下,俄罗斯北部、中部和东部的辽阔土地上人口密度则很小,每平方公里只有1人左右,个别地区,如埃文克和泰梅尔两个自治区,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0.03~0.06人。

上述状况的形成与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俄罗斯绝大部分国土位于北纬50°以北,寒带和寒温带区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中65%属于冻土地带,16%位于北极圈内,这些地区生存条件相当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所以除少数军事人员之外,难得有普通居民在此落户。此外,这种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也是由俄罗斯独特的发展历史所决定的。俄罗斯的大片领土、特别是东部和北部的广大区域是在最近200年间依仗武力强行从他国夺取而来的,这些“新领地”远离俄罗斯的核心地带,原本就人烟稀少,纳入俄罗斯版图后当地原有居民又遭到驱逐,加之基础设施落后,经济不发达,人文环境欠佳,很难留住新迁移民。而俄罗斯的西部,即欧洲部分,是俄罗斯民族的发祥地和传统聚居地,那里有着良好的人文环境,适合人类居住。

2.人口行政区域分布

截至2006年1月1日,在俄罗斯七大联邦区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是中央联邦区,达3735.6万人,其他依次为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3051.1万人)、南部联邦区(2279.0万人)、西伯利亚联邦区(1967.6万人)、西北联邦区(1362.8万人)、乌拉尔联邦区(1224.4万人)和远东联邦区(654.7万人)。土地面积只占全国总土地面积17.15%的中央区、伏尔加河沿岸区和南部区3个联邦区聚集了全国人口的63.5%,而土地面积占全国总土地面积86.66%的西伯利亚区、西北区、乌拉尔区和远东区4个联邦区所拥有的人口数量总和只占全国人口的36.5%。人口密度最大的中央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将近58人,而人口密度最小的远东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人。

表3-1      俄罗斯各联邦区人口状况(2006年1月1日)

img18

资料来源:[俄]联邦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gks.ru/scripts/db_inet/dbinet.cgi

3.人口城乡分布

俄罗斯曾经是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与发达的工业化水平相伴,它的城市化水平相当高,具体表现在总人口的73%为城市居民,农村人口只占27%。2003年,全世界各地区平均城市人口比重大约为48%,其中发达地区为75%,不发达地区为42%,最不发达地区只有27%,欧洲平均水平是73%。[3]由此可见,俄罗斯城市化的水平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接近西方发达地区,与欧洲平均水平相当。其实,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人口城市化水平曾经超过73%,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出生率低于农村,城市人口比例有所下降。

全俄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位于西起圣彼得堡、东至伊尔库茨克、南到索契的狭长三角地带上,它包括莫斯科、圣彼得堡、下诺夫哥罗德、喀山、萨马拉、新西伯利亚等中心城市,同时,国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也集中在这一地带。

在七大联邦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西北区,城乡人口比例为82∶18,其他各联邦区城乡人口比例依次为:中央区为80∶20,乌拉尔区为79∶21,远东区为74∶26,西伯利亚区为71∶29,伏尔加河沿岸区为70∶30,南部区为57∶43。

根据2002年全俄人口普查资料,俄罗斯共有2940个城市居民点。在习惯上,俄罗斯将城市居民点分为两类:城市和城市类型的居民点,后者指城市人口居住的远离城市的厂矿、科研机构、军事设施等。俄罗斯城市人口的90%居住在城市,只有少量居住在城市类型的居民点。城市类型的居民点普遍较小,居住人口不满1万的大约占据了其中的63%。人口不足5万的小城市有768座,占城市总数的70%,在那里只居住着17%的城市居民,平均每座城市的居民只有2.2万人。俄罗斯目前共有14.2万个农村居民点。农村人口的一半居住在居民人数在1000以上的大型农村居民点。[4]

俄罗斯城市人口比重大,而且居住高度集中在几座大城市里。统计资料显示,将近1/5的全国人口和超过1/3的城市人口聚集在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下诺夫哥罗德、叶卡捷琳堡、萨马拉、鄂木斯克、喀山、车里雅宾斯克、顿河-罗斯托夫、乌法、伏尔加格勒和彼尔姆13座大城市里,而其余的广大地区和众多的城乡居民点则人丁散落、居民寥寥。全国人口高度集中在国家的西部,高度集中在13座大城市里,这“双高”可以说是俄罗斯人口分布的最典型的特征。

截至2006年1月1日,俄罗斯拥有10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有11座,人口在50万~100万的城市有23座,人口在25万~50万的城市有40座,人口在10万~25万的城市有94座。

表3-2      人口在100万以上的俄罗斯城市(11座)

img19

续表

img20

资料来源:[俄]联邦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gks.ru/free_doc/2006/b06_13/04-14.htm

表3-3      人口在50万~100万的俄罗斯城市(23座)

img21

续表

img22

资料来源:[俄]联邦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gks.ru/free_doc/2006/b06_13/04-14.htm

(二)21世纪初的人口形势

历史老人往往乐于捉弄那些形形色色的预言家们,不时地让他们为自己以往错误的预言而汗颜和羞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苏联人口学家和统计学家曾经多次对2000年苏联人口数量进行过预测,结论是届时苏联人口将达到3亿~3.1亿人。在80年代,苏联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这更加增强了人们对苏联人口增长的信心,连最保守的学者也纷纷提高了自己的预测值。[5]不幸的是,在历史跨入新千年之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便于1991年宣告解散,化作15个独立的国家。当2000年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苏联地区的人口非但没有增加到3亿,反而出现了与之完全相反的情景:人口下降像瘟疫一样在这一地区蔓延,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3国人口在下降,独联体12国中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口下降。[6]

目前,俄罗斯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民族史上从未有过的旷日持久的,并且还在不断加剧的非战争因素人口危机。全国人口灾难性地持续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10多年呈负数,人口构成急剧老化,社会劳动力储备日益萎缩。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原本就地广人稀的国家来说,这意味着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灾难,它已经并且还将继续长期地深刻影响着俄罗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民众心理。这场不期而至的社会现象被俄罗斯人口学家称做第四次人口危机。与前三次分别由战争和饥荒引发的人口危机的显著区别在于,此次危机发生在和平时期,并且持续的时间空前漫长。

20世纪末,许多西欧发达国家的人口发展陷入停滞状态,其中一些国家还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种负增长是在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它的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俄罗斯的人口负增长与此完全不同,因为,它是在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经济恢复增长阶段,其表现形式是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均预期寿命逐年下降。

2003年,俄罗斯人口出生率达到了10.2‰,这是10年来该国人口出生率首次恢复到两位数。俄罗斯的政治家们为此欣喜若狂,普京总统在2004年新年致辞中对此大加赞扬,认为这是俄罗斯人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表现。[7]然而,就在人口出生率创下10年来最高点的同时,人口死亡率也打破了10年来的最高纪录,达到了16.4‰,比同期其他欧洲国家高出2~4倍。[8]2004年,俄罗斯人口出生率虽然继续维持着两位数,达到10.4‰,但死亡率同样也保持着16‰的高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2005年为-5.9‰,2006年为-4.8‰。[9]可见,俄罗斯的人口危机远未结束,人口下降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人口形势依旧十分严峻。

当前俄罗斯人口形势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总人口持续减少并呈加速下降趋势

2002年第八次全俄人口普查之后,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根据最新的普查数据对1989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以来的人口数据进行了追溯调整,按照调整前的口径,俄罗斯人口的历史峰值是1992年的1.483亿,而按照调整后的口径,则是1993年的1.486亿。[10]下文将主要根据调整后的口径进行分析。

1993年,俄罗斯人口达到了历史最高值——148561694人。其中城市人口为1.087亿,同比减少70万,农村人口为0.399亿,同比增加80万,农村人口的增加弥补了城市人口的减少,支撑了总人口的微弱增长。城乡人口比例由维持了多年的74∶26变为73∶27,城市人口比例出现了战后的首次下降。

1994年,俄罗斯全国常住人口减少了20万,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次出现的人口下降,1995年人口总量与上年持平,1996年再度出现下降,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人口总量连年下降,1997年同比减少30万人,2000年同比减少60万人,2002年同比减少110万人。截至2007年1月1日,俄罗斯常住人口数量比峰值年份的1993年累计减少了640万,下降了4.3%。

根据笔者依照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历年公布的数据计算,1994~2006年,全俄共接收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来移民545.66万,如果不将他们计算在内的话,那么俄罗斯人口实际减少的数字就不是640万,而应当是1185.66万,下降幅度达8%,平均每年减少将近100万人。[11]

img23

图3-1 历年1月1日俄罗斯常住人口数量(1990~2007年)(单位:亿人)

资料来源:[俄]联邦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gks.ru/scripts/db_inet/dbinet.cgi

和平时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大规模的人口缩减,在全世界各民族历史上恐怕都是不曾有过的。据美国移民局统计资料显示,1992~2003年,世界上共有10多个国家出现人口负增长,但人口下降的幅度和速度没有一个国家像俄罗斯这样剧烈。[12]

俄罗斯人口的持续减少已经不是个别地区的局部现象,而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2002年年底人口普查时,全俄89个联邦主体中有66个出现人口负增长,接近总数的七成半。由于人口的大量减少,广大城乡出现了十分凄惨的社会景况。在城市,鉴于人口数量已达不到城市的基本要求,许多城镇建制被撤销或合并;在乡村,因人口自然损失或居民外迁形成了大量的无人村落,田地荒芜,鸡犬绝迹,一片衰败景象。

2002年与1989年相比,城市和城市类型的居民点已由3230个消减到2940个,减少了290个;有人居住的村庄从152922个减少到142201个,减少了10721个,而事实上另外还有2279个村庄也已无人居住,只是尚未正式注销而已,这就意味着在13年里有居民的农村居民点实际减少了13000个。在剩余的139922个村庄里还有34000个居民点(占总数的24.30%)人口不足10人,这些农村小居民点大多地处偏远,经济文化落后,现代基础设施不全,很难吸引外来人口,那里的居民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俄罗斯官方文件将这类村庄形容为“绝种的村庄”,意即它们已经完全丧失了人口再生产能力。[13]

表3-4      俄罗斯城市居民分布状况(1989~2002年)

img24

资料来源:[俄]联邦国家统计委员会:《2002年全俄人口普查总结》,http://www.gks.ru/PEREPIS/report.htm

表3-5      俄罗斯农村居民分布状况(1989~2002年)

img25

续表

img26

资料来源:[俄]联邦国家统计委员会:《2002年全俄人口普查总结》,http://www.gks.ru/PEREPIS/report.htm

在2002年人口普查时,七大联邦区中有5个区人口呈负增长,只有中央区和南部区人口略有增加,其中,中央区人口增加的原因并不是人口的自然增长,而是由跨区间的人口迁移造成的。除中部和南部的少数地区外,全俄大多数地方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口下降,范围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其中西北区、西伯利亚区和远东区人口下降最为显著,西伯利亚东南部与中国、蒙古两国相邻地区及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远东的萨哈林州、堪察加州、楚科奇自治区,西北的新地岛及乌拉尔山脉以西的广大地区,人口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15%。情况略好的是乌拉尔区、伏尔加河沿岸区和南部区,那里除部分地区人口下降以外,还有一些地区实现了人口增长,甚至高速增长,特别是在乌拉尔区的中部和南部区的亚速海—黑海东岸的北高加索地区,平均人口增长幅度达到了10%~15%。但少数地区的人口增长弥补不了全国性的人口缩减。

2002~2005年,俄罗斯的人口形势继续恶化。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俄罗斯七大联邦区无一例外均出现人口赤字,全国人口死亡率是出生率的1.5倍,有17个联邦主体死亡率是出生率的2.0~2.6倍。[14]与全国人口峰值年份的1993年相比,除南部区之外其余各联邦区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详见图3-2。

img27

图3-2 俄罗斯各联邦区人口数量变动情况(1993~2006年)(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俄]联邦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gks.ru/scripts/db_inet/dbinet.cgi

2.死亡率居高不下,出生率低位徘徊

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多种因素所致,俄罗斯在历史上就是个人口死亡率偏高、出生率偏低的国家。这一高一低从根本上决定了俄罗斯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抑制了其人口的自然增长,使其在漫长的岁月里人口数量的增长十分缓慢。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时期,俄罗斯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比较平稳,每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维持在4.6‰~6‰。进入90年代,由于生育不振和死亡加剧,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从2.2‰直线下跌。苏联解体的1991年,俄罗斯全国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0.7‰,勉强保持了正增长。从1992年开始,人口自然增长率便出现负增长(-1.5‰),出生率跌到世代更替水平以下,当年人口减少近22万(未将外来移民计算在内,下同),随后的10余年间该项指标不仅没有改善,相反负数却在不断增大。1993年人口下降数字骤然增加到了75万,以后的年份人口减员都在70万以上。1999~200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维持在-6‰以下,其中农村则在-7‰以下。2004~2005年,人口负增长有所缓解,分别为-5.6‰和-5.9‰,2006年为-4.8‰。详见表3-6。

进入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人口死亡率大幅攀升,连年维持在14‰~16‰的高水平上。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院士尼古拉·格拉西门科曾经形象地比喻道:“俄罗斯每天差不多要损失两个村庄的人口,每年要减少将近一个中等州的人口。”这位院士还指出:“如果单从人口死亡率上看,我国还未进入文明国家之列,基本上与非洲国家的水平相当。”俄罗斯科学院国民经济预测研究所人口和人类生态学中心主任阿纳托利·维什涅夫斯基甚至认为,俄罗斯目前的人口死亡率已与20世纪初沙皇统治时期的水平相当,倒退了整整一个世纪,现在的俄罗斯男子伤亡率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不相上下。2003年,俄罗斯居民中女性和男性的平均寿命分别较美国少7.6岁和15.4岁、较法国少11.1岁和17岁、较瑞典少10.3岁和19.1岁,与日本相比差距则更大,少13.1岁和19.6岁![15]与以往相比,在死亡人口中有两点十分突出:那就是非正常死亡人口比例大增和青年男性死亡率奇高。在死亡原因中,酗酒、吸毒、疾病、暴力、自杀、谋杀和恶性事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10余年里,俄罗斯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在20‰~25‰的水平上,到了60年代后期,战争年代出生的人口进入婚育年龄,由于他们人数有限(战争期间出生人口较少),也由于当时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全国平均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降到了15‰以下。此后,随着苏联政府鼓励生育政策的落实,以及人口学界“三子女家庭”倡议的推动,出生率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80年代曾经达到过16.6‰(1985年),随后又开始下降。苏联解体后的90年代,俄罗斯人口出生率更是出现了断层式下降,从而成为战后出生率最低的时期。从表3-6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人口出生率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基本保持在14‰~17‰,而90年代则下降到了一位数。与此同时,死亡率则由七八十年代的8‰~12‰上升到了11‰~16‰,新千年后接近17‰。最近几年出生率略微有所上升,但死亡率上升的速度更快,人口再生产能力仍然明显低于人口更替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1992年俄罗斯死亡人口是出生人口的113.85%,此后年份的数字依次为:1993年154.41%,1994年163.43%,1995年161.59%,1996年159.60%,1997年160%,1998年154.97%,1999年176.53%,2000年175.66%,2001年171.92%,2002年166.95%,2003年160.14%,2004年152.77%,2005年158.08%,2006年146.71%。不仅如此,出生人口的绝对数也在持续减少。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出生人口均在200万以上,1992年降为158.76万人,1993年为137.90万人,1996年为130.46万人,1999年只有121.47万人,2000年起开始有所回升,2004年达到150.25万人,2005年又降至145.74万人,2006年再恢复到147.62万人,但始终低于死亡人口数量。自1992年起,全俄人口每年自然减员均以10万人计,1992年最少,为21.98万人,此后的年份都在60万~100万人,呈现出明显加速下降的趋势(详见表3-6)。

表3-6      俄罗斯人口自然运动指标(1970~2006年)

img28

续表

img29

资料来源:[俄]联邦国家统计委员会:《2001年俄罗斯统计年鉴》,第104页;《2005年俄罗斯统计年鉴》,第105页;联邦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gks.ru/

同期,世界人口平均出生率为22‰,死亡率为9‰,特征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发达国家这两项指标分别为11‰和10‰,欧洲平均水平为10‰和11‰,特征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俄罗斯的特征是低出生率、高死亡率,它的人口出生率与欧洲平均水平大体相当或略低,而死亡率则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和欧洲平均水平。在1995~2000年世界各国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排名中俄罗斯名列倒数第四。[16]

根据欧盟有关组织的统计,目前多数欧洲国家的人口增长都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两低”状态,其中,有18个国家出现人口负增长,但同时都能维持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基本平衡。而俄罗斯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它在出现低出生率的同时又面临着高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为1∶1.5~1.7,在俄罗斯卫生部近年的统计报表中,这一比例的峰值年份曾经达到过1∶7。[17]

俄罗斯各联邦区在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上是有差异的,从2004年的情况来看,在七大联邦区中,中央区的出生率最低,只有9.0‰,远东区的出生率最高,达到11.9‰;死亡率最高的是西北区,为17.8‰,死亡率最低的是南部区,为13.1‰。7个联邦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负数,其中人口下降最多的是中央区,下降最少的是南部区。

表3-7      俄罗斯全国及各大联邦区人口增长指标(2004年)

img30

资料来源:[俄]联邦国家统计局:《2005年俄罗斯统计年鉴》,莫斯科,2006年版,第106~123页。

令俄罗斯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最近20年间,新生婴儿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死亡率逐年下降,这算是俄罗斯人口形势中少有的积极因素。多少年来,居高不下的新生婴儿死亡率令俄罗斯政府和号称发达的俄罗斯医学界十分难堪,20世纪70年代,新生婴儿的死亡率曾经高达22‰以上,80年代略有下降,90年代下降到了20‰以下,新千年后又进一步下降。详见表3-8。

表3-8      俄罗斯1岁前婴儿死亡率(1970~2005年)      单位:‰

img31

资料来源:[俄]联邦国家统计局:《2005年俄罗斯统计年鉴》,第128页; 2005年数据根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gks.ru/free_doc/2006/b06_11/05-05.htm

不过,有关国际组织的统计数据要高于俄罗斯自己公布的数据。例如,在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索拉亚·艾赫迈得·欧拜德博士的《2004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中,2004年俄罗斯婴儿死亡率为16‰,同期欧洲平均婴儿死亡率为9‰。其中,北欧和西欧均为5‰,南欧略高,为7‰,东欧最高,为14‰。俄罗斯的数字远远高于欧洲的平均水平,也比东欧的平均水平高出两个千分点。[18]

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持续相伴必然导致人口总量的下降。图3-3直观地反映了最近10余年俄罗斯的人口变化情况,即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的相互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出生率略高于死亡率,因而总人口有少量增长;1991~1992年,出生率与死亡率完全接近,人口总量停止增加;此后死亡率持续上升,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总量开始缩减;2000年以后出生率缓慢上升,但死亡率也随之上升,两者的差距仍在拉大,人口总量依然在大幅下降。

img32

图3-3 俄罗斯出生率与死亡率对比(1990~2006年)(单位:‰)

3.预期寿命同比缩短,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100多年来,俄罗斯人口的平均寿命始终低于大多数欧洲国家。根据第一次全俄人口普查统计资料,1896~1897年,在沙俄帝国生命质量相对较高的地区(欧洲部分50个省),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0.54岁。20世纪20年代国内战争结束之后,俄罗斯社会生活相对稳定,人口寿命有所提高,但直到1926~1927年,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人均寿命才达到了42.93岁,亚洲地区更低,[19]这种状况在以后的年份里也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变。而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多数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已经达到50岁。

从表3-9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仍然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即便是历史最高纪录的1989年,人均预期寿命也不过69.57岁。近年来由于各种社会因素所致,俄罗斯的人均预期寿命在原本就不高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最低时曾经降到63.91岁(1994年),比1989年减少了5.66岁,此后略微提高,但直到2004年仍然没有恢复到1989年的水平。

表3-9      俄罗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变化情况      单位:岁

img33

资料来源:[俄]联邦国家统计委员会:《俄罗斯人口100年(1897—1997)》,莫斯科,1998年版,第164~165页;[俄]联邦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gks.ru/free_doc/2006/b06_13/04-23.htm

根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4年,俄罗斯人均寿命为65.27岁。两性相比,女性寿命高于男性,前者72.30岁,后者58.89岁,彼此相差13.41岁。城乡相比,城市人口寿命高于农村人口,前者为65.81岁,其中男性为59.38岁,女性为72.65岁;后者为63.76岁,其中男性为57.55岁,女性为71.27岁。男女寿命的差距在城市是13.27岁,在农村是13.72岁。[20]在人均寿命指标上,俄罗斯不仅低于67岁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男性寿命指标甚至低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许多欠发达国家的水平,若与欧洲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加明显了。联合国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专家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在最近20年里,欧盟各国人均预期寿命普遍增加,80岁以上居民的数量翻了一番,目前欧洲居民的平均寿命已接近79岁。[21]

根据联合国人口组织的调查数据,2004年世界人口男性与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达到了63.3岁和67.6岁,几大洲的具体情况分别是:非洲47.9岁/50.0岁,亚洲65.5岁/69.0岁,欧洲70.1岁/78.2岁,拉丁美洲67.1岁/73.9岁,大洋洲71.8岁/76.6岁,北美洲74.5岁/80.1岁。同期俄罗斯男性与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60.8岁和73.1岁(此为预测数据,比俄罗斯官方公布的实际数据略高),状况仅比非洲国家略好。[22]

俄罗斯是个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国家,曾经被联合国人口司列为全球5个男性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23]俄罗斯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根据第一次全俄人口普查,1897年俄罗斯人口性别比例比较均匀,男女比例为49.74∶50.26,差不多是一半对一半。[24]此后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使男性人口大量损失,两性比例差距逐渐扩大。国际上通常将(103~107)∶100作为男女性别比例的正常值,[25]而俄罗斯恰恰相反,女多男少,且女性人口远远多于男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的50年代男女性别之比曾达到1000∶1243,其中,农村达到1000∶1261,此后这种差距一直在逐年缩小,20世纪50年代末人口男女性别比例为45∶55,70年代末为46∶54,80年代末为47∶53。[26]

2005年1月,在境内常住人口中,男性为6660万人,占46.41%,女性为7690万人,占53.59%,女性比男性整整多出了1030万人,特别是在33岁以上的人口中女性数量明显高于男性。在性别比例失衡方面,城市甚于农村,城市人口中男性比例是45.98%,农村人口中男性比例是47.61%。性别比例关系失衡的原因是与男性大量过早死亡密切相关的。据统计,俄罗斯20~50岁成年男性的死亡率比同年龄段女性的死亡率高出75%。[27]

表3-10      俄罗斯各联邦区人口性别比例(2005年1月1日)

img34

资料来源:[俄]联邦国家统计局:《2005年俄罗斯统计年鉴》,莫斯科,2006年版,第90~91页。

在七大联邦区中,中央区、西北区、伏尔加河沿岸区3个联邦区的性别比例差距大于全国平均值,乌拉尔区、西伯利亚区、南部区和远东区4个联邦区小于平均值,其中男女比例最悬殊的是西北区,为1000∶1174,差距最小的是远东区,为1000∶1067。

与2002年人口普查时相比,2005年俄罗斯人口性别比例差距进一步扩大,每1000名男性相对应的女性人数,伊万诺夫为1241人(2002年为1230人),诺夫哥罗德州为1235人(1221人),圣彼得堡市为1229人(1225人),特维尔州为1231人(1222人),图拉州为1231人(1219人),雅罗斯拉夫尔州为1225人(1213人),下哥罗德州为1211人(1202人)。此外,在2002年人口普查时有5个联邦主体女性人口少于男性人口,到2005年除埃文克自治区女性人口超过男性人口外,其余4个地区情况大体依旧,在这些地区每1000名男性相对应的女性分别是:亚马拉-涅涅茨自治区997人,科里亚克自治区985人,勘察加州972人,楚科奇自治区906人。[28]上述数据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女性人口比例相对较高的地区基本上都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与之相反,男性人口比例相对较高的地区则属于边远的经济落后地区。

4.人口急剧老化,劳动力储备严重不足

人口老龄化是俄罗斯面临的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与大多数欧洲国家基本相同,但是,俄罗斯社会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却远远超过了大多数欧洲国家。

20世纪80年代,高于劳动力年龄的老年群体在俄罗斯总人口中的比例接近19%,表明俄罗斯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已经不低,此后持续10多年的人口负增长明显地加快了俄罗斯社会的老龄化进程。2002年人口普查时,俄罗斯人口的平均年龄是37.1岁,比1989年人口普查时高了4.3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为34.1岁,高了3.6岁;女性为39.8岁,高了4.6岁。农村老龄化的程度略高于城市,前者的平均年龄是37.4岁,后者与全国平均年龄相当。两次人口普查期间老龄人口增加了260万,增长了9.5%,而少年儿童数量则减少了970万,下降了27%。这一时期是战后历史上人口出生水平最低的时期,特别是10岁以下年龄组人口急剧下降,减少了43%。1998年,俄罗斯首次出现领取养老金人数超过少年儿童人数。[29]

截至2006年1月1日,俄罗斯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典型的两头小中间大形态,青壮年和中年人口比例最大,达到68.11%,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17.01%,少年儿童比例最低,不足15%,比2002年人口普查时的17%又进一步下降。全俄退休人口已接近3000万,超过总人口的20%,表明人口老龄化问题在俄罗斯社会已相当严重,这是低出生率带来的直接后果。相比之下,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详见表3-11。

表3-11      俄罗斯人口各年龄段数量和比例(2006年1月1日)

img35

资料来源:[俄]联邦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gks.ru/free_doc/2006/b06_13/04-07.htm

多年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俄罗斯,为了填补空缺的劳动岗位,联邦政府和各级联邦行政机构每年都要引进数十万外来劳务人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生儿大幅减少,预示着社会劳动力储备进一步萎缩。2006年的统计数字表明,高于劳动力年龄的人口比低于劳动力年龄的人口多出了579.2万。再过若干年,当目前占总人口比例高达63.28%的适龄劳动力人口陆续进入退休年龄时,社会严重老龄化的各种弊端将充分显现。届时,老龄人口将大比例上升,形成沉重的社会负担,新生劳动力将因数量有限无法填补日益空虚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矛盾将变得更加尖锐,其中城市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将更加显著。

5.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城市化进程出现逆转

2007年1月,俄罗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3%,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接近西方发达国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俄罗斯人口流动出现了“逆城市化”的倾向。

100多年来,随着俄罗斯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比例逐年提高,人口迁移方向始终是由农村流向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在上升。1897年,全俄城市人口只有13.4%(不含芬兰),1914年上升到17%。由于战争的破坏,1920年城市人口降为14%,1923年恢复到15%。1926年为18%,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20世纪30年代城市人口快速增长,1937年达33%,1941年达35%,随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未阻挡城市化的进程,1950年为43%,1957年达到50%。20世纪60年代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的半数,达到了60%,80年代突破70%,1991年提高到73.79%。与此相反,农村人口从50年代开始(除1955年、1956年、1957年)一直在下降。不过,从1992年开始,人口流动趋向一反多年常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开始缓慢上升,这种情况持续了4年之久。从1996年起城市人口的比例再度缓慢回升,但是直到2004年1月仍未达到1991年的水平。2004~2005年,由于农村人口同比增长了1.06%,城市人口同比下降了1.04%,城市人口比例又从上年的73.39%下降到72.99%。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俄罗斯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低于城市,换言之,即农村人口下降幅度高于城市,例如,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为-6.8‰,城市为-5.0‰,农村人口自然减少的幅度大于城市。[30]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降反升,说明俄罗斯城市人口在成规模地向农村迁移。

造成农村人口上升的另一原因是一些城市和城市类型居民点被取消城市建制,改为乡村建制,那里的居民自然也就由城市人口转为农村人口。1989~2002年,联邦政府对国家行政-疆界体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部分原城市居民点由于人口大幅减少已不符合城市居民点的基本要求,被改为农村建制,根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委员会编制的《2002年全俄人口普查总结》,在此期间共有329个城市类型居民点被改造为农村居民点。[31]

在详细考察了最近10余年俄罗斯城乡人口变化的情况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持续了100多年的城市化进程在世纪之交停止了下来,并且出现了逆转,但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这种停止应当是暂时的,俄罗斯人口仍有进一步城市化的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