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流通组织形式的实证分析与启示

国外流通组织形式的实证分析与启示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下逐一进行实证分析。日本综合商社的经营目标是国际市场,其主营业务是以进出口贸易为主。为了控制国内市场批发环节,综合商社通过流通系列化方式,将一些与自己联系密切的批发企业网罗到旗下,组成纵向性的流通体系。可见,向国内流通业倾斜,实施内外贸一体化经
国外流通组织形式的实证分析与启示_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卷

内外贸一体化:国外流通组织
形式的实证分析与启示

郭冬乐

一、国外流通组织形式实证分析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国内、国际贸易一体化,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因此,在市场经济国家,制造商或经销商并没有人为地去区分内贸和外贸,内贸和外贸是有机结合的。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来看,内外贸一体化的流通组织形式或企业经营形式主要有三种:日本综合商社的内外贸一体化流通组织形式;西方工业型跨国公司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经营形式;从本土经营到国际化经营的连锁零售企业集团。以下逐一进行实证分析。

(一)日本综合商社:内外贸一体化流通组织形式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成长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综合商社,是以贸易为主导,集贸易、金融、产业、信息、综合组织与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商贸集团,实行内外贸和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经营,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综合商社有很大的贸易规模,在2002年美国《财富》杂志对全球500强企业经营规模的排名中,日本的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伊藤忠、住友商事、丸红、日商岩井、东棉、日棉分别列在第12位、13位、17位、23位、25位、74位、255位和305位。最大的三菱商事2001年的销售额为1058亿美元,最小的日棉销售额也有164.3亿美元;上述8大综合商社的销售额达5263亿美元。[1]

日本综合商社的活动根基在国内,而其活动范围则是以全球为舞台。它在进行进出口贸易的同时,也从事国内贸易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综合商社的内贸额在其经营额中的比重大多数呈上升趋势。如1983年9大综合商社的平均内贸额占其平均贸易总额的比重为39.8%,[2]到1993年则上升为46.9%,1据日本贸易会统计,到2000年底,被日本政府正式认定的18家综合商社,其营业额中进口占16%,出口占15%,三国间贸易占22%,而国内贸易占48%。

日本综合商社的经营目标是国际市场,其主营业务是以进出口贸易为主。但是,冷战结束以后,日本的泡沫经济开始破裂,国内市场进入了持续低迷的状态,加上与欧美等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出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受此影响,综合商社的贸易额大幅度下降,一些著名的综合商社也背上了巨大的不良债务的包袱,随着90年代日本银行大量从海外撤资,综合商社的交易规模也大幅度缩小。仅以2001年上半年的决算为例,日本著名的8大综合商社,营业额普遍下降了5%~20%。在这一时期,还有一些较有影响的日本综合商社由于债务的拖累和经营困难而倒闭,如安宅产业、东食、大仓商事等。另有一批濒临破产的综合商社为了生存被迫进行重组,如丰田通商、兼松江商等综合商社。日本各大综合商社,为了维持庞大的组织和经营体系的运转,强化了多角化经营战略的实施,以寻求更多的利润增长点,弥补因对外贸易规模的缩减所带来的损失。其中重要的一环便是向国内贸易倾斜,将原来侧重于国际贸易的经营战略,转变为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有机结合、互为促进的经营战略。

日本综合商社发展国内贸易的策略和做法:

一是通过构造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在高起点上介入流通过程,掌握流通的主动权和主导权。首先,综合商社通过投资,在一些大城市、沿海主要港口和交通枢纽地区建立大型仓储和运输设施,作为一级进口基地,再根据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变化,选择合适的时机和价位,组织进口,进行储备,适时地将储备产品运送到各地市场。其次,通过与国内流通企业特别是物流企业进行协作,对现有的物流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配置,构建多层次的包括全国性、县级、市级物流体系,形成一级进口基地→二级批发网→三级批发网→零售网的商流、物流周转网络。再次,综合商社还将自己的物流体系与各批发团地进行对接,加大了物流的扩散力和辐射力。

二是控制国内批发环节,广泛从事批发贸易。为了控制国内市场批发环节,综合商社通过流通系列化方式,将一些与自己联系密切的批发企业网罗到旗下,组成纵向性的流通体系。以加工食品为例,各大商社都建立有自己的食品批发机构,如三菱商事的菱食、三井物产的三友食品、伊藤忠商事的松下铃木等,这些综合商社的批发机构,都与各大超市和食品专卖店有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加工食品市场上具有很强的产品竞争力。

三是加强对流通末端——零售领域的渗透。在80年代,日本各大型垄断厂商开始建立自己的独立营销网络,综合商社垄断贸易业务的局面被打破。另一方面,由于股票市场和公司债务市场逐步完善和健全,一般性生产企业调剂资金的直接渠道也变得多元化,这些企业对从银行、综合商社等间接融资方式的依存度大大降低。为此,综合商社将市场开发的重心由原来的位于经济流程上游的大型生产厂商,向经济流程下游的流通领域特别是零售领域延伸。例如,住友商事全额出资在东京建立了超市总部,并在全国设点组建零售网络;伊藤忠商事、丸红等综合商社还与一些大的通信销售公司和医药零售商共同出资建立商业网点,开展零售业务,对国内流通产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日本综合商社国内贸易商品的主要品种是工业原料和农、矿产品。随着综合商社向流通末端的渗透,利用其进口优势,为定点零售商提供国外知名品牌产品,包括服装、手表、化妆品、洗涤用品、体育用品等,以获取产品高附加值所带来的利益。由最初的单一的生产资料逐步向生活资料扩展,最后发展为包罗万象的经营内容。

90年代以后,综合商社的经营受国际市场影响进入了困难时期,为了渡过难关,各大商社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重点是以资本为纽带,进行企业结构重组和业务整合。丸红和伊藤忠商事从2001年10月开始,将各自的钢铁事业部完全合并;住友商事与三井物产在钢板加工、手机销售、煤炭、建筑材料等方面进行整合;日棉和东棉双方在农产品和医药品方面进行整合。这种整合的主要形式是将不同商社相关的业务部门或子公司剥离出来,组成一个新的部门或公司,以避免不同商社机构重复。另外,各大综合商社进行了重新的市场定位。如三菱商事将今后发展的重心定为IT、实业、流通、金融;伊藤忠商事定位于IT、零售、能源、金融;三井物产10年规划所确定的重点则是物流、实业、金融。可见,向国内流通业倾斜,实施内外贸一体化经营,已成为日本各大综合商社的共识,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二)西方工业型跨国公司: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经营形式

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发展的产物。早在垄断前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便已出现,在19~20世纪之交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才具较大规模。与此同时,作为跨国公司先驱的大型制造业企业相继产生,如德国的拜耳公司、瑞典的诺贝尔公司、美国的胜家缝纫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等。这些大型企业通过建立它们的分销网络实现对国内市场的控制,达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虽也有资本输出,但国际化经营主要是作为辅助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资本积聚和生产的集中加强,逐步形成了垄断竞争和寡头竞争的企业结构,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在电子工业、石油工业、机器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航空制造业及其他许多部门或某一种产品生产中,占有垄断地位和竞争优势,其生产和销售都达到了巨大规模。随着跨国经营的发展,一体化生产和流通网络的建立,跨国公司逐步形成了全球化的经营战略,其生产经营活动的舞台从国内市场延伸到海外市场和全球市场,国际化经营趋势明显加强。据《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提供的数据,2000年,按资产排名的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其资产总额达63000亿美元,其中海外分支机构的资产达24500亿美元,占39%;销售额达48000亿美元,其中海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为24.5万亿美元,占51%(见表1)。

表1        2001年按营业额排名的全球最大30家跨国公司

续表

资料来源:美国《财富》杂志2002年7月22日。

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实行跨国经营,跨国公司发展迅速。在60年代后期,跨国公司的7276家,到1992年底,达到3.5万家,2001年底则达到6.8万家,其中90%是西方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

7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民族企业的成长与扩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也迅速崛起,在80年代中期以后则得到进一步发展。大型跨国公司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见表2)。

表2        2001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大的非金融类跨国公司

资料来源:美国《财富》杂志2002年7月22日。

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对外直接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行国际化经营。为了能更充分有效地利用所在国的资源优势,用最低的生产成本和最经济的销售条件就地就近销售自己的产品,跨国公司采取直接投资方式,在国外开办新厂或设立分公司、子公司,或与东道国创办合资或合作经营企业,或者参与或控制国外企业股权等,在国外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产品的研发、制造、营销、市场调研与开拓一体化。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已突破原先单一的股权安排,形成了独资、合资、收购、兼并及非股权安排等多样化投资的格局。其中非股权安排日益成为主要方式。所谓非股权安排是一种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参与东道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其主要方式有:技术转让、管理合同、生产合同、联合销售合同、对外特许授权等。

从大多数跨国公司从国内走向世界的轨迹来看,其市场开拓的顺序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市场—全球市场。内贸与外贸、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在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当国外的经营份额已占其总营业额相当大的比重时,跨国公司就会把相当数量的资本和精力投入到海外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

(三)连锁零售企业集团:本土经营到国际化经营

零售企业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其经营活动是为了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便利,因而具有内向性的行业特点。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西方一些国家受经济不景气和国内市场饱和的困扰,一些企业为寻找新的市场空间而向国外发展,但由于零售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比生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存在更大的难度和风险,主要表现在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较大,必须在一定开放性的环境中才能展开。根据欧美、日本等国的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经验,只有那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的组织形式,才有更多的机会找到超越国界的发展空间。目前,从事跨国经营的国际性零售企业,主要是那些以连锁为手段的具有组织创新的大型连锁百货店、超级市场、便利店和折扣店、专业店等。这些连锁零售企业一般都是以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形式成立,以开办分店、分公司、子公司,合资参股、收购的方式开拓国际市场。

目前,世界跨国经营的零售商也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见表3)。由本地经营到国际化经营,是他们保持规模竞争优势的主要出路。东欧、中国及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是他们最重要的扩张市场。据统计,从1997~2002年,30家国际最大的食品零售商超级中心扩张速度增长62%,其中,大型综合超市扩张速度增长50%,主要扩张地区是亚太、中欧和东欧;现购自运的模式增长49%,重点扩张地区是中国、印度等亚太地区;百货店增长47%;折扣店增长25%,主要扩张地区是拉丁美洲、中欧和东欧及亚太地区;便利店增长22%,扩张地区是亚太、西欧和北美;超市增长17%,增长最快的地区是中欧、东欧和拉丁美洲。以下是对三大零售商进行的分析。

表3       2002年世界零售企业30强排名

资料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估计。

(1)美国沃尔玛。名列世界500强之首的零售商沃尔玛集团的成功,与其在国内扩张的基础上,稳步开展国际化经营是密不可分的。1962年7月,山姆·沃尔顿的第一家折扣百货店在离美国本顿威尔不远的罗杰斯城开业,店名为Wal-Mart。从此,山姆一步步构筑自己庞大的零售王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到1991年沃尔玛已有1932家分店,分布在全美29个州,年销售额326亿美元,成为全美最大的零售连锁公司。

1992年沃尔玛开始向海外扩张。到2002年,沃尔玛共有4688家店铺,其中国内3400家,国外1288家,分布在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德国、韩国、墨西哥、波多黎各、英国和中国。在4688家店铺中,有折扣店2510家,其中国内1568家,国外924家;大卖场1496家,其中国内1258家,国外238家;山姆会员店596家,其中国内525家,国外71家;社区市场86家,其中国内49家,国外37家。[3]

沃尔玛的国外销售额1994年仅有14亿美元,占销售额的1. 7%,到2002年约为495亿美元,约占销售额的20%(见表4)。沃尔玛的销售额1993~1997年平均每年增加100多亿美元,1998~2002年平均每年增加200多亿美元。销售额大幅度增长,更多地来自于新开店销售的增长,特别是国外新开店销售的增长(见表4)。沃尔玛的扩张总趋势将由国内转向国外。

表4       沃尔玛国外销售额及比重

*为估计数。

(2)法国家乐福。1963年,家乐福在巴黎开设第一家大型超市时,将大屋顶和自由取货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家乐福的特色。以经营超大卖场(HYPERMARKET)著称的法国家乐福,国际化经营的步伐可能是最有力的。家乐福1973年进入西班牙,1975年进入巴西,并先后进入阿根廷、中国台湾地区、希腊、中国、韩国、泰国、波兰、新加坡、哥伦比亚、智利、捷克和印度尼西亚,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设立了约3697家分店,加上国内分店,共计5423家分店(见表5)。到2002年底,中国家乐福的店铺已有36家,销售额约120亿人民币。

表5        家乐福在全球分店的扩张状况

资料来源:http://www. fortune. com

随着家乐福在全球分店的扩张,其销售总额也不断增长,而国外分店销售额比国内分店销售额增长得更快,其销售额占销售总额比例不断提高,由1994年的37.2%上升到2001年的50.6%(见表6)。

(3)德国麦德龙。德国最大的零售企业麦德龙在海外的业绩比国内更为突出。到2001年,麦德龙已分别在法国、意大利、奥地利、英国、比利时、西班牙、波兰、匈牙利、中国和摩洛哥等20多个国家开设了515家分店,共实现了220亿美元的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44.4%(见表7)。C&C是麦德龙向国外发展的主力零售业态,1999年全集团的323家C&C店铺中,有248家设在国外,其中法国66家、意大利30家、英国27家、西班牙21家、波兰18家、荷兰13家、奥地利11家、匈牙利9家。到2002年,麦德龙在中国有16家分店,全都是C&C店铺,销售额为53亿人民币。预计到2005年,麦德龙的国外销售额占集团总销售额的比例将提高到50%以上。

表6       家乐福在全球分店销售增长状况

资料来源:http://www.fortune.com

表7      麦德龙分店扩张和销售增长状况

资料来源:http://www.fortune.com

这些大型连锁零售商由于经营规模庞大,经营种类繁多,品种多样化,客观上要求其建立全球供应链,即建立全球采购系统,并通过发达的物流配送系统在较短的时间把商品送达到全球指定的连锁店。如法国家乐福在全球设有13个采购中心,沃尔玛2002年在中国采购和进口的商品价值就达120亿美元,占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的10%。这些原先以国内经营为主的零售商在很大程度上介入了进出口贸易活动,其国际贸易功能成为跨国连锁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内贸和外贸、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在跨国连锁经营中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连锁零售商的经营业绩和国际化经营的迅速开展,使零售业跨国企业不再仅仅只是充当生产性跨国企业的配角,而是已成为跨国企业中的重要成员。世界500强中就有50家流通企业,美国500强中20%是流通企业。从2001年开始沃尔玛连续居世界企业500强的首位,是全球营业额最大的公司,令世人瞩目。

二、启示

1.借鉴外国经验。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按照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

面对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经济贸易环境,我国迫切需要通过企业的相对集中化和集团化,构造内外贸一体化的流通组织形式,使其能有足够的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分享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有足够的实力与大举进入的国外跨国公司相抗衡,牢固地占领国内市场,并能克服国内目前经营组织散小、外贸和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能起到政府对内外贸微观调控作用点和传导点的作用。

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考虑选择以下几种组织形式来构造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企业,作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主体力量。

(1)实行内外贸一体化经营。发展一批以贸易为主业、兼具多种功能的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的综合商社或综合贸易公司,使之成为内外贸一体化经营的重要主体。

(2)结合工业实行“大集团”战略。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加快发展一批以工业为龙头,工贸结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在增强其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实行跨国经营。

(3)深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等现代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逐步形成一批有竞争实力的连锁零售企业集团,实行国际化经营。

通过上述方面的努力,争取用5~8年的时间,形成一批以综合商社(综合贸易公司)、工业型跨国公司和大型连锁零售企业集团为内外贸一体化经营的主体,以众多中小企业为辅助的格局,基本实现我国流通组织形式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2.参与国际零售业竞争的政策与对策走出国门参与国际零售业的竞争是我国零售企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零售商业现代化、融入国际零售业主流格局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已涌现一批初具国际化经营基础和竞争力的连锁零售企业,但国际化经营刚起步,[4]对于跨国经营缺乏经验和制度环境,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本国实际,采取正确的政策和对策。

(1)在商务部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确定国际化经营企业身份认证制度,确定对外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投资的规模和渠道,并实行综合管理。

(2)进入方式以合资经营方式为主。这种投资方式不仅适合进入不准许外商独资经营的国家和地区,而且可以使企业减少投入资金,以有限的自有资金,尽量扩大投资规模;有利于弥补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经验不足,消除因对当地市场及法律法规等方面不了解而产生的进入障碍;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合资方的其他经营资源,包括管理技术、营销技能、信息和渠道以及同政府、银行的关系等。

(3)区位选择起步阶段应集中在亚太经济发展较有潜力、与我国政治经济关系稳定发展中国家。实施国际化经营前,企业应充分了解当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和法律环境,慎重决策。

(4)加快相关经济立法。为国际化经营的零售企业提供制度保障。

(5)加快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推行人才本土化战略,逐步使用当地员工和管理层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俊发,张绪昌.跨世纪的中国流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课题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流通企业的实证分析(上).国际商业技术,2003 (3):30

3.郭铁民.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4.康荣平.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案例研究·理论探索.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5.林叶.中国综合商社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6.颜波.国际化经营:流通企业的战略性选择.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

7.苏明,吴仕明.从海尔的成长之路看企业发展战略.市场营销导刊,2003(1):10

8.陈镜波.零售全球化势头正劲.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23

9.何济海.世界零售企业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商业研究,2003(11):1

10.杜岩.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思考.商业研究,2003(6):34

(原载《广东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注释】

[1]美国《财富》杂志2002年7月22日。

[2]赵东成:《综合商社》,汉斯公司1987年版,第3章。

[3]沃尔玛2003年年报。

[4]北京天客隆股份有限公司已在俄罗斯、匈牙利、中国澳门开设了3家“天客隆”分店;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已在中国香港开设了一家3000多平方米的电器商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