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韩国的新村运动金英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国外在建设新农村方面有不少成功经验,其中韩国的新村运动是世界公认的比较成功的典范。韩国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发起新村运动,并在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成效。③韩国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因此说,韩国新村运动最初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三农问题”,即促进农村启蒙、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韩国的新村运动_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卷

韩国的新村运动

金英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国外在建设新农村方面有不少成功经验,其中韩国的新村运动是世界公认的比较成功的典范。韩国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发起新村运动,并在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成效。纵观新村运动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这一运动并没有简单遵循“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模式,而是随着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的需要不断发展和演变,形式从政府主导转变为民间主导,范围从农村扩散到全国城乡,目标从解决“三农问题”演变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本文从新村运动的发展历程着手,考察不同时期的内容和特征以及运动的成效,分析其性质、意义,总结其经验、不足与启迪。

一、开展新村运动的背景、最初思路和目的

1953~1961年期间,韩国开始恢复经济建设。1962~1971年期间,韩国实施第一、二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重点扶持工业,扩大工业产品的出口,政府主导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人均GNP从1960年的85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257美元。[1]但在此期间,韩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工业部门,农业一直落后于计划的指标,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一五”期间工业增长速度平均为7.8%,农业为5.3%;“二五”期间工业增长速度为10.5%,而农业仅为2.5%。[2]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低下,只相当于制造业部门的23%。[3]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加大。1962年农户的年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71%,而到1970年则下降到61%。当时,在全国农村人口中经营不足1公顷耕地的农户占67%,这些人的年均收入不到城市居民的50%。韩国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

农村地区经过36年的殖民统治和肆意掠夺以及3年的战争洗礼极其贫穷落后,而重点扶持和主要依赖工业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又使得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民住茅草屋,一日两餐,春荒期间饿死人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和城乡收入的差距使得大批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急剧下降,从1950年的70%降至1971年的46%。农村劳动力流失、劳动力老龄化,加上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使农业发展更加缓慢。

因此在新村运动开展之前,韩国工业部门发展迅速,开始创造利润和财富;农业部门却发展滞后,仅仅用以维持生计,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这些现象是自称为“贫农之子”的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所不愿意看到的。在1961年5月16日发动军事政变上台执政之后,他通过独裁专制和铁腕政治,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全力发展国民经济,力争尽快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增强国力。而他长期以来的愿望之一,便是把传统落后的乡村地区变成为现代进步的希望之乡。

如何转变二元经济结构,在全力发展工业以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三农问题”,以促进工农业和城乡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进步,成为了当时朴正熙政府的重要课题之一。而从经济基础和资源等方面来看,当时韩国经济基础薄弱,资本积累不足,自然资源匮乏,唯有劳动力相对充足。尽管工业化已经起步,实施近10年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一定成效,制造业发展迅速,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大幅提高,但资本积累非常有限,财政还要继续向工业部门倾斜,因此政府尚无能力向农村地区提供充裕的资金全面改善农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大力发展农业。

因此,转变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唯一的出路是发动和引导当时约占全国人口一半的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他们振奋精神,通过辛勤劳动和协同合作,改善环境,建设家乡,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在这种背景和思路下,政府于1970年4月22日提出在农村开展自助运动,由各村庄制订改善本村生活环境的计划,政府提供部分支援。这一试验性的运动被称为“新村庄建设运动”,并于当年取得显著成效。1971年开始,政府正式推动和实施这一运动,从政府和地方的各级机关抽调大批工作人员派往农村,直接指导农民进行自主、自助的乡村建设运动,称之为“新村运动”。这一运动确定“勤奋、自助、协作”为指导思想,高呼“干,就能成功!我们也要过上好日子”的口号,将“摆脱贫困,开发地区社会”作为目标,实施一系列的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方式和纽带,号召农民因地制宜,进行各种改造和建设项目,带动农民自发地建设家乡,引导农村地区的综合开发。在实施第三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时(1972~1976),韩国政府把“工农业均衡发展、农水产经济开发”置于“扩大出口”和“发展重化学工业”之前,放在了经济发展三大目标的首位。

开展新村运动,由政府发动和组织农民实施各种项目,一方面可以向农民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通过改善农村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因此说,韩国新村运动最初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三农问题”,即促进农村启蒙、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4]具体来说,农村启蒙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和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的方式来改变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强调勤奋、合作、自力更生、自主建设家乡、双手创造财富的意识。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修建和扩建道路和桥梁、设置公共积肥场、整理耕地、治理小河川、改善和兴建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通过饲养家畜、推广高产优质的经济作物、修建公共育苗圃和畜牧场、防治病虫害、推广使用农机具、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手工业和经营供销合作社、发展专业化生产和合作生产、建立工厂等方式来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社会的进步则主要体现在通过修建供水系统、排污系统、公共澡堂、公用水井、洗衣房、卫生间、厨房、游泳场、巷道等改善环境;通过维修、改建和重建房顶、房屋和村庄来改善住房条件;通过增加电网和通讯网来增加公共设施等。

二、新村运动的发展历程

以“勤奋、自助、协作”为指导思想的新村运动在农村开展以后,随着成效的显现和形势的变化,开始超越解决“三农问题”的初衷,逐渐向外延扩张,以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建设家乡、振兴国家为动力,迅速波及工厂、学校、公司及城乡各种机关和单位,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旷日持久。

考察新村运动的整个发展历程,这一运动大致可分为三大时期。[5]

(一)第一个时期:1970~1980年

这一时期,新村运动首先从农村开始,之后逐渐发展为全国性的运动。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由官方来主导新村运动,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建设。

1970年4月22日,朴正熙总统在进行地方领导会议巡视时,要求“制订一个方案,使得农民、有关部门和地方领导通力合作,通过自主努力来振兴农村地区”。这成为了“新村运动”的发端。这次会议之后,在全国3.3万多个村庄开展“新村庄建设运动”,对所有邑、面(相当于中国的乡、镇)的领导进行“新村庄建设教育”,要求并倡导农民组织起来,官民合作,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由此拉开了新村运动的序幕。

1971年,在当时的内务部下设专门领导和管辖新村运动的机构,包括地区开发负责官、城市开发官、农村开发官、住宅改良官等,并在农水产部、商工部、文教部、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等设立专门负责新村运动的机构,在特别市、直辖市、道、市、郡、区设立新村运动指导科,从而确立了官方主导的开展方式。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新村运动,并于1972年1月14日成立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进行新村教育,培养大批新村运动指导员。

这一时期的新村运动还可细分为三个阶段。[6]

1.农村基础建设阶段(1970~1973年)。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发起新村运动的第一年,政府给全国33267个村庄每村免费提供335袋水泥,平均每户约4袋,每袋50斤,但规定农户不得自行处理,而必须用于村里的公共事业,如:修建桥梁、公共浴池、洗衣场所,修筑河堤,改善饮水条件和房屋、村级公路等。第一年下来,全国3.3万多个村庄中有16600个村表现积极,成绩显著。第二年,政府对表现良好的村庄继续提供物资,平均每村增加到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干得不好的村如果第二年干得好,还可在第三年追加给1000袋水泥。政府根据各村的表现和成果,将全国的3万多个村庄划分成自立、自助、基础三个等级,成绩最佳的村划为自立村,最差的村划为基础村。政府的援助物资只提供给自立村和自助村,在村口立上牌子,以刺激人们的积极性。1973年,全国农村中约1/3的村被划成基础村,此后,基础村迅速减少,到1978年,基础村基本上消失,约有2/3的村升为自立村。

在这一阶段,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大大激发了农民自主改善自己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共同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和相互合作的精神,初步改善了农村的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

2.农村全面发展并向城市扩散阶段(1974~1976年)。新村运动以增加农户收入为主要目标,并开始将范围扩大到城镇,号召各行各业以新的思维和行动来发展经济。

政府推出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支持农村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普及高产水稻新品种“统一稻”。原来划分的自立村,根据村民的收入情况改划为福利村。新村建设的重点从上一阶段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转变为美化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各地农村修建了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生产公用设施,并新建住房,发展了多种经营。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了新村教育,对卓有成效的农村提供贷款,并在各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动员理工科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师、科技人员轮流到农村进行巡回讲授,推广科技文化知识和技术。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畜牧业、渔业、林业也都有了较快发展。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新村运动逐渐向城市扩散,而不再局限在农村地区。第一阶段的新村运动在农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此鼓舞,政府有意将运动范围扩散到城镇企事业单位,并将其与国家发展大局与宏观发展战略联系起来。1973年10月召开的振兴出口扩大会议发表工厂新村运动基本构想,力图促进生产第一线的新村运动,即工厂新村运动。此外在1973年,由于第一次石油危机,完全依赖石油进口的国民经济受到致命打击。为了克服依赖石油进口带来的经济萧条和恐慌,韩国政府主张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和物资,自1974年开始开展了以工厂、企业为中心的城市新村运动。1974年2月,工厂新村运动中央委员会成立,翌年开设工厂新村运动汉城(今称首尔)研修院。工厂新村运动的目标是“节约物资、节约能源、改善产品质量、提高生产力,以此来应对国际经济的波动”。城市新村运动的基本方向则是“树立新的市民形象、新的职工形象和新的领导形象,以新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来促进国家现代化”。

自此,由农村发端的新村运动开始向城镇各行各业扩散和蔓延,逐渐发展为社区新村运动、妇女新村运动、职场新村运动、工厂新村运动、新村青年运动、新村体育运动、新村金库[7]运动、学校新村运动等。1975年开始,新村运动将目标定为克服经济困难,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增加农户收入、改变落后村庄面貌、综合治理国土、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城镇居民工资待遇、进行国民教育上。1976年,新村运动将城市新村运动的开展方式定为以职场(工作单位)为中心进行。

3.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内容是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村工业,并在城镇强调全民精神文明建设。

1977年为韩国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政府推出了“建设新村、增加收入、综合开发事业”规划。随着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地区经济建设日趋红火,政府将农村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了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向广大农村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住宅和农工开发区建设。

这一年,新村运动将目标放在巩固和扩大经济自立基础,将工作重点定为建设文化福利农村、持续增加农户收入、推进城市新村运动、加强工厂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生活化等。工厂、企业、学校等单位的新村运动倡导人们爱岗敬业、埋头苦干,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1977年3月,大韩商工会议所[8]成立工厂新村运动促进本部,确立了民间主导、独立开展新村运动的工厂新村运动形式。在该机构的指导下,开展了工厂新村运动促进大会、成果评比大会等。工厂新村运动促进本部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工厂新村运动的基本理念和推进计划。在最初的十年间,工厂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围绕着工厂经营的合理化,比如节约物资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员工福利。工厂新村运动不定期地选择一些项目实施上述内容。

这一时期,新村运动的内涵从物质文明的建设逐渐扩大到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倡导新村精神的生活化,力图精神文明能够跟上经济增长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步伐。新村运动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政府提供物资,号召农民靠勤奋自助与协同合作建设新农村开始,逐渐扩大到城镇各行各业,到70年代后期开始演变为精神文明建设运动。

(二)第二个时期:1981~1988年

这一时期,官方主导的新村运动转变为以新村运动中央会为核心的民间主导型运动,将这一运动推向高潮。民间主导和在全国推广成为了这一时期新村运动的基本特征。

1980年10月,全斗焕[9]视察新村运动领导人研修院,指示“将新村运动从政府主导的运动转变为国民自主的运动,使之能够持续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当年12月1日,创建全国性民间组织—新村运动中央本部,[10]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并制定了新村运动组织培育法。

之所以将原来官方主导的新村运动转变为民间主导,主要是为了消除上一阶段官方主导时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①所有的新村运动组织都成为官方或准官方的官僚组织,使得这一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千篇一律的倾向。②人们的自发性、自主性下降。③以成果和政绩为考核标准,缺乏各个地区自主发展的动机、长远眼光和战略研究,不少项目流于外表和形式。

新村运动中央本部成立之后,将新村运动的五大重点定为:第一,积极开展新村运动各种组织的活动;第二,加强国民教育;第三,扩大福利基础;第四,促进城市的新村运动;第五,充实工厂新村运动的内容。

该组织的主要活动为:①开展国民意识改革运动。②促进地区活力。③开展本乡环境改善运动。④以国内外人士为对象实施新村教育。⑤倡导和实施读书生活化运动。⑥进行邻里互助合作活动。⑦开展自愿者活动。⑧倡导和开展生产效率提高运动。⑨培育示范村庄等。

新村运动中央本部建立了中央、市、道、郡、区等自上而下的系统的组织结构,不仅接受来自政府的行政和财政支援,而且几乎所有的公共机关、企事业单位也都为其提供支持。

20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的施政目标为“实现民主主义,建设福利社会,构筑正义社会,进行教育革新,促进文化发展”。而政府认为,决定新村运动成败的关键在于这一运动在实现上述目标方面发挥多大的作用。新村运动的目的和作用已经从当初的改善农民生活、建设新农村扩展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现代化建设。

因此,80年代的新村运动体现出来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工作重点不再仅仅是农村建设和农户收入的增加,而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民新村运动,通过民主、协作和实践,力求城乡和工农业共同发展。

这个时期的新村运动相对来说没有像70年代那样强调农村和农业。农村的新村运动将工作重点放在增加农渔民的收入、改善农渔村地区的文化福利环境,主要形式有修建和扩建农村公路、奠定农业机械化基础、开展农水产品流通工程、种植高产优质蔬菜和人参、促进畜牧业发展、开展家庭副业生产等,为缩短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发挥了巨大作用,并继续改善农渔村的居住环境,促进住宅改良工作,将大批危旧房改造为干净、安全的新型住宅。

20世纪80年代韩国主办了两次重大国际赛事,即1986年的第十届亚运会和1988年的第二十四届奥运会。这两次大型国际赛事对于当时像韩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重大。因此,韩国在这两次赛事之前着重开展了城市新村运动,内容包括实施奥运会新村运动,在城市广泛开展遵守秩序运动、市民健康生活运动和邻里互助保护运动、节约消费运动等。同时,城市新村运动还致力于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开展了街道环境美化活动、城市色彩环境改善活动等,并使这些活动与全国公园化工程联系起来。

在工厂和企业,13个道、市设立工厂新村运动推进协议会,下设56个支部,有1.5万多家工厂和企业参与了工厂新村运动。1983年,根据“工厂新村运动推进指南”,商工部和工厂新村运动推进本部确立了工厂新村运动的基本理念,即第一,以主人翁意识树立新的、生产性的价值观;第二,通过劳资合作建立共同运营体;第三,树立具有韩国特色的企业新风尚,促进经营合理化;第四,发展新的行动哲学,使新村运动成为强国富民的产业运动。具体的实践目标定为:①通过劳资合作,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经营成果。②通过经营合理化来增强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竞争力。③改善员工的福利待遇,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④企业通过合理经营,成为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构建福利社会等。

综合来看,这一时期新村运动的核心内容如表1。

表1 20世纪80年代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

资料来源:Daum百科辞典,http://enc.daum.net/dic100/新村运动。

(三)第三个时期:1989年至今

这一时期是新村运动的消退期。

1988年韩国成立第六共和国,卢泰愚上台执政。国会开始进行国情监察和第五共和国腐败听证会,新村运动中央本部的一些严重的问题浮出水面。所谓“新村腐败”被揭露之后,新村运动受到了致命打击。新村运动中央本部不得不进行机构精简,并于1989年改编为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将新村运动转变为完全、彻底的民间主导型运动,继续推进这一运动。

因此,20世纪90年代的新村运动立足于地区居民的自觉、自主参与和实践,解决居民所在地和所在单位的各种问题,将重点放在了精神激励、意识改革和提高道德水平上,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20世纪90年代的新村运动将其目标从“致富运动”转变为“共同致富运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譬如:美化农村环境,修建村庄之间的道路和桥梁,修筑水渠,城乡之间进行直接商贸往来改善商品流通体系,缩短城乡收入差距,并开展了多干活运动、勤俭节约运动、读书活动、保护环境活动等,还大力宣扬共同体意识,提倡大家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尽管开展了一些活动,但与70年代、80年代热火朝天的景象相比,90年代的新村运动日渐式微。这是因为:①韩国的产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不需要再像过去那样为新村运动擂鼓呐喊,大张声势。②民间主导、自主开展的方式毕竟在持久性和声势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③经过20多年的实践,新村运动的理念和精神已经深入人心,时刻体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④新村运动的开展方式滞后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时代发展的步伐。

1998年12月,在全国新村运动指导者大会上,新村运动的领导机构——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提议并宣布开展第二次新村运动。第二次新村运动以“生活改革运动”和“构建新的地区共同体”为两大核心,以“共同和谐生活的国民运动”为理念,将目标定位为“克服经济困难,构建共同体社会”。新时期的这一新村运动将“勤奋、自助、协作”的新村精神为实践原理,将其性质和发展方向定为拯救国家、构建和谐共处的社会、保护环境使其得以保存下去、准备民族统一、共生共荣等。为此,开展了恢复国民经济运动、解决失业问题运动、沿海州合作运动、生活与意识改革运动、构筑民间社会安全网运动、环境保护运动、促进地区活力运动、统一及国际化运动、向北韩[11]提供化肥、帮助北韩同胞运动等。

三、新村运动的成效

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起来之后,逐渐从鼓励农民自发建设家乡的农村开发运动演变为全民参与、民间自主的城乡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运动。韩国开展新村运动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得到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关注和肯定,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先后有130多个国家派出人员参观、学习。

开展30多年来,新村运动取得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成效。

(一)物质方面的成效

1.这一成效首先具体体现在农渔村地区。新村运动的初衷是建设新农村,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让农民脱贫致富。新村运动通过一系列开发和建设项目,通过奖勤罚懒、奖优惩劣、全民参与、官民合作的区域发展政策与实践,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变了农渔村地区的整体面貌。

(1)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新村运动开展之前,韩国的农村公路条件非常落后,交通十分不便。而到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车。

(2)改善了农户住房条件。1971年,约有80%农户住在茅草屋,但到1977年,全国所有的农民都住进了换成瓦片或铁片房顶的房屋,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3)改善农村饮水条件。过去韩国农民饮用既不卫生又不方便的井水,到了80年代,农村普遍使用汲取地下水的井管挖掘机,饮水条件、卫生条件和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4)推动了农村电气化。20世纪60年代末,只有20%的农户安上了电灯,其余的仍然使用煤油灯。到1978年,98%的农户装上了电灯,90年代全国实现了电气化。[12]

(5)增加了农户收入。通过普及优质高产稻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业发展信贷,增加了农户收入。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

(6)发展了农产品流通业和农村金融业。韩国的农协全称为农业协同组合,相当于农业合作社,兼有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储蓄、农业信贷等多种功能。随着农产品品种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农协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自70年代后,收入增加和改变理财意识的农民越来越多地到农协银行储蓄。随着农民储蓄额的不断增加,由农协提供的农业生产资金也不断增多,而农协信贷中来源于农户储蓄的比重也逐年增加,促进了农村金融业的发展。

2.新村运动还促进了城市面貌的改善。其成效体现在城市干净整洁的街道和社区、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等。国民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一般会带来交通、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问题。持续多年的城市新村运动适时而有效地缓解了这些问题。

3.新村运动在物质方面的综合成效则体现在韩国人在战争废墟上创造的“汉江奇迹”上。工厂、企业的新村运动使企业树立新风尚,促进经营合理化和现代化,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经营成果,推动企业成为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新村运动为韩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大幅提高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韩国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成为“富国俱乐部”(OECD)”成员,经济地位上升到世界第11位,新村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精神方面的成效

1.新村运动的第一个任务是“农村启蒙”,就是要使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变化。长期的儒家传统文化、封建秩序的桎梏、殖民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和剥削、集权政治和权威主义的压迫,使得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大多数农民形成了屈服于现实的心理习惯,“天命论”意识根深蒂固,缺乏积极进取、勇于开创的精神和勇气。

新村运动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以及精神启蒙与各种训练、教育,激发了农民自主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了过去的陈旧意识和观念,使人们勇于接受变化,敢于制订计划,积极乐观地对待未来。政府在为农村地区的新村运动提供财政支持时,并非平均分配,而是采取鼓励先进、惩戒落后的方式,来引导农民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的转变。在新村运动的带动下,农民们自觉参加各种建设项目,参与规划、讨论和民主决策,共同合作实施项目,培养了自立自强的意识和开拓精神,树立了靠自己的努力和携手合作就可以改善生活、改变命运的信心。新村运动带来了农民心理的、观念的、态度的和行为方式上的一系列变化。

2.农民的这些变化也出现在城市市民身上。从各个时期新村运动的内容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农村新村运动还是城市新村运动,首要任务是精神启蒙。在城市,新村运动同样培养和激发了人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精神。工厂、企业的新村运动激励人们全心全意投入到经济建设当中,而工厂、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反过来更加鼓舞了人们的士气,振奋了人们的精神,坚定了人们的信念。“由国家行政机构领导的新村工程以及各种出口目标的实现,在改变人们思想方式上起了一种决定性的作用。”[13]

城市新村运动树立了遵守秩序、举止文明、团结互助的新的市民形象。这一运动通过三大秩序运动(精神秩序、行为秩序、环境秩序)为市民们自我约束、爱国敬业、提高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和互敬互助的道德水准做出了贡献。城市新村运动使人们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的行为举止成功举办了各种国际赛事和活动,向世人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传递了现代化的都市气息。而且,通过强调社会共同体意识,支援农村新村运动,城市各行各业的人们摆脱传统的只服从于垂直的领导体系的做法,在社会各界形成了相互支持与合作、同舟共济的良好氛围。这些精神的力量体现在企业竞争力和经济建设上,体现在奥运会、世博会、世界杯足球赛等各种重大赛事和活动上,体现在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和1998年金融危机时全国人民上下一心、精诚团结拯救国家的行动上。这种精神延续至今,还体现在立志成为“东北亚中心国”和科技、文化强国的不断进取的信念上。

四、新村运动的性质与意义

综上所述,30多年来新村运动的内涵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变得更加充实和丰富。“新村运动”的“新”自然是指新颖、新鲜、新意,“村”原意是指农村,后延伸为社区、社会,新村运动也从初期的“新农村运动”(New Village Movement)演变为范围更广泛、内容更丰富的“新社区运动”(New Community Movement)。一些学者将新村运动解释为:“新是革新,村是社会共同体,新村运动就是韩国社会共同体与时俱进的创业与革新”。[14]新村运动的基本理念始终是倡导人们以“勤勉、自助、协作”的精神建设更加美好的家乡和社区。这种精神扩展到城市,发展为民族自立、身土不二、自强不息、事业报国的国民精神。新村运动的理念与当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们自由的发展,振兴经济与综合国力、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时代目标一脉相承。

从新村运动的性质来看,首先,它是政府发起的农村现代化运动、地区均衡发展运动和城市经济、社会现代化运动。新村运动开始之前,通过军事政变建立起来的朴正熙政府在当时资源匮乏、物资短缺、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不得不依靠国际援助和贷款,进行以城市为中心、排除农村的工业化建设。反思这种畸形的产业发展战略的结果,就是开展新农村建设运动,促进农村地区的进步。这一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一些人将其视为农村发展战略,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且,通过新村运动,韩国在地区均衡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城市、工厂、企业的新村运动在配合和支持农村新村运动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它是转变国民陈旧观念和意识的精神运动。新村运动开展以来,不论在农村或城市,始终倡导各地区居民自己成为主体,自己动手,积极进取,进行地区社会开发运动,并号召每一个公民作为地区社会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而非一个独立的个体,为了地区的发展相互合作,共同努力。这一运动使韩国人摆脱过去几百年来的陈旧观念和意识,树立起“干,就能成功”的坚定信念,铸就了民族自立、身土不二、自强不息、事业报国的新的国民精神,使全国人民充满自信和自豪感,为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说,新村运动的实质是各地区居民依靠自主努力和相互合作,改善居住地社会、文化环境,发展地区经济的开发运动和现代化建设运动,更是一场改变人生态度和精神面貌,唤醒国民精神的意识改革运动和社会革新运动。新村运动中央会事业局局长认为,该运动是一个基于爱乡之心的“区域社会开发运动”、重视精神启发的“意识改革运动”、解决时代课题的“国民运动”。[15]

30多年来的新村运动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相对而言,其在精神激励方面的意义更加突出。新村运动在韩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地区协调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激励作用,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全国人民通过新村运动树立的勤奋、自主、协同合作的精神和意识鼓舞和激励了一代韩国人勤劳致富、发愤图强。因此说,新村运动的真正意义在于,以“改变家乡旧貌,建设幸福新村,构建美好社区”的运动为载体,通过项目实施和启蒙教育,改变过去的陈规陋习、陈旧观念和意识,培养和激发人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挖掘人的潜能,提高国民素质,倡导各行各业的人们爱岗敬业,使人们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信心,并依靠大家团结合作,共同创造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和谐进步的新社会。

五、新村运动的经验与启迪

新村运动取得成效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

首先,赋予动机与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运动初期政府从改善农民生活、生产条件入手,让农民们从中得到实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政府对新村运动提供了一定的财政、物资和技术支援,但这种支援并没有采取平均主义或均等主义,而是通过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方式从物质(提供物资、资金和技术等)和精神(进行教育、培训和表彰等)两方面引导更多的人们积极参与并认真实施这一运动,以此来赋予动机,振作士气,鼓舞人心。通过这一运动,参与者们改变了旧的意识和观念,磨炼了意志和勇气,获得了自信和成就感。这是新村运动成功的基石。

其次,政府的大力支持、各部门的积极合作与配合,以及新村运动指导者、骨干们的努力与献身精神。在这场由政府发起的运动中,政府的积极推动、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无疑是不可缺少的成功因素。政府在政策、制度、资金等各方面为这场运动提供支持,政府各部门之间还相互协作,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事先制定计划和目标,事后进行评定和总结。此外,工厂、企业、学校等机关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以及声援也极大地推动了这一运动的开展。而优秀的新村运动指导者和公务员们在这一运动中则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带头作用。新村运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以及基层单位的工作骨干们身体力行,努力工作,团结合作,对新村运动的开展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些是新村运动成功的保障。

再次,注重思想教育。新村教育是这场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村运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农村,村村都建立“村民会馆”这一思想教育阵地,通过讲课、讨论、现身说法、发放宣传品、训练等形式,向农民灌输正直诚实的价值观,培养农民勤奋、自强、团结、奉献的主人公意识,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长期对农村领导人和农民进行教育,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生活态度。这是这一运动成功的核心。

当然,这一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各种问题和不足之处,表现在:

第一,运动的第一时期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的自上而下的运动,形式上具有指令性和非民主的性质。因过分强调政府的统筹作用和行政手段,助长了一些人等待和听从政府号召和组织的依赖性和被动性,减弱了部分参与者的自觉性,而且统筹安排使一些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各地不同的形势和特点。

第二,以实践为主,理论研究滞后导致很多方面没有前瞻性。这场运动在没有系统的相关理论基础的背景下开展起来,一边实践一边对经验教训进行归纳和综合,理论研究落后于社会实践,使得很多内容和发展方向缺乏理论指导下的前瞻性。新村运动开展以来,农村劳动力后继乏人严重,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低下,而乌拉圭回合谈判以后对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呼声高涨,而这一运动对这些问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缺乏研究和有效对策。

第三,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使这一运动没能保持长久的活力和可持续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韩国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民主主义理念深入人心,行政上实行地方自治。而新村运动在内容和方式上跟不上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进步的步伐,因此没能保持可持续长久的旺盛的生命力。

韩国新村运动在开展背景和目的方面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相似之处,但二者在国情、经济实力、发展阶段等方面又有很大的不同。尽管如此,韩国新村运动的成效和经验仍然给我们重要的启迪。

第一,解决实际问题、保护切身利益并让人们从中得到实惠的具体行动而非空洞的口号的运动才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才能使人们易于接受,并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内在动力和潜能。从某种角度看,不管是农村、工厂还是城市的新村运动就是这样一种“民心工程”,并立竿见影取得了巨大成效。

第二,在大范围内开展运动并要取得成效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只能起阻碍作用。

第三,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奖惩制度是必要的机制,这种机制会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和无形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激发责任感和荣辱意识。盲目的平均主义只能培养一帮懒汉和寄生虫。

第四,教育和培养是不可缺少的手段,要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教育,并培养一批带头人和骨干。新村教育是这场运动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的成功因素,而这场运动中带头人和骨干们的努力和献身精神也发挥了积极的领导作用和榜样作用。

第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项目,并随着形势的变化和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充实和提高,以利于效率的提高和整体的和谐进步。

新村运动的重点在于精神启发,将“勤奋、自助、协作”作为基本理念贯穿始终,唤醒国民自立自强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勤劳致富、协同合作的意识,树立勤俭节约、自主自助、互相帮助的良好社会风尚。如今,新村运动相对沉寂,彩旗招展、口号震天的场面已经看不到了,但大街小巷的新村金库和呼啸而过的新村号列车[16]无不向人们展示着当年这一运动热火朝天的景象。新村运动的精神已经深深扎根在4800万韩国人的心中,时时体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激励着人们一如既往斗志昂扬地建设国家。新村运动对我们最大的启迪就是激发国民的这种“勤奋、自助、协作”的精神。

(原载《当代亚太》2006年第6期)

【注释】

[1]石磊:《寻求“另类”发展的范式——韩国新村运动与中国乡村建设》,载《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第3页。

[2]③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载《当代韩国》2001年夏季号,第26页。

[3]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4]张陆彪:《韩国新村运动对中国农村改革的启示意义》,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编:《研究简报》2003年第11期,第2页。

[5]Daum百科辞典,http://enc.daum.net/dic100/新村运动。

[6]参见Daum知识库,http://enc.daum.net/dic100/新村运动;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载《当代韩国》2001年夏季号,第26~27页。

[7]金库是韩国类似信用社的一种信贷机构。

[8]韩国的工商联机构之一。

[9]1979年10月朴正熙总统遇刺身亡,由国务总理崔圭夏代理总统职务。当年12月12日,时任国军军事保安司令的军队强硬派代表人物全斗焕率领一批军人发动政变,强行建立第五共和国,掌握总统实权,并于1980年8月27日当选为总统。

[10]该组织在1980年12月1日成立之后,于1989年4月24日改称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2000 年2月10日开始使用新村运动中央会这一名称。该组织的主要工作是:(1)制订并实施新村运动的各项计划;(2)协助并协调会员团体的业务;(3)制订并实施新村国民教育计划;(4)向国内外宣传新村运动并进行国际合作;(5)调查研究有关新村运动的各种问题;(6)其他附带业务。(资料来源:Daum百科辞典,http://enc.daum.net/dic100/新村运动)

[11]即半岛北方的朝鲜,韩国人称为北韩。

[12]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载《当代韩国》2001年夏季号,第27~28页。

[13]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页。

[14]李水山:《韩国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村教育》,《光明观察》2005年11月28日刊发,http:// guancha.gmw.cn

[15]柳钟椿:《韩国的新村运动》,载《当代韩国》2006年夏季号,第37页。

[16]现在韩国的列车有三种:KTX(高速列车)、新村号列车、木槿花(韩国国花)号列车。而且韩国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新村运动的社会影响和效益超出首尔奥运会和“京釜高速公路”这两个曾经是韩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象征。由此可以看出新村运动的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