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的生育率效应[6]
社会保障分配也影响人口数量,社会保障对人口数量的影响是通过妇女生育率的变化来实现的。对于社会保障与生育率的关系,目前人口学家虽然少有专门的研究著述,但已引起众多的关注,尤其是在中国。其实,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还是当代西方人口经济学的有关理论,都已经从不同的角度涉及了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障与生育率的关系问题。以下对社会保障对生育率的影响进行一般理论探讨,并对中国社会保障的生育率效应展开实证分析。
一、社会保障与生育率的理论分析
社会保障与生育率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从正向和反向两个角度探讨。
(一)正向分析
国际和国内的经验都证明,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与生育率呈负相关。首先,据西方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孩子具有承担家庭经济活动成败风险的作用。如果一个孩子对某一家庭经济福利的预期贡献越大,说明该孩子承担家庭经济风险的能力越大,生育率则越高。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互助共济形式,体现了一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际关系,展示了一种社会互助,分摊损失,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一定的抗风险作用,因而社会保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孩子承担经济风险的效用。其次,社会保障主要是社会保险是对受保人在发生死亡、伤残、丧失劳动力、年老等约定事件时所提供的物质保障,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父母把自身的生活保障寄托于子女身上,尤其是儿子身上,指望从子女主要是儿子身上获得自身伤残或晚年经济生活来源的效用,即社会保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们养儿防老、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生育观念,促使人们不再把多生育或生男孩看做是自己伤残和养老的经济保障。再次,社会保障的发展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的发展是以经济的繁荣为基础的,只有经济发展了,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人均国民收入提高了,才能使人均社会保障费用在国民收入总值中的比重提高。经济发展了,就可以通过许多中介因素影响妇女的生育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把社会保障与生育率的关系简化为以下流程(见图4-1)。
图4-1 社会保障对生育率的影响
(二)反向分析
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在于防止或减轻贫困,因为贫困产生人口。关于“贫困多育”这一统计规律,不少学者都描述过。在18世纪,当时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就曾经提出贫穷的家庭往往比富裕的家庭生育子女更多。他说:“贫困似乎还有利于生育……而奢侈的上等社会妇女,往往不能生育,一般只能生两三个。”[7]加利阿尼在《货币论》一书中也指出贫困在达到引起饥馑和瘟疫以前,与其说是妨碍人口增长,不如说会促进人口的增长。傅立叶也看到,强健的妇女有生育能力减弱的倾向,好的食品起着限制怀胎的作用。在19世纪,马克思也指出:“事实上,不仅出生和死亡的数量,而且家庭人口的绝对量都同工资水平,即各类工人所支配的生活资料量成反比。”[8]近两百年来,许多社会调查和统计都证明,家庭经济状况,即家庭的收入水平同妇女的生育水平是成反比例变化的。
为什么“穷人的孩子多”?对于这个问题,历来统计学家、人口学家、经济学家甚至医学家都有不同学科的、大量而深入的研究,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从“贫困是生育的温床”这一反向命题证明社会保障的生育率效应。
1.基本生活保障与生育
现代的贫困人口,死亡率虽由于医学的发展有所下降,但由于缺乏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贫穷、饥饿、营养不良仍然是对生存的一种威胁,“补偿生育”——多育在贫困阶层中的延续,乃是出于人类的本能。
2.生活质量与生育
营养学和医学揭示生育同营养成反比例,由于缺乏在一定的生活水平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保障,饥饿、营养不良的人口生育率高。“蛋白质缺乏,肝脏受到损害,控制雌激素分泌的调节功能下降,妇女生殖力增强。”[9]
3.养老与生育
西方人口经济学家的很多理论如莱宾斯坦(Leibenstein Harvey)的成本效用理论、考德威尔(J.C.Caldwell)的代际财富流理论等对于养老与生育都做过精辟的分析。孩子成本与养老,是影响家庭生育决策的首要因素,贫困人口,孩子的抚养费用低,由于缺乏社会保险,养老靠子女,家庭生育决策多以“多育”为特征。
4.社会服务与生育
节育知识的传播,从地区看,途径是大城市→中、小城镇→农村;从阶层看,是由文化水平较高的富裕阶层到文化水平较低的贫困阶层。由此,城市和富裕阶层生育率的下降先于农村和贫困阶层,这就是卡尔逊(G.Carlson)和霍雷(A.Hawtley)宣传的关于节育知识传播的“文化时间差距论”。[10]
二、中国社会保障的生育率效应定量分析
关于中国社会保障的生育率效应,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尚未见到,为进一步说明问题,笔者在此不揣浅陋,对中国社会保障与生育率的关系展开定量分析。影响中国生育率变动的社会保障因素很多,为了探讨社会保障因素对生育率影响的方向、程度、途径,首先必须确定影响生育率变动的社会保障综合指标体系,然后才能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
1.确定社会保障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保障的定义,结合我国国情,社会保障大致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因生老病死、伤残丧失劳动力或因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的物质帮助。因此,建立社会保障综合指标体系应该从全社会角度出发,用统计指标来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社会生活安全网内的人数和用于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使用情况。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全面性。社会保障指标体系应该能全面反映全国城乡社会保障现状以及社会保障的规模、比例、速度和效益方面的情况。
(2)相关性。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水平即为适度。因此,社会保障指标体系必须能反映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关系。
(3)可比性。过上有保障的生活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障总体水平具有国际可比性,社会保障指标体系必须能将社会保障的总体水平进行国际比较。
(4)可行性。资料的可获得性。
2.资料的选取
综合以上几点,考虑在1998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成立以前,中国的社会保障没有一个综合机构从事统一管理,而是分散在民政、劳动、卫生、总工会等部门实施。多头管理,统计口径重叠且有遗漏,中国社会保障有关费用水平历史资料难以准确和全面地反映社会保障全貌,这给定量分析带来了困难。为了便于资料的取得和体现社会保障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要求,这里笔者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朱庆芳研究员等于20世纪90年代初对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的比较与评价所用的社会保障指标体系,他们将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大致分为社会保障水平、“安全网”覆盖面、救济扶贫、社会社区福利水平、医疗卫生、离退休职工和残疾人保障7个子系统24个主要指标。[11]
3.指标体系内容及其计分
(1)社会保障水平。这是反映社会保障水平的指标由社会保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每一劳动者保障支出、每一职工保险福利费3个指标组成。
(2)社会保障覆盖面。此项由享受社会保障人数占社会劳动者比例、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乡办敬老院覆盖率等4个指标组成。
(3)救济扶贫。反映救济扶贫的指标,由城乡贫困户获得救济比例、脱贫率、五保户供养率等4个指标组成。
(4)社会和社区福利水平。此项由每万人福利院床位、每一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设施、农村社会保障网比例和每一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会的资金4个指标组成。
(5)医疗卫生。此项由每万人口医生数、职工人均医疗费、农村有医疗点村数的比例和每万人口有乡村医生数4个指标组成。
(6)离退休职工。农村没有领养老金人数统计,只能对比城镇离退休情况(离退休职工与在职职工之比)。
(7)残疾人保障。反映残疾人保障的指标由残疾人费用占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在业残疾人靠个人劳动收入比例和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比例3个指标组成。
4.生育率与社会保障各因素的相关分析
我们以朱庆芳研究员等对1990年全国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的综合评分为依据,把生育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影响生育率变化的社会保障因素作为解释变量,进行生育率与社会保障因素的横截面资料相关分析。
表4-1中和分析中所用的各变量定义如下:
X——社会保障综合得分
X1——社会保障水平得分
X2——社会保障覆盖面得分
X3——救济扶贫得分
X4——社会和社区福利水平得分
X5——医疗卫生水平得分
X6——离退休职工得分
X7——残疾人保障得分
Y——总和生育率(即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
表4-1 1990年全国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综合得分与总和生育率
续表
注:本表社会保障综合统计得分是选择24个指标,用综合评分法加权平均求得。
根据上面的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如下:
(1)总和生育率与社会保障综合得分的相关分析。
图4-2 社会保障综合得分与总和生育率关系散点图
从社会保障综合得分和总和生育率的散点图(见图4-2)可知,随着社会保障的发展(社会保障综合得分的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呈下降的总趋势,从散点图可看出两者的负向关联。TSP软件包输出的一部分结果如下:
LS//被解释变量是Y(总和生育率)
日期:7―15-1998/ 时间:8:30
样本区间:1~30
样本观察值个数:30
由上可知相关方程Y=4.0807-0.0326X
调整前r=-0.65(显著负相关)
调整后r′=-0.63
(2)总和生育率与社会保障各子系统的相关分析。
①总和生育率与社会保障水平的相关分析。
图4-3 社会保障水平得分X1与总和生育率Y散点图
从社会保障水平得分与总和生育率的散点图(见图4-3)可知,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呈下降的趋势,从散点图可看出两者的负向关联,TSP软件包输出的一部分结果如下:
LS//被解释变量是Y(总和生育率)
日期:7-15-1998/ 时间:8:30
样本区间:1~30
样本观察值个数:30
由上可知相关方程Y=2.9877-0.0808X
调整前r1=-0.41(低度负相关)
调整后r′1=-0.38
②总和生育率与社会保障覆盖面的相关分析。
从社会保障覆盖面与总和生育率的散点图(见图4-4)可知,随着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妇女总和生育率呈下降的趋势,从散点图可看出两者的负向关联。TSP软件包输出的一部分结果如下:
图4-4 社会保障覆盖面得分X2与总和生育率Y散点图
LS//被解释变量是Y(总和生育率)
日期:7-15-1998/ 时间:8:30
样本区间:1~30
样本观察值个数:30
续表
由上可知相关方程Y=3.2625-0.1044X
调整前r2=-0.56(显著负相关)
调整后r′2=-0.53
③总和生育率与救济扶贫相关分析。
图4-5 救济扶贫得分X3与总和生育率Y散点图
从救济扶贫与总和生育率散点图(见图4-5)可知,随着救济扶贫的增加,妇女总和生育率呈下降的趋势,从散点图可看出两者的负向关联。TSP软件包输出的一部分结果如下:
LS//被解释变量是Y(总和生育率)
日期:7-15-1998/ 时间:8:30
样本区间:1~30
样本观察值个数:30
由上可知相关方程Y=3.5480-0.1411X
调整前r3=-0.57(显著负相关)
调整后r′3=-0.55
④总和生育率与社会、社区福利水平的相关分析。
从社会、社区福利水平得分与总和生育率散点图(见图4-6)可知,随着社会、社区福利水平的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呈下降的趋势,从散点图可看出两者的负向关联。TSP软件包输出的一部分结果如下:
图4-6 社会、社区福利水平得分X4与总和生育率Y散点图
LS//被解释变量是Y(总和生育率)
日期:7-15-1998/ 时间:8:30
样本区间:1~30
样本观察值个数:30
由上可知相关方程Y=3.2384-0.1132X
调整前r4=-0.54(显著负相关)
调整后r′4=-0.51
⑤总和生育率与医疗卫生水平的相关分析。
图4-7 医疗卫生水平得分X5与总和生育率Y散点图
从医疗卫生水平得分与总和生育率散点图(见图4-7)可知,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呈下降的趋势,从散点图可看出两者的负向关联。TSP软件包输出的一部分结果如下:
LS//被解释变量是Y(总和生育率)
日期:7-15-1998/ 时间:8:30
样本区间:1~30
样本观察值个数:30
由上可知相关方程Y=4.0485-0.1884
调整前r5=-0.58(显著负相关)
调整后r′5=-0.56
⑥总和生育率与离退休职工相关分析。
图4-8 离退休职工得分X6与总和生育率Y散点图
由离退休职工情况计分与总和生育率的散点图(见图4-8)可知,离退休职工情况计分与总和生育率之间的线性相关性较小,有微弱的正相关。这种情况与一般理论和预期结果是相反的。显然,我们不能得出结论说离退休职工情况对生育率影响最小或者说随着离退休职工占在职职工比例的提高和每一离退休职工平均退休金的增加生育率呈上升趋势。可能的解释是指标的统计口径问题。进一步分析的结果发现,离退休职工计分,由于农村没有养老金人数的统计,只能反映城镇离退休情况,而总和生育率指标却是就城镇农村一起计算的,显然两者缺乏可比性。
⑦总和生育率与残疾人保障相关分析。
图4-9 残疾人保障得分X7与总和生育率Y散点图
从残疾人保障情况计分与总和生育率散点图(见图4-9)可知,随着残疾人保障水平的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呈下降的趋势,从散点图可看出两者的负向关联。TSP软件包输出的一部分结果如下:
LS//被解释变量是Y(总和生育率)
日期:7-15-1998/ 时间:8:30
样本区间:1~30
样本观察值个数:30
由上可知相关方程Y=3.1434-0.1396X
调整前r7=-0.44(低度负相关)
调整后r′7=-0.41
从上述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社会保障综合发展水平,还是社会保障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离退休职工因没有农村养老金人数除外),与总和生育率都呈负相关,其中社会保障综合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救济扶贫、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会社区福利水平与总和生育率呈显著负相关;残疾人保障、社会保障水平与总和生育率呈低度负相关(见表4-2)。
表4-2 调整前后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