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锅:守住城市的记忆
今天,在上海与非上海互相逼迫着更上海——黑话一样——的恶性循环中,许多的城市(上海、苏州、无锡、乌鲁木齐……)的历史被截断、记忆被抹去。
就上海而言,越深地卷入这个“更上海”的过程,也就离自己原来的样子(这个“原来的样子”主要是在现代早期——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上半叶——形成的)越远。只要看一下淮海路和南京西路这二十年的变化,就可以明白这个“远离”是多么剧烈。
是什么力量推动着这个“更上海”的恶性循环?最主要的,还是“资本的逻辑”吧?当利益的追逐差不多一手遮天、要把一切都吞下肚去的时候,它最讨厌的,就是记得过去、因此不那么容易被它忽悠的人。所以这恰恰也是我们守住城市记忆的意义,如果你没忘了今天是怎么来的,那么,这今天出了毛病的时候,你能比较快、也比较准地明白毛病出在哪儿。当然,要补充一句:绝不是只有资本家,才按这个逻辑办事的。
从另外的角度看,我们一般都觉得,城市里的变化比乡村快,就中国今天的情况看,其实并不一定,我见过的有些乡村,更不要说小城镇了,用不了一二十年,就完全改换了面目。何况,一座村庄的消失,是远比城市的消失更容易、因此也更经常发生的。因此,社会变化到今天,城市其实是承担了更大的保存记忆的责任的。不但是为了城市自己,也是为了包括城市在内的整个社会。但城市的记忆不能是无形的,必须要有物质的形式,也就是说,一定要有若干数量的老的街区和建筑,能够保存下来,并继续保存下去。如果一座城市都是三十年以内的新房子,那其实是很糟的事情,说明这个城市没有根,风一大,就会乱晃。而“崭新的城市”,往往是没有特色、也没有多样性的。只有保存了旧的街区、以实物、文字和图像呈现着历史的城市,才会以新和旧、内和外、中和西……的互相参照,形成实际上的丰富和多样。你看上海的建筑,最特别也最多样的,是现代早期(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早期)建造的那些房子。建筑如此,生活也如此,今天的上海人(当然不光是上海人)的生活,实在是单调而无趣。从这个角度看,上世纪90年代的“怀旧热”或“老上海热”,正表现了人民对于这个单调无趣的“当下”的不满。当然,将上海的过去简化成“咖啡馆”加“老克勒”,并不能帮助上海人摆脱当下的单调和无趣,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所都装潢成昔日洋场的模样,“老上海”迅速成了这个单调的一部分。这就触到了城市为什么一定不能丧失记忆的另外一个理由:如果忘了过去——在许多时候,这个“忘”会表现为对过去的片面的渲染,你的现在一定是很单调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