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文化的构成与特征

农村文化的构成与特征

时间:2023-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文化必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就中国而言,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地方农村文化的构成要素如语言、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婚姻家庭习俗、房屋建筑、家庭生活用具、宗教信仰、音乐舞蹈方式,等等,都有民族特色。
农村文化的构成与特征_农村社会学新论

一、农村文化的构成与特征

农村文化是一个由许多要素构成的人文系统,只有深度剖析农村文化的内部结构并认识其特点才能搞好农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1.农村文化的构成

农村文化主要由农业生产、房屋建筑、手工艺、民间习俗、民间艺术等五大部分组成,是一代一代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创制出来的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支持系统。

(1)传统农业生产文化。这类农村文化包括:第一,家庭生产模式农村文化。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为满足家庭生活需要从事农业生产,根据家庭生活需要构造了种植、养殖、食品加工、手工制作四结合的复合性生产结构。从农户家庭的种植结构来看,五谷杂粮、各种蔬菜都有;从养殖结构看,鸡、鸭、猪、羊、鱼等都养。为了解决家庭的居住、生活用具、穿衣等问题,农户家庭还需要发展家庭手工制作业,形成在“男耕女织”基础上,建立“男工女织”的手工生产结构。第二,农业生产手段农村文化,如农业工具、农业土地利用、农田水利灌溉、土壤肥料、农作物栽培、耕作、林业生产、畜牧水产养殖、农时节气、农业气象、农业生态保护措施。第三,农业劳动形式农村文化,即创造劳动与娱乐结合的农村文化。农民在集体协作劳动中,创造了劳动号子,以组织和指挥集体劳动,统一步伐,鼓舞精神、调节情绪,释放身体负重。而且被提炼成歌曲,形成了山歌、秧歌(或田歌)、牧歌、渔歌、樵歌等。另外,农民在生产过程或环节上举行生活仪式,[23]使生产劳动充满了情趣。这种生产农村文化有利于释放疲劳,增加劳动的吸引力。

(2)传统农村建筑文化。由于农业生产要定居,人类必须建造房子。首先要建造的就是永久性的住房。根据中国浙江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比较接近现代住房的最早房屋是干栏式房屋。人类祖先为了人身安全和保护饲养的家禽,创建了干栏式长屋,这种房屋是两层,下面一层圈养家禽,上面一层住人。另外创建了仓房。种植业提高了食物收获量,收割的粮食要风干,余量要保存、要预留种子,所以,人类祖先建造了贮藏粮食的仓房。

(3)农村手艺文化。第一,纺织染缬手工艺,如土法纺线、织布、织地毯、蜡缬、绞缬、夹缬、灰缬等手艺。第二,烧制陶瓷工艺。由于定居下来的从事种植的农民需要贮藏谷物、饮料、煮食物,所以人类祖先发明了陶瓷。他们取粘性很重的泥土,捣碎成粉状,用水搅拌制成泥坯,用手和木头捏打成各种形状的陶罐。最后用木材烧烤脱水,造成陶器。包括彩陶、黑陶、釉陶、彩绘陶、沙器、青瓷、白瓷、料器、琉璃等工艺。第三,漆器手工艺,如包括雕漆、脱胎漆、金漆镶嵌、彩绘漆器、嵌银丝漆器等手艺,其产品有桌、椅、床、果盘、餐具等。第四,金属品制作工艺,如包括铜器、水烟瓶、锡酒壶、长命锁、手镯、戒指、耳环、柜饰、刀剪、镜框等手艺。第五,家具制作工艺,如包括木制家具、竹制家具、石制家具、竹编、草编、柳条编等手艺。第六,交通及运载工具制作手工艺,包括挑担、背夹、小推车、牛车、驴车、马车、驼车、各种鞍饰工艺。

(4)农村习俗文化。第一,生产习俗,该类习俗主要有:种植耕作习俗,包括农具制作、农事管理、农耕礼仪、农耕节气等风俗。狩猎习俗,这类习俗有狩猎工具制作、狩猎规约、猎物处置、狩猎禁忌等习俗。畜牧习俗,这类习俗有游牧、放牧、动物养殖、宰杀等习俗。渔业习俗,这类习俗有捕捞、渔具制作及使用、捕鱼禁忌等习俗。第二,手工习俗,这类习俗有木匠、泥瓦匠、铁匠、酿造匠、首饰匠、撷毡匠、钉碗匠、剃头匠、染匠、水烟匠、泥塑匠等各行各业的行规、技艺传承、拜师、祭师祖等风俗。第三,商贸习俗。包括墟市交易、贩运、坐商、叫卖吆喝、招牌、幌子等习俗。第四,日常生活习俗。包括衣着习俗,主要有:服饰制作、衣着表现、装饰佩戴、服饰礼仪等习俗。饮食习俗:包括日常食制、节日饮食、风味小吃、饮茶饮酒等习俗。居住习俗,包括居民建筑、室内陈设等习俗。出行习俗,包括修路架桥、运载工具制作与使用、出门等习俗。第五,交往习俗。该类习俗主要有:家庭成员交往、联姻、家族与亲族交往、同业行会交往、结义结社、乡规民约等。第六,人生习俗。该类习俗主要有:求子、诞生仪式、满月、抓周、家教、戴锁与解锁等习俗。第七,丧葬习俗。包括停尸、报丧、祭奠、出殡与埋葬、服丧等习俗以及葬俗。第八,信仰习俗。该类习俗主要有:图腾崇拜与禁忌、神灵崇拜、祖先崇拜、庙会、巫师与巫术活动、阴阳、占卜等习俗。

(5)民间艺术。从古到今,农村居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民间歌曲、地方剧种、民间舞蹈、杂耍、绘画等。

2.农村文化的特征

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相比,有自身特点。

(1)活态性。农村文化因一直有农村居民这个庞大的生活和职业兼具的群体作为自己的载体,因而它是一种活态农村文化。虽然农村文化比城市文化要早,但因它自身就是农村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深深根植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这一肥沃土壤中,又有农村居民充当自己的保护者,所以,农村文化总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总是在新时代以新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表现出来。可以说,只要人类还需要食物,就需要农业;只要人类还有农村社会,就有农村文化。农村文化必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

(2)民族性。农村文化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创造的。可以说,世界各地的农村文化无不打上本地民族的烙印。一般来说,不同民族因其生存环境与生活习惯不同,形成相异的农村文化特征,构成不同的农村文化板块,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农村文化形态。就中国而言,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地方农村文化的构成要素如语言、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婚姻家庭习俗、房屋建筑、家庭生活用具、宗教信仰、音乐舞蹈方式,等等,都有民族特色。就史诗来说,中国汉族有《黑暗传》、藏族有《格萨尔》、蒙古族有《江格尔》、柯尔克孜族有《玛纳斯》;就祭祀与舞乐仪式来说,彝族有“撮泰吉”、苗族有“磨过”与“芒篱”、仫佬族有“依饭节”、土家族有“毛古斯”、蒙古族有“呼图克沁”。正是因为世界各地农村为不同民族所居住,才会出现农村文化的多元并存现象。

(3)聚落性。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空间不同,各自根据居住地的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使农村文化聚落属性在地理空间结构和外部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如山区梯田农村文化和平原水稻农村文化的聚落属性存在极大的差异。山区梯田区的聚落属性多为“依山而居”,且聚落相对分散,或采取“森林—村寨—梯田”垂直空间分布模式。而平原水稻区采取“村寨—稻田—湿地(水域)”的水平环状空间分布模式,而且聚落相对集中。另外,随着同一民族支系的迁徙和大民族的分散聚居,也造成了农村文化的聚落差异。

(4)工具性。农村文化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就包含了农村居民的种种意图,它是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中积淀而成的,总是随着农业生产力进步而发展。所以,农村文化是农村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农村文化系统中内存着许多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因素,很久以来农村居民就用这些农村文化因子营造自身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物质保障和社会秩序。农村居民通过社会化过程把这些农村文化因子变成建立规范秩序的支持系统,当社会成员按这些农村文化因子规定的行为规则行事时,就可避免“失范”现象的发生,从而产生了社会中的稳定的事实秩序。

(5)共享性。随着城市社区从农村社会崛起,一些进入城市社区生活和做生意的农村人将原来的农村文化带入城市。所以使一些农村文化元素成为城乡居民共同使用的生活工具,也成为城市人与农村人沟通的方式。这就是农村文化的共享性。尤其是祭祀农村文化和节日农村文化最为明显。如汉族的许多节日就是如此,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穆斯林的古尔邦节、彝族的火把节、壮族的歌圩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绕三灵”、狂欢节等,都是城乡居民共享的节日农村文化,并延续几千年而延绵不绝。

(6)非均衡性。从运行角度看,农村文化的各种文化因子在农村文化系统的整体运行过程中,并不是并驾齐驱的,相反存在非均衡发展现象。农村文化运行的非均衡性是农村文化结构变迁的一种必然结果。在农村文化变迁过程中,本来是相互依存的各个农村文化元素在多种致因的作用下,有的农村文化元素变化快;有的农村文化元素变化慢,最终导致农村文化系统的各农村文化元素之间的不平衡、差距和错位;农村非物质农村文化的变迁与物质农村文化的变化相比,则变化缓慢。在农村非物质农村文化子系统中,各农村文化元素的变迁速度也不相同,一般是制度农村文化先变,然后才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变迁。农村文化的非均衡运行现象也存在于农村文化的空间分布中。就世界范围而言,有的农村文化区的某些农村文化元素已成为世界农村文化的中心,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有的农村文化区的农村文化进化还处于较原始的状态,显得很是落后。分析其原因,不外乎是由各农村文化区的自然条件、社会机遇、外部干预、主体素质等因素的不同造成的。农村文化的非均衡运行现象同样存在于农村文化的时间分布中。在农村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农村各种农村文化元素或者子系统的发展机会不同,因而有的发展快些,有的发展慢些。

(7)经济性。主要表现在某些农村文化尤其是农村手工艺产品、风味独特的农村地方食品、服饰等物质农村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不仅是农村手艺者花了很长时间才生产出来的,更主要是这些农村物质农村文化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另外,就是进入工业社会时代以来,旅游业兴起,一些从来没有接触农村文化的城市人,对某些农村文化元素、农村文化丛、农村文化模式很感兴趣,加上某些农业生产活动具有体验性、农业劳动成果具有观赏性,于是,这些农村文化成为旅游消费对象。一些旅游公司组织旅行团来到风光宜人的乡村。农村地区将具有旅游价值的梯田、荷田、草原、古村落等开发成旅游目的地。于是这些农村文化变成获得经济收入的商品。现在的旅游农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