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农村社区研究情况
由于中国农业社会时期很长,现在还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所以,中国社会学家比较关注农村社区问题。我国的农村社区研究约始于20世纪20年代。1919年沪江大学学生关于广东潮州凤凰村的调查报告《华南乡村生活》,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达撰写的《成府村调查》等,都是我国早期描述性农村社区研究的范本。至抗日战争以前,农村社区调查一度极为繁荣。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陈翰生等人的广东从县的农村调查等。在20世纪30年代,最著名的农村社区研究算是费孝通的《江村经济》。1939年费孝通用英文在英国出版了《江村经济》,该书是农村社区实证研究的典范。该著作是他于1936年对自己的家乡吴江县开弦弓村进行调查写成的著作,通过对该社区的农村家庭以及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农户与村的关系、农村生活、农村职业分化、农民劳作日程、农业生产、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农村土地等问题研究,详尽地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阐明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对家乡社区研究最大的成功在于他提出了“人多地少,农工相辅”的观点。1938年至1942年,任教于云南大学并主持社会学研究室工作的费孝通和他的助手张之毅,利用6年时间完成了“云南三村”调查。所谓三村即云南的禄丰、易门、玉溪三个村庄,写成了《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和商业》三个调查报告,合称为《云南三村》,有30万字。包括农作活动、土地利用、家庭消费、农村金融、农山的继袭、生计、农田分配与负担、劳力的出卖、自营和雇工、租营等,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数据翔实、实例生动、剖析科学。今天读起来,六七十年前的农村社区社会生活,一目了然。几乎与此同时,陕北解放区《米脂县杨家沟调查》则以阶级观深刻指示了这一农村社区的社会实质。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区研究随着社会学被取消而停止。20世纪80年代末期费孝通的《三访江村》的调查,是我国社会学恢复以后的第一个学科性的社区研究,它的可贵性还在于:这一社区研究积累了自1936年以来近50年的江村社区的第一手历史资料。此后,社区研究也随着社会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当今对农村社区研究比较有新意的是李明华在《山区社会学引论》中对山地社区的研究。提出山地社区的地域环境具有自然要素垂直分异、地理特质多样、山地环境脆弱、山地灾害多发等特点;山地社区的社会特征是:封闭性、分散性、边缘性、多民族性、发展滞后、控制薄弱、心理保守。而且以浙江临安高虹乡的上峰村和陈家坎村为样本对山地社区边际进行了研究,并以功能单元为调查框架寻找山地社区的服务中心以及围绕它的辐射网络,为我们做了示范。至于当今我国社会学者撰写的关于农村社区论著,不管是论文或是著作都属于农村社区要素方面的实证研究,很少有人对农村社区进行理论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