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
一、社会工作实习目标的重要性
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实习的总体要求和最高任务。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是学生实习的最高纲领,是对学生实习的总体要求,涉及学生实习的各个环节,是学生在实习中要完成的最高任务,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功能。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的特定体现。
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是评估实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实习目标体现了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专业性要求和特点,是实习教育的核心内容。实习目标是否明确,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都是实习评估的主要指标。作为实习评估的难点,实习目标的明确程度和实现程度比较主观,难以通过定量的方式加以测评。但这种困难,可能更多存在于个体的、短期的实习评估中,对于整体的、长期的实习来说,实习目标的明确程度和实现程度依然构成评估的重点内容。
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影响实习内容、方式、地点、时机和次数,甚至影响学生的实习教学方式。实习目标既是总体的,又是分层次的,在表述上也各有不同,或比较抽象笼统,或比较多元具体。在实习教学中,不同的主体依照不同的情境或阶段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阐述方式。这样一来,实习目标的不同内容、不同层次或不同表述都会对实习教学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地点、实习时机,以及实习次数的选择和确定都和实习目标的确定是分不开的。
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规律、特色与水平。就全球范围而言,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应该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这是由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决定的。但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状况和专业教育的水平不可能完全一样,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的具体表述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体现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专业发展的不同特色和不同阶段特征。与大多数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相比,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的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它应该包含专业形象的展示或专业社会化等内容。
二、关于社会工作实习目标的讨论
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表述如下: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总体上,实习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或者说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一般而言,学生的实习目标或目的是多样化的,包括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如实习工资、补助和交通费等,完成学校的实习任务,获得学分和毕业资格,完成实习报告,为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为就业做好准备,包括求职和入职前的训练。但从专业教育的角度看,这些并非实习真正的追求和价值所在。
在社会工作实习中,因不同主体的需求各有不同,各个主体对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期待是不一样的。①对于学校和机构而言,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合作性质,总体来说,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是培养和应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专业人才生产线上的重要环节。②对于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和督导员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伙伴性质,对于他们而言,实习目标主要是完成对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引导。③对于专业和学生来说,实习最主要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才是值得重点探讨的问题。社会工作教育特别是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应该遵循以学生和专业为本,将学生的专业培养列为首要目标。下面主要从专业和学生的角度来讨论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关于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的讨论多种多样。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专家学者们囿于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对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的概括和阐述不尽相同,各有所侧重。
有人认为实习目标的概括是一元的或比较笼统的。对应于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教育、价值教育和技术教育三部分,人们认为实习的目标或者在于增进个人知、觉、行三者的整合;或者在于让学生认识社会,学习做人,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或者认为实习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专业成长为目标(林霞,2005)。国外学者芬斯通(Finestone)强调实习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思考能力。他认为实习课程必须具备科学性要素,而这些要素体现在学生所要学习的四个目标中:习得喜爱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性探索问题的训练,发展概念化思考能力,连接科学性探索问题和人类福利两者的价值观。(曾华源,1987)
更多的人认为实习目标的概括是多元的或比较具体的。如国外学者托尔(Towle)强调实习目标为专业整合和培养专业认同意识。他认为实习“是督导员经由直接或间接的教学法,使学生表现出社会工作的一体感,即方法、目标、价值和伦理的整合,灌输学生愿意成为专业团体的一分子”。“只有经由认同社会及专业的意识培养,学生行为才能符合专业理想和伦理系统,并且依照机构规章行事。”梅里菲尔德(Merrifield)认为实习的目标是,促成学生认同整个专业;学生自我觉知和专业自律;催化和整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态度和技巧;发展学生对社会工作方法的认识——发展学生初层次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习社会工作方法。马斯顿(Maston)则认为,实习是有计划地协助学生获得第一手知识和更了解社区福利的网络;能正确理解像犯罪、贫穷、住宅、个人、家庭和社区心理疾病等问题所带来的影响;整合运用知识和理论;培养在各种社会福利领域中共通的技巧;了解个人的价值取向、对他人的感受,以及人们带到机构里的问题。谢弗(Sheafor)和詹金斯(Jenkins)在20世纪80年代对北美社会工作实习课程的目的、架构和任务,进行了综合的回顾与检视,并对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使命提出全面诠释。他们一再肯定督导员是社会工作教育极其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认为督导员是以经验性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做到以下几点:有意识地把学过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实务;建立对实务技巧的信心和能力;在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道德的参考架构下提供服务——建立对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的承担,逐渐建立一套与自身长处和能力吻合的个人实务风格,建立在社会服务机构执行工作的能力。(曾华源,1987)
根据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课程政策声明的规定,基础实习的目标在于使学生应用基础知识、技巧、价值和伦理到实务工作上。基础实习课程应提供如下机会给学生。①让学生在调适过程中开始自我觉知;②让学生在应用从基础教学课程中所学得的基础知识、技巧、价值和伦理,包括增强个人幸福和改善影响人们的恶劣环境方面,有被督导的实务工作经验;③学校实习指导老师使用与实习领域和专业语言相符合的口语及文字与学生进行专业沟通;④学校实习指导老师运用专业督导来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⑤让学生在伦理指引下,了解批评性评估与执行机构政策。
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曾华源教授根据上述学者的主张,把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专业知能、专业自主、专业自我、专业认同、专业成长。(曾华源,1987)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能做”和“愿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曾华源,1993)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也是如此。
受20世纪80年代北美学者倡导的社会工作实习综合性目标的影响,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社会工作教育院校,在实习课程的设计方面,除了安排的形式上有某些技术性差异外,其他基本上与谢弗和詹金斯提出的目标和方向相吻合。香港各大学将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作为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必须达到国际标准的实习时间,并坚持实习教育一贯的理想,就是在认知、价值、感性和行为上尽量装备社会工作学生,培养他们成为成熟、自信、对人类充满感情、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并掌握助人技巧的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刘斌志,2006)。
三、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
社会工作实习本质上就是一种专业实践。这种专业实践,对于实习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做中学”,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角色的形成,以及专业精神的培养;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来说,可以通过学生“做中说”展示专业的形象,通过学生“做中练”促进专业的成长。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是多元的,不仅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实习中能通过对目标的追求实现自身的成长,而且同时,社会工作专业也能获得长足发展。
(一)专业知能的促进
专业知能的促进,即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务能力的整合促进,也就是让学生不断整合课堂所学的专业理论与知识,在实习中强化专业知识技巧的运用和实务工作能力的培养,积累丰富的专业实务经验。
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曾华源用“专业知能”来概括实习目标。所谓的专业知能,就是指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务能力的结合,也就是学以致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务能力的分离和脱节是社会工作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二者能否有机地结合,是关系到社会工作教育成败的关键。社会工作作为应用性学科和助人自助的职业,其对人才的培养和需要表现得更加专业化,而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务能力的整合则是专业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不同于一般志愿性的助人活动,它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而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则是体现其专业化,区别于志愿性助人活动的重要特征。
专业知能的促进,指整合课堂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实践,提供学生发展实务能力和技巧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服务能力。在实习中,应该注重专业知识的整合运用。通过实习,学生综合应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模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将理论与实务相互印证,使理论知识和工作模式在实务中得以检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培养发展实务能力与技巧,以锤炼实务工作能力。
协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务情境中,通过实习帮助学生发展实务能力,这是社会工作实习的首要目标。实习教育在本质上是协助学生学习理论联系实务,亦即透过实务工作,将理论具体地表现出来。换言之,实习教育的目标之一,即着重把课程内容转换到实务工作情境中,让学生分析和评估案主问题和自己的专业工作情况,进而能整合专业知识,增加对理论和原则的了解,体会如何在实务情境中引用之,并从中获得新的学习(曾华源,1987)。社会工作实习是一种演习,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将思想付诸行动。社会工作学生往往能意识到实务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缺乏相应的行动能力。而社会工作实习,恰好在形式与内容上给学生安排了行动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中做”或“学后做”,在实际工作的演练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务工作能力。通过实习,可以巩固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会实务技能与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可以检测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在实际工作中的配合情况。
通过实习,在专业督导员的帮助下,学生可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体验中逐步体会和消化课堂所学知识,从而将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内化于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中,并付诸实践。通过实习,学生可牢固掌握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知识,具备有效地介入个人、小组和社区工作的助人技巧,能锻炼其资源动员和资源配置能力,提高在不同介入层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运用不同的介入方法的能力,并尝试解决更多的高难度工作。
(二)专业角色的形成
专业角色的形成是社会工作实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所谓专业角色的形成,就是学生在专业角色的扮演过程中,形成角色认知,学习和模仿角色行为规范,缩短角色距离,减少角色冲突,形成个人实务风格,增强专业自主能力,最终形成专业自我。个人实务风格和专业自主能力是专业自我形成的重要标志。
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的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在实习中,学生有机会参与社会工作实务,接触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与同事、督导员、案主和其他人进行全面交流和接触,获得体验专业社会工作者角色的机会,不仅能学会必要的知识和技巧,而且还能从中了解社会工作者的态度、情感和价值,以及权利、义务和责任,能对专业角色的规范进行学习和模仿。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步缩短角色距离,减少角色冲突。角色距离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其扮演的角色应有的行为之间的不协调,或者说他难以进入某种特定的角色扮演中,其行为难以符合该角色的行为期待。通过社会工作实习,学生在专业角色体验中可以考察自己与社会工作者到底有几分匹配。角色冲突是个人在履行不同的角色时不能同时满足相应的角色期望而出现的矛盾和对立。在社会工作实习中,学生经常要同时扮演好几个角色,经常面临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如学生与督导员的冲突,同事之间的冲突,专业社会工作与服务案主之间的冲突等。这通常是由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及偏离角色规范等原因引起的。
学生在专业实习中,在角色扮演上经常面临专业性的检验,经常需要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价值伦理的要求,也会面临实习机构督导员与同事的“质疑”目光的审视,在遵循专业理论教育和机构实务经验之间左右为难。在专业教育与专业实践脱节严重的情况下,这种角色冲突特别明显,甚至会让学生感到迷惑:专业教育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方法技巧和价值伦理难以完全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得到应用和验证,同时,现实中特定问题的解决或需求的满足无法通过专业服务获得很好的效果,或者现实问题的解决或需求的满足基本上依靠非专业化的手段就能解决时,学生自然会产生严重的无能感或无助感。
实习学生在观察了解其他专业服务人员的角色表现的过程中,能不断提升对专业角色的理解;通过体验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各种不同的角色,能增强对自我角色的了解和认识,逐步发展与个人兴趣爱好或专业优势相符的实务风格。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在与案主进行系统的工作中能不断了解与反省自己的价值观、态度与情绪,增进自我觉知,保持客观性,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素质。社会工作实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供机会让学生与服务对象在互动中自省与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和偏好。
自我觉知是个人实务风格形成的重要基础。自我觉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自己行为的主观性,对自己的感受敏锐并能洞悉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能够觉察自己的价值观和个人需要与外在环境和角色的需求;分辨自己或他人的感受、态度和需求,以及行为背后的动力。有了这些了解就能较好地控制和较适当地表达情绪和行为,而不会盲目地把自己的内在需求和偏见,投射到别人身上,也能较坦诚地接纳自己认为不适当的他人行为。增进自我觉知有多种途径:一是通过自我反省来了解自己的个性、价值观、情绪、习惯、社会角色和行为反应等;二是借助经验来减少主观性,即通过亲身经历某件事来体会或深入了解问题或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使自己较容易接纳他人的行为;三是通过外部刺激,如倾听他人意见、接受他人的反馈等方式来增进专业自我(史柏年,侯欣,2003)。
专业自主能力是指社会工作者用独有的专业思考与判断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的目的在于教导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而不是一味遵从和盲目崇拜专业原则的从业人员。作为在专业上独立自主的实务工作者,其不仅能有计划地安排工作和解决问题,而且有其内在动机和独特的思考方式,以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寻求解决和预防问题的策略,以有效应对动态的社会情境和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史柏年,侯欣,2003)。通过实习,学生有机会验证专业价值、理论和方法,可以创造性和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在实务过程中自主寻找符合实际情境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遵循教条和说教。缺乏这种专业自主能力,学生就永远是“学徒”,而不可能顺利“出师”,成为真正的实务工作者。
专业人员提供服务时,必须建立专业自我,即有意识地使用与专业角色相配的“自我”来和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控制不适当的感受、态度与偏见,保持客观性和表现适合角色身份的行为。社会工作实习的重要目标就是为学生提供提高自我认识的机会,使学生在与服务对象的互动中了解和反省自己的态度、情绪、偏好和价值观,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形成专业社会工作者应有的价值观、素质、工作态度和行为。如缺乏有意识的自我反省,社会工作实习学生可能会在与案主进行系统的互动过程中产生不适的感受、不当的态度和行为,影响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
(三)专业精神的培养
所谓专业精神,是指树立专业意识,认同及内化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伦理,树立社会工作的专业理想,愿意承担社会工作的专业责任并作出承诺。任何一门专业的教育均期待能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及对专业承诺的学生,以利于该专业获得社会认可并使专业得以发展。承诺被视为当个人忠于、投身于、认同于或融入某件事、团体或机构中的一种态度或心理结合(曾华源,1987)。社会工作教育不仅在于培育那些“愿意学”、“乐意学”和“能做”的人,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出“愿意做”、“乐意做”和“喜欢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够自觉从协助有困难的人中,获得酬赏(曾华源,1993)。实习应帮助学生了解和思考社会工作中所包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专业意识与价值观,树立专业理想,增强专业认同感、责任感和投入感。
基于角色认知,实习学生在扮演专业角色和遵从角色行为规范的过程中,能逐步产生对专业价值观和伦理操守的认同及内化,并愿意接受专业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树立专业理想。在专业教学中能否帮助学生建立专业深层次的认同感和牢固的专业价值理念,是专业教育与专业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田玉荣,2004)。社会工作实习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供机会让学生在与服务对象互动的真实情境中感受、认识和比较个人、机构、专业和社会间的价值差异,在矛盾和冲突的体验中作出价值选择,逐步认同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自觉地以专业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实务工作,树立专业理想,增进专业责任感和投入感。在专业实习中,学生能认同并内化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伦理,在专业实践中积极主动地遵照其指引和要求,从专业他律走向专业自律,并据此不断检视和反思自己的思想及行为。学生应不断地反思实习在个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上有何帮助,个人的动机、感情和行为的自我认知在实习中有何发展,个人实习经验中最有意义和最没有意义的部分有哪些。
在专业实习中,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价值观可能会受到来自社会现实的强烈冲击。学生到专业机构一看,那里并没有社会工作的专业岗位,在学校对专业尚抱有一些期望,但到现实中与实习机构的工作人员一交流,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前景反倒感觉茫然。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既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实习工作又不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工作没什么意义可言。这样一来,实习对学生树立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几乎丧失殆尽。这种专业理论和实践内容不能很好地衔接,乃至脱节的现象,不但不能让学生得到专业成长,而且会动摇其对社会工作的信心和毕业之后投身于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决心,导致其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缺乏对专业学习的热情。(黄红,初智巍2009)
专业精神的培养是解决知、觉、行不协调问题的关键。在专业教育中,学生往往能意识到实务的重要性,在专业实践中非常关注实务能力的培养和专业角色的扮演,但往往缺乏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只是刻板地遵循伦理守则而没有产生对服务对象的认同感和社会工作专业的投入感,缺乏对社会工作的专业理想和专业承诺,存在态度和行为上的不协调。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认同和专业承诺的建立是关键所在,贯穿于课堂学习和专业实践的始终。专业实习是“专业投入”,是考验学生专业认同和专业承诺的契机。价值观和伦理守则在实践中的操作经常遭遇困境,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学生方能感受到其实际意义并作出正确的判断。
(四)专业形象的展示
专业实习的过程也是专业形象展示的过程。在专业实习中,学生通过专业服务的倡导和开展,展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伦理准则和方法技巧,不断扩大专业的社会影响,树立和展示专业形象,从而实现专业社会化,促进和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专业形象的展示,主要包括个人专业形象的展示和专业整体形象的展示两个方面。在实习中,通过个人专业服务过程中专业形象的展示,能不断增加专业的社会影响,使社会工作专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赞同。
只有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提供的服务能真正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满足案主的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才能获得社会的肯定和认可,才真正具有广泛影响和权威地位。社会工作必须通过专业教育来培养专业服务人才,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促成社会问题的解决,改善社会服务。专业本身是不可以自我赋予的,它通常是被加以训练和社会认可的。社会工作专业要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同,需要经过专业的社会化过程,而专业社会化过程更多的是需要从专业的角度面对社会变迁,用专业的方法来协助解决社会问题,也就是专业人员所提供的服务能否满足案主需要,或者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对专业的社会化有着直接的影响。(肖萍,2006)学生在实习之后,能够更深刻地认同社会工作价值,更生动地感知社会工作实务的影响。社会机构和社会公众在接受专业性的服务之后方能体会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在实习中,必须牢固树立专业社会化的目标,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努力展示社会工作专业的魅力。此目标的有无,将直接影响社会工作专业的权威地位和社会认同的建立。社会工作专业的权威地位或权威性的获得并非一蹴而就,无论是专业机构还是非专业机构的实习,都是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化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同时,专业社会化的目标是建立在达成专业知能的促进、专业角色的形成和专业精神的培养等目标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教育性、实务性取向的社会工作实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能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证明自身的能力,展示专业价值理念,运用专业服务的方法和技巧去满足社会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
我们国家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不高,很多学生的实习机构并不是专业机构。如何在非专业机构中施加专业影响,获得他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与赞同,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重要目标。也许不能对尚处在实习期内的学生委以如此重任或抱过高期望,但只要学生能扮演好专业角色,坚持在机构服务过程中适时、恰当地展露专业的价值、方法与技巧,必能逐步促成社会机构和社会公众加深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和赞同。实际上,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对此种认识的加深所带来的一些可喜的变化,如社会机构与学校之间签订实习基地、加强交流,社会机构接受实习学生,甚至在招聘毕业生时会倾向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和认识也在逐步加深,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影响和普遍认同也在进一步加强。
(五)专业成长的促进
专业成长可以从社会工作专业整体和社会工作者个人两方面理解。就个人而言,专业成长指社会工作者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努力追求知、觉、行的统一,专业能力不断提高,专业角色的扮演日趋完善,专业精神得以持续培养。社会工作实习可以帮助学生继续了解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提升专业水平和不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为其持续的进步和良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社会工作专业整体而言,专业成长是指通过社会工作的实习教育和实务活动,使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伦理、理论知识和实务方法与技巧经受理论与实践、学校与机构、理想与现实、督导员与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多元碰撞而日臻丰富、完善和发展,专业形象不断清晰,专业影响不断扩大,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专业特色更加鲜明。社会工作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个人成长过程是紧密相连的,在实习教育中,教育者和学生都应该主动地追求个人成长和专业整体成长,通过彼此的互动实现互相促进和共同进步。即使专业成长不是实习的任务目标,学生也应该将其视为实习的过程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程目标的实现甚至比任务目标更加重要,因为它涉及专业成长的可持续性问题。学校的专业教育必须不断地调整以适应社会环境和需求发生的变化,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知识、方法技巧和价值伦理的不断发展,学生也要不断学习适应这样的变化,以便应对社会和专业的发展变动。对于当前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来说,无论是个人的专业成长,还是社会工作整体的专业成长,都显得非常必要而且意义重大。
通过实习,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服务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实务的情境中,学生能不断地应用理论于实践,对当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通过实际的接触而加以观察了解,对其现状、特点、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
专业实习不仅仅意味着实务经验的积累,而且还包括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的确立。在实习的情景中,理论与实践会存在诸多的不吻合之处,从而有助于学生反思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批判、调整和修正已有的理论观点与工作模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使学生更加活跃和善于思考,从而构建自身的实务经验,甚至发展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学生应不断检讨实习过程是否有助于增强自己整合理论与实务的信心和自觉性,如实习在个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上有何帮助,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在实际实习工作中的配合情形如何,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是否带来专业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实习中获得的何种经验是未曾在任何社会工作课程中学过的,实习中是否建立了对社会工作发展的研究和反思的能力。学生的这种反思和批判的思维方法有助于他们持续的专业学习和不断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情境,在继续的学习和实际的工作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在提高批判和反思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应变能力也得以提升。通过实习,学生在学习服务社会的实际情境中,可以体会到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技巧、成熟的态度与情绪是确保服务成效的重要因素,从而激发专业成长的欲望。在实习中得到的感受和遇到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过去学得的理论知识提出挑战和质疑,可以让学生不断调整自身言行,培养对新知识的追求和学习的兴趣,促进专业知识、技巧的进步和个人的成熟,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史柏年,侯欣,2003)学生不再机械地固守书本知识、遵循固定的方法和程序,而能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因人而异,灵活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