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功能内生的内在动力

教育功能内生的内在动力

时间:2023-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求学的需要作为教育功能内生的要素,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它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来源,是学校办学和政府发展教育的客观依据,是社会期待转化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源泉。生活环境、人的天赋、个人的偏好等的不同,反映在教育的社会期待上,就成为对多种就学形式的渴求。
教育功能内生的内在动力_教育功能的社会学研究

三、教育功能内生的内在动力

社会事物发展的动力总是与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联系。需要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依赖状态。就像李连科所指出的那样:“‘需要’作为一般的范畴,表明了有机物、人和整个社会的一种特殊状态即摄取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它们的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根据和各种积极形式的来源。”[10]需要是一种客观存在。马克思在揭示人的需要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时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11]人的需要正是由于这种客观存在,构成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根据和各种积极形式的来源。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功能内生的内在动力来自学生求学的需要、学校办学的需要与政府发展教育的需要。

(一)学生求学的需要

所谓学生求学的需要,是指学生反映求学价值的状态。求学的价值在于求学能实现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使人更好地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有利于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梦想。学生求学的需要作为教育功能内生的要素,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它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来源,是学校办学和政府发展教育的客观依据,是社会期待转化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源泉。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根源于学生求学的需要。只有真正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要学习”、“为了什么而学”才能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实生活中,消极被动地机械模仿学习的学生不在少数,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求学的需要,自己求学是为了个人的更好的发展。他们有的说自己是为父母他人而学习,有的说是为了脱离贫困而学习,于是,他们把学习当做负担,要么将谆谆教导当做耳边风,要么就一味“听话、模仿”,学得非常枯燥、痛苦。因此,要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使之明了学习是他自己的需要,学习可以帮助他成为一个更出色的、对社会更有用的人才,使之产生学习的原动力,自觉自律地认真学习。

学校办学和发展教育必须以学生求学的需要为客观依据。学校作为一种专门承担教育的机构,其存在的基础就是要满足学生求学的需要。没有学生求学,学校的存在也就没有价值了。当代社会知识经济空前发展,学校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主要任务,恢复人类求知的自然动力,把教育变成可以享受的一种快乐过程,让孩子们感受到教育就是要为每一个人服务,使每一个儿童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发展。具体来说,当代人期望的教育的个体功能就是要引导每个人得到智慧,即拥有自由自在地思考,没有公式,也没有疑惧地去思考的状态与能力。智慧使你因此能发觉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对”的。真正的教育是要使我们能“发觉”而非“模仿”。一个人向社会妥协是很容易的,听从父母、教师的话很容易,妥协可以活得很安全、方便,但妥协使人不能内省,容易失去自我。人活着,最要紧的是去发挥自己的潜能,而唯有处在自由状态之中,人才能有连续的内在革命。只有当你不断地自我反省发问,才能不断地学习,接近真实和自我实现。

学生求学的需要构成了社会期待转化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源泉。前面已经论述了社会期待是一定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就其性质而言,它仅仅是一种期望,或者说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要将这种要求转化为学生本身的身心健康发展,关键就在于鼓舞学生强烈的求学意识,将教育的社会期待即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求学的需要。学生求学的需要是社会期待转化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学校办学的需要

学校办学的需要作为学校反映办学价值的状态,表明了学校办学的使命就是满足学生求学的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促进人的社会化,表明了用提供教育的方式来完成这种使命的任务,表明了提供教育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依赖,对自身有效管理的依赖,对内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依赖,对外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的依赖等。这种依赖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状以及制度安排相联系。学生求学的需要作为教育功能内生的要素,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它是学校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来源,是政府发展教育的客观依据,是社会期待转化为各种积极办学形式的动力源泉。

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根源于学校办学的需要。如果是在他人指令、计划的条件下办学,也许会按章行事,但是,学校办学的需要才是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来源。因为只有需要才会积极主动,充满进取精神,锐意创新,感染全体教职工,成为全校共同的精神动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有进取精神才会成功,任何一个组织都是这样,学校也不例外。如果学校自身没有办学的需要,学校就会认为办学是“政府”等他人的事,一味被动地“等”、“靠”、“要”,这样,学校办学的结果或者是因办不好被市场淘汰,或者成为政府的负担。

政府发展教育必须以学校办学的需要为客观依据。学校办学的需要作为学校对办学价值的反映,与自身发展的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学生求学的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使得学校办学的需要能够在微观层面上对社会期待作出更加全面准确的反映,对个体社会化作出更加全面准确的反映,对教育文本向办学行动的转化作出更加全面准确的反映。因此,政府发展教育只有以学校办学的需要为客观依据,从学校办学的需要出发,为学校办学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促进人才培养基本单位的良性运行,为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学校办学的需要构成了社会期待转化为各种积极办学形式的动力源泉。生活环境、人的天赋、个人的偏好等的不同,反映在教育的社会期待上,就成为对多种就学形式的渴求。要满足这种渴求,必须创办多种学校,也就是说多种办学形式的渴求的满足只有通过积极的学校办学才能达到。因此,学校办学的需要是社会期待转化为各种积极办学形式的动力源泉。

(三)政府发展教育的需要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兴旺,人民要幸福,无一不寄希望于教育。对于治理国家的政府而言,它的使命就是使国家得到发展,民族得到兴旺,人民得到幸福,而发展教育是完成这一使命的必然要求,对这一要求的反映使它必然产生发展教育的需要。政府发展教育的需要作为教育功能内生的要素,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它是政府发展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来源,是政府实现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依据,是社会期待转化为科学的教育文本、良好的教育体制、各种积极的教育发展形式的动力源泉。

政府发展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根源于政府发展教育的需要。虽然由于国际的影响,一国政府也可能被动地发展教育,但国家的统一与繁荣、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贫富差距的缩小、阶层流动的通畅是政府的责任,教育是政府正确履行这些责任的重要力量,所以国际上有很多政府对教育的兴趣不断增长,因为一国的政府发展教育,除了它必须充实行政人员以及其他许多政治动机外,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增进人民的觉悟,为更多的群众参加民主过程创造条件。[12]政府发展教育的需要成为政府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地发展教育的根源。

政府实现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以政府发展教育的需要为客观依据。政府发展教育的需要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使得政府发展教育的需要就是保证国家的统一与繁荣、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政府实现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以政府发展教育的需要为客观依据,从政府发展教育的需要出发,努力保证教育的公平、公正,提高大众的文化水平,促进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政府发展教育的需要构成了社会期待转化为科学的教育文本、良好的教育体制、各种积极的教育发展形式的动力源泉。社会学认为,教育要求的增长虽然基本上仍然由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决定,但同时这种增长还要符合社会学特有的逻辑,所以劳动市场的供求法则至少在短时期内还不是直接发生作用的因素。[13]直接起作用的应该是人们对教育的期望、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即教育的社会期待。但社会期待必须通过教育政策表现出来,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政府发展教育的需要力促教育文本的编写者、教育体制的制定者、管理者和执行者等必须在社会期待的引导下,将当前社会的状况和今后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不断改进,制定更科学的教育文本、实行更优良的教育体制,在各个阶段发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政府发展教育的需要成为社会期待转化为科学的教育文本、良好的教育体制、各种积极的教育发展形式的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